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爸爸陪伴孩子的秘密手记 »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爸爸陪伴孩子的秘密手记全文在线阅读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爸爸陪伴孩子的秘密手记》第一篇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

关灯直达底部

给孩子好的教育,首先要了解孩子,然后把教育还原为具体的生活。清晨上学一起认识街边的花花草草,是教育;放学路上一起聊聊班级里的事儿,是教育;睡前共读一本书、共做一件事,也是教育……只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我们的一言一行,哪怕一个亲切的笑容,都是最合适的教育。

是癞蛤蟆不是青蛙

存款机

带哲哲去北师大校园跑步,路过银行,顺便存点钱。

看我存完钱,哲哲问我:“爸爸,你把钱存在那个机器里面,是不是就不担心被小偷偷走了?”“你为什么这么想?”“你看,那个存款的机器是铁做的,多结实啊!小偷即便偷走了,也打不开,对吧?”说完,他得意地嘿嘿笑了笑,像破了案的福尔摩斯。

“嗯,你真聪明,爸爸都佩服你。”我狠狠地表扬了他。孩子天生喜欢思考,当有趣的想法蹦出来的时候,父母别忘了鼓励。

为什么

跑步回来,许是跑兴奋了,哲哲一口气追问了好几个问题:“爸爸,你说为什么蝙蝠倒着睡觉?刚才在跑道上看到的虫子是什么虫?为什么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即使是宇宙大爆炸,也不会炸到没有边际吧……”我回答不出来,于是和他一起上网查资料。慢慢地,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如果《开心辞典》节目还在,我将直面王小丫的挑战。

孩子天生爱提问,是因为他们在开动脑筋。在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的时候,我们要呵护好那颗好奇心,最好和他们一起寻求答案,解答他们心中的为什么。当“为什么”越来越多,孩子就走上了探究之路,距离科学家也就不远了。

那片云

周末,秋高气爽,朵朵层云。

看着一个条状的云朵,哲哲问我:“爸爸,你说那片云像什么?”“嗯,有点像一把尺子。”“喊——”哲哲不屑:“一点儿也不像尺子,像一条刚出锅的带鱼。”又问:“那朵呢,你说像什么?”“圆圆的,有点像篮球吧。”“不对,像一个劲脆鸡腿堡。”

指着另一片白白的云,小家伙再问我:“爸爸,你看那边有个椭圆形的,像什么呢?”明白了哲哲的心思,我回答:“像肉松面包。”这次得到哲哲的表扬:“爸爸,你说对了,真厉害,我看你就是个神童。”

每个孩子都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做父母的要多加保护,尽管背后有成为超级吃货的意思。

魔尺

上了小学之后,哲哲玩心不减。

由于课堂表现好,哲哲的课本上贴了一排排小红花。凑足47个后,在班主任那里换了一个礼物——魔尺,其实就是一把能折叠的塑料尺。

多么幸福的奖励啊!哲哲高兴得不得了,放学路上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玩了一路。可惜还没到家,魔尺不小心被掰断了,小家伙很伤心。痛定思痛,他决定从头开始,继续积攒小红花。

本想批评他为什么不爱惜东西,转念一想,孩子就是好奇这把能折叠的尺子,才爱不释手。我们还是以宽容待之,更何况他要继续攒小红花,这不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吗?

头发帘

上小学一段时间后,哲哲在镜子前停留的时间明显变长,还时不时用梳子沾点儿水,打理成“酷酷的发型”。

见他头发长了,哲哲妈带他去理发。理发之前,小家伙郑重地叮嘱小师傅:“哥哥,你别把我的头发剪得太短,前面要留长一点儿,那样才好看。”结果,头发帘还是没他想象中的那么长。他一下子不高兴了,给出差的我打电话,说头发理得不好看,有点伤心。

我回来后,问哲哲:“同学对你的发型都有什么反应吗?告诉我:“没有说好看的,也没有说不好看的,就是戴戴同学说不如以前看着顺眼了。”戴戴是哲哲比较喜欢或者说比较在意的同学,她的意见应该是说到了哲哲的痛处。

想起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因为理了一个锅盖头,像《阿呆拜寿》里刘青云的扮相,不敢去上学。不过,彼时我12岁,正上初一。而哲哲这么小就爱美,是不是这一代都早熟呢?

倒着坐车

每天接送哲哲,他都是雄赳赳地站着。某一天,他想来点新花样。

开始是他坐在鞍座上,我坐在后座,他掌舵,我驾驶,因为这样“很刺激”。尽管有点冒险,但看着他渴求的眼神,一心软就答应了。于是,一路回家,看到不少人异样的眼光。

再后来是我骑车,哲哲倒着坐在后座上,说有两个好处,一来避风,二来适合看风景。记得自己小时候也喜欢倒着坐车,看着碧绿的农田慢慢地被甩在身后,那感觉确实很好。突发奇想,假如能和哲哲时光互换,我是孩子,他是爸爸,那该是怎样有趣的情景呢?

女厕所

放学接哲哲时,他向我汇报班级重大新闻:“我们班的涵涵同学今天进了男厕所。”“啊,涵涵不是女生吗,怎么进男厕所了,这也太那个了。”“没事。其实啊,我也很好奇女厕所是什么样子的!”哲哲的表情很淡定。

“那你去女厕所看过吗?”“没有!”我逗他:“真的没有?”哲哲嘿嘿一笑:“爸爸我只看了一眼,发现啊女厕所没有小便的地方,我猜啊,她们一定是尿在地上!”

性教育专家胡萍说过,孩子对异性以及跟异性有关的一切感到好奇,不是坏事,更不必大惊小怪,只要引导孩子有一个科学的性观念、正向的性道德,就是最好的性教育。

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女厕所好奇的呢?我怎么想也没想起来。不过,哲哲的猜测让我忽然发觉,小家伙开始好奇与异性有关的一切,而我们要做好准备给孩子科学的性教育了。

不知羞

哲哲继续播报班级新闻:“爸爸,我们班的山山同学真够淘气的,总是追着做眼保健操的大姐姐。”“怎么追啊?”“就是每次做眼保健操时,有一个六年级的大姐姐来我们班做示范。山山同学喜欢上了人家,总是缠着大姐姐,让她跟自己玩,真是不知羞。”

“嗯,是不太对。你们班还有什么好玩的事吗?”“有啊,凡凡同学总跟我要牛肉干。”“哦。对了,你就没有什么羞事?”听我这么一问,哲哲歪着脑袋,专心致志地想。不一会儿,他告诉我:“有一件,就是啊,一次上课,我摸了摸桌洞,你猜怎么着,我摸到了一块糖,趁老师没注意,我就把糖放嘴里了,还挺香的。”说完笑了两声。

“不至于吧,一块糖让你这么高兴?”“你不知道,上课时吃糖跟在家里吃糖,感觉不一样。”看哲哲洋洋得意的表情,好像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想逗他,转念一想,对孩子而言,幸福也许就包在那一张小小的糖纸里。

又断了

期末考试完,哲哲班里发奖品,奖励某方面表现好的同学。

由于认真听讲,人缘好,哲哲得到了一把小尺子。但一回家就告诉我,他的心情很不好。原来是他特别喜欢那把“愤怒的小鸟”的尺子,一高兴就想看看尺子结不结实,和上次那把魔尺的命运一样,都被掰断了。说完,他特意附加了一个两手摊开的动作。

我理解哲哲的心情。想起自己小时候,费了很大的劲捉到一条半斤多的鲤鱼,捧着鱼高兴地往家跑。走到半路,担心鱼渴死了,就手握鱼尾,让它在河边喝点儿水,没想到手一滑,鱼掉进河里不见了。一路哭啼啼地回家,就像此时的哲哲。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难忘的事,当时虽沮丧,但长大后回忆起来也许会心一笑吧。

是癞蛤蟆不是青蛙

周末,哲哲妈和哲哲一起,拿着渔网去积水潭玩。

捉完鱼后,哲哲往前走,看到一只青蛙,一把抓在手里。然后,跑来向妈妈邀功。哲哲妈看后,扑哧一下乐了,这哪里是青蛙,分明是癞蛤蟆。于是告诉哲哲,这是蟾蜍,和青蛙一样爱吃蚊子,是对人类有益的益虫,但它身上的小突起能分泌白色的毒液,有点危险,赶快把它丢掉吧。

哲哲仔细一看,手里的“青蛙”果然浑身疙疙瘩瘩,飞快丢掉的同时,小脸吓得白白的。

小家伙的这一行为让我突然明白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真正含义——不是因为牛犊胆子大,而是不知老虎为何物。也许,孩子正是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逐渐了解了万事万物,才能成长成才,让人刮目相看。

雪糕师傅

晚饭前,哲哲凑上来:“爸爸,尝尝我发明的雪糕。”纳闷这小子何时成厨师了。

只见他拉开冰箱,从冷冻层里拿出冻冰块的盒子,里面满是乳白色的奶酪一样的东西。原来他把酸枣奶冰冻起来,美其名曰超级美味、非常好吃、吃了还想吃的酸奶雪糕。

拿出一颗,放在嘴里,凉凉的、酸酸的,还有一点儿甜,看来小家伙已经从爱吃雪糕升级为雪糕师傅了。

每个古怪的发明背后,有着最原始的欲求,我们多支持孩子或与他一起尝试,就会发现比雪糕还要甜的是童心的秘密。

一场比赛最重要的是什么

吃完晚饭,抽空瞄了一眼激战正酣的篮球比赛。

一旁的哲哲发问:“爸爸,你觉得一场篮球比赛最重要的,也就是不能缺少的,是什么?”“当然是胜利了,赢球最重要。”“不对。”“你的答案是?”“我觉得啊,最重要的是观众。”“为什么?说说理由。”“你看,一场球如果没人看,就那几个人跑来跑去,多没意思啊?”“难道打球是为了给别人看?”“不是,但那么好看的比赛,像这场北京和东什么银行的比赛,没人看,多可惜呀。”

我先想到的是结果,哲哲的第一反应是过程;我看重的是个人的收获,哲哲考虑的是别人的感受;我站在球员的角度,哲哲站在球迷的角度。两相对比,他更有一颗博大的心。第N次,我被哲哲榨出衣衫下的“小”来。

拆笔专家

晚上想写点东西,一看笔筒里的签字笔一支都没有了。

问哲哲:“你看到我的笔了吗?”他怯怯地告诉我:“都被我拆了。”然后,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个小零件:“有一个弹簧在床底下,我够不着。”一时恼怒,很想批评这个破坏分子。但最终还是没有发作,也许这样做,就和那个斥责女儿将蚯蚓剪成两段做研究的母亲一样,打击了一个孩子探索科学的好奇心。

转而,我委婉地提出要求:拆笔可以,但最后要尽量恢复原状。如果装不上,爸爸和你一起装。小家伙很高兴把东西都拿出来,然后爬到床底下,费了半天劲找出小弹簧,说:“爸爸,那我们现在就开始组装吧。”回答他:“好的,现在开始。”

发火或斥责孩子之前,父母们不妨先冷静想一想结果会怎样,否则真的可能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一加一等于三

组装完签字笔,哲哲给我出了一道题:“爸爸,你说一加一等于几?”

一想,肯定是在考验我的智力。告诉他,有很多答案,可以等于2,也可以等于王,也可以等于3。他追加一句:“爸爸,那你说在什么情况下等于3?”我拿出小品里赵本山的口吻:“当然是在算错的情况下!”“不对,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就等于3。”

这个答案让我一惊,都说别看孩子小,心里想得并不少,这次可算得到验证了。问他从哪里得到的这个答案,回答是全班的同学都知道。

啊!难道是集体早熟?现在的孩子愈发让人无法捉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