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人帮”兴亡 » “四人帮”兴亡全文在线阅读

《“四人帮”兴亡》给《红灯记》打上“江记”戳号

关灯直达底部

1963年2月22日晚上,正在上海组织“第一篇真正有分量”的批判文章的“女客人”,待大幕拉开之后,悄然步入上海愚园路218号的红都剧场。

她只是来看戏的,不想惊动剧团。那是上海爱华沪剧团在演出沪剧《红灯记》。她借口身体不好,没有接见演员,但在中场休息时说了一句:“这个戏很不错。”

江青很早就注意这个戏。那是1958年,哈尔滨京剧院新编了一出现代题材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江青看了沪剧《红灯记》,觉得比《革命自有后来人》好。

这时的江青,要一手抓“批判”,一手抓“创作”,用她的话来说,叫作“大破大立”。她要“立”的第一个戏,便是《红灯记》。她从12个同类剧本中,选中了爱华沪剧团的本子,决定改编为京剧。

须知,早在1931年1月22日北平的《晨报》上,便登载过这样的广告:“山东王泊生昆剧团来平,李云鹤演出《玉堂春》。”17岁的李云鹤,后来成为蓝苹,后来又成为江青。她自幼在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平剧、昆剧。对于戏剧的爱好,尤其是对于京剧的爱好,使江青着手发动“京剧革命”。

不过,江青最初还不能最直接给剧团下达任务,不能不借助于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

林默涵曾如此回忆:

《红灯记》宣传画

在上海休养的江青看了上海爱华沪剧团演出的《红灯记》,她向我推荐这个本子,建议改编成京剧。我看了觉得不错,便交给了阿甲。阿甲同志是精通京剧艺术的,他不仅写过剧本,擅长导演,而且自己的表演也很精彩。在他和翁偶虹同志的合作下,剧本很快改编成了,即由阿甲执导排演。全戏排完后,请总理看,总理加以肯定。后来,江青也看了。在《红灯记》的修改过程中,江青横加干预,给阿甲等同志造成了很大困难。

一天晚上,江青忽然跑到总理那里发脾气,说京剧院不尊重她,不听她的意见,纠缠到快天亮。总理无奈,只好对她说:“你先回去休息,我叫林默涵抓,如果他抓不好,我亲自抓!”第二天,总理的秘书许明同志(在“文革”期间,她被“四人帮”迫害死了)打电话告诉我这些情况,她说:“总理说要你抓,你若抓不好,他亲自抓。”我说:“这样的事情怎么好麻烦总理呢?我一定努力抓,请总理放心!”

为了提高《红灯记》的演出水平,我建议《红灯记》剧组的同志到上海学习、观摩爱华沪剧团的演出(这是在1964年8月——引者注),由我带领。还有哈尔滨《革命自有后来人》剧组的同志也一块去。爱华沪剧团为我们演出了两次。为了答谢上海爱华沪剧团的同志,我们邀请了沪剧团的导演和几位主要演员来京观看京剧《红灯记》的演出(这是在1964年11月——引者注)。那天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给毛主席及其他领导同志演出,主席同爱华沪剧团的同志们亲切握手,他们非常高兴。[6]

阿甲,亦即符律衡,在延安曾与江青同台演出过京剧《打渔杀家》。在京剧方面,阿甲兼演员、编剧、导演于一身,富有经验。接到江青推荐的沪剧《红灯记》剧本,就仔仔细细地进行改编。

关于《红灯记》的改编,江青曾这样讲述过:

为《红灯记》我是花了不少心血的。我为了想查明这个故事是虚构还是写实,曾到处打听作者的地址。想和他谈谈,就是找不到,我真怕作者用了真姓名而又未搞清事实。假如这个剧本竟为叛徒立了传,那可怎么办?单是这件工作,就占去了我很多时间。其它关于剧本处理方面的,就不说它了。

对这个剧本(爱华沪剧团的演出本),我是既喜欢,又不喜欢。喜欢它,是因为它写好了几个革命的英雄人物;不喜欢它,是因为它还不是从生活出发的,没有写清楚当时的典型环境。可是,我看了很多同一题材的不同剧本之后,感到还是爱华沪剧团的本子好。其它有的剧本对人物简直有很大的歪曲,使我看了一半就想走开。所以,决心把这个戏介绍给中国京剧院……

其实,《红灯记》故事最早脱胎于电影剧作家沈默君的电影《自有后来人》。1957年,沈默君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1961年底摘帽。沈默君根据当地收集的生活素材,在1958年写成电影剧本《自有后来人》,后来被拍成电影,1963年在全国上映。1958年哈尔滨京剧院根据电影剧本《自有后来人》,排演了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上海爱华沪剧团也根据电影剧本《自有后来人》,排演了沪剧《红灯记》。

“痛说革命家史”一场剧照(选自1970年《红灯记》明信片)

中国京剧院的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一角最初由李少春扮演;李铁梅一角本来选定唱功极佳的杜近芳,但是杜近芳毕竟年岁偏大,改用刘长瑜;李奶奶一角由高玉倩扮演;鸠山一角,自然非袁世海莫属。演员阵营颇强,加上阿甲编导功力深,京剧《红灯记》波澜起伏,谱成一台嘹亮的崭新的“国戏”。

面对如此阵营强大的剧组,江青却如一个唠叨不已的老太婆,絮絮叨叨地发“指示”。她在1964年5月23日、5月31日、6月20日、7月1日、7月13日(这天两次)、11月5日,七次接见剧组,随口而说,说了一大堆琐琐碎碎的意见。她的每一句话,每一条意见,都成了“指示”,导演必须遵命。

以下摘录她的原话,可见她的种种“指示”之一斑:

“铁梅举红灯跑回场,可缩短些。”

“奶奶的服装补的不是地方!”

“七场(指监狱)景太堵心。”

“李玉和一家人进、出门,要随手关门,要给群众一个安全感。”

“铁梅上场(第一场)不要戴围巾,见爹爹递纸条后,临走时玉和把自己的围巾给她围上。”

“铁梅叫奶奶的声音太刺耳,不要那么高。”

“这个戏不适合用‘南梆子’。”

“李玉和受刑后上场,可以扶住椅子。”

“刑场上的石头,要靠前些。”

“粥棚场,磨刀人不要吃粥。”

演李玉和一角的李少春,为人耿直,对江青的“指示”不愿句句照办,后来由B角钱浩梁所代替。

钱浩梁1934年出生于上海,父亲钱麟童是上海新华京剧团麒派主演。1950年,钱浩梁从上海来到北京,以一出《林冲夜奔》得到主考周信芳的赏识,从而进入中国实验戏曲学校研究班深造。1962年选调进入中国京剧院一团。

编导阿甲由于“不听话”,在“文革”中受够批斗,幸存于世。1987年,八十高龄的他,是他从事戏剧工作五十周年纪念。他复排《红灯记》,在北京公演。他曾感慨万千,说了这么一番话:“有的人把《红灯记》看作是江青搞的,其实这出戏的创作与江青没关系,是她剽窃了我们的创作成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