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人帮”兴亡 » “四人帮”兴亡全文在线阅读

《“四人帮”兴亡》在庐山浓雾遮掩下的搏斗

关灯直达底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的名诗《题西林壁》,流传千古,形象地勾画了多雾的庐山。

不识真面目的庐山,在中国当代史上两度成为中共党内大搏斗的所在:一回是在1959年炎夏,那批判“海瑞”——彭德怀的庐山会议,曾震撼着华夏大地;另一回,则在1970年酷暑,又一次庐山会议召开了。

庐山多雾。尤其是夏日清晨,群峰被雾海所淹没,庐山成了“牛乳世界”。

就在雾浓如粥的清早,常有一辆轿车从芦林一号缓缓驶出。车前,有两位战士手执马灯开道,轿车跟随着马灯徐徐向前,其速度比往常步行还慢。如此这般,当轿车驶抵脂红路175号,常常要花一个来小时——按正常车速行驶的话,用不了十分钟就到了!

车上坐着脸色倦怠的毛泽东和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4]。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正在庐山召开。激烈的斗争正在进行。

毛泽东公开的办公地点在芦林一号。那里不仅有宽大的办公桌,而且有为他特制的宽大的木板床,似乎表明他睡在那里。

其实,他的真正的住宿处是脂红路175号。那是美国亚细亚银行在1920年建造的一幢别墅,面积为664平方米。1924年,转到美国托克博士手中。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召开前,先行上山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选中了这幢僻静宽敞的房子,作为毛泽东住房。

毛泽东依然保持着夜晚工作的习惯。形势是那样的严峻。自以为羽毛已丰、急于抢班夺权的林彪,串通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大搞突然袭击。毛泽东通宵在芦林一号找人谈话,一个个做工作。拂晓,当毛泽东结束了工作,准备从芦林一号返回脂红路175号休息时,扑面而来的浓雾使他的轿车行路艰难,何况庐山的公路往往一侧是悬崖,稍一疏忽便会出现险情。为了毛泽东的安全,张耀祠安排警卫战士手执马灯在车前开道。

这一回,江青是作为政治局委员,堂而皇之出席了庐山会议。

据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回忆:

江青一上庐山就给了我一个惊愕:作为毛主席的夫人却不与毛主席住在一起,毛主席住芦林别墅,江青偏要住到1959年毛主席住的“一八〇”去,两地相隔近十来里。

其实,芦林别墅有她的住处,而且靠山临水,清静优雅,远胜“一八〇”。在建造这座别墅时,考虑到毛主席的工作特点,曾向中央有关部门征求过意见,并参考了兄弟省市的同类建筑,一切都有两套。西边是毛主席的卧室、办公室、会议室、文娱室;东边也同样有卧室、办公室、会议室等等,只是西边的房子略大些,东边的房子略小些。她一切都要和主席一模一样,房子小一点都不满意,所以就独住“一八〇”了。当时有关设施,都分两组,毛主席用的称甲组,江青用的叫乙组,一提到甲乙组江青就有气,说:“我是主席夫人,什么都应该跟主席一样的,为什么要分甲乙组呢?”主席喜欢坐列车巡视各地,所以他的专列其实是个流动办公室。主席路经南昌,要尚奎坐他的专列到浙江开会,我们就住在那个乙组,卫士长说,乙组虽是为了江青而做的,但江青从未住过一次。

江青总想和主席“平起平坐”,这不仅给主席造成不少麻烦,也给她自己招来很多不快,有位夫人告诉我,因为主席是晚上工作,白天睡觉,所以卫士是二十四小时值班,而江青并没有多少事情要做,晚上自然不会“加班加点”,可她也提出,白天晚上也要有人到她室外坐班。毛主席知道后非常恼火,指示有关部门,决不能迁就这种无理要求。江青为此闹得很凶,最终却未能如愿以偿,自然很不满了……

主席夫人当然和主席关系密切,不同一般,但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江青却硬要使之等同起来,无其功而受其禄,这就使自己老是处在“越位”的位置上,经常性的“越位”,一方面积累了群众越来越多的不满,而在江青来说,却渐渐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视之为“必须”。正是循着这条邪路,江青写完了她的人生悲剧。

庐山上的新斗争,是在毛泽东和林彪之间展开。可是,这场斗争被罩上了浓雾,叫人难识真面目。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讨论的议题,是关于即将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围绕宪法的修改,两个问题一时成为毛、林交锋的焦点:

一是在刘少奇死后,还要不要继续设国家主席?

二是在修改宪法时,要不要在前言中写上“毛泽东同志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话——这原是《毛主席语录》林彪所写“再版前言”中的一段“名言”。

看似平常的两个问题,潜伏着幕后不平常的争斗:

毛泽东坚决反对设国家主席,因为他已看出林彪急于想当国家主席,以求形成“两个主席”的格局;林彪力主设国家主席,明明是为了自己当国家主席,却偏要说成要毛泽东当国家主席!

毛泽东否认自己是“天才”,林彪坚持毛泽东是“天才”——世上有无天才,原本是可以平心讨论的理论问题,可是在庐山上却成了一场政治斗争的焦点。

尤为微妙的是,毛林之争在幕后,而公开爆发于会场却是两位“秀才”之争!

毛派“秀才”乃是张春桥,林派“秀才”则是陈伯达。两位“秀才”围绕宪法的修改,爆发了空前激烈的论战。

张春桥依据来自江青的指令,江青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反对在宪法前言中写上“天才”之类字眼。

林彪把张春桥定为“陆定一式人物”,要陈伯达以及“五虎大将”——黄、吴、叶、李、邱,集中火力攻击张春桥,“但在发言中半个字也不能涉及江青,否则就要碰壁”。

于是,在会上,陈伯达这位“理论家”,从“理论”上阐述了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关于天才的论述。吴、叶、李、邱则接着起哄,攻击张春桥“想利用毛主席的伟大和谦虚,妄图贬低毛主席,贬低毛泽东思想”。

一时间,张春桥成了“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