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人帮”兴亡 » “四人帮”兴亡全文在线阅读

《“四人帮”兴亡》毛泽东注意起“姚蓬子的儿子”姚文元

关灯直达底部

1957年2月16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谈及文艺界。[1]

毛泽东先是谈及王蒙:“王蒙最近写了一篇《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篇小说有缺点,需要帮助他,对待起义将领也要帮助,为什么对青年人不采取帮助的态度呢?”

接着,毛泽东论及李希凡:“李希凡这个人开始写的东西是好的,后来写的几篇也没有什么特色了,应该让他生活在实践中,过去当小媳妇时兢兢业业,而当了婆婆后就板起面孔了。”

毛泽东最后提及了姚文元:“我们的危险就在革命成功,革命成功了,四方无事,天下太平了。片面性的打不能锻炼出真正好的文学艺术,只允许香花不允许毒草,这种观念是不对的。香花是从和毒草作斗争中出来的,年年都有野草,野草一翻过来就是肥料,只准长粮食不准长野草是不对的,香花与毒草齐放,落霞与孤鹜齐飞。斯大林教条主义不是两点论,而是一点论,我们的同志看事物应该是两点论,同时一点里面又有两点;我们连队指导员,讲话时总是讲两点,优点和缺点。最近姚蓬子的儿子叫姚文元,写了一篇文章。我看是不错的。过去我们提倡一家独鸣,那是历史条件决定的,不如此不能打倒国民党二十年一家独鸣的理论……”

在毛泽东提及的三个文艺界年轻人之中,唯有对姚文元的评价最高——王蒙要“帮助”,李希凡要“下去”,而姚文元是“不错的”。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谈到姚文元。

不过,毛泽东在第一次谈到姚文元时,前面加了个“定语”——“姚蓬子的儿子”!

对于毛泽东来说,当时对姚文元还很陌生,而对姚蓬子其人却是熟知的。

毛泽东怎么会注意起“姚蓬子的儿子”呢?

那是在1957年2月6日的《文汇报》上,姚文元发表了《教条和原则——与姚雪垠先生讨论》一文。

姚文元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这篇与姚雪垠“讨论”的文章,会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在《教条和原则》一文中,姚文元跟姚雪垠进行了“商榷”。文章一开头便写道:

“百家争鸣以后,许多新问题被提出来了,这是一种好现象。沉默只能掩盖错误,争论才能揭示真理。

“姚雪垠先生在《创作问题杂谈》中尖锐地提出了三大问题和七种偏向,大声疾呼地要求‘彻底肃清’他所谓的‘歪风’,而其锋芒则指向‘教条主义和公式主义’。姚雪垠先生所指责的毛病有一部分确是教条主义和公式主义,也是正在纠正中的缺点,再提出来也是很好的,值得大家注意;但其中所指的许多‘根本性偏差’,我认为并不全是教条主义,而有一些是已经为十多年文艺创作实践证明为正确的根本原则,这就值得我们实事求是地加以研究和讨论。……”

姚文元在“讨论”中,如此说:

“文艺批评过去有许多缺点,主要是教条主义和粗暴的态度,这一年来揭露并批判了不少。现在是很少——几乎没有什么批评中提到什么‘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之类的词汇了。姚雪垠先生文章中很大部分指责了批评的‘求全责备’‘禁忌太多’‘话扣帽子’‘粗暴’……等等,当然,批评这些缺点没有人敢说不对,但如果以粗暴还粗暴,以扣帽子还扣帽子……那就很可能在肃清这种‘歪风’之后引来了另一种‘歪风’。……”

毛泽东是一位博览群书的人。不久前,他在翻阅1956年第17期《新观察》时,很有兴味地读了散文《惠泉吃茶记》,他第一次注意到作者的名字——姚雪垠。毛泽东称赞这篇散文“很讲求艺术技巧”,并在一次会议上向周扬、茅盾问及姚雪垠何许人也。

《惠泉吃茶记》是姚雪垠1956年秋在太湖养病时写的散文,近三千字。毛泽东对周扬、茅盾说:“看来,姚雪垠很会写文章。但他的文章也有毛病,阅后给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恐怕作者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吧!”[2]

也许是历史的巧遇,正在这时,上海《文汇报》刊出“两姚”相争的文章。毛泽东便由此“姚”(姚雪垠)注意到彼“姚”(姚文元)。

“姚文元是何许人也?”毛泽东向柯庆施打听。

柯庆施也弄不清楚姚文元是何等人物。调来上海不过一年多的柯庆施,并不知道姚文元为何许人。

准确而详细地答复了毛泽东的问题的,是柯庆施的政治秘书张春桥。姚文元是张春桥“培养”的文学青年。

张春桥向柯庆施介绍说,姚文元乃姚蓬子之子。

“哦,原来是姚蓬子的儿子!”柯庆施对姚蓬子非常熟悉。

柯庆施赶紧向毛泽东汇报:“姚文元是姚蓬子的儿子。”

“哦!”毛泽东知道姚文元是姚蓬子的儿子,却并不介意。

毛泽东的话,飞快地传到中共上海市委。姚文元顿受青睐。这时,中共中央正在筹备召开中共中央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发出通知,要各地选派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电影界代表人物前往北京,出席会议。上海文化界名流辈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拟出的代表名单,是一批名家:陈望道、徐平羽、傅雷、周煦良、孔罗荪、周信芳、金仲华、舒新城、赵超构(即林放)、徐铸成、吴永刚、石挥等。

3月4日,当上海代表团上火车赴京之际,人们惊讶地看到,姚文元也上来了!

“大概是作为工作人员去的吧。”人们这么猜想。

3月10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上海代表团,提到了姚文元。这下子,上海文化界的名流们才知,姚文元颇受毛泽东垂青,怪不得成了上海代表团的成员之一。

据当时在场的上海《文汇报》总编徐铸成回忆,毛泽东是这样谈及姚文元的:

不要怕片面性,片面性总是难免的嘛!多学一点马列主义。刚学,会学不进去,会吐出来,这叫条件反射嘛,多学了会慢慢学进去,像瓶子里装油,倒出来,总是会留一点。慢慢就学懂了。鲁迅学马列主义,是创造社郭沫若逼出来的嘛,他原是相信进化论的嘛,早期的杂文,很多片面性。后来学习马列主义,片面性就很少了。我看,任何人都难免有片面性,青年人也有,李希凡有片面性,王蒙也有片面性,在青年作家中,我看姚文元的片面性比较少。

此番,姚文元亲耳听见毛泽东对他的褒扬,真是有点受宠若惊了。扳扳手指头,这一个来月,发生了多大的变化:2月6日,他发表《教条和原则》;第十天——2月16日,毛泽东便谈到他;眼下,才一个月零四天,毛泽东又一次谈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