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杂病源流犀烛 » 杂病源流犀烛全文在线阅读

《杂病源流犀烛》风病源流(毒风论)

关灯直达底部

经曰:诸暴强直,支痛软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此厥阴风木,为肝胆之气,乃脏气所主之风也。若八方之风不正,则为邪气,故中于人而为病,而其中人,有四时之胜气而袭之者,如春胜长夏为木克土,长夏胜冬为土克水,以所胜入也。有随时随脏而为病者,以内气不守,外邪得入也。故春病在头,善鼽衄;夏病在脏,善病胸胁;长夏病在脾,积风为寒,善洞泄寒中;秋病在肩背,暑汗不出,风袭腠肤,善风疟;冬病在四肢,善脾厥。原其然者,人之精为真阴,为元气之本。惟冬藏精则内实,虽夏之暑邪亦汗出而不得入。若冬不藏,又暑汗不出,闭藏疏泄之道俱失,则春温、夏热、秋疟,随时随脏而病矣,此风邪所化之由也。然风入五脏,其症状固各不同。肺受风,多汗恶风,色㿠然白,善咳短气,昼犹与卫气和而少差,暮则与阴入内而剧。诊在眉上,白色。心受风,多汗恶风,善怒赫,色赤,风火相搏,木火交炽,神志昏乱故也。心病则舌本强,必言不快,其诊在口。肝受风,多汗恶风,色微苍。肝本为风,风反胜之,则内气不胜,故多悲本气动,又多怒,阴器病则妒阴。妒阴者,时憎女子也,其诊在目下。脾受风,多汗恶风,色微黄。土为风木所克,必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风胜土疏,必不化食,其诊在鼻。肾受风,自汗恶风,面厖然浮肿,以邪入肾,挟水气上升,故肿也。脊痛不能正立,以肾在其部也。炲气见,以肾枯也。隐曲不利,以肾气伤也,其诊在肌上。五脏受风不同,病由以异如此。然风之中人,治必当早,迟则五脏相传,以至于死。如人初感风,毫毛直,皮肤闭而为热,是时当汗,发之即已。即或痹不仁,肿痛,可汤熨火灸之。惟弗治,病遂入舍于肺,以自表入里,必先于肺,风寒闭于此而不行,故为肺痹,发咳而喘急也。然此犹在可发之时,又弗治,即从所克而传于肝,为肝痹,胁痛而出食也,然此犹可治也。又弗治,再从所克而传于脾,风热相乘而为脾痹,内则中热烦心,外则肌体出黄,然此犹可药之、浴之,以解表里之风热也。又弗治,再从所克而传于肾,为疝瘕。疝瘕者,聚气而痛之名,少腹冤热而痛,出白而烦热也。邪聚下焦,溲出白浊,以热结不散,亏蚀真阴,如蛊之吸血,故名曰蛊(此浊病名,非蛊胀病也)。然此犹可治也,又弗治,再从所克而传于心,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以心主血脉,心病则血燥,筋脉相引,则手足挛掣,是以名瘈也。夫邪气至心,其病已极,五脏气皆息,能无死乎?此五脏相传之次也。有内伤而适与风邪会,因加而发者,此必尝有所伤。或伤湿而留于分肉血脉;或坠跌打扑,恶血留而不去;或卒然喜怒不节,气有所逆;或饮食失宜,内有所伤;或寒温不时,腠理闭而卫气不通。其开而冒露于风寒,则邪在前,风寒继之。二者相值,则血气凝结而为寒痹。其或因热而汗出受风,虽非外感之邪风,邪气因加而发,所谓合邪也。夫邪之中人,虽各有所入,要归于三部。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病起于阴,一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二也。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三也。至于淫佚不可胜数,然受病之始,只在此三部。故风雨寒湿,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总之,风善行而数变,其伤人为病,变态不一。如风藏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又善行数变,腠理开则卫失守而洒然寒,玄府闭,则阳内壅而热烦闷,其病则为寒热矣。至寒能衰饮食,热能消肌肉,又寒热交作之剧者矣。又如风袭阳明入胃,胃居中焦,其脉上至目内眦,其人肥,邪不得正,则目黄而留为热中(宜三黄丸加连翘、栀子、薄荷)。其人瘦,外泄而寒,则变为寒中矣(宜加减白通汤)。又如风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行分肉之间,与卫相犯,能使肌肉䐜而生疡。气凝不行,能使肌肉不仁,或胕热。其气不清,能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客于脉而不去,其病则为疠风矣。夫病至疠风,风之入也深矣(宜消风散、追风散、磨风丸、换肌散,毒疮说附后)。若风中五脏六腑之俞,则亦各入其门户,随俞左右而偏中,其病则为偏风矣(宜全生虎骨散、舒筋保安散)。以至循风府而上入脑户,其病则为脑风矣(宜太阳丹、神圣散)。饮酒后玄府易开而中之,其病则为漏风矣(宜白术散、葛花解酲汤)。入房汗出,内耗其精而中之,其病则为内风矣(宜加味大补汤)。新沐后毛孔开而中之,其病则为首风矣(宜白芷丸、大川芎丸)。风不散,传变而入大肠,其病则为肠风,而热则下血(宜清脏汤、加减四物汤),寒则飧泄矣(宜附子理中汤、八仙糕)。且在腠理,汗泄不止,其病则为泄风矣(宜玉屏散、小建中汤)。病虽异名,皆风之变。然首风、漏风、泄风三证,状尤奇特。首风则因沐而风中头面,故多汗恶风,止作无时。凡于风气所发,必先一日而甚,头极痛,以阳性先而速也。先至必先衰,故次日少愈。漏风则常多汗,不可单衣,食则汗出。以风邪挟酒,则阳气散越,故多汗也。阳胜则身热不恶寒,故不可单衣也。食长阳气,故食则汗出也。甚或阳独盛于上而喘息,汗出不止而衣濡,阳盛阴虚而口干善渴,身不能劳,皆患漏风者所必见之状。泄风则表既不固,而汗出如渍。津涸,故口干液涸。血虚,故不能劳而身尽痛。且汗多亡阳,故令人寒也。此风所部而受病之状有不同也。要之,风为百病长,凡寒、暑、湿、燥、火五者,皆从风而入。而风之为邪,又有寒热刚柔之不一,则治之岂易事哉?然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固为治风疾者一定之法也。

〔脉法〕 仲景曰:脉浮而大者曰风。又曰:脉浮而数,中风使然。《脉诀》曰:浮脉主表,腑病所居。有力为风,无力血虚。浮迟表冷,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风病原由证治〕 《内经》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又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入门》曰:伤风则涕流鼻塞声重。又曰:伤风证,入肺者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宜参苏饮、冲和散、防风冲和汤。又曰:有汗而恶风此真感风证也。《医说》曰: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人方虚时及新用力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鳌按:以上言外感之风病。)河间曰:风病多因热盛。热者,风之体也。风生于热,以热为本而风为标也。凡有风者,即风热病也。《内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丹溪曰:凡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鳌按:以上言本气之风病。)

〔诸风病名〕 《医说》曰:头风多白屑。毒风面上生疮。刺风状如针刺,腰痛如锥。痫风急倒作声,发搐急缓。顽风不识痛痒。疬风颈项斑剥。暗风头旋眼黑,不辨东西。㾴风面生米点。肝风鼻闷眼瞤,两睑赤烂。偏风口眼斜。节风肢节续断,指甲脱落。脾风心多呕逆。酒风行步不前。肺风鼻塞项疼。胆风令人不睡。气风肉如虫行。肾风耳内蝉鸣,阴间湿痒,寒湿脚气。瘫风半身不遂。痪风手足拳挛。胃风不伏水土。虚风风寒湿痒。肠风脱肛泻血。脑风头旋偏痛。贼风发声不响。产风四肢疼痛。骨风膝肿如槌。膝风腿寒骨痛。心风健忘多惊。盛风言语蹇塞。髓风臂膊酸疼。脏风夜多盗汗。血风阴囊湿痒。乌风头面肿块。皮风赤白瘢癣。肌风遍体瘙痒。体风身生肿毒。闭风大便燥涩。软风四肢不举。绿风瞳人开大。青风吐极青盲。虎风发吼羊叫。大风成片烂疮。

【附录:毒风论】

(起潜大弟妇患毒风一载有余,医药罔效,商所以治之者,故为论其源流,并酌方剂。)

论曰:遍考方书,疯癣疠癞,天泡杨梅棉花等疮,总皆有毒,不但杨梅为毒疮已也。其独称杨梅为毒疮,一切疯癣等不加以毒之名者,亦世人传习之故耳。一切疯癣等所受之毒,或感天地沴戾之气,或感山溪郁遏之气,或感蛇虺蛊厉之气。此等气由风飘荡,壮盛人触之不侵,虚弱人触之即受。而所受之处,何经虚,即何经受之。当时不觉,积久郁于经络,沦及筋骨,侵及肌肉,则为一切疯癣等恙。发时又各因所发之经,各有见证处。且不特天地山溪蛇虺有毒也,即寻常风寒暑湿之气,人受之久,亦郁为毒,故有风毒、寒毒、暑毒、湿毒之名。受之轻者,不过疥疮等类,受之重者,即为一切疯癣等恙,无足怪也。更不特风寒暑湿有毒也,即如药饵中草根树皮,及一切饮食之物,亦皆有毒,故又有药毒、食毒之名。人有病,偶服药,用之的当,病即当之,虽毒而人不受害。若用违其性,即病不能去,而毒反留于身中,久必发现为一切疯癣等恙。饮食不能节省,不能顾忌亦然。此一切疯癣等恙为必有毒,无足疑,更无足怪也,不知者每因传习杨梅为毒疮一语,专以毒之一字归于杨梅疮,其他疯癣等皆不敢以毒字加之,一若提起毒字,即如生杨梅疮者,故在医家必讳而传会之,在病家必违而隐瞒之,在旁人闻毒之一字,亦且惊且怪,以为何来此恙,总皆不明之故也。夫杨梅毒,有由感受者,有由传染者。一切疯癣等恙亦能传染人,若非有毒,何由传染乎?且非有毒,何至筋骨胀急肌肉疼痛乎?胀急疼痛,既皆为毒,宁有可不去之者乎?然而去之未易矣,其胀于筋骨者,匪朝伊夕,欲去之,非使筋骨一清不可。疼痛于筋骨者,匪朝伊夕,欲去之,非使肌肉一松不可。清之松之,计惟有泻之一法。虽然,泻又难言之,千金子乎?巴豆霜乎?恐泻之不胜,血气愈耗,精神愈败也。且用此等泻,只可暂时,不可久行。暂时之泻,毒之郁于经络。沦及筋骨侵及肌肉者,断不能一时尽去,既不能一时尽去,亦徒耗其血气,徒败其精神。虽因一泻,毒亦稍去,而余毒仍郁经络也,仍沦筋骨也,仍侵肌肉也。且稍去之时,筋骨之胀急亦暂缓,肌肉之疼痛亦暂止,迨又久焉,郁于经络者必更甚,沦于筋骨者必更甚,侵于肌肉者必更甚,何也?以未泻之前,血气还充,精神还实,所谓郁经络,沦筋骨,侵肌肉者,犹有血气精神以御之,其为毒犹可言。既泻之后,血气耗,精神败,所谓郁经络,沦筋骨,侵肌肉者,更无血气精神以当之。毒之浸灌横决,恐非言语可罄也。虽然,暂泻尚不可,可久泻乎?夫久泻诚不可也。计惟有泻而不泻之一法,庶得血气弗耗也,庶得精神弗败也。血气弗耗,精神弗败,虽泻无伤也。虽久泻无伤也,何也?泻而不泻也。且泻则可使毒去,久泻则可使毒尽去,毒去而病自痊矣。既不耗血气,既不败精神,毒去病痊,而身可安矣。况乎泻而不泻之时,不但不耗其血气,并须养其血气也,不但不败其精神,并须助其精神也。夫苟于泻之时,反能养其血气,助其精神,亦何畏何疑,而不泻乎?何畏何疑,而不久泻乎?而又非行泻之药,即能养其血气,助其精神也。夫行泻之药何药,曰大黄。行泻而可久用之药何药?曰九制大黄。盖大黄为将军,性猛速,九制则将军之性已除,能使经络筋骨肌肉间之积毒逐渐扫除,而又无泄利之患。且大黄虽泻,只行胸以下之积,九制则自胸臆上至巅顶,皆能追而去之,以所制大黄以酒为主,而酒气上升故也。且大黄行泻,有排山倒海之能,用酒九制,则性和缓,不见其排倒,而自觉其消磨。故熟思病情病势,非用泻而不泻,不泻而泻之九制大黄,断必不为功。盖以病者之性情,日常多胶执,十余年来,偏信无识、无能、说鬼话、赚钱财之草头郎中,非挑箭风,即针寒湿,挑之针之之外,又多服草头药,已经十有余载。前所云,草根树皮皆有毒者,在官料且然,况于山野间采来,《本草》不载之物,有不毒者乎?在采之者,不计其毒不毒,止欲为赚钱之计,在服之者,亦不问其毒不毒,止欲冀其有益于身,故积久服之,而毒之凝聚不散者,遂发为此证也。此余历年来,在家庭间亲见情势,而直可断为毒盛者也。此证既由于毒,而发现之初,仅生顶发中,以后渐及遍体,今春病剧,至卧不起,浑身肿痛,四肢不仁,可见毒发以渐,至此已为沉重,非谋所以治之之方,势将为难疗也。春初,脉象右寸关洪数弦大,余俱涩滞。二月尽以来,独左关洪数,余皆濡弱。近日愈多烦躁,火性太甚,肝风煽烈,毒气焮腾,更可即脉即证而知之者也。至于疮形,或大,或小,或成粒,或成片,其色紫而带黑,其形稍肿而浮,既非若杨梅之焮红湿烂,如鼓钉,如葡萄,如棉花,更非若疠风之溃癞零落,如白雪,如紫云,而又兼似葡萄、紫云等样,则谓之杨梅疮固不可,竟谓之紫云疯亦不可。而古人有毒祲成疯之语,盖指如此证而言之也。因古人有毒祲成疯之号,后世即约之为毒疯二字,此不在麻疯、癞疯等例之内。参考前贤治法,惟丹溪最善,其要虽分上下,开手总以追取恶物虫积为始,然后随证轻重,因人强弱,而调治之。然犹谆谆致诫曰:此疾虽治难愈,若不绝嗜断欲,皆不免再发,而终于不救。可见此证之不可轻视而治之矣。兹因病者谊关骨肉,他人尚且医救,何况一家,故积日夜思维,总必以泻而不泻为主,特制大黄,再酌余品,成剂以治之。以口舌所及,一时难悉,听者又不能详,故特笔而书之,以付起潜大弟。其细审余言,庶于此病得救,而亦不负吾拯治之心也。所酌前后服方,开附于后。戊子春三月再平沈金鳌书。

【治风病诸药要品及方二十四】

升提发散

升麻  川芎  防风  葛根  羌活  香白芷  柴胡  紫苏  荆芥  前胡  独活  北细辛  生姜  藁本  葱白  薄荷  甘菊

辛温发散

桂枝  麻黄  羌活  防风  白芷  吴茱萸  干姜  细辛  独活  藁本  川芎  杜苏子  葱白  橘皮

清凉发散

薄荷  麦冬  知母  竹叶  甘菊  金石斛  石膏  连翘  蝉退  牛蒡子

三黄丸 〈热中〉

黄连  黄柏  大黄

加减白通汤 〈寒中〉

附子  干姜肉桂  人参  白术  半夏  炙草  草豆蔻

此方兼治沉寒痼冷,脐腹冷疼,大便自利,足胫寒而逆。

消风散 〈疠风〉

白芷  全蝎  人参(各一两)

每末二钱,勿食晚饭,次日空心温酒调下,身上微燥为效。

此方第一日服。

追风散 〈又〉

大黄六两,郁金两六钱,皂角刺两半,共为末,初服五钱或六钱,入大风子油一钱半,朴硝少许,温酒一碗调化,五更空心服。直待辰时,又调药酒一碗,入熟蜜少许,勿令患人知先,以水盥漱净,然后服药,必以蜜解口,切不可卧,良久,痛泻数次,以稀粥补之。

此方第二日服。

此药老弱者难治,五十以下者可治。精神壮旺者,十日内三服。谓如初一日服消风散,初二日服追风散,初三日服磨风丸,又如此周而复始。瘦弱者十日内一服。

磨风丸 〈又〉

当归  川芎  羌活  独活  天麻  细辛  防风  荆芥  威灵仙  麻黄  首乌  蔓荆子  牛蒡子  车前子  豨莶草  苍耳草(各一两)

晒干为末,酒糊丸,温酒下五十丸。

此方第三日服。日二帖,用熏洗、敷糁药。

熏洗药:地骨皮、荆芥、苦参、细辛各二两,河水煎,用大桶盛浸浴,熏洗通身,出血为度。

敷糁药:寒水石、枯矾、硫黄各二两,蛇床子一两,朴硝五钱,共为末,腊猪油调敷。

熏洗敷糁,二能治满身疮烂如神。

换肌散 〈又〉

乌蛇  白花蛇  地龙(各一两)  当归  细辛  白芷  天麻  蔓荆子  威灵仙  荆芥穗  甘菊  苦参  紫参  沙参  木贼草  不灰木  炙草  白蒺藜  天冬  赤芍  赤箭  首乌  石菖蒲  胡麻子  草乌  苍术  木鳖子  川芎(各二钱半)

每末五钱,温酒调下,酒多为妙。如无紫参,不灰木亦可。

此方专治大风年深,毛脱鼻塌深重者,如神。

全生虎骨散 〈偏风〉

当归(两半)  赤芍  续断  白术  藁木  虎骨(各一两)  乌蛇肉(五钱)

每末二钱,食后温酒调下。骨中疼痛加生地一两。

此方专治半身不遂,肌肉干瘦,名曰偏枯。

舒筋保安散 〈又〉

木瓜(五两)  萆薢  五灵脂  白僵蚕  牛膝  川断  乌药  松节  白芍  天麻  威灵仙  黄芪  当归  防风  虎骨(各一两)

以好酒一升,浸瓶中,封口二七日,取药焙干,为细末,每二钱,以所浸药酒半盏调服。如酒完,以米饮下。

此方能治左瘫右痪,筋脉拘挛,走注疼痛。

神圣散 〈脑风〉

葛根(半生半炒)  麻黄  细辛  藿香叶(各等分)

每末二钱,荆芥、薄荷酒下。

太阳丹 〈又〉

石膏(二两)  川芎  川乌  白芷  甘草(各一两)  冰片(二钱)

炼蜜同面糊丸,每两作十八丸,黄丹为衣,食后,葱茶嚼下二三丸。

脑寒之病,皆因邪攻上焦,令人头痛,昼夜不宁也,惟此药主之。

白术散 〈漏风〉

防风(二两半)  白术(两二钱)  牡蛎(三钱)

每末二钱,温水下。

葛花解酲汤 〈又〉

葛花  砂仁  白豆蔻(各五钱)  青皮(三钱)  白术  干姜  神曲  泽泻(各二钱)  人参  茯苓  猪苓  陈皮(各一钱半)  木香(五分)

每末三钱,白汤下,得微汗则酒病去矣。

加味大补汤 〈内风〉

蜜黄芪  人参  白术  酒当归  茯苓  白芍  熟地(各七分)  酒牛膝  乌药  酒杜仲  木瓜  防风  羌活  独活  苡仁(各五分)  附子  肉桂  木香  沉香  甘草(各三分)  姜(三)  枣(二)

此方兼治气血大虚,左瘫右痪。

大川芎丸 〈首风〉

川芎(四两)  天麻(一两)

蜜和,每两作十丸,每丸,细嚼,茶酒任下。

白芷丸 〈又〉

白芷不拘多少,萝卜汁浸,晒干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丸,细嚼,茶或荆芥汤下。

此方专治沐浴后眩晕头痛,或头风眩痛,令人目明。凡暴寒乍暖,神思不清,头目昏晕,皆宜服。

清脏汤 〈肠风〉

生地(一钱)  酒当归  黑地榆(各八分)  黄芩  黄柏  山栀(各七分)  白芍  黄连  阿胶  侧柏叶(各六分)  炒槐角  川芎(各五分)

加减四物汤 〈又〉

川芎  当归  生地  侧柏叶(各一钱)  枳壳  荆芥  槐花  炙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  乌梅(一个)

此方能治肠风,兼治便血。

附子理中汤 〈又〉

附子  人参  白术  干姜  炙草

八仙糕 〈又〉

玉屏风散 〈泄风〉

白术(二钱半)  黄芪  防风(各一钱二分)

防风、黄芪实表气,白术燥内湿,故效。

小建中汤 〈又〉

白芍(五钱)  桂枝(二钱)  炙草(二钱)  姜(五片)  枣(四枚)

煎至过半,去渣,入饴糖一两,煎化服之。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饴糖、甘草之温,补脾养胃为臣,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或脉弦而腹痛。桂枝辛热,佐白芍以去寒水。姜、枣甘辛温,发散阳气行于经络皮毛为使。建中之名,始于此焉。

此方兼治虚劳,里急腹痛,梦寐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渴。

黄芪建中汤,即本方加黄芪也。治虚劳自汗及病后热不退。

当归建中汤,即本方加当归一两也。治血虚自汗。

桂枝附子汤,即本方用桂枝五钱,加附子半枚也。治自汗漏不止,每服七钱,姜七、枣二,煎服。

参苏饮 〈外感〉

人参  苏叶  葛根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壳  陈皮  茯苓  甘草  木香

冲和散 〈又〉

苍术(四钱)  荆芥(二钱)  甘草(一钱)

此方专治四时感冒风寒。

防风冲和汤 〈又〉

羌活  防风(各钱半)  白术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各一钱)  细辛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  葱白(三个)

一名加减冲和汤。

此方专治春夏秋感冒风寒,头痛身热,自汗恶寒,脉浮缓。

【附载:沈氏毒风方五(此皆余自制方也)】

沈氏毒风第一方 〈始服〉

九制大黄(三钱)  姜制川乌(六分)  炒全蝎(三枚,去毒)  蝉蜕(十枚,去翅、足)  皂角刺(二分)  苦参(一钱)  白蒺藜(炒,三钱)  川连(五分)  羌活(七分)  独活(七分)

加猪胰子一两,服四帖后,再服第二方。

忌食鸡鸭鱼虾,鸡子鸭子,韭笋葱蒜,一切生冷腥腻辛辣之物,不忌则服药不效。最切房欲,慎之慎之!

沈氏毒风第二方 〈次服〉

九制大黄(三钱)  全当归(酒洗,二钱)  赤芍(三钱)  防风(钱半)  羌活(七分)  蝉蜕(去翅、足,七枚)  荆芥穗(钱半)  川连(三分)  犀角(四分)  黄芩(一

钱)  萆薢(钱半)  木通(七分)

加猪胰子六钱,服十帖,再服第三方。或八帖或六帖,总视病势之轻减与否可也。

沈氏毒风第三方 〈又次服〉

九制大黄(一钱)  当归(钱半)  川连(二分)  羌活(五分)  白蒺藜(三钱)  防风(一钱)  生首乌(二钱)  木香(三分)

加猪胰子四钱,服十帖。或八帖或六帖,看病势若能减去过半,便服下丸药。

沈氏毒风丸 〈后服〉

九制大黄(三两)  大生地(二两)  制首乌  白蒺藜  川山甲  木瓜  全当归  羌活  牛蒡子  胡麻  便香附  威灵仙  钻地风  络石(各一两)  豨莶草  皂角刺  天麻  苦参  赤芍  白芷  丹参  防风  川芎  荆芥  独活  大风子肉  川断  地骨皮  秦艽(各八钱)  茯苓皮  桂枝  陈皮  柴胡  蔓荆子  元参  沙参  汉防己  木通(各七钱)  石菖蒲  红花  远志(各五钱)  川乌  草乌  白花蛇(各四钱)  木香  瓜蒌仁  生郁金(各三钱)  细辛  白蔻仁(各二钱)

共制为末,枣肉为丸,空心,米汤下二钱。壮盛人加至三钱。如服一料未全愈,即两料三料亦可。

此方共用药四十九种,取七七之数也。加枣肉为丸,共成五十,又符大衍之数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今选四十九药,合丸共五十,则体用兼备,元气浑沦,又得少阳生长之气,以之治病,何患不痊乎?金鳌自志。

又此方不但治毒风,并可治大麻疯须眉俱落者。紫云疯遍身腐烂者,亦无不效。

沈氏洗风方 〈常洗〉

桃枝  柳枝  槐枝  忍冬藤  地骨皮  松毛  苦参  皂荚(各一两)  皮硝(二钱)

以河水煎汤,盛桶内熏洗,始则数日一次,至后则半月或二十日一次。将洗时,务必先进饮食,切不可空腹,恐精神惫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