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这个说法我们常听,不过且慢,“换位”真的是一种“思考”吗? 或者说,当人与人意见不同产生分歧时,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就真的能消除纷争,取得共识吗?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子,25岁,依然单身。她妈妈每天给她打电话催她找对象,还说什么黄金年龄已经过了,年龄越大找对象会越困难。女生听了超级烦躁,该怎么办?有人会说:你可以劝她换位思考一下,或者是劝她妈妈换位思考一下嘛!
好,现在女孩子站在妈妈的角度想:“她之所以絮叨,是因为担心我将来没有依靠,害怕我孤单。我一直没有成家,她在三姑六婆那边也有不小的压力啊。”接下来,妈妈也站在女孩子的角度想:“年轻人正是事业的上升期,这时候不拼一下以后怎么办?没遇到合适的人,与其将就,还不如一个人来得快活啊。如果急忙忙把自己嫁了,天知道会遇见什么人?”
到了这一步,你猜接下来会怎样?大家相互谅解,女孩子赶紧找对象,妈妈再也不唠叨?哪有这样的好事!女孩子会继续想:“可是,虽然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她也不能把压力都放在我身上啊!谁不想有幸福的爱情呢?现在条件不允许嘛!而且,我换位思考体谅了她,她怎么就不能同样换位思考,体谅一下我呢?”妈妈则会继续想:“可是,虽然女儿现在忙,但是年轻时谁不忙?终身大事,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啊!现在看这个不行、看那个不行,谁都不肯将就,以后年纪大了,现在你看不上眼的,兴许还看不上你呢!唉,这个死丫头,怎么就不能换位思考,照顾一下老人的感受呢?”
发现没?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情绪还可能更为激化。因为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你能意识到对方“有一定道理”,但是回到自己的角度,你也一定能想到对方“其实还是有很多没道理的地方”。而且你觉得自己已经换位思考过了,一定会反过来觉得现在轮到对方来体谅你了,而一旦对方没有这样的表现,你就会愈加觉得对方“不讲道理”。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换位”并不是一种思考,而是一种感受情绪的方式 。而对于那些本来就是由情绪引发的问题,换位思考反而有可能加剧双方的负面感受 。
当然,问题的根源,并不是换位思考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我们在进行换位思考时,没有在双方之外找到一个客观的依据,以至于说来说去,都是两个人之间非此即彼、你输我赢的关系,怎么能化解矛盾冲突呢?
那么,这个“第三方客观依据”,到底又是什么呢?先来看个真实案例。
在北京有一家与我们有业务关联的公司。原本,他们公司的地址在东三环外,但随着业务扩大,老板决定换个更好的地方。他们找到了地产中介,看中了西北四环一个A级写字楼,空间宽敞,租金适中。于是,HR就给公司所有人发邮件,跟大家说明意向。结果当天晚上,许多同事纷纷表示反对,认为新公司离家太远,交通很不方便。但也有人说,新公司环境不错,很开心。现在你看,像这样的分析,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来解决?公司离你家近,又不是离我家近,我要是你当然支持,可这又有什么意义?相反,如果你更看重的是“工作环境好”,觉得离家远点儿不是问题,这也只是你的个人选择,我能理解,但我又不是你,凭什么要这样想问题?
这就是典型的众口难调,大公司人多就一定会这样。作为公司领导,这种情况也早就习以为常。然而,有位同事用一张图就打动了老板,让他重新考虑新公司的选址。
在这张北京市地图上,每一个圆点表示一位员工的住址,圆点越集中,就表明在此居住的员工越多。我们把这种图叫作员工住址“热力地图”。你会非常直观地发现,圆点最集中的地方是东三环和东北三环,而从这里去新公司要跨越小半个北京,还要经过最拥堵的路段。算上每个人花在堵车上的时间成本(交通高峰期的数据手机上就能查到),“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低的租金”真的划算吗?这些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每个人的意见,支持或反对,都不过是摸象盲人般各持己见,零散的个人意见对老板的决策毫无帮助。 老板需要知道的,是那头“大象”究竟长什么样。而展现事物全貌的,不是所谓的“换位思考”,而是“数据型思考”。
有一个空气净化器品牌要做宣传,老板专门嘱咐广告公司说:“我们的净化器有很多很用心的设计,一定要让消费者知道。比如,我们的产品外观,可是得过世界工业设计‘红点奖’的,这还不得重点强调一下吗?”听了这话,广告公司的专家从自己的角度表达了疑惑:对消费者而言,空气净化器的外观真的那么重要吗?买空气净化器的人,看重的应该是效果吧?强调外观设计的话,宣传重心会不会偏?会不会给用户造成华而不实的印象?可是,不管这话说得多委婉,在客户听起来都是很难受的——红点奖可是设计界的奥斯卡,我们花了这么多心血才得到这项殊荣,你居然让我们不要提?你有换位思考过我们的感受吗?话说到这个分儿上,争执也没什么意义,因为大家其实都是在自说自话,你不能代表消费者,我也不能代表消费者,我们之间有什么好争的?所以接下来,广告公司做了一项调研,访谈了1200名用户,看看他们心目中对空气净化器的各项指标到底是什么态度。
结果,在包括滤网价格、声音大小、品牌形象等在内的20多个指标中,“外形美观”这条只排在倒数第三。可以想见,如果一个品牌的宣传主要是拿外形说事儿,那在消费者心中很可能会留下负面印象。这就好比你跟人家推荐一个保姆,不夸她有多能干,却夸她有多好看,明显搞错重点了好吧?面对这个结果,原本很坚持的客户,二话不说就同意修改宣传方向,而且还连连称赞,说广告公司真是专业。
那么,这个专业性体现在哪里呢?就是典型的“数据型思考”。具体来说,在遇到争执的时候,既不动情绪,也不相互诉苦,双方完全从理性出发,数据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从而得出全局性的、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 。
世界这么大,我们每个人也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你摸到大象的耳朵,我摸到大象的腿,都只是各持一端。这个时候,换位思考所达成的共识,顶多是“大象有些地方像蒲扇,有些地方像柱子”,甚至是“大象一会儿像蒲扇一会儿像柱子”,至于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还得用客观的方式来描述。
回到刚开始说的这个催婚问题。当妈妈说“你都25岁了,怎么还不考虑结婚”时,你要知道,有一种晚叫作“你妈觉得你晚”,有一种不晚叫作“你自己觉得不晚”,这两个主观感受,永远都是没办法统一的。 但是,数据是中立的。比如大城市女性的平均婚龄、近十年结婚年龄的变化趋势、人均寿命和最晚生育年龄的提高,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客观事实。
所以,即使你永远避免不了亲人的唠叨,但至少现在你知道,很多问题其实根本不需要无谓的争执。养成避免这种争执的能力和习惯,能够极大地提升你的做事效率。
TIPS:
小学问: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盲人摸象、各执一词的争论上,还不如从客观数据的角度,对事物的全体做一个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