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胃虚病也。《内经》有水湿火热,肝木胜土,厥气上逆之不同,推而广之,风寒暑毒之由于外因,饮食郁结之由于内因者,皆能致病。其证心腹胀痛,呕吐泄泻,憎寒壮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吐,先腹痛则泻,心腹俱痛则吐泻交作,或手足冷,或自汗,甚而转筋入腹则死。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阳热外逼,阴寒内伏,使人阴阳否隔,卒然而病。偏于阳者多热,偏于阴者多寒。治法惟以祛脾胃之湿为主,复察所感诸邪之气而散之。然脾胃有虚实,感邪有阴阳,尤当熟审。向来论治者不一,须参究而归于的是:如刘河间主火热。孙思邈主饮食积。朱丹溪极赞为先哲谛论,而复申其说,以为内有积,外有感,阳不升,阴不降。张子和主风、湿、暍三气合而为邪,其意以湿土为风木所克,又为炎暑蒸郁,故呕吐者暑热之变,泄泻者土湿之变,转筋者风木之变。李士材兼主湿热风暑虚实而分别治之。罗谦甫专主气不和,故以地浆为治,使气和而吐泻自止,其法最妙。古复庵则随病之缘感,人之虚实,分晰施治,而大旨则重痰,故其法必用苏合丸以通否塞,次进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吞来复丹以控痰涎;若泻已甚,不用来复丹;泻而不吐,胸膈痞闷,必用浓盐汤探吐;不论已未吐,并服藿香正气散,间服苏合丸;吐而不泻,心腹大痛,频欲登圊,苦于不通,则以木香、枳壳煎汤饮之;若隔而不下,仍须来复丹引导下行;若吐泻不止,元气耗散,或水粒不入,或口渴喜冷,或恶寒战掉,手足逆冷,或发热烦躁,揭去衣被,此并非热,由内虚阴盛也,则用附子理中汤或四逆汤,俱冷服;霍乱已透,余吐余泻未止,腹有余痛,一味扁豆叶煎服。按罗古两家之法,诚能得治霍乱之三昧者,医者遵守之可也。然其病因,亦有当细审者:手足厥逆,气少神清,不渴不热,小水清白,因于寒也(宜四逆汤加盐少许)。身热烦渴气粗,口苦齿燥,小水短赤,因于暑也(宜黄连香薷饮冷服)。四肢重着,骨节烦疼,胸膈满闷,因于湿也(宜除湿汤)。腹痛下浊物,因于多食寒冷也(宜六和汤倍用藿香,加木香、紫苏)。腹痛不可近,因于食积停滞也(宜香砂枳术丸加木香、蔻仁)。心胸迷闷,气结不舒,因于七情内郁也(宜七气汤)。霍乱而兼转筋,因于肝木克脾土也,却与肝经血虚转筋不同(宜平胃散加桂枝、木瓜、柴胡)。以上皆霍乱之兼证所形,即其兼证,遂可知其所感以为治也。总之,邪在上必当吐,即已吐,仍使吐之,以提其气(宜盐汤探吐法)。邪在下,必当泻,量其人之气禀,病之轻重以投药(宜于霍乱药中加大黄)。至霍乱已,只须米汤调养,慎勿便与谷食。若吐泻过多,四肢逆冷,不省人事,急用制南星末三钱,姜五片煎极热服,一服可救,或半夏末姜汁服,或白矾一钱沸汤下亦效,然后以药治之(宜加味姜附汤),虽至几死,但有一点胃气存者,亦可救(先用前南星末等法,再服回生散)。又如吐泻既多,津液暴亡,以至烦渴引饮不止(宜麦门冬汤、茯苓白术散)。又如吐泻后虚烦不得眠(宜既济汤、参胡三白汤),皆宜察治。至如霍乱后阳气衰绝,或遗尿不知,气脱不语,膏汗如油如脂,燥欲食水,四肢不收,或脉微细而舌卷囊缩,皆属死候。盖霍乱轻者,手足温和,脉来洪大,自然易治。重者厥逆,脉脱,脐腹绞痛,举体转筋,尚未入腹,犹有可治,急当温补以回阳复脉(宜附子理中汤、建中汤)。至妊娠霍乱,先吐,或腹痛吐泻,必由于热(宜香薷散或加苏梗),头痛体疼发热,必挟风(宜藿香正气散去厚朴,加防风、苏梗),患此者防损胎。产后霍乱,脏腑虚微,饮食不消,触冒风冷所致也,其有热而欲饮水者(宜五苓散),有寒而不欲饮水者(宜理中汤),有虚冷者(宜附子理中汤或来复丹),皆宜分别。异乡人初到他方,不伏水土,亦吐利兼作(宜加减正气散)。若干霍乱,即俗云绞肠痧,亦由胃气虚,猝中天地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间,上不得吐,下不得泻,以致肠胃绞痛异常,胸腹骤胀,遍体紫黑,头顶心必有红发,急寻出拔去之,急以三棱针刺委中,挤出热血,可立苏,更用新汲凉水入盐两许恣饮,得吐泻即止,委中穴在两膝下湾横纹中间两筋之中,刺入一分,然后用药治之(宜苏合香、藿香、檀香、乳香、芒硝、童便、川芎、白芷、苍术及二陈汤、藿香正气散,必效),切不可用凉药,但药必冷服,切忌火酒姜蒜谷气米饮热汤,入口即死,慎之慎之!更有进者,乘船坐车,发晕呕吐,亦属霍乱之类(宜大半夏汤),其大吐泻,渴欲饮水者,往往至于死,急饮童便或己便,可救,或以白矾末一钱,百沸汤点稍温服,亦可。
〔脉法〕 《得效》曰:霍乱脉浮洪可救;微迟而不语,气少,难治。丹溪曰:脉多尖或绝。《医鉴》曰:脉代者霍乱,代而乱者亦霍乱。又关脉滑为霍乱吐利,又滑而不匀,必是霍乱吐利,脉代勿讶。《脉诀》曰:滑数为呕,代者霍乱,微滑者生,涩数凶断。《正传》曰:脉微涩或代散,或隐伏,或虚大,或结促,不可断以死,脉乱故也。又曰:浮大而洪者为可救,微弱而迟者为难救。
〔霍乱所由〕 经曰:五郁之发,民病呕吐,霍乱注下。又曰: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又曰:岁土不足,风乃大行,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摇并。启元子曰:皆脾热所生也。《入门》曰:霍乱多责于热,故夏秋为盛,寒月亦由伏暑。
〔霍乱证治〕 《入门》曰: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吐利并作。轻者只曰吐利,重者乃曰霍乱,以挥霍变乱也,甚则转筋入腹必死。《得效》曰:人之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生冷过多,起居失宜,露卧当风,使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干,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心腹疼痛,发作吐利,或兼发热,头疼体痛,心腹刺痛,虚烦,或转筋拘急疼痛,或呕而无物,或四肢逆冷,烦闷昏塞而欲死。海藏曰:凡霍乱,渴为热,不渴为寒。《千金方》曰:阳明属胃大肠,以养宗筋,吐泻津液暴亡,宗筋失养,轻者两脚转筋而已,重者遍体转筋入腹,手足逆冷,危甚风烛矣,仓卒间,急以盐填脐中,炮艾不计壮数,虽已死,而胸中有暖气者立省,急用木萸散,木瓜、食盐、吴萸各五钱同炒,加茴香、苏叶、甘草煎服,再研蒜涂两足心,虽昏危入腹者亦效。
〔霍乱不治证〕 《纲目》曰:霍乱转筋入腹,四肢厥冷,气欲绝,如脉洪大可治,脉微而舌卷囊缩不治。《得效》曰:兼喘烦躁者不治,脉微迟气少不语难治。《入门》曰:大渴大躁大汗遗尿者死,回生散救之。《回春》曰:干霍乱吐泻不得,胸腹胀硬,而唇青黑,手足冷过腕膝,六脉伏绝,气喘急,舌短囊缩者死。
【治霍乱方二十六】
苏合丸 〈总治〉
白术 青木香 犀角
香附 安息香 朱砂 诃子 檀香 沉香 麝香 丁香 冰片 荜茇 薰陆香 苏合香(各一两)
共为末,用安息香熬膏,并苏合香油炼蜜丸,弹子大,蜡封。
藿香正气散 〈又〉
藿香 白芷 紫苏 茯苓 大腹皮 厚朴 陈皮 白术 桔梗 半夏 甘草
来复丹 〈又〉
倭硫黄 硝石 青皮 陈皮 元精石 五灵脂
醋糊丸,每三十丸,空心米汤下。
附子理中汤 〈阴盛〉
附子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
四逆汤 〈又〉
附子 干姜 甘草
黄连香薷饮 〈因暑〉
黄连 香薷 扁豆 厚朴 甘草
除湿汤 〈因湿〉
苍术 藁本 羌活 防风 升麻 柴胡
六和汤 〈食冷〉
香薷 砂仁 半夏 人参 杏仁 赤苓 甘草 木瓜 厚朴 扁豆
藿香
香砂枳术丸 〈食滞〉
木香 砂仁 枳壳 白术
七气汤 〈情郁〉
半夏 厚朴 白芍 茯苓 人参 桂心 紫苏 橘红
平胃散 〈转筋〉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建中汤 〈回阳〉
白芍 桂枝 生姜 甘草 黑枣 饴糖
香薷散 〈妊娠〉
黄连 香薷 厚朴 甘草
五苓散 〈产后〉
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肉桂
理中汤 〈又〉
人参 白术 甘草 生姜
二陈汤 〈干霍乱〉
茯苓 半夏 陈皮 甘草
回生散 〈吐泻过多〉
藿香 陈皮(各五钱)
加味姜附汤 〈又〉
炮姜 附子 人参(各一钱半) 炙草(七分)
麦门冬汤 〈烦渴〉
麦冬(二钱) 陈皮 半夏 白术 茯苓(各一钱) 小麦(半合) 人参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 乌梅(一个)
一名九君子汤。
茯苓白术散 〈又〉
滑石(一两) 寒水石 石膏 泽泻 甘草(各五钱) 白术 茯苓 人参 桂枝(各二钱半)
每末三钱,开水下,姜汤亦可。
此方兼治中暑霍乱。
参胡三白汤 〈虚烦〉
人参(五分) 柴胡
白术 白茯苓 白芍 当归 陈皮 麦冬 山栀 甘草(各八分) 五味子(十粒) 姜(二片) 乌梅(一个) 灯心(一圈)
既济汤 〈又〉
麦冬(二钱) 人参 竹叶 炙甘草 半夏 附子(各一钱) 姜(五片) 粳米(百粒)
加减正气散 〈不伏水土〉
苍术(二钱) 厚朴 藿香 陈皮 砂仁 香附 半夏 甘草(各一钱) 姜(二片) 枣(一枚) 灯心(十根)
大半夏汤 〈船车晕〉
半夏 陈皮 赤苓(各二钱半) 姜(五片)
盐汤探吐法 〈吐法〉
用极咸盐汤三碗,热饮一碗,指探令吐,不吐再服一碗,吐讫仍饮一碗,三吐乃止。此法极良,不伤人。
地浆法 〈总治〉
于墙阴掘地约二三尺许,入新汲水搅之,澄清服一杯,既取土气安养中宫,又取墙阴无燥热气,又取新汲水能解热郁,盖阴中之阴,能治阳中之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