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人帮”兴亡 » “四人帮”兴亡全文在线阅读

《“四人帮”兴亡》第十七章 王洪文横行上海

关灯直达底部

罕见的“半周年”纪念

如果要出版一本《世界奇闻录》的话,那么,王洪文召开“工总司”半周年纪念大会是一定要列入书中的。

大抵是过分的迫不及待,王洪文早就想庆贺一下“工总司”的“伟大胜利”,他已经等不及“工总司”成立一周年的日子——1967年11月9日,竟然提前了半年,在5月9日召开了“半周年”纪念大会!

世界上五花八门的纪念都有,唯“半周年”纪念从未有过。

王洪文如此急不可耐地欢庆“工总司”成立“半周年”,就连徐景贤也笑话他。《文汇报》的一篇文章,曾以讽刺的口吻挖苦“工总司”的“半周年”纪念大会,惹得王洪文吹胡子瞪眼睛,扬言要率领小兄弟们砸掉《文汇报》社。张春桥闻讯,赶紧劝阻王洪文,这才止住了上海滩上的一场风波。

“工总司”是王洪文的命根子。他的平步青云,全然仗着“工总司”;他得以跻身于“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便因为他是“工总司”的“司令”。

毛泽东曾接连发布“最高指示”,强调了“三结合”:

“在需要夺权的那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权力机构的名称,叫革命委员会好。”

“革命委员会的基本经验有三条:一条是有革命干部的代表,一条是有军队的代表,一条是有革命群众的代表,实现了革命的三结合。革命委员会要实行一元化的领导,打破重叠的行政机构,精兵简政,组织起一个革命化的联系群众的领导班子。”

“‘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在这次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种创造。”

毛泽东如此强调“三结合”,于是每个“革命委员会”的领导成员都要以“三结合”的标准去衡量。“三结合”的含义,除了“革命干部”、“军队”、“革命群众”三者代表相结合之外,还包含老、中、青“三结合”之意。

在“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中,张春桥是理所当然的“老”的“革命干部”的代表,姚文元、徐景贤算是“中”,而王洪文则既是“青”,又是“革命群众”代表。张春桥成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的“主任”,姚文元为“第一副主任”,王洪文、徐景贤均为“副主任”。

“副主任,也就是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王洪文很得意地向他的小兄弟们解释道。

“胜者为王!老王,你的老子给了你一个好姓,应了这句古语‘胜者为王’!”他的小兄弟们欣喜地为他捧场。

“你们都弄个师长、旅长干干!”王洪文用座山雕一般的口气,对“小兄弟”们说道。

如今,“司令”手中有权,他把小兄弟(当然也包括小姐妹)一个个提拔:

王秀珍成为“工总司”常委,后来跃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陈阿大,“工总司”常委,“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常委,工交组负责人;

叶昌明,“工总司”常委,“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常委,科技组负责人;

黄金海,“工总司”常委,“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常委,财贸组负责人;

就连那个“红色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的“司令”戴立清,也成了“工总司”常委,居然分管起专案工作!后来,甚至成为上海后方基地的党委副书记!

■ 叶永烈从王秀珍人事档案中查到的王秀珍的照片■ 王洪文的“小兄弟”陈阿大■ 王洪文的“小兄弟”戴立清 ■ 王洪文的“小兄弟”黄金海■ 王洪文的“小兄弟”马振龙■ 王洪文的“小兄弟”叶昌明

1967年4月11日,王洪文回到了“老家”——上海国棉十七厂。那里锣鼓喧天,在庆贺“厂革命委员会”成立。王洪文当选为“上海国棉十七厂革命委员会主任”。虽说已经成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他,已不屑于这么个“厂革会主任”,但毕竟那里是他的后院,是他造反起家的地方,“厂革会主任”非他莫属。

他是一个“纪念狂”。除了举行过成为笑柄的“工总司”半周年纪念会之外,他还主持过如下“纪念”:

1967年10月26日,他带领上海国棉十七厂的造反派们前往复兴岛,隆重纪念“永忠队”成立一周年。他慷慨激昂地回叙一年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那些日子和“永忠队”的“战斗历程”。

1968年6月12日,复兴岛上又是红旗飘扬,口号声此起彼伏。王洪文又在那里主持“纪念大会”。这一回,是“纪念造反二周年”——因为两年前的这一天,是王洪文仿效聂元梓凑成七人签名,在上海国棉十七厂贴出第一张造反大字报。这是王洪文造反生涯的起点,怎么可以不“纪念”?在会上,王洪文感慨万千忆当年,吹嘘着自己怎样在“骂声”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