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人帮”兴亡 » “四人帮”兴亡全文在线阅读

《“四人帮”兴亡》亮相于延安舞台

关灯直达底部

对于江青来说,1937年11月通过党籍审查,进入中共中央党校第十二班学习,顿时感到无比轻松。这表明,她在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得到了组织上的承认,重新接上了组织关系。

对于江青来说,进入延安之后的第一次重要“亮相”,便是登台演出四幕大型话剧《血祭上海》。

那是在1938年1月28日,为纪念淞沪抗战六周年,延安文艺界从抗大、陕北公学等单位集中六七十位文艺人才,排练演出话剧《血祭上海》。

话剧《血祭上海》由任白戈编剧,朱光和左明担任导演。

话剧《血祭上海》在延安可谓“重磅出击”,演出阵营非常强大,几乎囊括了当时从上海、北平以及全国各地来到延安的文艺精英,主要演员有沙可夫、朱光、李伯钊、赵品三、徐以新、任白戈、左明、孙维世等。江青也是其中之一—她不再以在上海时的艺名“蓝苹”加入演出,而是使用江青这一新的名字。

《血祭上海》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上海一个家财万贯的资本家与情妇不和,这个女人爱上了司机。那司机是一个爱国者。他把一车运给日本人的弹药开进了黄浦江,自己也牺牲了。江青扮演剧中的情妇—姨太太,16岁的孙维世扮演剧中资本家的女儿—大小姐。

在《血祭上海》上演之后,江青也就被戏称为“二姨太”,而孙维世被称之为“大小姐”。

话剧《血祭上海》从1938年1月28日起,在延安公演20天[55],观众上万人,用“轰动延安”来形容并不为过。随着这“轰动”,江青也在延安“轰动”起来。

中共中央的领导人,差不多都来观看了话剧《血祭上海》。毛泽东也看了《血祭上海》。毛泽东称赞戏演得好,给予《血祭上海》以充分的肯定。

1938年2月21日,边区文协(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的简称)召开了一个座谈会,讨论《血祭上海》一剧。到会的有二十余人,其中有周扬、艾思奇、沙可夫、吕骥等。有人对《血祭上海》提出批评。

周扬在座谈会上发言说[56]:“批评不能单凭印象,印象不常常靠得住。应该客观的从下面各方面来看才对:一、观众是否欢迎;二、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的;三、一般的倾向是否现实的。根据这三个条件应该给予这剧以较高的评价。一、这剧获得广大观众的极大欢迎;二、这剧是在极困难的技术条件下于短促的时间写成与演出的;三、一般的倾向是现实的,不管是否能好好地把握住现实,但正因为这戏已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和赞贬,批评就应当严格一点,找出成功与失败的要素。这剧的缺点:一、‘一·二八’各界民众反日斗争,这个中心主题没有把握牢,没有正确地发展起来,恋爱的穿插占了主要的地位,使主题模糊和多少走入岔路了。带上半团圆主义和传奇性。人物没有活跃的个性,离典型也很远。脸谱主义是相当存在的。”

《血祭上海》座谈会结束之后,中共中央宣传部设宴招待全体演出人员,江青也参加了宴会。那时候延安没有像样的饭店,宴会是在延安的机关合作社举行。

宴会之后,《血祭上海》剧组就要解散。在这充满惜别的宴会上,有人说,话剧《血祭上海》凝聚、汇集了延安的文艺人才,这个班子散掉很可惜,建议以这个班子为基础,在延安建立一所艺术学院。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于是,当场组成了艺术学院筹委会,开始酝酿筹办工作。

这一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经过讨论,这所艺术学院以鲁迅的名字命名,叫作鲁迅艺术学院。

就在宴会之后一周,由沙可夫主持起草的《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正式公布,发起人为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七人。

《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指出[57]:

在抗战时期中,我们不仅要为了抗日动员与利用一切现有的力量,而且应该去寻求和准备新的力量,这就是说:我们应注意抗战急需的干部培养问题。

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

因此我们决定创立这所艺术学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国最大的文豪鲁迅先生为名,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我们这位伟大的导师、并且表示我们要向着他所开辟的道路大踏步前进。

经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的鲁艺教学方针是:“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在中国新的文艺运动的历史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实际,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

江青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之后,曾于1938年2月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工作。据当时曾与江青共事的钟华女士在1992年6月来信告知笔者:

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原厅长徐特立调中央工作,新调来的厅长是陈正人。陈厅长到职不久,又来了一位女干部,即是由蓝苹改名的江青。她来后不久,就到延安县去视察教育工作。当时听说她是个老党员,她下乡时陈厅长还照顾她给个毛驴骑。回来后她向陈厅长汇报工作时,受到表扬。我当时也认为她这么个从大上海来的明星到延安后很快就下乡,是值得佩服的。因为当时延安乡下卫生条件很差,我下去时都发怵。这说明她刚到延安时还是可以的。没多久她被调走,调走的原因是延安准备成立平剧团,江青会演平剧(京剧)。

其实,江青被调走,是调到新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江青作为话剧《血祭上海》主要演员之一,极想调往鲁迅艺术学院工作。

江青曾经这样谈及自己是如何进入鲁艺的:光有过去在表演艺术方面的经历是不够的。政治资格才是最重要的。当她在鲁艺的官员们面前陈述她的情况的时候,当时的组织部负责人、中央委员之一陈云会见了她。知道了他亲自负责录取工作时,她竭力地使他对自己渴望学习马列主义的热诚产生深刻的印象;她不容他有戏剧是她的唯一兴趣这样的想法。她告诉陈云,她是带着行装来的,她是如此渴望进入鲁艺。她的表白必定使他确信了她愿意服从组织的决定,因为他直接录取了她。陈云实际上从不曾是她的戏迷。在他录取她进入鲁艺后不久,他去观看她的表演,然而他又对她所演的戏不感兴趣,使她很是失面子。

1938年3月14日,鲁迅艺术学院首届学员开始上课,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成立典礼,任命沙可夫为副院长,主持工作,院长人选暂时空缺。毛泽东出席了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典礼,并发表讲话。

有些关于江青的传记称江青进延安后便入鲁迅艺术学院,那是不确的。鲁迅艺术学院是在1938年4月10日宣告成立,最初在延安城内二道街临时借用房子。后来迁至延安北门外两侧半山坡。1939年8月3日,迁往延安东郊十余里的桥儿沟天主教堂—那里原是中共中央党校校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