首页 » 论语正义 » 论语正义全文在线阅读

《论语正义》论语正义卷二十

关灯直达底部

阳货第十七

集解

凡二十四章

正义曰:《汉石经》:「凡廿六章。」洪氏颐煊《读书丛录》谓:「《汉石经》分『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子谓伯鱼曰』各自为一章,故云廿六」。邢本「古者民有三疾」章下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注王曰:『巧言无实.令色无质。』」唐石经亦有此章,系旁注。《御览》三百八十八引《论语》阳货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疑古传本有二:有者非后人所增,无者亦非后人所删也。皇本、考文引古本、足利本、高丽本皆无此章,则从集解所据本也。王注亦见学而篇皇疏。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注〕孔曰:「阳货,阳虎也,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欲见孔子,使仕。」】 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注〕孔曰:「欲使往谢,故遗孔子豚。涂,道也。于道路与相逢。」】

正义曰:《孟子•滕文公篇》载此事云:「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恶无礼」者,谓孔子不往见,嫌己无礼以致之也。又云:「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赵岐注:「阳货,鲁大夫也。孔子,士也。矙,视也。阳货视孔子亡而馈之者,欲使孔子来答,恐其便答拜使人也。豚非大牲,故用熟馈也。孔子矙其亡者,心不欲见阳货也。」据《孟子》,则归豚本由矙亡,故孔子亦受而矙亡拜之。彼文作「馈」,此作「归」,二字通用。《释文》载「郑本作馈」,云:「鲁读馈为归,今从古。」则作「馈」者《古论》,作「归」者鲁论也。《广雅•释诂》:「覩,视也。」王氏念孙《疏证》引此文谓「时」与「覩」同。释言篇:「时,伺也。」此与《孟子》作「矙」义合。阳货称大夫者,毛氏奇龄《四书賸言》:「季氏是司徒,下有大夫二人,一曰小宰,一曰小司徒,故邑宰、家臣通称大夫也。」周氏柄中《典故辨正》说:「《礼•玉藻》云:『酒肉之赐,弗再拜。』又云:『大夫亲赐于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孔疏:『此非酒肉之赐,故再拜。』阳货馈蒸豚,正是酒肉之赐,弗再拜者,故必矙亡而来。」

〇注:「阳货,阳虎也。」 〇正义曰:「货」、「虎」一声之转,疑货是名,虎是字也。顾氏栋高《春秋大事表》:「阳虎欲以己更孟氏。」疑与孟孙同族。

〇注:「欲使」至「相逢」。 〇正义曰:《广雅•释诂》:「归,遗也。」《孟子疏》引此注:「豚,豕之小者。」今此文脱。《说文》:「豚,小豕也。从彖省,象形。豚,篆文从肉豕。」方言:「猪,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豯[xī]。吴、扬之闲谓之猪子。」是豚为豕之小者也。 《尔雅•释宫》:「路,旅涂也。」《释名•释道》云:「涂,度也,人所由得通度也。」《周官•司险注》:「五涂,径、畛、涂、道、路也。」此注「涂」训「道」,又「道路」连言,皆浑举不分别也。「相逢」者,训「遇」为「逢」也。《尔雅•释诂》:「遘、逢,遇也。遘、逢、遇、遻[è],见也。」《谷梁传》:「不期而会曰遇。」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注〕马曰:「言孔子不仕,是怀其宝也。知国不治而不为政,是迷邦也。」】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注〕孔曰:「言孔子栖栖、好从事而数不遇,失时,不得为有知。」】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注〕马曰:「年老,岁月已往,当急仕。」】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注〕孔曰:「以顺辞免。」】

正义曰:毛氏奇龄《稽求篇》引明郝敬云:「前两曰不可,皆是货自为问答,以断为必然之理。此如《史记•留侯世家》张良阻立六国后八不可语,有云:『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能得项籍头乎?』曰:『未能也。』『能封圣人墓,表贤者闾,式智者门乎?』曰:『未能也。』皆张良自为问答。至『汉王辍食吐哺』以下,才是高祖语。此章至『孔子曰』以下,才是孔子语。孔子答语祇此,故记者特加『孔子曰』三字以别之。」阎氏若璩《释地又续》同。樊氏廷枚《释地补》云:「《孔子世家》『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此亦子西自为问答。」王氏引之《经传释词》:「有一人之言而自为问答者,则加曰字以别之。《论语》云云。《孟子》告子篇『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也。」「怀其宝」者,怀,藏也。皇疏:「宝犹道也。」义见《广雅•释诂》。胡氏绍勋《拾义》:「或谓身为宝,如《老子》:『轻敌几丧吾宝。』注云:『宝,身也。』《吕览•先己篇》:『啬其大宝。』注云:『大宝,身也。』怀其宝,谓藏其身。」两义并通。 《尔雅•释诂》:「迷,惑也。」《说文》同。言怀道不仕,若己迷惑其邦,不使致治也。「吾将仕」者,言己当就仕也。《左•僖二十三年传》:「策名委质。」服虔《解谊》:「古者始仕,必先书其名于策,委死之质于君。」然则夫子言「将仕」,意亦策名委质,如今时投选报吏部矣。

〇注「言孔」至「有知」。 〇正义曰:孔子初适周反鲁,既又适齐反鲁,是栖栖也。《少仪》:「亟见曰朝夕。」注:「亟,数也。」是「亟」有数训。

〇注:「年老,岁月已往。」 〇正义曰:阳虎于定八年冬叛鲁,孔子年五十一。此语在未叛鲁前,时孔子年亦近五十,始衰,得称老也。

〇注:「以顺辞免。」 〇正义曰:皇疏引郭象曰:「圣人无心仕与不仕,随世耳。阳虎劝仕,理无不诺,不能用我,则无自用,此直道而应者也。然免逊之理,亦在其中也。」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注〕孔曰:「君子慎所习。」】

正义曰:戴氏震《孟子字义疏证》:「性者,分于阴阳五行,以为血气、心知、品物,区以别焉。举凡既生以后,所有之事,所具之能,所全之德,咸以是为其本,故易曰『成之者性也。』气化生人、生物以后,各以类滋生久矣。然类之区别,千古如是也,循其故而已矣。在气化曰阴阳,曰五行,而阴阳五行之成化也,杂揉万变,是以及其流形,不特品物不同,虽一类之中又复不同。凡分形气于父母,即为分于阴阳五行,人物以类滋生,皆气化之自然。中庸曰:『天命之谓性。』以生而限于天,故曰天命。《大戴礼记》曰:『分于道之谓命,形于一之谓性。』分于道者,分于阴阳五行也。一言乎分,则其限之于始,有偏全、厚薄、清浊、昏明之不齐,各随所分而形于一,各成其性也。然性虽不同,大致以类为之区别,故《论语》曰『性相近也』,此就人与人近言之也。《孟子》曰:『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言同类之相似,则异类之不相似明矣。故语告子『生之谓性』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明乎其不可混同言之也。」又曰:「问:《孟子》之时,因告子诸人纷纷各立异说,故直以性善断之。孔子但言善相近,意在于警人慎习,非因论性而发,故不必直断以善与!曰:然。古今常语,凡指斥下愚者,矢口言之,每曰『此无人性』,稍举其善端,则曰『此犹有人性』。以人性为善称,无人性即所谓『人见其禽兽也』。有人性即相近也,善也。《论语》言『性相近』,正见人无有不善。若不善,与善相反,其远已悬绝,何近之有?分别性与习,然后有不善,而不可以不善归性。凡得养失养及陷溺梏亡,咸属于习也。」李氏光地《论语劄记》:「案夫子此言,惟孟子能畅其说。其曰『性善』,即『相近』之说也。其曰『或相倍蓰[xǐ]而无算,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则『习相远』之说也。先儒谓孔子所言者,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孟子》所言,乃极本穷源之性。愚谓惟其相近,是以谓之善,惟其善,是以相近,似未可言孔、孟之指殊也。盖孔、孟所言者,皆人性耳。若以天地之理言,则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禽兽草木,无非是者。然禽兽之性,则不可言与人相近,相近者,必其善者也。故《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是孔子之说无异于孟子也。禽兽之性,不可以言善。所谓善者,以其同类而相近也,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孟子之说又无异于孔子也。」焦氏循「性善」解:「性无他,食色而已。饮食男女,人与物同之。当其先民知有母,不知有父,则男女无别也。茹毛饮血,不知火化,则饮食无节也。有圣人出,示之以嫁娶之礼,而民知有人伦矣。示之以耕耨之法,而民知自食其力矣。以此示禽兽,禽兽不知也。禽兽不知,则禽兽之性不能善。人知之,则人之性善矣。以饮食男女言性,而人性善不待烦言自解也。禽兽之性不能善,亦不能恶;人之性可引为善,亦可引为恶。惟其可引,故性善也。牛之性可以敌虎,而不可使之咥[dié]人,所知所能不可移也。惟人能移,则可以为善矣。是故惟习相远,乃知其性相近,若禽兽则习不能相远也。」案:诸说皆精审,足以发明孔、孟言性之旨。其它家言性,若荀子性恶,是就当时之人性皆不善,此有激之论,不为典要。至世硕言性有善有恶,与公都子所言性有善有不善同。又告子言性无善无不善,或说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及汉后儒者之说,皆多影响,故俱略之。《汉书•宣元六王传》:「诏曰:『夫人之性,皆有五常,及其少长,耳目牵于耆欲,故五常消而邪心作,情乱其性,利胜其义。』」由是言之,性不外乎耆欲,习即生于耆欲。善者能制其耆欲,而习而为善;不善者不能制其耆欲,而习而为不善。善恶殊途,所以云「相远也」。

〇注:「君子慎所习。」 〇正义曰:《后汉书•班彪传》:「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缺。彪上言曰:『孔子称「性相近,习相远」。贾谊以为「习与善人居,不能无善,犹习与恶人居,不能无恶」。是以圣人慎所与居。而戒慎所习。』」即此注之义。《汉书•刑法志》:「风俗移人,人性相近,而习相远,信矣。」亦谓人习于俗也。

子曰:「惟上知与下愚不移。」【〔注〕孔曰:「上知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使彊贤。」】

正义曰:阮氏元《论性篇》:「性中虽有秉彝,而才性必有智愚之别。然愚者,非恶也,智者善,愚者亦善也。古人每言才性,即孟子所谓『非才之罪也』。韩文公《原性》因此孔子之言,为『三品』之说,虽不似李习之之悖于诸经,然以下愚为恶,误矣。或者更欲以性为至静、至明,几疑孔子『下愚』之言为有碍,则更误矣。尚书召诰曰:『今天其命哲。』哲与愚相对,哲即智也。有吉必有凶,有智必有愚。召公曰『既命哲』者,言所命非愚。然则愚亦命之所有,下愚亦命之所有,但今若生子在厥初生,自贻哲命耳。孔子之言与召公之言,无少差谬。又案:韩文公《原性篇》谓『孔子性善之说,得上而遗下』,盖文公以子鱼、杨食我等为性恶也。然此正是孔子所谓不移之下愚也,非恶也。」今案:阮说是也。《汉书古今人表》:「传曰:譬如尧、舜、禹、稷、卨与之为善则行,鲧、欢兜欲与为恶则诛。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干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齐桓公,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此文略本贾谊《新书连语篇》,以上智为善,下愚为恶。《论衡•本性篇》亦云:「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至于极善极恶,非复在习。故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性有善不善,圣化贤教,不能复移易也。」是以上智、下愚为善、恶之分,又以上章及此章为三品,汉人早有此说,而文公因之。然有性善,有性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孟子已辞而辟之,而断为性善,则知三品之言非矣。夫子言「生而知之」为上,即此上智;「困而学之」为又次,困即是愚;而为又次,无不可移也。至「困而不学」,乃云「民斯为下」,下即此所云下愚。戴氏震《孟子字义疏证》:「生而下愚,其人难与言礼义,由自绝于学,是以不移。然苟畏威怀惠,一旦触于所畏所怀之人,启其心而憬然觉悟,往往有之。苟悔而从善,则非下愚矣;加之以学,则日进于智矣。以不移定为下愚,又往往在知善而不为、知不善而为之者,故曰不移,不曰不可移。虽古今不乏下愚,而其精爽几与物等者,亦究异于物,无不可移也。」程氏瑶田《论学小记》:「人之气有清浊,故有智愚。然人之智,固不同于犬牛之智,人之愚亦不同于犬牛之愚。犬牛之愚,无仁、义、礼、智之端;人之愚,未尝无仁、义、礼、智之端。是故智者知正其衣冠矣,愚者亦未尝不欲正其衣冠也。其有不然者,则野人之习于乡俗者也。然野人亦自有智愚,其智者亦知当正其衣冠,而习而安焉,此习于恶则恶之事也;其愚者见君子之正其衣冠也,亦有所不安于心,及欲往见君子,必将正其衣冠焉,此习于善则善之事也。」案:如程说,是愚亦可为善,则愚非恶矣。如戴说,即下愚亦可移。盖均本孟子「性善」之旨,以发明夫子言外之意。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注〕孔曰:「子游为武城宰。」】 夫子莞尔而笑,【〔注〕莞尔,小笑貌。】 曰:「割鸡焉用牛刀?」【〔注〕孔曰:「言治小何须用大道。」】

正义曰:郑注云:「武城,鲁之下邑。」与前篇包注略同。《御览》卷一百六十引此文注云:「武城今在费县。」此注不知为谁。宋氏翔凤《朴学斋劄记》谓「亦郑注」,不知然否?「弦歌」者,《说文》:「弦,弓弦也。从弓,象丝轸之形。」曹宪《广雅音》:「凡弓、弩、琴、瑟,弦皆从弓。」皇本此文作「弦」,是别体。《文王世子》:「春诵夏弦。」注:「弦谓以丝播诗。」《周官•小师》「弦歌」注:「弦谓琴瑟也,歌依咏诗也。」依咏《诗》者,谓以琴瑟之弦依诗咏之也。 《毛诗•子衿传》:「古人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夫子于武城得闻之者,《乐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春秋时,庠塾之教废,故礼乐崩坏,雅颂之音不作。子游为武城宰,乃始复庠塾之教,于时受学者众,故夫子得问弦歌之声也。「莞尔」,《释文》作「苋,华版反,本今作莞」。《易•夬九五》:「萈[huán]陆夬夬。」虞翻注:「萈,悦也。读如『夫子萈尔而笑』之萈。」案《说文》:「萈读若丸。」与「苋」字从廾从见,形最相似。「萈」训山羊细角,羊有善义,故引申为和睦之训。论语正字作「萈」,叚借作「莞」。《集解》云「小笑貌」,与虞氏「萈睦」之训亦合。《释文》所见本作「苋」,遂音「华版反」,非也。此说略本之刘氏毓崧,见其所箸《通义堂集》。唐石经作「莞」,皇、邢本同。《列子•天瑞篇》:「老韭之为莞也。」殷敬顺《释文》:「莞,一作萈。」亦二字混用不别。《广雅•释诂》:「萖[wǎn],笑也。」疑「莞」字小变。唐贞观《孔子庙碑》:「唲[ér]尔微笑。」此后出俗字。「割鸡」谓分割肉节也。《尔雅•释言》:「割,裂也。」《说文》:「鸡,知时畜也。鸡,籀文鸡从鸟。」「牛刀」谓割牛刀也,不言「割」者,冢上省文。

〇注:「莞尔,小笑貌。」 〇正义曰:唐贞观碑:「唲尔微笑。」微、小义同。《楚辞•渔夫》云:「渔父莞尔而笑。」王逸注:「笑,离龂也。」《文选•张衡东京赋注》:「莞尔,舒张面目之貌也。」

〇注:「言治小何须用大道。」 〇正义曰:此戏言也。皇疏引缪播曰:「惜其不得导千乘之国,如牛刀割鸡,不尽其才。」此深得夫子之意。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注〕道谓礼乐也。乐以和人,人和则易使。】 子曰:「二三子,【〔注〕孔曰:「从行者。」】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注〕孔曰:「戏以治小而用大道。」】

正义曰:「君子」者,谓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小人」者,谓凡庶民之子孙也。《尚书大传》:「新谷已入,耰鉏[chú]已藏,祈乐已入,岁事既毕,余子皆入学。「是小人亦入学习礼乐也。《乐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又云:「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则学礼乐,自知相亲、相敬之道,故爱人也。又云:「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民知事贵敬上之道,故易为上所使也。」「戏」者,《尔雅•释诂》:「戏,谑也。」《吕览•重言篇注》:「戏,不诚也。」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注〕孔曰:「弗扰为季氏宰,与阳虎共执季桓子,而召孔子。」】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注〕孔曰:「之,适也。无可之则止,何必公山氏之适?」】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注〕兴周道于东方.故曰东周。】

正义曰:潜夫论志氏姓:「公山氏,鲁公族,姬姓。」「弗扰」,皇本「弗」作「不」。《左传》及《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古今人表》皆作「不狃」。王氏引之《春秋名字解诂》:「不,语词。不狃,狃也。《论语》作『弗扰』,叚借字也。古音『狃』与『扰』同。不狃字子泄,『泄』与『忕[shì]』通,皆贯习之义。」金履祥《通鉴前编》:「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佛肸以中牟畔赵氏,皆家臣畔大夫也。而召孔子,孔子虽卒不往,而云『欲往』者,盖大夫畔诸侯而陪臣以张公室为名也。子韩皙曰:『大夫而欲张公室,罪莫大焉。』此当时流俗之言也。抑大夫而欲张公室,亦名义也,故欲往以明其可也。然二人者,皆以己私为之,非真可与有为也,故卒不往,以知其不可也。」案:金说是也。翟氏灏《考异》谓:「召,是季氏召。下文『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下脱『因』字。上『之』谓往,下『之』谓季氏」。此不得其解,妄为说之。「岂徒」者,言不徒召之而往也。「吾其为」者,「其」与「岂」同,言不为也。「东周」者,王城也。周自文王宅丰,武王宅镐,及后伐纣有天下,遂都镐,称镐京焉,天下谓之宗周。迨周公复营东都于郏[jiá]鄏[rǔ],是为王城。幽王时,犬戎攻灭宗周,平王乃迁居东都,遂以东都为东周,而称镐京为西周也。《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九年,阳虎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据《世家》之文,是孔子欲以费复西周文、武之治,此当出安国故也。 《盐铁论•褒贤篇》:「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庶几成汤、文、武之功,为百姓除残去贼,岂贪禄乐位哉?」亦据文、武为孔子欲复西周,而兼言成汤,此皆《古论》家说。其后夫子作《春秋》,据鲁新周,即此意。必据鲁者,周道幽、厉伤之,而犹在鲁,故据鲁《春秋》而一新以西周之治。新以西周,不得不绌东周,故此文亦言不为东周也。郑注此云:「东周,据时成周。」案《公羊传》曰:「王城者何?西周也。成周者何?东周也。」成周者,亦周公所营,以处殷顽民,在王城之东。胡氏渭《禹贡锥指》谓「二城东西相去四十里」是也。王子朝之乱,敬王出居成周,当时遂以王城为西周,成周为东周。郑云「据时当指成周」,「为」当训助。然考其时,王室已定,不致有为东周之疑也。皇本「用」上有「复」字。

〇注:「弗扰」至「孔子」。 〇正义曰:《左•定五年传》:「季桓子行东野,及费,子泄为费宰,逆劳于郊,桓子敬之。九月乙亥,阳虎囚季桓子。」又八年传:「季寤、公鉏极、公山不狃皆不得志于季氏,叔孙辄无宠于叔孙氏,叔仲志不得志于鲁,故五人因阳虎。欲去三桓,将享桓子于蒲圃而杀之。」桓子以计入于孟氏,孟氏之宰公敛处父率兵败陪虎,阳虎遂逃于讙、阳关以叛,季寤亦逃而出。窃意不狃斯时正为费宰。而阴观成败于其际,故畔形未露。直至九年,始据邑以叛,然犹曰张公室也,久之而并与鲁为敌。故定十二年:「仲由为季氏宰,将堕费,而不狃及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夫子命申句须、乐颀伐之而后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不狃及辄遂奔齐。」此则不狃畔鲁之事,而非此之以费畔也。《史记•孔子世家》载以费叛召孔子在定九年,可补左氏之遗。赵氏翼《陔余丛考》信《左传》而反议《史记》,并疑《论语》,则过矣。若毛氏奇龄《稽求篇》据此注,谓阳虎囚季桓子,弗扰之畔即在其时,则为定五年,与《世家》不合。且不狃初以仲梁怀不敬己,而欲阳虎逐之,虎遂并囚桓子。桓子先亦甚敬不狃,斯时似尚无衅,其畔季氏,乃八年以后事。《左传》文甚明显,不得牵混。

〇注:「之,适也。无可之则止。」 〇正义曰:武氏亿《经读考异》:「近读从『已』字绝句。案孔曰云云,是当以『也』字为句,『已』为止,又作一读。」今案:近读义胜。

〇注:「兴周道于东方,故曰东周。」 〇正义曰:「费在周东,故曰东方。」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注〕孔曰:「不见侮慢。」】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注〕孔曰:「应事疾,则多成功。」】 惠则足以使人。

正义曰:「任」谓任事也。《国语•晋语》:「箕郑曰:『信于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即此义也。「惠」者,仁也,谓以仁心行仁政也。《书•皋陶谟》云:「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民怀其上,故足使之也。」赵氏佑《温故绿》:「惠,顺也。此康诰『惠不惠之惠』,仁者待人,务顺乎人情。凡有所使,皆量其长而不苛所短,予以佚而常体其劳,是之谓惠。」此义亦通。

〇注:「不见侮慢。」 〇正义曰:郑注云:「不致人侮慢之言。」即伪孔所本。皇疏引江熙曰:「自敬者,人亦敬己也。」

〇注:「应事疾,则多成功。」 〇正义曰:《说文》:「敏,疾也。」《管子•形势》云:「朝忘其事,夕失其功。」是言治事当敏疾也。焦氏循《补疏》:「僖四年《公羊传注》:『生事有渐,故敏则有功。』徐彦疏云:『敏,审也。言举事敏审,则有成功矣。』是敏之义为审。僖二十三年《左传》:『辟不敏也。』注云:『敏犹审也。』卅三年《左传》『礼成而加之以敏。』注云:『敏,审当于事。』亦以敏为审。《周官•师氏》:『二曰敏德。』注云:『敏德,仁义顺时者也。』当其可之谓时,顺时则审当之谓也。」案:焦从何义,亦通。

佛肸召,子欲往。【〔注〕孔曰:「晋大夫赵简子之邑宰。」】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注〕孔曰:「不入其国。」】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正义曰:阮氏元《校勘记》:「佛肸,皇本作胇肹,唐石经作佛肸,《古今人表》作茀肹。佛、茀、胇三字音近通借。《五经文字》云:『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