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 »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全文在线阅读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第26章让宝宝健康不生病

关灯直达底部

孩子生病,父母担心,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孩子生病的频繁程度和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孩子对疾病的易感程度,而不是父母的照料水平。但有些基本工作是你可以做的,有助于减轻孩子的患病几率,生病时早曰痊愈。

保持健康从家开始

你对宝宝了解得越多,对他的帮助就越大。亲密育儿法确实能帮你探査病情和照料病儿。对宝宝啼哭的敏锐反应,长时间的喂奶和拥抱,都会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宝宝。你对宝宝健康时的状态了如指掌,因此一有病情征兆,就有直觉的警惕,“他有点不对头”或者“他的哭声跟平时不一样,我知道他肯定某个地方疼”。仅仅知道有地方不对头是不够的,还要知道哪里不对头。

当个爸爸医生或妈妈医生

在我的执业生涯中,我碰到的直觉最敏锐的妈妈是双目失明的南希。她看不见自己的孩子,完全凭听觉和感觉。她的宝宝艾瑞克经常得各种不同的皮疹,所以常来我的诊所。诊断早期皮疹对医生来说是一项挑战。一天,南希把艾瑞克带来,说他起疹子。我根本看不见皮疹在哪里,但她说:“我能感觉到。”果然没错,第二天疹子就冒出来了。还有一位很敏锐的妈妈告诉我,她能察觉出宝宝喉咙疼,因为“我感觉到宝宝吃奶时动作有点不对”。还有一个釆用亲密育儿法的妈妈告诉我她是如何判断孩子耳部感染的,她的宝宝不想靠在右边吃母乳。实际上,这个宝宝确实右耳发炎。这种对孩子的敏感性使这些妈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最好的医生。

彼此亲密、信任的妈妈和宝宝对医生也有帮助。经过这些年对健康宝宝、生病宝宝的观察,我注意到,得到父母积极反应的宝宝身上有一种信任的态度,特别是在他们生病时。他们相信自己的要求会得到满足,也相信医生会让他们好起来。在检查过程中,他们抗拒得比较少,医生不会太累,宝宝也能少掉一興眼泪。这些宝宝身上似乎有一种内在的信任,知道这些在他们嘴里放温度计,检査腹部,査看耳朵的医生是来帮助他们的。宝宝的这种态度使医生诊断更为精确。比如说,宝宝尖叫时耳膜会发红,这时检査就不是很精确。

亲密的亲子关系使父母照顾病儿变得更容易。婴儿阶段的很多病都属于“我不知道你的孩子怎么了,先观察一两天,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的情况。举个例子,如果一位宝宝原因不明地发烧,在这种情况下,我告诉他的父母:“我怀疑这只是一种无害的病毒引起的,几天后宝宝就会好了。”但是“如果病情有变,马上给我打电话”。这最后一句话是用来让他们安心的。我实际上是把宝宝交给了这些“爸爸医生”和“妈妈医生”,我相信他们在宝宝情况恶化时会报告给我。但我为什么相信这些父母呢?他们对宝宝很敏感,懂得宝宝发出的信号,宝宝疼,他们也疼。病儿身边是最可靠的人。

好食物,好身体

宝宝吃好的食物,就能把不好的细菌驱出体外。食物和成人健康的关系已经受到重视,但对宝宝来说,这个问题更加重要。最近营养学方面最显著的进步是母乳喂养的回归,特别是将母乳喂养持续到学步期,那时孩子的主要疾病已大幅减少。母乳是很好的药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减少过敏,减轻感染。举个例子,母乳喂养的宝宝若是出现腹泻或肠道感染,他可能接受不了配方奶粉,但会非常欢迎母乳。母乳喂养的宝宝比较少腹泻,尤其是那种严重的、需要就医的腹泻。母乳喂养让很多宝宝远离医院。喝配方奶的宝宝出现严重的腹泻时,通常在几天内要停止喝配方奶,或是喝稀释了的配方奶。生病时很多宝宝会拒绝奶瓶,为了让这些宝宝不至于脱水,势必要去医院。而母乳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生病时通常仍旧能喝。在腹泻期间,一般不必停止母乳喂养。

母乳不仅让宝宝健康,也让他们舒服。宝宝生病或疼痛时,妈妈的乳头就是他们最好的抚慰。而通过吮吸刺激分泌的母性激素又能帮助妈妈医生更为温柔地照料她们的宝宝。

隔离宝宝和细菌

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不要让

不要在宝宝面前抽烟

婴儿处在满是烟雾的环境中会怎样?下面告诉你几个让人震惊的数字,或许能帮你戒烟。在烟雾环境下生活的婴儿和儿童,患肺炎、哮喘、耳部感染、支气管炎、鼻窦炎、眼睛过敏和哮吼的几率都很高。如果这还不能让你扔掉烟蒂,看看下面这个悲惨的统计数字:父母吸烟的婴儿,患婴儿猝死综合征的比例要比一般宝宝高出7倍。如果你觉得你还可以吸下去,看看这个:父母吸烟的儿童,去医院的次数是普通孩子的2~3倍,而且通常是呼吸道感染或与过敏有关的疾病。还有,如果你想让孩子有一颗健康的心脏,最好戒烟,因为暴露在二手烟中的儿童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较低——这是一种好的胆固醇,能帮助儿童预防冠心病。再考虑一下长远问题。父母是烟民,子女更有可能成为烟民。近来的研究发现,父母双方都是烟民的家庭,子女以后患肺癌的几率会增加一倍。

宝宝有机会和细菌一起玩耍。虽然宝宝不可能生活在无菌环境里,但你可以帮助他避开一些不必要的接触。感染性腹泻和感冒是两种最常见的可以“分享”的疾病。如果宝宝的小同伴患了这样的疾病,你要等他痊愈之后,再邀请他来家里玩。要求宝宝所在的幼儿园制定严格的规章,隔离患潜在传染性疾病的儿童。在其他儿童成群玩耍的地方,如教堂、游戏室也都要注意。

净化空气

受过污染的空气(污染物和烟尘)会刺激宝宝敏感的呼吸道,使其分泌黏液。细菌喜欢在鼻子、鼻窦和呼吸道的分泌物里滋生。还有,如果你家宝宝的鼻子特别敏感,要避开家庭污染物(香水、发胶、尾气、装修时的灰尘等)。

健康检査

除了亲密的抚育、良好的营养、健康的玩伴、清新的空气之外,还有—个促进宝宝健康的办法,就是遵循医生建议,安排宝宝做健康检查。

以下是我们诊所建议的健康检査时间表:.6~8周时进行第1次检査.6~9个月时进行第2次检査籲18—24个月时进行第3次检查*3岁到3岁半时进行第4次检查*4~5岁期间进行最后一次检査健康检查对宝宝、父母都有好处。在这些检查中,要了解以下问题:*每个阶段的成长和发展*良好的营养*预防疾病和避免意外的方法还包括下列内容:.接种疫苗*完整的身体检査,看孩子发育是否正常*身高、体重、头围*听力和视力评估*了解与育儿有关的问题.处理特殊医疗问题咨询你的医生

为了使和医生的互动发挥最大作用,父母都应该参与。很多医生给上班族父母特意安排了咨询时间。

去见医生之前,先把你想咨询的问题列张单子。最好背下来,因为你可能会不小心把单子忘在家里。如果你有特别担心或非常复杂的问题,比如说宝宝行为方面的问题,在预约时就要求延长时间。要尊重你的医生,因为他还要帮助其他父母。

许多妈妈的直觉都很强,但她们有时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我知道我的孩子一定出了什么问题,但我想等医生发现了再告诉他。”对一些比较电话求医的技巧*尽管医生在门诊时间外会开放电话问诊时间,但请尊重医生的私人时间,只有在你担心病情加重而诊所未开门时再给医生打电话。

*准确叙述孩子的病情:何时开始,怎样开始,是变好,变坏还是不变,已经用过何种治疗方式,孩子有何反应,你有多么担心。综合以上描述,医生就能了解宝宝的大体病情并给出意见。

*如果你觉得医生没有重视你的忧虑,就把你的担心再重复一遍。我发现最直接的方式最有效:“医生,我的孩子看起来病得不轻,我很担心,希望你给他检査检査。”

*要确保你懂得医生在电话里提的建议,最好写下来。

*如果孩子病情加重,不要犹豫,立即打电话。

含糊的症状(如肠接挛、原因不明的高烧、疲劳、体重增长缓慢等),医生不一定能清楚地找到问题所在,特别是初诊时。要把你关切的态度传达给医生,以便让他决定如何详尽地诊断孩子的病情。你是医疗团队里很重要的一员。你的担心程度经常是医生进一步探査孩子病情的依据。

让检查更轻松

给一个惊恐尖叫的孩子检查身体,会让孩子、父母和医生都精疲力竭,准确的检査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记住,你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如果你很不安,宝宝就有可能感染到你的不安。不要说一些你认为可以安慰宝宝,却会让宝宝产生忧虑的话,例如“医生不会让你疼的”或者“打针只疼一会儿”。孩子只会注意到“疼”这个词,而且都跟医生联系到一起。给宝宝良好的第一印象。见到医生,要高兴地打招呼。检査开始时,先聊几句,可以说“我们很高兴来这儿”。根据宝宝的逻辑,如果你接受这个医生,他也能接受。如果宝宝牢牢地黏着你,要立即让自己的脸上换上笑容。不要用抱得更紧来加强这种依赖,这相当于告诉孩子确实有可怕的东西,但妈妈会来解救。要放松,这样孩子也能放松。最后,不妨要求医生,让孩子坐在你腿上,接受检查,至少刚开始的时候这样做。我发现,这样可以让检査更轻松,让每个人都更省力。

接种疫苗

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维护孩子健康的另一件重要大亊——接种疫苗。首先,我想先澄清一下媒体灌输给父母们的关于接种疫苗的矛盾建议。父母们一方面怕宝宝得某种疾病,希望给宝宝接种,另一方面又担心宝宝产生媒体宣扬的严重恶劣反应。这就是人们对接种疫苗、预防疾病以及相关副作用等的大体观点。

疫苗是如何起作用的?疫苗是用改变后的病菌本身或病菌的一部分做成的,能刺激人体对该病菌产生抗体。等真正的病菌进人体内时,宝宝已有了抗体,所以不会得病,即使得病也很轻。有时候疫苗的效果会逐渐消失,需要再次接种,让身体重新产生抗体。

对疫苗的反应

接种之后,很多婴儿不会出现任何明显的副作用,有些婴儿则相反。大部分情况下,反应都是轻微的。

普通的接种反应。下面是接种疫苗之后最为常见的反应。这些情况一般没有必要叫医生。

*发烧。在接种之后的丨~2天内,发烧38.3X:左右并非异常反应,甚至髙达39.5X:也很常见。一般来说无须担心。

*注射处皮肤红肿。接种之后,—些婴儿注射处的皮肤会发红,略有一点肿。有些则在注射处周围5~10厘米的地方出现红肿。这个问题也不大。

*哭闹或嗜睡。接种后一到两天,婴儿可能会表现出这两种行为中的一种。只要你能安慰他,或他能不时地醒来,就不用担心。

*注射处结块。注射处能摸到一个硬块,会持续几个月,这也是正常的。这是肌肉里一小块钙化的淤伤,没有大碍。

严重的接种反应。很少有婴儿会

产生严重的接种反应。什么样的反应严重到需要立即叫医生呢?

*高烧超过40.61。

*持续三四个小时无法安抚的尖声哭叫。

*无精打釆。也就是说,宝宝很难清醒过来,对刺激的反应比起一般的情况要弱。

*痉挛。这种情况极端罕见,一旦出现,需要立即叫医生。

出现这4种情况,说明接种引发了大脑的炎症,即脑炎。这不是感染(比如脑膜炎),不必治疗,通常能自行消失,不会产生长期不良后果。如果出现了这种反应,医生会跟你讨论这种疫苗以后还能否再次使用。

特定疫苗接种后的反应

有少数反应只有在接种某些特定疫苗后才会产生。

*MMR。注射后大约1~2周,约有5%的婴儿会出现皮疹、高烧或聰腺炎,通常会持续几天。偶尔会在几天之内出现关节疼痛和僵硬。这些症状不会传染,几天后会自行消失。

对接种反应的治疗

如果你的孩子有接种反应,试试下面的缓解办法:.出现疼痛或高烧,服用扑热息痛或布洛芬(参考第648页的剂量)。这两种药都可以,效果差不多。如果需要的话,可以连续几天安全服用这些药物。有些医生会建议在接种之前先服药,以减少反应。还有的医生认为,应该先注射,看反应的情况,再决定是否有必要服药。因为大部分孩子都不会出现严重的反应,所以可能最好还是先等等,看看情况再说。如果你的孩子容易在接种后发烧,你可以在接种之前先做好预防:*用其他减少发烧的办法(见第648~650页)。

*在红肿的注射处冰敷。

儿童疫苗接种指南

下面是2004年美国卫生部推荐儿童接种的疫苗,以及该疫苗能够预防的相关疾病。

DTaP白喉,一种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在美国很罕见,但在发展中国家并不少见。

破伤风,当伤口很深并被弄脏,弓丨起脓疮时会引发破伤风,有可能导致瘫痪。

百日咳,一种严重的呼吸道疾病,会导致严重的咳嗽,时间长达几周。对年幼儿童甚至可以致命。这种病并不常见,在美国也很少见。DTaP中的“a”代表非细胞的,这是一种新型疫苗,比以前的DPT疫苗反应更小。

IPV脊髄灰质炎病毒有时会导致瘫痪。这种情况在美国已经20多年没有发生了。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没有这种病毒,但在非洲和部分亚洲地区还存在。注意,以前采用的口服形式的疫苗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使用,因为会导致产生极少貴的脊髄灰质炎病毒。注射不会导致脊髄灰质炎病毒的出现。

Hibb型流感嗜血杆菌会导致脑膜炎和血液感染。这些疾病因为有了疫苗已经很罕见了。

MenCC—A群脑膜炎球菌,会导致脑膜炎和败血症。

MMR麻疹病毒,一种很罕见的致命病毒,会导致皮疹、高烧和严重的咳嗽。在西方已经很少见了。

流行性聰腺炎,会引起高烧、扃桃体炎、腮腺炎和皮疹。在大一些的儿童和成人身上,会导致发育不良和不育,罕见的可以致命。风疹,一种会引起高烧和皮疹的病毒。一般对婴儿和儿童无害,但孕妇感染这种病毒,会导致孩子出生缺陷。

Td属于DTaP疫苗,但缺少百日咳。通常用于儿童和成人的再次接种。

BCG能抵抗肺结核病毒。

2004年英国卫生部推荐的儿童疫苗接种时间表时间表的时间并非固定不变,因为新的疫苗会不断出现,请咨询你的医生了解最新信息。

第一次接种通常与宝宝两个月时的第一次身体检査同时进行,第三、四个月也分别有接种安排。如果你的孩子错过了其中一次接种,即使已经过去几年了,也不必从头再来。同时接种任何几种疫苗,都不会加重副作用。

在英国的某些地区,BCG会针对出生不久的婴儿使用——他们还没有与肺结核感染的人群接触。同时也针对年龄在10~14岁之间的少年儿童使用。

疫苗迷思和争议

有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会花时间上网査询,阅读有关疫苗接种安全性的文章。

不幸的是,对接种的危险性有很多误导的信息,例如接种不起作用,接种会导致脑损伤,孩子接种后会生病,接种会弓丨起自闭症,等等。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说法和错误概念做—个简短的澄清。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孩子会瘫痪事实上,这种说法在以前是真实的。过去那种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现在已经不用了,之前,这种老式疫苗每年会比1.2个婴儿瘫痪。

因为这个原因,现在改用了注射

型脊髄灰质炎疫苗,不会有副作用。采用口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也有可能让另一个人通过接触用过该疫苗的婴儿的大便而感染到脊髓灰质炎病毒。虽然这种情况很少见,但也是可能发生的。注射型的疫苗也不会有这个问题。

DTP疫苗的百曰咳疫苗会引起脑损伤关于该疫苗的百日咳疫苗,坊间流传着很多错误信息。这些糟糕的印象是来自现在已不再使用的旧的“全细胞”百日咳疫苗。这种旧疫苗引起的严重反应要比其他疫苗高很多。这种旧疫苗有可能导致脑炎(见前文“严重的接种反应”)和突然休克。有少数儿童因此变得残废。虽然没有证据能证明是疫苗导致了这些严重的后果,但医疗界对此很怀疑,因此推出了新的非细胞形式的百日咳DTaP疫苗。百日咳细胞反应最积极的部分已经被这种疫苗去除。因接种新疫苗而产生严重反应的例子极少,大部分婴儿都不会产生副作用。

有些国家竟因为公众恐惧而停止使用DTP或DTaP疫苗,结果W日咳很快就卷土重来,幼儿死亡率上升,这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启用这种疫苗。

轻松接种疫苗

为了减轻对注射的恐惧,让宝宝安全地坐在你的大腿上或是靠在你的怀里,给宝宝按摩一小会儿,放松他的腿和胳膊(肌肉放松时注射,痛苦也小)。你自己一定不要紧张,因为注射的恐惧会传染,尤其妈妈会传给宝宝。注射完成后,立即用玩具或开心的话分散宝宝注意力,例如说:“拜拜,医生!”

接种会导致自闭症

这种争议主要针对MMR这种疫苗。一位伦敦的研究者发现,很多自闭症儿童肠道里都存在麻疼病毒。他推测说这可能来自疫苗,是对自闭症产生很大作用的因素。另外,最近几十年自闭症儿童数量增多,时间与某些疫苗的启用恰好同步。医学专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没有发现能证明麻疹病毒会导致自闭症的证据。有很多因素会导致自闭症,包括遗传、环境污染和营养等。

疫苗并不总是起作用

这种说法的确是真的。但是,从没有人声称疫苗永远有效。大部分疫苗能提供80%~95%的保护。这意味着,如果100个注射过疫苗的人处在会感染疾病的环境中,有5~20个人会感染。这比所有人都感染已经好很多了。这种髙比例的保护确保某些疾病在人群中不会大范围扩散。另外,如果接种过疫苗的儿童感染了某种疾病,比起没有接种过的儿童,病情会轻微很多。

疫苗中包含亲

在2004年9月之前,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时一种新合成的联合疫苗DTaP/IPV/Hib正投人使用。美国药物安全委员会(CSM)发现,虽然极少的一点汞在疫苗中是无害的,但各种疫苗累积起来的汞含量对一两岁的婴儿来说就太多了。媒体对此大加报道,引起了群众恐慌,促使疫苗生产商在几乎所有的疫苗中去除了汞的成分。

疫苗的风险和益处

每一种疫苗——准确地说每一种外来物质(甚至一种新食品)——进人宝宝的身体当中,都既有风险,也有益处。衡量任何一种药物或疫苗,我们的标准是:益处大过风险。

几乎所有的疫苗都是低风险、高回报。有几种疫苗不再使用,就是因为其益处并不大过风险,它们现在有了更安全的替代品。有一个特例是天花疫苗,因为天花这种病已经完全绝迹,而疫苗本身会导致一些严重的疾病,所以人们不再接种天花疫苗。

目前实行的疫苗接种时间表带来的风险很少。预防潜在致命疾病的益处,远远大过疫苗带来的小风险。

当我们摆脱某种疾病时,很容易就忘记它曾经存在过。几乎每一个从没有疫苗的时代活过来的老人都记得,那时很多孩子躺在人工呼吸器里,忍受脊髓灰质炎的痛苦。我做儿科实习医生时,经常在哮喘病房里遇到气若游丝、咳嗽声好似犬吠的百日咳患儿。

我对疫苗产生之前很多婴儿因为麻疹脑炎而造成脑损伤还记忆犹新。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出生时就有缺陷的小宝宝,只因为他们的妈妈在怀孕时患了风疹。

如今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这些病魔了,这都要归功于疫苗。

对疫苗的禁忌

虽然疫苗对大部分婴儿和儿童是安全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疫苗的风险要大于感染疾病本身。若出现下面这些情况,你的孩子绝对不能接种某一种特定疫苗。

.如果你的孩子注射疫苗之后发生脑病变一这是程度更为严重的脑炎,患者会处于类似昏迷的状态,完全没有反应,可能会有持续性的休克,连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这种现象很少发生,--般出现在接种后的一段时间,与疫苗的具体关系还没有査明。不过,以后不再使用这种疫苗才是明智的选择。

*如果接种后你的孩子有强烈的过敏反应(中度到严重的荨麻疹,气喘或呼吸困难)。

*如果你知道孩子对疫苗中的某种成分过敏。

还有一些情况是你要和医生讨论的。如果有下述任何一种现象发生,你都必须衡虽感染疾病的风险和重复反应的风险孰轻孰重。强烈建议不应再次接种。

*上次接种后引起脑病变。

*上次接种后引起痉挛。这在过去被认为是绝对不宜再接种的征象,但现在不是这样了。

*你的孩子有特殊的免疫缺陷。

*你和医生认为可能产生任何其他反应。

下面这些现象在过去被认为是不适合接种的,但现在认为可以安全接种:*病情较稳定的癫痫。

*对鸡蛋过敏。即使你的孩子对鸡蛋过敏,现在也可以安全地接种MMR疫苗。

特殊情形下的接种

如果宝宝感霣了

如果宝宝在预定接种疫苗时感冒了,但很轻微,没有发烧,也没有病恹恹的,那就可以安全地接种。因为一点小病而推迟接种,事后补种,这是不必要、不明智的。有些宝宝在两岁之前经常感冒,如果老是推迟的话,就总是没有机会接种。另一方面,如果宝宝感冒严重,咳嗽得很厉害,鼻涕发绿,出现呕吐及中度到重度的腹泻,尤其是发烧,看起来病恹恹的,那就要等到康复之后再接种。

暴露在某种特定疾病环境后的接种在你的孩子接种计划之外的一些疾病,有些也有疫苗,可以提前接种,以防万一。

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会引起严重、可能持续终生的肝损伤,甚至会导致肝癌。这种病会通过性接触.血液接触,以及密切生活接触的方式传播,在婴儿和儿童身上很少见。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会在分娩时把病毒传染给新生儿。若母亲或近亲是乙肝患者的话,孩子就应该接种乙肝疫苗。第1次注射是在出生后两天内,第2次在满月时,第3次在两个月大时。孩子1岁时需再次注射,并验血检査。

水痘。水痕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由水痕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这种病毒同样也能引发带状疱疹。第一次感染这种病毒会引发水痘,之后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如果受到某些刺激再度复发,就会引起带状疱疹。也就是说,如果某人已经得过水痕,那么水痕一带状疱疹病毒就藏在他的神经细胞中,在此人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再次发作。推荐医院的医护人员接种水痕疫苗,因为他们经常要跟病人打交道。

婴儿一般不接种水痘疫苗,这种病通常会自然痊愈。

麻疹。接种过麻疹疫苗以后,再接触麻疹病人,自我保护能力就很强了。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预防。然而,易感人群(没有接种过的儿童或疫苗保护期已过的成人)在接触麻疹病人之前,若采用~般的方法接种,有72小时的保护期,若注射麻疹免疫球蛋白,能享受6天的安全保护。

出国旅行时的接种

去国外旅行前可接种防治霍乱、伤寒、黄热病、甲肝的疫苗,并服用防治拒疾的药物。因为实际情况经常发生变化,所以要联系相关部门,了解最新疫‘倩信息。你的医生没准也能给你一些建议。

照顾小病孩

小宝宝跟大人一样,疼痛时也需要别人帮助。但和成年人不同,他们通常没法清楚地告诉你哪里疼,需要什么。胳膊上有个小伤,可能只要你抱着他,亲亲他就好了,但生病时需要的就要多得多。生病的孩子会变得很黏人,尤其是自己信赖的大人。他希望你了解他,治好他。当孩子生病时,要做好心理准备,他的行为很可能会出现退化。如果他无理取闹,也不要往心里去。小病人需要你付出更多的耐心。

生病的迹象

虽然不会说话的宝宝不能告诉你哪里疼,但他的身体能明白无误地反映病情。孩子生病时就会表现出生病的样子。通过下面这些迹象,你可以判断孩子病得有多重。

发烧。这里有个大体的原则,但不是绝对的:若宝宝没有发烧,那么病情基本上就不算严重,另一方面,如果宝宝发烧,也不一定说明他患了严重的细菌感染。发烧表示孩子的身体在抵抗疾病,但并不总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有些无害、无须治疗的病毒感染也能导致40.6X:的高烧,相反,某些严重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也不过是38*C。见第641.651页对发烧的详细讨论。

面容憔碎。生病的孩子有一些特征:眼睛无神、双眼肿胀、表情愁苦、皮肤苍白,你最爱的那种开心笑容也从宝宝的小脸上消失了。

精神委靡。大部分孩子生病时都不爱动,好像把精力都转去对付疾病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在你怀里,或安静地躺在沙发上,不一会儿就睡去,然后又醒来一小会儿,看起来精神好像好了一点。这种精神委靡的表现是很多非严重疾病的典型特征。

嗜睡。父母需要能分辨真正的嗜睡和上面说的精神委靡的差别。当父母们告诉医生他们的孩子“嗜睡”时,其实孩子的行为只是精神委靡而已。出现精神委靡的症状通常说明病情不是太严重。而真正的嗜睡,说明孩子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嗜睡的孩子不会跟人做眼神交流,认不出身边的父母,只短暂地睁一会儿眼睛,很不清醒,对语言或身体的刺激也没有反应。他只是虚弱地躺着,一动不动,仿佛对周围的事情一无所知。跟医生交流时,准确地区分这两个词,有助于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行为改变。生病时,宝宝要么精神委靡,要么哭闹不止,尤其是在发高烧时。这是很正常的表现,不一定说明宝宝已经病得不轻了。如果高烧退了一点,宝宝看起来精神好了一些,生大病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不过,如果宝宝真的嗜睡,像上文描述的那样,立刻通知你的医生。此外,若宝宝持续地不舒服,无法安抚地哭闹,像下文将要谈到的那样,你也应该通知医生。

宝宝生病时,要降低对他行为的要求标准。宝宝感觉不好,表现也不会好。要了解宝宝对疼痛的忍耐力。有些宝宝对微小的疼痛也要大声抗议,也有些宝宝即使感到疼痛也闷声不响。

暴躁不安。这个词指的是宝宝会连续哭上很久很久,不管你怎么安抚都没用。虽然所有的宝宝在肠痉挛或出牙期都会经历一个很难安抚的阶段,但一般也就持续几个小时而已。生病时,宝宝也会发脾气,哭闹不止,不过正常的发脾气是可以安抚的。真正的暴躁不安可能是宝宝病得不轻的--个信号。应该立即通知医生。

胃口不好。这是可以料想到的。即使宝宝几天之内一直食不下咽,你也不用担心。给他们吃流质食物,以保证水分。生病时,婴儿可以几天不吃东西,只要有足够的液体就行。

脱水。很多父母担心孩子生病时会脱水。虽然宝宝在生病时会流失7JC分,咳嗽、感冒、发烧时对流质食物的摄取童会减少,但一般不需要担心。只在出现持续性的呕吐或腹泻,或严重的上吐下泻时才会发生真正的脱水。有关腹泻更多内容见第674页。

皮疹。生病时,长皮疹是非常正常的,通常说明宝宝患的是一种不需治疗的病毒性疾病,偶尔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般来说无须担心。见第424页对皮疹的讨论。

呼吸和心跳加速。宝宝生病时(特别是发烧时)会呼吸急促,你能感到他心跳又快又重(快得让你很难计数)。这是宝宝的身体在自我治疗,释放多余的热量。但当烧退下来后,这些加快的迹象就有所烕轻。如果烧退了,而心跳和呼吸都没有慢下来,表示宝宝可能患了一种更为严重的疾病。

肠道反应。很多病毒感染经常伴随着腹泻。喉咙、胸腔、肾脏和耳朵的感染则常常导致呕吐。肠道感染时,宝宝会上吐下泻,这时除了希望多吃麻醉之前能不能吃东西直到今天,宝宝在麻醉之前8小时都不能吃东西,以免他把胃里的食物吸人肺部。这几乎已经成了惯例。然而,新的研究显示,麻醉前空腹是不必要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儿科麻醉师建议,在麻醉前4个小时给宝宝喂一些果汁、奶粉或母乳。因为母乳很快就能消化掉,因此麻醉之前4小时喂母乳(有些麻醉师允许两小时),对宝宝来说既安全又舒服。点母乳外,大部分宝宝都没什么食欲。虽说周期性的呕吐在宝宝生病时是正常的,但持续性的呕吐(尤其是宝宝变得越来越缺乏活力)需要关注,应该告诉医生。

让宝宝感觉舒服点

接下来要介绍有效的家庭疗法。更多的细节见下一章。

休息。生病时,身体会自动放慢节奏以便休息,似乎要把能量用于抵抗疾病。社会和经济的压力经常让父母们忘记倾听自己身体的呼声,但宝宝们更自由、更聪明,他们病了就休息,什么都不能阻止。宝宝头疼、肚子疼或胸闷时,你可以跟他做一些安静的互动。宝宝喜欢安静地待在你的怀里或大腿上,享受轻轻的按摩,或静静地听故事和歌曲。

出去走走。宝宝生病时不一定要待在家里。新鲜空气对宝宝很有好处,而且也能让大人透透气。干燥、空气不流通会加剧呼吸道的不适,因此要让屋子保持通风。通风不会引发感冒。新鲜空气和阳光对病人和家人都有好处。用婴儿背巾背着宝宝出去走走,享受大自然提供的对精神和身体的安抚。

喝水.喝水,喝水!宝宝生病时

需要更多水分。发烧、出汗、气喘、呕吐、腹泻、流鼻涕、咳嗽、掉眼泪、没胃口,这些都可能导致脱水(体内水分的过量流失)。这会让已经生病的宝宝病得更厉害。试试下面这些补水技巧:*小口喝水:小口喝、经常喝是最好的。一次喝太快、太多,有可能根本没法达到补充水的效果。家庭自制的果汁、有营养的水果或小冰块也很好。

*清鸡汤:医学研究证明老奶奶们用鸡汤治感冒的方法是有效的(研究人员认为,鸡汤富含活性成分,蒸汽有助于清空奥腔,汤本身能防止脱水)。不过,高盐度或高浓度的汤会加剧脱水。盐度低的罐头汤也可以,自己家里做的是最好的。

生病时的饮食状况。宝宝生病时可能不吃东西,但他们需要额外的液体来防止脱水,额外的热量来补充身体消耗。所以最适合小病人的便是流食。试试下面这些建议:*少吃多餐——量少一半,次数加倍。

*把果汁、一点冰糕、酸奶、蔬菜泥或冷冻水果混合配成饮料,超过—岁的宝宝,可以再加一勺蜂蜜。让孩子用吸管慢慢喝。这种凉凉的水果饮料非常适合嗓子疼的宝宝。

*自制的蔬菜汤、鸡汤和煮熟的新鲜蔬菜能比较容易地通过宝宝疼痛的喉咙。

健康的糖。孩子烦躁、难受时,你还要想到的一件事是血糖的频繁起伏。水果和面食中的糖分适合生病的儿童。当然,如果生病的孩子想吃冰棒、果冻、冰激凌这些你平常禁止的东西,也可以暂时放松一下对糖的限制。

吃药

每种工作都有让人不喜欢的地方,照顾宝宝这项工作也不例外。给宝宝吃药大概是所有父母都不喜欢做的事。当然,药只有在吃对了的情况下才能起作用,洒到地板或你衣服上是没用的。

了解药物

下面这些事项,每一位“家庭药剂师”都应该了解或问清楚。

*请你的医生解释处方药或任何推荐的非处方药的药性怎么样。是抗生素,抗充血剂还是咳嗽糖浆?要懂得你为什么要给宝宝吃这些药。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如果有的话。问医生哪些迹象说明出现了副作用。例如,蜂窝状的疹子说明宝宝对这种药过敏,而呕吐、腹泻或肚子疼不是过敏,但可能需要调整剂量,甚至要换一种药。把宝宝的反应告诉医生。

*为了以后有所参考,记下所有副作用,以及哪些药是宝宝没法忍受或不愿接受的。把这些告诉医生。

*如果宝宝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某种药,告诉医生宝宝服的是哪种药。问问几种药同时服用是否安全。大部分常见的婴儿处方药都可以一起吃。非处方药和抗生素一起服用通常也没问题。

*咨询药剂师,了解某种药物该如何保存。有一些抗生素必须冷藏保存。还有,了解某种药的保质期,要检查标签上的使用期限。过期的药必须马上扔掉。

正确服药

给宝宝喂药时,请留心以下注意事项:*确认服药的剂量和次数:一次吃多少?一天吃几次?间隔多长?在饭前、饭中还是饭后吃?大部分药最好是在饭前吃。饭中或饭后服药,可能会使药效打折。

*大部分处方药一天吃三四次,但你很少需要半夜把睡着的孩子叫醒起来吃药。理论上讲,24小时内每隔一段时间吃一次药,才能发挥最大药效。但实际上,除非医生特别要求,否则只在白天按时服药就可以了。

.如果药品包装上的服用说明与医生或药剂师说的不同,一定要确认一下。

*仔细测量。测量药水剂量时要尽可能精确。大部分的儿童用药都是以茶匙来计量的。最好是用一个有刻度的勺子或滴管,而不是用家用的茶匙。1茶匙相当于5毫升。对于液体药,有很多医用勺子、杯子和类似滴管的容器可用。药剂师会帮你选一个。

*在记事本或厨房的某个角落做—个喂药时间表,好提醒自己千万别忘记。如果家里有计时器,设置每4~6小时提醒一次。忘记服药是最常犯的错误,也是药效无法充分发挥的一个常见原因。如果你真的很健忘,问医生是否有同样或类似的药可以一天服1~2次,而不是2~3次。有些药单位剂量比较高,所以不用服那么多次。

*大部分药,尤其是标着“悬浮液”的药,服用前需要摇一摇。

*服完整个疗程。不要因为宝宝感觉好点了就停止用药。例如,抗生素通常能在一两天内减轻症状,但要服完整个疗程才能根除病菌,防止疾病复发。

*为了让孩子吃药顺利些,父母总是会加点甜的东西。有些药跟一勺果酱或其他什么一起吃下去没问题,有些药就不行。例如,往盘尼西林里加酸性果汁,例如橙汁,药效就会大打折扣。询问药剂师哪种饮料可在服药后饮用。不要把药加到整瓶果汁或配方奶里,因为宝宝不会喝完一整瓶。大部分药可以和少量配方奶或母乳混着喝,但药味不会完全被掩盖掉,你可能还是得连哄带骗才行。

家庭急救箱里放什么

*止痛用的婴儿扑热息痛药水*胶带*消毒液(或消毒湿巾)*棉球*棉棒*弹性绷带.手电筒*10厘米见方的纱布,非黏性的衬盤和一卷纱布参冰袋*量杯、量勺或有刻度的滴管*吸鼻器.鼻腔滴剂(含盐)或含盐的鼻腔喷雾剂*剪刀(刀头要钝)*无缝胶带(蝴蝶绷带)

*温度计.镊子

顺利喂药

给孩子喂药需要很多“营销”手段,试试下面这些窍门。

选择符合宝宝口味的药。同一种药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口味和形式,选出最符合宝宝口味的那一种,合口味的药会比较容易下咽。

让舌头麻木。吃药前,先给宝宝一根冰棒,让他吸一会儿,这样能让他的味蕾变得麻木。

试试神奇的药糊糊。大部分宝宝喜欢喝药水,但如果你的宝宝容易吐药,或总是把药水喷得满地都是,问医生是否可以给你开咀嚼药片。把药片用勺子碾碎,加一两滴水,调成很稠的药糊糊。把一点药糊(约指尖大小)送进宝宝的小嘴里,他不费力气就能吞下去。咀嚼药片味道一般会好些。

脸颊口袋法。这是我们家对付吐药高手的喂药秘方。要保证把药放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在开始之前,要把一切准备好。把宝宝抱在怀里,让他的头枕在你臂弯里。用手圈住他的脸颊,用同一只手的中指或食指拉宝宝的一侧嘴角,做成口袋形。用另一只手趁机把药送进宝宝嘴里。这样可以使宝宝的嘴巴保持张开,而头部固定不动。最好的是,你拉着宝宝的面颊,他就没法再往外吐药了。维持这个姿势,直到把药全部喂完。需要是发明之母,但在这个例子中,“母”要改成“父”。我家的喂药女王玛莎有一次让我单独给当时18个月大的史蒂芬喂药,我就发明了这个妙招。

善用伪装术。你可以把压碎的药丸埋在三明治的果酱或花生酱里,或是用少量牛奶、配方奶粉或果汁混着喝。尽可能让药的味道变好,而用不着哄孩子说药是“甜的”。我甚至曾把咀嚼药片放在冰激凌三明治里给孩子吃。

使用辅助工具。浅浅的药用塑料茶匙(有刻度,药店有售)比普通的茶匙好用。为了让宝宝吃干净,在你从宝宝嘴里抽出茶匙时,在他的上唇上抹一下。有刻度的药用滴管可以插进宝宝嘴里,是很好的喂药工具。一次滴几滴药液,滴在脸颊与牙龈之间。有些宝宝喜欢用很小的塑料杯喝药,这也可以避免浪费。

定位要准。不要去碰宝宝嘴里敏感的部位6舌头尖端和中央部位是味蕾比较集中的地方。口腔内上部和舌根是容易引起呕吐的敏感区域。最好的地方是牙龈和脸颊之间,一直延伸到嘴巴后部的区域。

扣住小逃犯。乍一听有点刺耳,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让宝宝把药吞下去,这种方法就有用。让宝宝平躺在地上,你也坐下来用两条腿固定住宝宝的头,用大腿固定住他的胳膊。如果宝宝想踢,就压住他的腿。宝宝的头部是固定住的,所以你的两只手都可以自由活动,想怎么喂就怎么喂。如果宝宝拒绝吞药,想吐掉,你可以轻轻地捏住他的鼻子,这会使他把药吞下去。

罗伯特医生笔记:

要用平和、温柔的语气对孩子说话,要让他知道你不是生气或想用这种方法惩罚他。还有,如果你自己接受不了,就不要这么做。但有时候没有别的选择——药必须得吃下去。

宝宝吐药怎么办

大部分药在吃下去30~45分钟内会被肠道吸收。如果这段时间内宝宝并没有吐药,就没有必要补吃。如果吃进去立即开始吐,就得再喂一次。但对于剂量需要特別精确的药就不行了,如某些治心脏病和哮喘的药。如果宝宝在服用了抗生素之后10分钟就开始吐药,那就要再服一次。

有时候宝宝太虚弱了,药怎么也咽不下去,吃进去就吐出来,你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种情况在吃退烧药,比如扑热息痛的时候很常见。这时你可以请医生换成栓剂形式的退烧药。

如果你的宝宝非常虚弱,没法把抗生素吞下去(太虚弱咽不下去,或呕吐太多留不住),说明宝宝可能病情加剧,应该打电话给医生。通常情况下,注射一次抗生素就可以让宝宝恢复到能口服用药了。

减少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出现

直到最近,对婴儿猝死综合征

(SIDS)的看法依然是:“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无法预防。”新的研究正挑战着这种消极的观点。下面介绍目前医学界对这种病症的认识,你可以了解如何降低这种风险。

在开始讲述之前,我想先提个醒:下面的讨论只是想帮你了解,而不是为了让你不愉快,是为了激励人心,而不是让你害怕。了解了这个可怕的恶魔之后,父母能少一点担心,可以参与到减少这种风险的计划中来,不必觉得那么无助。我们不想暗示你,如果不接受我们推荐的预防措施的话,你的宝宝就有可能出问题——或者如果你接受了,宝宝就不会有事。其实,婴儿碎死综合征是很少见的(见第633页“婴儿猝死综合征的事实”),但我们的建议,有可能进一步降低这种病症的几率。这些建议是建立在最新研究的基础上的,还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并预防这种悲剧,在此我们告诉你的是最好的建议。

降低风险计划的背景

我们的“SIDS风险降低计划”是这样假设的:通过釆用一定的健康预防措施,实行亲密育儿法,父母能降低孩子患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下面是支持这一假设的实践建议:1.良好的产前护理。

2.不要在宝宝周围吸烟。

3.让宝宝仰卧或侧卧。

4.尽量母乳喂养。

5.宝宝睡觉时不要过热。

6.保持宝宝睡眠环境的安全。

7.釆用亲密育儿法。

8.和宝宝一起睡。

这些措施里的一些内容看起来只是一些常识性的老生常谈。确实是这样。其他的对你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听说,我们会详细地一一叙述。但为了让你理解我们是如何得出这些建议的,先回顾一下我们对婴儿猝死综合征的理解的演变。

我对这个问题的参与开始于早年间的儿科实习。在给婴儿做健康检査时,我经常问新父母们是否有什么忧虑。他们会说:“婴儿猝死综合征。”然后接着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我不知道。”我心虚地回答。

“我们能做点什么来预防吗?”他们继续问道。

“据我所知没有。”我想躲开这个问题。

每次结束这种无益的谈话,我就感觉到自己让这些父母们很失望。当我试着安慰因为这个病症而失去孩子的父母们时,我的心里更加难过。我为他们失去宝宝感到非常悲痛,也为自己没法向他们解释病因和预防措施而感到悲痛。

身为父母,我想我可以做很多事情让我们的宝宝远离这种恶魔,作为医生,我想我有很多事情要研究。

在接下来的20年里,我阅读了对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大部分著名研究报告。与流行的看法不同,婴儿猝死综合征并不完全是个迷。对于什么是婴儿猝死综合征,已经有了很多已知的信息。直到最近,有价值的结论才从实验室里来到了千家万户。我也注意到,几乎所有的育儿书都不愿意从预防的角度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但根据我的经验,我相信父母了解得越多,担心就越少。

这呰研究说明了两个事实:发生婴儿粹死综合征的大都是2~4个月大的宝宝,且多发生在睡梦中。导致这种病症的原因或许很多,但如果设想大部分患该病的婴儿是由于基本的睡眠紊乱,是不是有道理?为什么2~4个月的宝宝这么脆弱呢?我试着找出答案。我发现研究婴儿猝死综合征的人可以分成两种:基础科学家,他们研究因为这种病而夭折的婴儿的生理特点(统计人员,他们寻找婴儿猝死综合征的模式和风险因素。虽然这两种方法都是必要的,但我感觉还需要另外一种方法。我想知道育儿方法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此病的发生几率,尤其是在高风险时间(夜晚)和高风险时期(头6个月)。我想填补这项研究的空白。

由于婴儿猝死综合征看起来很像是睡眠紊乱引起的,我猜想,父母一一尤其是母亲——能通过改变婴儿的睡眠方式来影响婴儿的瞽醒能力。我做了一个假设:和宝宝一起睡能减少猝死的风险。下面是我们验证这一假设的第一个案例。我们在一个髙风险宝宝的婴儿床边加了一个婴儿监视器。当宝宝3个月大时,呼吸暂停的瞀铃就开始响得越来越频繁。但当妈妈把宝宝带到自己的床上一起睡时,臀铃就不再响了。而当宝宝又回到婴儿床上单独睡时,.铃又开始响了。

1986年,我被邀请参加在火奴鲁鲁举行的国际儿科大会,讲解我的发现和假设。我讲解的题目是:“睡眠共享的保护作用:它能预防婴儿猝死综合征吗?”我希望我的讲解能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兴趣。接下来的几年当中,研究机构关于育儿方式和猝死关系的研究结果越来越多。全国健康协会开始组织对睡眠共享的研究,从1988年开始,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1992年初,我们研究这一假设又多了两大利器:计算机技术有了改进,方便我们进行家中的睡眠研究,西尔斯家的卧室实验室又多了一个小宝宝。我们将在以后的部分介绍我们激动人心的发现。

基于这个背景,“SIDS风险降低计划”有了进展。

婴儿猝死综合征的事实

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定义是,不到一岁的婴儿突然死亡,而且死因不明,不管是尸体解剖、现场检査还是病史回顾,都没法做出解释。在英国,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几率不到1/2000,通常发生在婴儿2~6个月之间,而以2~4个月之间最为普遍。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有89%的猝死病例发生在婴儿6个月时。这类悲剧最常发生的时间是半夜到清晨6点钟,但一天当中的任何时候都发生过。英国大概每周就有7个婴儿死于这种病症,这是一个月以上婴儿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虽然大部分婴儿发病之前并没有显示出预警信号或风险因素,但有些婴儿的风险因素确实比较高。包括:*早产儿或出生时体重较轻的婴儿。

*在产后几周内有过呼吸暂停现象的婴儿。

*有过明显的威胁生命事件的婴儿,例如出现过呼吸暂停,导致脸色苍白或铁青,四肢柔软无力。

*父母是烟民的婴儿。

*出生于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差的环境中的婴儿。

显然,即使是这些高危婴儿,

也只有不到1%遭遇婴儿猝死综合征。这种病症不是由疫苗接种引起或被毯子闷死的,也没有传染性。在亚洲国家比较少见。导致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原因至今未明。有很多理论,但无一得到证实。流行的观点认为,导致猝死的是睡眠紊乱。研究显示,有猝死威胁的婴儿生来就有些生理异常。表面上看,这些宝宝'与别的宝宝没什么两样,但在体内,这些髙危宝宝有着不太成熟的呼吸调节机制。在每个人的大脑深处都有一个总控制中心,负责接受刺激,调节呼吸。它的功能就像空调的温控中心,当温度上升或下降时,就会自动调节到预先设定的温度。同样的,大脑的呼吸控制中心维持着血液中健康的氧气含量。当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太低,或二氧化碳含量太髙时(呼吸暂停或屏住呼吸时),呼吸控制中心就会自动地加以调节,以刺激呼吸。这种保护性机制即使在人熟睡时仍然起作用。但有些婴儿,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他们的呼吸不会自动重启。简言之,这些宝宝在睡梦中呼吸功能失常了。

降低猝死风险的8个方法

根据当前对婴儿猝死综合征的研究,也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论,我们得出如下降低猝死风险的方法。

1.良好的产前护理

注意孕期健康。母亲在孕期吸烟或嗑药,或缺乏良好的产前护理,产下的婴儿猝死的风险比较高。原因不明,但可能与长期缺氧和早产风险较高有关。

2.不要在宝宝周围吸烟

研究显示,吸烟是最危险的因素,所有研究者都同意,吸烟会增加猝死几率。这个风险是与婴儿暴露在烟雾中的时间和每天吸人烟雾的量决定的。

在新西兰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父母吸烟的婴儿,其猝死的风险是普通婴儿的7倍。具体原因尚未解释清楚,可能是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处在烟雾中的婴儿更有可能呼吸道堵塞。研究人员发现,父母吸烟的儿童,血液中含有某种化学物,导致他们长期缺氧。(见第615页有关被动吸烟对宝宝的危害。)3.让宝宝仰卧或侧卧传统上认为让婴儿趴着睡觉是比较安全的。这种说法的理由是,婴儿吐奶或呕吐时,呕吐物会受重力作用自然地从嘴里出来,相反,如果婴儿平躺着睡,呕吐物可能会卡在喉咙里,甚至吸入肺部。但最近的研究对这种看法表示了质疑。婴JL平躺着睡时,被自己吐的东西卡住的可能性极低。过去10年里,世界性的仰卧人睡运动己经使英国的婴儿猝死率减少了70%。

至于为什么仰卧或侧卧能降低猝死风险,也还是未知的。最有道理的说法是仰卧的宝宝比较容易从睡眠中醒来。另一个说法是仰卧人睡时,宝宝不太容易过热。仰卧或侧卧使体内器官比俯卧时更容易释放热量。还有一个可能,俯卧时,宝宝会把脸埋进柔软的小枕头里,像一个口袋在脸的周围,聚集二氧化碳,使宝宝重复呼吸自己吐出的废气。但我想在这里再向父母们重申一遍,不要因此得出“要是宝宝俯卧,他就一定会死”的结论。研究只是表明,这样做会增加猝死的风险,这只是个统计数字而已。

宝宝应该仰卧还是侧卧?权威说法认为最好还是仰卧,理由是宝宝侧卧时容易翻身恢复俯卧的姿势。但根据我的经验,宝宝通常会从侧卧翻身成仰卧,而不是俯卧,可能是他们伸开的胳膊起到了阻碍作用。我们发现,在最初几个月,我们的宝宝在侧卧时睡得最好。还有,当宝宝侧睡时,把他压在身体下面的那条胳膊拉出来,这样就不大容易翻身成俯卧的姿势了。

应该俯卧的宝宝

务必要咨询医生,了解你的宝宝是否需要俯卧。需要采取这种睡姿的宝宝有:*还留在医院里的早产宝宝;在不成熟的状态下,俯卧能提高呼吸的效率。

*患胃食管返流症的宝宝(见第386页)>这些宝宝睡觉时最好是肚子朝下,头抬高30度。

*颚骨较小或有其他呼吸道结构异常的宝宝。

4.尽量母乳喂养

新的研究证实了我长久以来的猜测:接受母乳喂养的宝宝,猝死的风险比较低。在新西兰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非母乳喂养的宝宝,猝死的几率是母乳喂养宝宝的3倍。同样在新西兰进行的一项较早的研究显示,接受母乳喂养的宝宝猝死的几率确实比较低。来自美国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协会(NICHD)的一项更大规模的研究也发现,发生猝死的宝宝大多是非母乳喂养的,即使是母乳喂养,断奶也比较早。

为什么母乳喂养能降低猝死几率至今未知,但我猜测是下面几个因素的综合。母乳中的抗感染因子使上呼吸道感染减少,从而有利于宝宝的呼吸,母乳的非过敏性能避免呼吸道充血,还有,母乳中可能有一种会改变宝宝睡眠周期的物质,使他们在遇到威胁生命的事情时更容易醒来。

有没有可能是母乳本身在起作用呢?胃食管返流症(见第386页)会提高猝死的几率,因为奶水涌人上呼吸道会引发呼吸暂停。而吃母乳的宝宝很少出现返流的现象。是不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吞咽和呼吸机制更容易调节呢?我们确实发现,吃母乳的宝宝和吃奶粉的宝宝吮吸和吞咽的方式不冋。前者要比后者吃得更频繁,因此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调节吞咽和呼吸机制。另外,母乳喂养的宝宝,尤其是晚上和妈妈一起睡的宝宝,他们的睡眠模式与其他宝宝不同,吮吸更频繁,通常是侧卧,面对着妈妈。这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睡眠模式吗?关于母乳喂养对妈妈睡眠的影响和母乳对婴儿生理的影响,至今我们还了解得很少,但我相信,这个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最终会解开婴儿之谜。

仰卧是最好的睡姿

现在你把我放下,让我进梦乡,背朝下,最妥当。

我醒着时,可以趴下,

但睡觉时最好别趴下。

拿走被子、玩具和枕头,

不要盖住我的头。

烟是最大的敌人,

我这里是无烟区。

很多道理请你不要忘,

念念不忘让我成长!

这首歌瑶记心上,

宝宝才能不夭亡。

此歌谣来自婴儿猝死综合征联盟,www.sidsalliance.org。要获得更多信息和支持,请登录www.sids.org.uk。

5.宝宝睡觉时不要过热

宝宝穿得太多太紧会引起过热,提高猝死的风险。宝宝睡在你身边时要特别注意过热问题,因为父母的身体对宝宝来说就像一个大火炉。如果宝宝本来是单独睡,而人夜后你会把他抱到床上和你--起睡,那就要让他少穿一点。研究表明,喜欢把婴儿包得紧紧的国家,婴儿猝死率也较高。穿得过多的标志是出汗、头发湿、长痱子、呼吸较快、焦躁不安,有时候体温也会上升。过热和过冷都对呼吸有害。

6.保持宝宝睡眠环境的安全

记住,几乎所有猝死的宝宝都是在睡梦中离开人间的。如果把宝宝放到大人的床上睡,要让他仰卧,用硬一点的床垫。在旅行时或其他陌生环境下也要采取同样的预防措施。(见第336页“安全的睡眠共享”,第599页“安全的婴儿床”。)7.采用亲密育儿法忽然改变了沿用几千年的育儿方式,我们付出的代价还不够吗?我一直相信,而且研究也证实,亲密育儿法的3个关键因素——按照信号进行母乳喂养,跟宝宝一起睡,经常把宝宝背在身上——提高了宝宝的规律性和父母的敏感性。在头几个月,宝宝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调节机制都欠成熟,睡和醒之间偶尔也会有些混乱。亲密抚育使宝宝的生理系统得到了全面的调节和规范,同样也调节了他的呼吸机制。

采用亲密育儿法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有一种雷达般敏锐的直觉。有一天我正伏案写东西,听到紧急呼叫器响了,催我到急诊室抢救一个已经停止呼吸的5个月大婴儿。这个宝宝跟着父母一起去朋友家参加派对。睡觉时间到了,妈妈就把宝宝抱到朋友家楼上的房间里睡觉。当时派对很吵,而妈妈体内的警钟突然响了起来,她觉得奇怪:“我的孩子对噪音是非常敏感的,为什么他还没被吵醒?我最好去看看。”果然,宝宝脸色苍白,没有了呼吸。她赶紧叫丈夫过来给宝宝进行人工呼吸。幸好当时反应快,抢救及时,宝宝得救了,身体良好。

8.和宝宝一起睡

一起睡到底会降低或提高婴儿猝死的风险,还是根本就没有区别?这个问题还存在争议。我们相信,和宝宝一起睡能降低猝死的几率。但有些研究人员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和宝宝一起睡,会导致父母压到宝宝身上(我们在第336页有过讨论)。其实,会发生这种情况的大多是异常的睡眠情形,如父母嗑药或酗酒,太多的孩子挤在一张床上,或睡眠环境不安全,等等6新西兰的一项研究提出了很多降低猝死的预防措施,伹也认为一起睡是个危险因素,这些研究结果通过媒体传播出去,让广大父母们相信,如果他们想和宝宝一起睡在—张床上,就等于把宝宝推向了鬼门关。一种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正常夜间育儿方式怎么突然之间变得不安全了呢?我们相信,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劝阻父母们不要和孩子一起睡,而是告诉他们怎样一起睡才安全。

研究已经揭示有猝死风险的婴儿在睡眠时不容易醒来。因此,任何能提高婴儿从睡眠当中醒过来的能力,或提高睡眠时母亲对婴儿感觉的能力的做法都能降低猝死的风险。这不就是你和宝宝一起睡能做到的事吗?

睡眠共享如何降低碎死风险

在生命的头几个月,宝宝的很多个夜晚都是在一种很容易醒的睡眠状态中度过的。这种状态可以“保护”婴儿避免出现呼吸暂停。出生后1~6个月,是猝死发生得比较集中的时期,易醒睡眠状态减少,深层睡眠比例增加。这就是所谓的睡眠成熟,那时宝宝可以一觉到天亮。这对父母来说应该是好事。然而,父母的担心也多了,当宝宝睡得更熟了之后,猝死的风险也增加了,因为睡得更沉并不意味着睡得更安全。不过,可以抵消这个担忧的是,宝宝的睡眠更成熟了以后,他的呼吸调节系统也开始成熟,这样到6个月左右,呼吸控制中心在呼吸出现暂停时更有可能使呼吸重新启动。但在1~6个月之间,当睡眠变沉时,呼吸调节系统还没有成熟,这时的宝宝处在猝死的髙风险当中,是一个很脆弱的阶段。睡眠共享正好填补了这个缺口。

妈妈就像宝宝的呼吸调节器

想象一下亲子同眠的情景。把宝宝放在妈妈旁边,在前几个月宝宝的呼吸调节系统还未成熟前,妈妈就充当了“呼吸调节器”的角色。妈妈睡得像宝宝一样,直到宝宝成熟到能睡得像大人一样。双方形成了…个同步的睡眠阶段,虽然可能并不完全一致,但已经充分地意识到了彼此的存在,能影响彼此的生理状况,却不至于打扰对方的睡眠。妈妈睡在宝宝身边,能提高宝宝的瞥醒能力,起到保护的作用。

即使猝死事件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妈妈也会因为自己就在宝宝身边而觉得安慰。这种睡眠安排并不意味着头6个月妈妈每晚都要像守护天使一样陪在宝宝身边,或者如果她不这么做的话,就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这样夜间育儿就失去了乐趣,而且让人紧张。我们只是想说,忘掉文化的标准,去做你自然想做的事情。不要害怕你以后不能留宝宝单独睡觉,也不必每天晚上都必须和宝宝一起早早上床,毕竟一天之中最有可能发生猝死事件的时间是午夜以后。记住,婴儿猝死相对来说是低概率的事件,我们所说的只是釆取措施降低这种风险。

“睡眠共享”假设的证据

来自父母的证词。在儿科坐诊的

这些年里,我接触到无数的父母,听过许多他们夜间和宝宝一起睡觉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很多次,妈妈们都这么说:“我刚好在宝宝醒来之前醒过来。我给他喂奶,我们两个又慢慢人睡。”对很多父母来说,和宝宝—起睡时相互的敏感是自然发生的。事实上,正是这些案例促使我形成了有关预防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假设。也许有人会争辩说,那些证据根本不可靠,但我越来越相信,敏锐的父母们的智慧和最一丝不苟的科学家的方法一样重要。

我们的经验。我们和宝宝一起睡的经验已经超过16年了。当我看着人睡的小天使时,我很'陵讶睡着的宝宝会自动地受母亲的吸引。宝宝通常和妈妈面对面睡,大部分时间是侧卧。大概面对面的姿势能使妈妈的呼吸刺激宝宝。我注意到,当我轻轻地对着宝宝的面颊呼气时,他的呼吸会比较深。难道宝宝的鼻子上有个感应器,能够探测到另一个人的呼吸,进而促使自己也呼吸吗?我还观察到,宝宝睡着时会伸出一条胳膊,碰到玛莎,然后深呼吸,安静下来。基本上来说,他们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而又不会相互打扰。

我们的实验。我们撰写本书第--版时,正和当时4个月大的女儿劳伦一起睡。我们做了一个实验,一个晚上让劳伦和玛莎一起睡,第二个晚上让劳伦单独睡在另外一个房间,比较两种睡眠方式下劳伦的脉搏、血液中氧气含量、呼吸节奏、空气进出和睡眠情况,共测了7次。我们使用的仪器都是无痛的,劳伦基本上不会受到影响。我们的这个研究生动地证明了相互敏感的存在。当劳伦和玛莎睡在一起时,她的呼吸状况更好,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也比较高。当然,这个实验太初级了,不能得出有关预防猝死的结论,但就这一点发现,我们可以很自信地得出结论:妈妈和宝宝一起睡的确能影响宝宝的生理活动。

当前的研究.美国圣母大学母婴睡眠行为实验室的主任詹姆斯.麦肯纳博士,对亲子同眠做过10年以上的研究,得出下列结论:*睡眠共享的母婴经常同步醒来,几率比分开睡觉要高很多。当其中一个人咳嗽或改变睡眠阶段,另一个人也会随之改变,但通常不会醒来。

*睡眠共享的两个人会更经常处于相同的睡眠阶段,保持的时间也更长,当然并不总是如此。

*和妈妈一起睡的婴儿每个深层睡眠的周期比较短。有些妈妈担心和孩子一起睡会睡得不沉,但初步的研究显示,妈妈们总的深层睡眠时间并没有减少。

*和妈妈一起睡的婴儿醒得比较频繁,比单独睡的婴彡L花更多的时间吃奶。但和孩子一起睡的妈妈醒来的次数并不会更频繁。

*和妈妈一起睡的婴儿会更多地采用仰卧或侧卧的姿势,这个因素能减少猝死的发生。

*睡眠共享时,会带来很多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其中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另一个人的表现。

婴儿睡一醒模式的研究。很多实验显示,睡在妈妈身边的宝宝,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宝宝,比别的孩子醒得次数多。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比了3种不同睡眠方式下睡一醒模式的异同:一种是白天和晚上都按信号喂奶,妈妈和宝宝睡在一起;第2种是给宝宝喂母乳,但比较早断奶,晚上分开睡,第3种既不采取母乳喂养,也不一起睡。结果发现那些吃母乳、和妈妈一起睡的宝宝们醒得次数比较多,每次睡得时间比较短,那些吃母乳但不和妈妈一起睡的宝宝们睡得更长一点>而那些既不吃母乳,也不和妈妈一起睡的宝宝睡得时间最长。

没到年纪就被迫训练独自睡觉的宝宝,睡得也许更久更沉,也就更危险。

睡眠共享的文化里的婴儿猝死

几率。传统上习惯母婴共眠的人群当中,婴儿猝死的发病率最低,而当他们的文化环境发生变化时,几率会提高。例如,在英国的亚洲移民家庭,婴儿猝死的几率很低,这和美国的亚洲移民一样。但近来加利福尼亚的一项研究显示,这些移民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越长,婴儿猝死的几率越高,可能是因为这些移民接受了更多西方的育儿方式。

从以上证据,你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少用婴儿床,是不是就可以减少猝死事件发生?当然,我不想让父母们认为任何一种预防措施和育儿方式都能绝对有效地预防猝死的风险。我们希望父母能采取一些可能的措施减少风险。还有,如果宝宝不幸地被这一病症夺去了生命,对父母来说,因为他们已经尽力了,内心也许会比较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