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这么慢,那么美:慢一点,才能发现幸福的全部细节 » 这么慢,那么美:慢一点,才能发现幸福的全部细节全文在线阅读

《这么慢,那么美:慢一点,才能发现幸福的全部细节》FIKA!享受慢生活

关灯直达底部

FIKA!FIKA!北欧人尤其瑞典人,谁还不懂得FIKA的概念和享受FIKA的愉悦,那可说太OUT了。这个既可做动词又可做名词的北欧特色词,形象地反映了北欧人一天之间或者工作间隙,其本意即指不可或缺的、和朋友或者同事喝咖啡交流的短暂休闲时间。

FIKA时间长短通常取决于是上班还是在野。上班族的公司FIKA通常一天两次,一次20多分钟。上午10点多和下午2点多,人体最需要加油的两个时间段,是北欧人的FIKA高峰期。

FIKA有点中国社交里去喝杯茶的意思,但北欧人的FIKA,明显有别于仅限于中国土豪圈或者文人雅士圈里的所谓高大上“喝茶”概念,更具有随意性和普遍化,也可说是全民行动。公司里上班间隙的FIKA,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员工大脑放松时间。

高中生、大学生们课间时间去FIKA,喝杯咖啡或者热巧克力,和小伙伴们聊聊天,谈谈最近碰到的有趣好玩的事情,或者上星期刚从挪威滑雪归来途中的偶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家庭主妇或者享受爸爸假期的奶爸们更是享受FIKA时间的高手,两三个家庭常常带着宝宝,聚在咖啡厅尽情享受谈天说地的FIKA时光,好不惬意。

北欧人对咖啡的热爱,简直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每天三五杯咖啡,已经是很节制的了。但从三五步一个的咖啡馆,以及咖啡饮用量全球前四(每人每年1000杯以上)这个数字,就足以领教北欧人对咖啡有多么热爱。

有空去喝杯咖啡吧!这是北欧人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交际辞令。如果不是很要好的朋友,北欧人一般不会贸然邀请刚认识的朋友一起去吃饭。作为家以外社会交际的延伸,喝咖啡成了开始交往的首选。在咖啡馆熟悉的气氛中坐着干什么,都会让人觉得心安。所以大大小小温暖舒适的咖啡馆,为各类人提供了生活中极大的便利。

FIKA的时间不仅是喝咖啡,可口的甜点如肉桂卷、浆果派、巧克力等,永远是化身如花美眷的完美咖啡伴侣。北欧常年温度偏低,夏季24度左右恒温。在这种温度森林里慢生长起来的蓝莓、覆盆子等浆果味道醇厚可口、滋味悠长,做甜点实在是绝味上品。再加上自家花园苹果树上结出来的酸甜可口的苹果,身在北欧而不会烤甜点里起步级的苹果派、蓝莓派,简直对不起满森林的蓝莓和一院子的苹果树。

咖啡不仅充当了生性内敛的北欧人在同事、朋友等社交场合的润滑剂,更是男女交往不可或缺的利器。若一对男女初相识,那么下一步八九不离十定是约在咖啡馆去畅谈人生。若两相愉悦,约在其中某一方家里去品尝“我家新进的那台现磨咖啡机现磨的咖啡”是二人关系飞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很多新婚伉俪婚礼上追溯邂逅往事的时候,咖啡总会作为一个关键词温情脉脉地出现。

话说我来瑞典,学会的第一道甜品就是烤苹果派。可说苹果派一出,天下无敌。无论什么样的聚会,带一盘自己烤的苹果派,永远不会失手。美滋美味的苹果派加上令人欲罢不能的高浓度咖啡,怪不得北欧人都心甘情愿“堕落”FIKA时间!

一杯咖啡,一个令人心安的咖啡香气缭绕的斗室,一本书或一个笔记本,常常可以让人消磨掉北欧漫长而严寒的冬季的每个周末。尤其是那些喜静不喜动的人们,远离酒吧的狂闹,音乐流淌的咖啡馆,给喜欢独处又乐于群居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去处。

北欧人和家庭相处的方式就像和恋人相处一样,喜欢对方却也不必常常黏在一起。既享受家庭生活的喧闹,又不会失去一个人独处片刻的愉悦,咖啡馆就给了人们这样一个理想场所之所在。咖啡馆,是北欧人家庭的一个延伸,是另一个小型的社会。泡咖啡馆是北欧人典型的“生活至上”的人生态度。

北欧祖母的咖啡桌

在咖啡馆里,人们可以会见友人,或者一个人自由的思考。北欧人的人生观里工作和享受生活是并驾齐驱的,业余生活同样承载着让一个人生命繁盛的重任。工作的时候,你是一个全副武装的智者,但在休闲生活里,身心彻底放松的北欧人“呆傻”立现,搞不好回家的路上多块障碍就不认识了。所以让一个北欧人崩溃和愤怒的办法,就是让其业余生活去加班或者另打一份工。

也可说这是高福利社会的另一种表达,即工作的时候用心投入工作,休闲的时候绝对不可被打扰。哪怕20分钟的咖啡时间,如果你不知轻重地走过来和一个平素工作中关系还不错的同事讨论些许有关工作的事,也会极大程度地引起对方的不悦和反感。从这一点引申开说,北欧人生活至上的观念,处处渗透在生活中。而生活至上的同义词,就是家庭至上。

在高税收、高收入、高福利的社会模式下,人人老有所养。所以北欧人也许并不重视四世同堂,同高堂双亲圣诞节、仲夏节团聚一下,已经是极限。但这并不能说北欧人不孝冷漠,因为在北欧人看来,每一对夫妇都是独立的,都有各自的生活空间和圈子,父母也有父母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社交圈子。就像自己和配偶的生活不喜欢被别人打扰和计划一下,北欧人也从来不会去打扰和计划父母的生活,包括要求带孩子。

北欧祖父母几乎没有给孩子带孙子、孙女这一说,成年的孩子们也不会要求父母这样做。所以你会看到一个个金发碧眼酷劲十足的美女帅哥,一旦走进家庭这个范畴,照样会用曾经夹香烟的手、文身的臂膀,撑起抚育儿女的重任,凡事都秉承“自己来”。反而是移民北欧的中国女子们,不管在海外生活了多少年,父母照管孩子的风气依然长存。一旦打算结婚要孩子,长长的生活清单里第一个计划就是:接妈妈过来照顾月子,接妈妈过来带孩子。不过也情有可原,身在异国,平日里工作忙碌,也只有一年的孩子假期,可以接妈妈过来四处走走,共享天伦。

所以北欧人基本上和父母都是“君子之交”。但对以自己、配偶和孩子为个体的小家却极为重视,几乎每天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有事晚归一定会电话告知对方。生活中日复一日的几点上班,几点下班,这一天打算做些什么,发生了哪些事,周末家庭日计划做些什么,见哪些朋友,都是北欧夫妇日常琐碎的生活点滴。而且这些都是主动倾诉,想要让对方分享。如果哪一天夫妇间不再分享这些,就离离婚不远了。

在这一点上北欧诸国政府更是上行下效,一年的带薪百分之八十“妈妈假期”“奶爸假期”已经羡煞旁人,且一年里至少四个假期的休息度假,更是纵容的有钱没处花的北欧人夏日里拖家带口满世界飞,一时间赢得“北欧人全球酷爱旅行排名指数第一”之美誉,这里面瑞典人更是独领风骚。

平日里,重视家庭生活的北欧人绝对将生活凌驾于金钱之上,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享受亲密惬意的家庭生活,北欧遍地的商铺,每天不到10点不会开门,下午6点准时关门。周末为了神圣的家庭日,更是将关门时间提前至下午四点。这规定简直让前来北欧诸国观光旅行的各国游客不忍直视!但在后院里支起烧烤炉的北欧人,才不会介意你在冷冷清清的街道上因为无处购物而抓狂!最后,敦厚的咖啡馆会为你点起一盏明灯,善意地告诉你,实在无处可去,来咖啡馆喝杯咖啡也是不错的选择。

作为北欧人交际的利器,咖啡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人民的生活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只有在咖啡桌上,你才能看得见欧洲人俏皮的一面。闲话都是在咖啡桌上流传的。欧洲大陆若没有咖啡,人们的生活必将失色一半。当17世纪一个只想赚点钱的威尼斯商人将咖啡引入欧洲大陆之后,他并不知道这小袋神秘的黑色细末,以后几世纪里是怎样彻底地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在香水的味道中睡去,从咖啡的香味中醒来”——旖旎的摩天都市抑或安静的偏远小镇,若百步之内尚未发现一个咖啡馆,你便要疑心,是否真到了欧洲!

咖啡的需求量与生活的舒适度是成正比的。有如烹茶、泡茶在中国人家庭中的平常,设若作为一名北欧人却不会煮滤纸咖啡或者液压式咖啡,真是不可饶恕的。滤纸冲泡咖啡法(Paper Drip)起源于中欧,由德国人MERITA夫人发明,并在欧陆各国广为流传。

北欧人家家户户都有咖啡机。早上起来,朋友光临,一杯加香醇牛奶的咖啡是必不可少的。

来瑞典以前,我对咖啡的认识基本上是菜鸟。大学里的茶吧里设有雅座,也有咖啡供应。附庸风雅地去和闺蜜喝过一次咖啡,配的是咸干花生米和鱿鱼条。令人痛心的是那劣质的大学校园里的廉价咖啡味道,败坏了我对咖啡魅力的一切想象。后来认识夫君,他是一天咖啡也离不得的。来看我,方为我打开咖啡人生的一条门缝。从未光顾过的星巴克咖啡馆清凉的咖啡气息里,一杯卡布奇诺,一块提拉米苏。绝配!缠绵不尽的味道,简直要让我像提拉米苏那样呐喊出它的奥义:带我走!

喝茶要慢品,喝咖啡则要迅速。一杯刚出来的热咖啡,过了五分钟不喝就成了“毒药”,那冷却的滋味,难喝程度不亚于一碗中药。智利的没落贵族伊莎贝尔·阿连德,在其《感官回忆录》里对咖啡伴侣卡布奇诺的解释是这样的:我最喜欢的是CAP-GRANDE-DECAF-SOY-NONFAT-WET-CIN-CHOC,这串字一口气便可说完,它的意思是:大杯不含咖啡因的卡布奇诺,加脱脂豆奶,一半牛奶一半泡沫,撒上点肉桂粉与巧克力末。

不过这话最好不要在卡布奇诺的发明者——意大利人跟前讲,他们多半会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嫁得夫君到了北欧之后,所到之处,就像走进了漫天泼洒的咖啡豆雨中,大小林立的咖啡馆无处不在。我竟也学会煮咖啡,慢慢爱上了它的味道:晨起一杯咖啡,醒脑提神。上午一杯咖啡,安抚略有饿意的胃。下午茶的一杯咖啡,那纯粹是消遣了。

既是消遣,配咖啡的甜点绝对是马虎不得的。苹果派、蓝莓派、提拉米苏、奶酪姆斯,各种小烤点心,名堂繁多。如果没有可口的甜点,下午这顿咖啡宁愿不喝。所以这时候,尤其夏日天长的时候,下午四五点,太阳正好,暖洋洋的,就着美味可口的点心一边阅读或者闲聊,沐浴着阳光,消受一杯咖啡,外边咖啡馆是上佳的去处。谁让人有那么可口的点心呢!

咖啡的兴奋效果来自咖啡因,所以摩门教徒禁喝咖啡。不单摩门教徒,连同伊斯兰教等禁酒的国家,禁止酒精及其他刺激品,咖啡却喝得彪悍无比。原先在语言课上有很多伊朗那边来的女同学们,戴着长长的头巾,一到课间休息时间便围拢在一起,摆出各自烘烤的点心,就着加方糖的咖啡和茶,说说笑笑,形势盛大得就像在家里开派对。

如同酒在中国人饭局上的地位一样,咖啡在欧洲人的谈判桌上也是举足轻重。酒是把对方灌醉,咖啡则是使自己保持清醒。一度迷信黑咖啡减肥,所以为了这些鬼话,我大约有半年的时间坚持只喝纯的黑咖啡。后来实在受不了胃肠的刺激,学了夫君往黑咖啡里加牛奶,百分之八十的咖啡、百分之二十的牛奶,这样调出来的咖啡可算圣品。也有很多人习惯加糖,但我一直以为不如牛奶来的美味。首先这边牛奶自产自销,属上品,其次牛奶可中和咖啡里的一些微量有毒元素。如果再加上亲手烘制的甜点,滋味可说妙不可言。

前面说北欧大大小小的公司,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FIKA时间,也即工作休息时间,跟午餐时间是区分开来的。政府要求公司对待员工的标准是,一天之中工作时间只要超过6个小时,就一定要有半小时的FIKA时间,用以醒脑提神,缓冲一下渐入疲劳的精力,调整好精神之后再进入工作状态,以减少工作效率以及工作中的出错率。

这一手段相当有效,因为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极大增进了同事之间融洽相处,甚至对员工个人来说,办公桌上一盆养眼的花,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在咖啡的香氛里,都会让人对公司更有归属感,也会不由自主激发更多的工作灵感。所以在跨国公司出现拒穿正装的北欧下属,气走要求所有职员西装领带上班的美国老板的状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北欧人骨子里太热爱自由,内敛的外表下,其实有着一颗极其狂爱自由的心。基于此进而言之,北欧国家生产重金属乐队,也就更没什么好奇的了。因为这是一片冷幽默的土地。

北欧喝咖啡,更尊重咖啡背后为此辛苦付出的种植咖啡豆的人们。北欧人认为一杯香醇的咖啡,不单是端上桌的那一刹那,而在更早的咖啡生长的源头,农民们怎样种植咖啡,怀着怎样的心情采摘,咖啡工人有无受到不良商家的价格坑害,都成为评判一杯好咖啡的考虑因素。淳朴厚道的北欧人,甚至曾经为某些咖啡进口商压低价格收购农民咖啡豆的恶行,而拒绝购买这类咖啡商进口的咖啡。

在北欧人看来,一杯咖啡的价值,也是咖啡豆种植背后那些人的价值,所有的价值综合在一起,才真正是一杯咖啡的价值。哪怕为此多付了钱,也感到是情理之中。此外,是否环保,是否在生长过程中用了化学农药,而对自然土壤造成不可逆转的侵害,也是北欧人买东西考虑的一个因素。因此你常常看到在超市里,虽然打上EKO环保标志的东西比一般的卖出高一两倍的价钱,可也照样是北欧人篮子里的菜,咖啡亦然。

咖啡的角色,不只在紧要关头,就是寻常生活中,欧洲人若没有那一杯咖啡,估计朋友、甚至女朋友都得一并告吹。流传的名言是:早晨不先来一杯咖啡,就无法面对人生。邪恶的咖啡,简直蛊惑了欧洲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