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 »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全文在线阅读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后记 我的阿嬷是一本好书

关灯直达底部

母亲一生都在认真地讨好阿嬷;阿嬷却无时无刻提醒我:要勇敢地做自己。

或许,阿嬷身为母亲时,只能选择扮演严母的角色,而我却在阿嬷学会当母亲时,降临到这人间成为她的孙子,替母亲承接了阿嬷满满的爱。

犹记小学放暑假,母亲若没时间陪我们,就会让我和弟弟回阿嬷家住个几天。

说真的,刚开始,我和弟弟都挺害怕回阿嬷家。小孩大都喜欢躲懒,沉溺与友伴贪玩嬉戏的时光,没人会喜欢军事化规律的生活。

阿嬷规定我们每天六点一定要起床,绝不能浪费韶光,洗脸刷牙梳头,一样也不能怠慢,因为那是给人干净整齐形象的态度。接着,我和弟弟必须结结实实地吃光桌上所有早餐,再坐回书桌,念书、写功课。

不过,阿嬷对我们多少都有些宽容与慈爱,该要求虽是会要求,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功夫也做得独到。

只要我们能自主做完功课,接下来就是自由时间。

尤其,每天早上带我去小市集买菜,顺便告诉我:哪个摊贩老实,哪个摊贩喜欢缺斤短两,以后若能做生意,当老板可要正直善良,千万不要赚黑心钱,会祸及子孙的。

还有,她也教我:“凡事少听多看,就能知道谁说得多,谁做得少,虚浮的行径绝不可学。”阿嬷说得轻松,我却听得认真,一份做人的道理深埋于心,至今不敢忘记。

每天下午,阿嬷也会要求我念个六十分钟的课外书,吸收最新的知识。阿嬷常常告诉我:“憨孙,阿嬷没读书,多希望你可以好好读书,让咱家的下一代都是读书人。只是,读书要感恩,以前的人很辛苦,又重男轻女,想读书也没得念,你一定要好好读书,给女生争气。”听完内心澎湃,我对读书这件事也开始有不同的想象。

每次,在我念到快气脱委顿或要打盹时,阿嬷就会适时切上一盘水果,要我尝点甜、吃个沁凉,再去读些书。

若真不小心一直打盹下去了,她也会帮我盖条被子,或要我快去房间睡个好眠。

四五点左右,近傍晚的气温看来没那么溽热,她就会陪我去乡间小径骑脚踏车。等我骑累了,就陪我找个小亭坐一下,顺便告诉我:“眼前的这间宅第,之前住过达官贵人,现在只剩颓圮屋舍、斑驳墙面,所诉说的是富不过三代的家族兴衰史。”

我常听得入迷了,总涎着脸要阿嬷再多说些故乡的稗官野史来听听,只是每次说完故事后,阿嬷就会提醒我:“听完可别乱说,不然就变成三姑六婆闲言闲语,任何事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都不要多加论述,以免害人害己。”

然后补上一句:“孩子,有耳无嘴,知道吗?”

现在想起社会许多乱象,不就是人们总喜欢以讹传讹、添油加醋,不加求证就四处散播所引起的社会弊端吗?

印象中,阿嬷喜欢和我一起阅读,看不懂字的她,总是有耐心地陪着我阅读,或是看图说故事。有时候,我也会为她说书,告诉阿嬷故事背后的寓意与道理。

当我告诉她《三国演义》的曲折历史,她就会告诉我廖添丁的行侠仗义;当我告诉她《红楼梦》的满纸心酸泪,她就会告诉我妈祖婆救人的传奇故事;当我告诉她唐诗宋词的悠扬意蕴,她就会教我唱歌仔戏、七字调;当我告诉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向自然学习的智慧时,她就会与我分享:“竹山当地出好笋,好山好水出美人。”我们自有一套祖孙间的阅读分享模式,颇有共鸣。

虽然阿嬷不识字,但我就是她阅读的眼睛。我喜欢把自己理解的世界、明白的道理替阿嬷大声地朗读出来,那是一种只想说给她听的澎湃热情。

记得阿嬷有一次骄傲地告诉母亲:“阿慧很喜欢读书,爱读书的孩子,绝不会变坏,说不定咱家以后要出一个女状元。”阿嬷总会跟妈妈叙说。有一次还耳提面命地告诉母亲:“要好好栽培阿慧,看得出来,她很优秀!”

阿嬷的一席话听在我耳中,十分感激、感谢!一份千里马为伯乐一跃的知遇之情,油然而生。阿嬷是第一个赏识我的人,也是第一个让我知道阅读就是力量的人。

因为阿嬷的赏识,母亲开始注意到我能读能写,是一个颇有才思的孩子。阿嬷的慧眼独具,母亲的刻意栽培,使得我的童年生活全然与书为伴,即便要与孤独为友,也能在书中怡然快活。

初中时期,阿嬷家曾重新改建过,老房子翻修后,不只焕然一新,二楼也多几个新壁橱。

阿嬷很细心地在框架放上很多妈妈在少女时期阅读的书籍,甚至把楼阁地板、书架都擦得一尘不染,让我一有空就喜欢躲在二楼阁房,享受一个人的阅读时光。

藏身在小小的天地,享受一种阅读者的隐逸空间,感受到一种无限自由宽阔的心境。

曾经,站在架前想着:母亲为何会读无名氏的《塔里的女人》《北极风情画》?难道有什么特别意味吗?

《少年十五二十时》《源氏物语》《汤姆历险记》《蓝与黑》,从这些古今中外不一的书名,还满难归类出母亲阅读的脾性,只能从阅读个过程中,寻访到旧书页扉中被母亲眉批过的文字,邂逅了母亲当年心里所承载的喜悦与哀愁。

原来,年轻时的母亲不是我惯常见到的形象。她也是个会愤世嫉俗、调皮可爱的单纯文青。

读着读着,我好像幻身为母亲,走入她的年岁,在文字中揣摩母亲青春时代的心情。在阅读着泛黄的《皇冠》杂志,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许地山《落花生》时,我终于知道母亲也是个大量阅读、学识广博的女性,这些书籍有的触角多、体悟深,还真需要时间咀嚼呢!

当然,书架摆得最多的,还是母亲最爱的琼瑶系列小说。爱情果真是每个少女憧憬而心向往之的世界。

“妈,你很喜欢无名氏的书吗?我看你还把《塔里的女人》包上自制的书套耶!”

“喜欢呀!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生的缩影,《塔里的女人》前半段写黎薇是一位全南京最美丽的女子,敢爱敢恨,后半段写阿她在爱情的灼伤下,自暴自弃后,竟变成一位垂垂老矣的胖妇人,过往的风华绝伦竟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每次看都会掩卷流泪……”母亲感性地说。

“所以,你如果是作家,会怎样去重新安排黎薇的未来?”我忍不住地问。

“性格或许决定了黎薇的命运,强生惯养的生活像住在象牙塔,显现出其性格的孤傲如高塔遥不可触。但能为爱拼搏的女子,即使失去爱情也不该是这样的下场!”母亲看着我,哀伤地说。

此时,阿嬷也来到我们身边,仨人挤在阁楼上,相互依偎,还真像塔里的三个女人。

“失去一段爱情已经很可怜了,为什么用悲苦来惩罚自己的后半生?无常或许会让情缘变淡或消遁,但曾经相爱过的回忆,应该变成祝福与动力,下一次重逢当然要让他知道:自己过得很好,不要有愧歉,也不要有遗憾,分道扬镳仍是相互祝福的呀!我希望黎薇即使一个人也要幸福快乐!”

母亲的话,让我知道她是个乐观的人,即使面对痛苦的打击,还是会想办法扭转劣势,为成为更好的人而努力。

阿嬷常要求我们要有一份同理心:“自己好,不算好;大家好,才算好。”

有一天,读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不自觉想起阿嬷的话。她一生都力行着这样的信仰:不愿他人吃苦自己享福。让我敬佩。

记得大学时期,我很喜欢萧丽红、蔡素芬的小说,甚至着迷地,没天没夜地读。

母亲见状忍不住问我:“会不会觉得阿嬷和女主角贞观的性情很相像?对事情的某些看法也很雷同?虽然认命却很有韧性,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比生活在都市中的男生还要有远见呢!”

“妈,我不知道你也喜欢萧丽红的书耶!可能我还没有读完,体会不深,不知道你觉得阿嬷和贞观有什么地方一样。”我驽钝地问。

“阿嬷生活在保守的乡下,但是处理事情很温情、有智慧,十九岁嫁到阿公家,虽是媒人牵线,却一生认命、本分地在大家族中尽心尽力,从不说苦。不只对邻居很客气,也能礼尚往来,很有人情味。例如,常常人家给她一把葱,明天就会温暖地给别人一颗鸡蛋,皆大欢喜。你不觉得左邻右舍,大家都很喜欢她?”母亲语带柔情地说。

是呀!阿嬷在重男轻女的观念下成长,却让我和妈妈能够好好地读书。宁愿自己刻苦自励,也不愿家人吃苦。

年轻阅历不够,世事经历不多,如今,我尝过人情冷暖的滋味,再重新翻读“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诗句,才明白人生历苦经痛后,方能悟出化茧蜕变的智慧。

阿嬷教会母亲随遇而安的豁达,母亲也教会我善意流转的待人之道。常常想起这些生命中最快乐单纯的日子,温润我的心。

如今,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地书写着,阿嬷在我底心温暖的轮廓就越加显明,原来,阿嬷在我生命中扮演的是一本最棒的好书,永远能在我需要的时候用无形的方式教导着我:温良恭俭、善良开朗的待人处事之道。

即便阿嬷逝世多年了,这本早已镌刻在我心底的好书,总能有一读再读的隽永余韵,值得我此生不断翻读、再翻读,并从中找到智慧,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