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位素餐”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空占着职位,空食着俸禄,却什么事也不做。很多人都把“尸位”理解成尸体所占的位置,这是错误的。在古代,“尸”是非常重要的祭祀礼仪。
《说文解字》:“尸,陈也,像卧之形。”这个“尸”的本义可绝对不是尸体,而是“陈也”。什么叫“陈”?段玉裁解释道:“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陈之。”原来,“尸”的本义是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礼记·曾子问》载,曾子曾经询问孔子:“祭必有尸乎?”孔子回答道:“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古人认为祭祀的目的在于和祖先的灵魂感通,用孙子来代表死去的先祖受祭,可以凝聚先祖之气,这种祭祀称作“尸祭”。
颜师古解释说:“尸位者,不举其事,但主其位而已。”代表先祖受祭的孝孙,在祭祀时仅仅是先祖的替身,是先祖灵魂的附体,自己什么事也不用做,只需要坐在神位上,“但主其位而已”。如果把“尸位”理解成尸体所占的位置,人死不能复活,怎么还能空占着职位呢?
“尸位”一词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夏朝君主太康空占着国君的位置,却只知道享乐,于是百姓都背叛了他。
“素餐”一词出自《诗经·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是空的意思。清人陈奂在《毛诗传疏》中解释得最为明白:“今俗以徒食为白餐。餐,犹食也。赵岐注《孟子·尽心篇》云:‘无功而食,谓之素餐。’”有人把“素餐”误解为素食,这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是“无功而食”,即颜师古所说:“素餐者,德不称官,空当食禄。”
汉代人将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用来比喻居位食禄而不尽职。比如《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