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 »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全文在线阅读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能力9|关于沟通

关灯直达底部

究竟要怎么说,父母才听得懂我们的话

“明明就怕事,又何必标榜自己是我们的心灵导师,看来也不过是徒有虚名的假道学!”

男孩说起话来,挑衅意味十足。

“老师,你可以打电话和我们的父母聊聊吗?”孩子们拉着我的衣袖,撒娇地说。

“怎么了?你们和父母的相处一向都挺好呀!”我望着这群品学兼优的孩子,真猜不透他们和父母之间,有什么无法沟通的事。

“最近为了要一起去跨年的事,我们和父母都闹得很不愉快……”女生有些气愤地说。

“你们未满十七岁就想和朋友或同学彻夜不归去跨年,这对父母来说,的确是很大的担心和震撼。如果是我,也会拒绝吧!”我真诚地说。

“怎么会?搭捷运去一〇一跨年,很安全呀!年轻人都这样做……为什么不相信我们可以?为什么不答应我们,让我们试一试?”男孩的说法挑起大家的情绪,围拢的同学开始议论起来。

“所以,同学们认为别人要做的事,你们也会跟着做?不用评估?不必加以思考?当大家都把作弊当成理所当然的事,你也认同?‘大家都要,你也要’这个逻辑对吗?事有是非对错,不能仿真,更不能等同。面对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抉择和答案吧!”我把话说得很直接,也否决孩子兴致勃勃的提案。

“冲突,有时候也是沟通的方式,只要态度是温柔而坚定的,孩子们应该会慢慢理解。”我想起《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的内容,决定运用所学,试一试。

“老师应该不想和父母有直接的冲突,才故意找借口搪塞我们吧!”女孩怯生生地说。

“明明就怕事,又何必标榜自己是我们的心灵导师,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所有问题,看来也不过是徒有虚名的假道学!”男孩说起话来,果真挑衅意味十足。

“当我和大家意见不同时,你们放弃理性沟通,选用不理性的方式来对抗时,那不叫正义或勇敢,而是选择以群体的压力逼使他人接受你的见解、看法。其实,我可以很轻易说服你的父母,因为我的说服术还不错……但是,你们这样的态度,无法让我真心诚意地想帮你们!”我依旧态度坚决地说。

“如果,老师可以说服父母让我们去跨年,以后我们都听老师的……”男孩爽快地给了承诺。

孩子斩钉截铁的态度,也让我也有了反思:原来,青少年把和好朋友一起去跨年,当成生命中一件重要的成长仪式。或许,我可以通过这个事件,拉近他们和父母的关系,甚至可以和他们分享亲情这个话题。

“我决定挑战这个任务,不过,你们也得一言九鼎、信守承诺。以后,我说什么,请认真地当作一回事去处理……”我认真地说。

“老师,我们想去跨年,只要你让我们去,以后一定、一定听你的,万事拜托了……”孩子们欢呼起来,好像我能使命必达似的。

后来,孩子们的父母很捧我的场,几乎都同意他们去跨年。但是,父母答应的背后有更深的请托与企盼,等着我去完成。

“太神奇了,老师是许愿树。爸爸、妈妈竟然愿意让我们去跨年了,除了要求我们在两点前一定得回家外,其他什么都没说。”跨年后的隔几日,孩子们又挤进我的办公室,开心地说。

“这么点小事,你们就如此感激老师。父母养你、育你、爱你、疼你十多年,你有常想起、念起这样的恩惠吗?”我端正脸色地说。

“长大了,很多事可以自己完成、自己搞定,却忽略了守候在你身边的父母,逐渐被你冷落,甚至视而不见。这样的心路历程,你可曾体会过?”

学生不再说话了,低下头似乎在思考些什么。

“如果可以,别把父母放手的爱当成理所当然。跨年回来,有谁带一碗热腾腾的汤食给父母?或是买一些卤味,陪父母再聊一下天?或是写过一张卡片,祝福他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我的语气更严肃了,孩子的头垂得更低了。

我知道他们也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只是,青春期的他们,急着和父母切割关系,想早早证明:自己已经独立、长大。

“孩子们,任何形式都好,只要是真心诚意把父母放在心中,父母都会因一个小小的动作而感动莫名的。孩子们,父母也需要你们温柔的话语鼓励他们,抚慰他们在职场所受的挫折;他们也需要你们温暖的拥抱,温暖温暖他们因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而失落的心。孩子们,你们是不是可以把心里曾留给父母的位置,重新空出来?”

女孩们眼眶渐红。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提到,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到了《亲爱的安德烈》,她用三十六封家书,与儿子聊年龄、国籍、文化、价值观,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母亲对教养的温柔与坚持。直至《目送》中她铭刻父亲的逝、母亲的老、人生的离散,写出‘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终于读懂了自己的父母是用何种心肠爱着自己,这些文字让我一人蹲坐在书店的一隅,哭到不能自已。原来,要忍住对孩子的爱,把深藏在心底的眷恋搁下,放手不再牵绊他,这是多么不容易的抉择。”一说完这些话,我把放亲情类的书柜打开。

男孩们也蹙眉沉默。

孩子的心仍是柔软多情的,有些话得在适当的时机,由第三者客观地点出。

“你们有想过,跨年那晚,父母从你们离家一直等到你回家的那一刻,这样的等待有多忐忑、有多不安,你们以为自己的父母要做到这样的豁达容易吗?从简媜的《红婴仔》,你才能体会,为人父母后,方知父母恩;从蔡淇华的《写给年轻》,才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随时随地都存在的;从陈芳明的《时间长巷》,真正感受到父母含蓄深蕴的爱有多动人;从卢苏伟《陪你去环岛》体会到现代父亲在教养上有许多与时俱进的转变与创意。孩子们,你们永远是父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人呀!”

当我一口气哽咽地说完,孩子们恭谨地向我敬了礼,也慢慢地从书柜中找到自己喜爱的书籍离开。

我私心地期望,当他们想对父母说爱、谈情时,可以从文字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与之对话。

甚至,在未来他们若能用文字记录亲人间的点滴,一如吴念真《多桑》、张大春《聆听父亲》那样温煦的文字,让更多人体会阅读让我们的爱都能说出口,也让亲人间细密绵长的爱,世代传承,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