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本育儿百科 » 定本育儿百科全文在线阅读

《定本育儿百科》第五章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调理

关灯直达底部

宝宝就像是幼苗容易受病害一样,常会发生传染病。这是因为人在儿童时期身体缺乏免疫力。新生儿从母体内带来的一部分抵御传染病的免疫力,也只能在6个月左右的短暂时间内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很快就消失了。这样,就使宝宝经常遭受到多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威胁。所以家长应该了解宝宝常见传染病的发病特点,以便早期发现病情,使宝宝能够得到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发现传染病人时,应隔离治疗,有利于防止传染他人,也有利于使病人得到合理的治疗。应该知道,宝宝一旦接触了传染病人,就会成为接触者,受传染的威胁自然更大。这时,要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应急措施。

百日咳

百日咳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5岁以下小儿发病率最高。此病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传染源通过咳嗽时由口腔喷出的飞沫传播。患儿年龄越小越易诱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主要症状〗临床特征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后伴有深长的鸟鸣一样的吸气声(回声),并伴流涕、喷嚏、轻微发热或是呕吐的现象。症状消失后,咳嗽会渐渐加重,并很快演变成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严重时还会吐出黏稠分泌物,并泪涕交流、面红耳赤、两眼鼓出。发作间歇,患儿会出现面部水肿、两唇灰暗、眼结膜充血、舌下系带溃疡等症状。此病潜伏期一般是7~14天,不过病程长短不一。

〖预防〗预防接种是预防百日咳的好方法,宝宝出生后2~3个月起,可以开始接种百日咳菌苗。目前应用的是“百白破”三联制剂,即注射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三联针。连续肌肉注射3次,1年后注射1次作为强化,4~6岁做第二次强化。没有接受过自动免疫的体弱幼婴,可注射百日咳高价免疫蛋白,方法同前。与百日咳患儿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可以口服红霉素或复方新诺明7~10天。

〖调治〗百日咳患儿应及早选用抗生素,以清除鼻咽部的百日咳杆菌。初咳期应用红霉素或氨苄西林,至少持续用药3周。咳嗽频繁而影响睡眠的宝宝,可酌情给予镇静药。病情严重时,可使用高价百日咳免疫球蛋白肌内注射,隔日1次,每次1毫升,连续用3次。还可用中成药治疗,如百咳灵、鹭鸶咳丸。以上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及时进行隔离,以免发生传染。

大人对宝宝的护理也非常重要,保持居室空气新鲜,避免感受风寒,保持衣被清洁并勤洗晒。发病后,让宝宝注意休息,保证睡眠。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也称传染性肝炎,为宝宝常见传染病之一。此病由数种不同型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较高的特点。目前已确知存在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5种肝炎病毒。

〖主要症状〗病毒性肝炎特征是宝宝突然精神不振,总是想睡觉,食欲逐渐减退,尤其不想吃肉及其他油腻食物,闻到油味有呕吐反应,大便次数增多,伴有轻微咳嗽、咽痛、鼻塞等感冒症状。遇到这些症状,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检查肝功能指标,以免贻误治疗。

〖预防〗教育宝宝做好个人卫生,尤其是饮食卫生。不吃不卫生的食物,不喝生水,不共用茶杯、餐具、牙刷等,不咬手指,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带宝宝去公共场所,避免用手乱摸,包括地铁、商场的自动扶梯。

加强宝宝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尽量避免给宝宝使用血制品,打针、输液要到正规医院。

〖调治〗药物调治方面,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给予多种维生素,宝宝要注意补足维生素A、维生素D,宝宝的身体发育是离不开维生素做支持的。有出血倾向的宝宝需补充维生素K。

(2)还可给予保肝降酶药、肝泰乐、肝宁、复方胆碱、联苯双酯、垂盆草冲剂、辅酶A及三磷酸腺苷(ATP)等药物。对肝功有损害的药物需忌用,如苯巴比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3)免疫调节药物可选择免疫促进剂,如胸腺肽,加入10%葡萄糖静脉点滴,每日1次,每次10~15毫克;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每周1次,每次1支,经腋下或腹股沟处皮下注射;对于细胞免疫低下的慢性肝炎患儿,可用左旋咪唑,每周连用2天,每天2~3毫克/千克,疗程3个月。

(4)在家休养的患儿要加强营养和适当锻炼。每天保证2小时的午休,养成固定的作息习惯。在宝宝急性期、食欲较差时,多给他吃些易消化、吸收、有营养的食物,如牛奶、水果、新鲜蔬菜等。对于食欲差、有呕吐反应的孩子可以静推50%葡萄糖+维生素C。

(5)饮食恢复正常后,不要让他进食过多,因为吃得太杂、太多可能会伤到肠胃或出现脂肪肝。

肠道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病是危害宝宝健康的常见病之一,主要肠道寄生虫有蛔虫、蛲虫、钩虫、绦虫、阿米巴原虫等,其中,蛔虫病是最常发生的小儿肠道寄生虫病。

〖主要症状〗患上蛔虫病,宝宝会表现出食欲不佳、肚子痛,疼痛部位多在肚脐附近或稍上方。有些还会出现兴奋不安、睡眠不好、磨牙、易惊等神经系统症状;个别宝宝有偏食和异食癖。当蛔虫过多,还会引起肝脓肿、阑尾炎、腹膜炎等疾病。

患上蛲虫病,宝宝在夜间屁股会痒,观察肛门周围会发现白线头一样的虫子。有时会因瘙痒而抓挠,又会将虫卵带到手上和藏到甲缝,在吮手或吃东西时又吃到肚子里,形成反复感染。

钩虫病在3岁内的宝宝中感染得相对少些,1岁内的宝宝更少。这是因为钩虫蚴虫常在泥土或水田中,而3岁内的宝宝往往在家中或附近玩耍。

〖预防〗让宝宝养成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平时不要咬指甲;不要随地大便。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喝生水。

〖调治〗驱虫治疗常用药物包括:

(1)甲苯咪唑,此药驱蛔效果较佳,副作用少,大量感染用此药驱虫时,有腹痛、腹泻的现象,但比较轻微。

(2)丙硫咪唑,在大规模治疗中,有时会发生口吐蛔虫的反应。

一般来说,1~2岁的宝宝不能服驱虫药,因为此时宝宝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服驱虫药会损害肝、肾等器官。如果可以使用驱虫药,也不能频繁使用,一般间隔6个月到1年。如果宝宝并发胆管蛔虫症或蛔虫性肠梗阻,应立即去医院找医生诊治。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各年龄期宝宝均会发生此病,以5岁以内宝宝多见,而6个月内的宝宝因体内有来自妈妈的抗体,发病率低。风疹患儿出疹前6天到出疹后2天内,都会排出病毒,通过口、鼻及眼的分泌物直接传给其他宝宝。冬春季发病者较多。得过一次风疹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很少再得第二次。宝宝患风疹一般情况不需特殊治疗,体温高时可用些退热药,发热期间应让病儿卧床休息,给予流质、半流质易消化食物,多喝水,帮助解毒发汗,还要保持皮肤及口腔的清洁卫生。

〖主要症状〗正常宝宝与风疹病人接触后,10~21天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并有咳嗽、流涕、打喷嚏的现象。1~2天后开始出疹,先是面颊,然后发展到躯干、四肢,一天出齐。皮疹通常是浅红色,微微隆起,细小均匀,疹形较麻疹整齐,4~5天后开始消退,同时全身症状减轻。医生检查时,口腔黏膜清洁光滑,无斑点,耳后的淋巴结常肿大。风疹也会并发脑炎,但较少见,而且也很轻,不会有不良后果。

〖预防〗采用疫苗预防,多数易感者可获终身免疫。

平时注意皮肤清洁卫生,不要让宝宝抓搔,避免继发皮肤感染。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调治〗本病无特效药,主要为对症和支持治疗。先天性风疹患儿应早期检测视、听力损害,给予特殊教育与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得风疹后,可服用板蓝根、双黄连等中成药,不必用抗生素,无须住院,在家治疗即可。注意皮肤清洁卫生,不要让宝宝抓搔,避免继发皮肤感染。如果病情较轻,饮食无须限制。发热高时应多给宝宝喂水。即使情况良好,也不要让宝宝上学或去幼儿园,以免传染给其他宝宝。出疹5天后大多没有传染性,可以解除隔离。

痢疾

痢疾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常见病为细菌性痢疾。此病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被细菌污染的食物、苍蝇和菌痢病人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受凉、暴饮暴食也会促成菌痢的发生。此病全年都可发生,夏秋季多发,潜伏期长短不一,多数为2~3天。

〖主要症状〗痢疾从病情轻重看有普通型、中毒型、混合型和慢性几种,症状如下:

(1)普通型痢疾起病急、发热并且体温在39℃以上,宝宝容易头痛、乏力、呕吐、腹痛,腹泻次数多达数十次。

(2)中毒型痢疾表现为起病突然、高热不退,还会出现委靡、嗜睡、反复抽风的反应,甚至昏迷。少部分宝宝是由普通型痢疾转成中毒型痢疾。中毒型痢疾多见于3~7岁儿童。起病急剧,体温迅速升至40℃~41℃,伴有头痛、循环障碍等症状。

(3)混合型痢疾具有以上两型临床表现,病情凶险。

(4)慢性痢疾较少见,小儿食欲低下、大便黏液增多、身体逐渐消瘦,病程超过2个月。

〖预防〗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勤洗手。

宝宝饮食器具要注意安全、清洁、勤消毒,尤其是奶瓶、奶头都要严格消毒。

避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在家中吃东西要煮沸。

避免带宝宝到人多嘈杂的公共场所。

居室环境的卫生整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让宝宝远离痢疾患者并小心处理其排泄物,以免传染给其他小孩。

〖调治〗宝宝得痢疾应在医生的嘱托下给宝宝用药,此外,在家中还要多注意护理宝宝。

病儿餐具要单独使用,每次煮沸消毒15分钟。衣褥要勤洗、勤晒。

病儿应注意休息,多饮水,多喝温开水、糖盐水、果汁等,以补充腹泻丢失的水分。痢疾病儿胃肠功能紊乱,为了减轻胃肠道负担,应给宝宝吃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如米粥、面条汤等。病情好转后改吃软饭,尤其要补充蛋类、瘦肉等高蛋白食物。

宝宝便后,家长要为宝宝清洗、擦干臀部,涂抹凡士林、鱼肝油,防止发生臀红或肛门周围糜烂;用柔软的手纸擦肛门;还应注意观察病儿大便的量和性质,前后比较才能了解病情是否好转,为医生制订治疗计划提供可靠依据。

给病儿穿好盖严腹部,或是将热水袋包好放在孩子腹部,避免腹部受凉,减少胃肠的蠕动和痉挛,但是要注意,热水袋要用厚毛巾包好,并且不时地挪换地方,避免烫伤孩子。

流脑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一般情况下,15岁以下儿童属于多发人群,冬春发病率较多。

〖主要症状〗此病早期症状与感冒非常相似,有发热、头痛、咽痛、流鼻涕、咳嗽等反应。几小时或1~2天后,患者皮肤和口腔黏膜、眼结膜有小如针尖的出血点。病情严重时,会有颈项强直、频繁呕吐、怕光、狂躁等症状。暴发性流脑患者常在24小时内发生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血压下降。

〖预防〗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方式,按时作息,保证睡眠质量。另外,要常晒衣服、被褥,多带宝宝到户外晒太阳;多让宝宝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湿润,室温在18℃~20℃,湿度在50%~60%;少带或不带宝宝去公共场所,尽量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调治〗头痛剧烈可给予镇痛或高渗葡萄糖、用脱水剂脱水;高热时可用酒精擦浴;惊厥时可用10%水化氯醛灌肠,宝宝每次60~80毫克/千克。也可用冬眠灵、安定等镇静剂。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也称痄腮,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有时还会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严重时还会并发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疾病。本病一般在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2岁以上宝宝是多发人群,多发于冬春两季。

〖主要症状〗本病发病较急,无前驱症状,继而出现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哭闹不安等反应。患病1~2天后,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局部皮肤发热、不红,有疼痛感,张口吃东西时加重。2~3天后症状突出,体温达39℃~40℃,大约7~14天痊愈。

〖预防〗对流行性腮腺炎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疾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宝宝到人多的地方,不让宝宝与患腮腺炎病儿接触。

〖调治〗患上流行性腮腺炎,可以服用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板蓝根,不必使用抗生素治疗。局部腮肿可取如意金黄散用茶或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以消肿止痛。患儿体温太高,可用退热剂。单纯性流行性腮腺炎在家治疗即可,一旦合并脑炎、胰腺炎或睾丸炎,应及时住院治疗。

此外,家人对患儿的护理也非常重要。坚持隔离与消毒。患儿的食具、毛巾要煮沸消毒,患儿的衣服、被褥、玩具及书籍等物品,要放在阳光下暴晒,以达到消毒的目的。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主。对于因高热引起的精神、体力都很差的患儿,应当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身体的康复。同时,还需加强局部腮腺的护理,可用冷毛巾做局部冷敷,以减轻患儿疼痛。还要多给患儿喝温开水,这样有利于退热和毒素的排出。另外,在家护理时,要格外注意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并发症,以免贻误病情。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此病发生突然、传播力强、冬季是好发季节。6个月到3岁的宝宝是流感的高危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宝宝一旦患上此病很容易引起中耳炎、肺炎、脑炎及心肌炎等并发症。

〖主要症状〗流感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怕冷、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疲乏,然后逐渐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眼结膜充血、面颊潮红等。

〖预防〗日常生活中可采用下列办法来预防宝宝流感:

(1)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坚持少食多餐,家长多给宝宝喝一些水果汁,如新鲜橙汁等。

(2)鼓励宝宝多饮水,水可以增加机体细胞代谢。

(3)保持宝宝房间空气流通,新鲜的空气有助皮肤出汗、降低体温。

(4)宝宝休息环境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说话,尽可能增加宝宝的睡眠时间。

(5)坚持体育锻炼,从天热起用凉水洗脸、擦身。

(6)寒冷季节,特别要注意保暖,适当减少室外活动,不要到拥挤的场所。

〖调治〗流感应着重一般护理和并发症防治,具体用药可参考以下几点:

(1)抗病毒药物治疗。甲型流感患儿可以用金刚烷胺,发病24小时内用药较佳。

(2)免疫调节治疗。如胸腺肽、人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可增加患儿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康复。

(3)中草药治疗。如板蓝根、紫草、黄连、黄芩连翘等,给小儿服用时要遵医嘱。

此外,家人还需做好日常护理。饮食宜清淡,多给宝宝饮水;让病儿多卧床休息直至体力恢复。如果宝宝高热、烦躁不安、头痛时,应对症处理,如物理降温或服氨基比林等退热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最直接的传播媒介是感染乙脑病毒的蚊虫。此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于蚊虫猖獗的夏秋季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10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发病率更高。病后能产生稳固免疫力,故大人常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6个月以下宝宝因从母体获得抗体,发病较少。当人被蚊虫叮咬后,病毒首先在体内的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然后不断地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当然了,并不是说每一个被蚊虫叮咬过的人都会患病,患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大多身体免疫功能强的人无症状或出现轻微的全身症状而获得了免疫;仅有少数人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脑炎。10岁以下宝宝患病最多,可能与血脑屏障功能薄弱有关。

〖主要症状〗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临床上的症状表现为,发病急,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包括肢体瘫痪、癫痫、智力障碍等。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症状:

●初期 起病很急,宝宝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有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

●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可有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后遗症期 若乙脑发病后1年仍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或精神异常,应视为后遗症。其发生率约为30%左右,多为智力发育障碍、多动、癫痫发作等。

〖预防〗蚊虫也是本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越冬蚊虫可带病毒过冬到第二年,从蚊虫卵、蚊幼虫体亦可分离出病毒。因此,预防的重要措施是灭蚊。此外,可在本病尚未流行前一个月完成接种疫苗,满1岁的宝宝注射基础免疫疫苗2针,2岁、6岁、10岁各1针。特别提醒:每人一般要接种2次,时间间隔为7~10天;等到了第二年再加强注射一次。这种疫苗的免疫力一般在第二次注射后2~3周开始,维持4~6个月。

〖调治〗本病迄今尚无特效药物,主要的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

对于高热患者可以采用降温法治疗,普通的退热剂对持续性高热的患儿效果往往不大,可采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方法;最好能将体温控制在39℃以下,以减少氧的消耗,减少惊厥的发生。

患儿发生惊厥的时候,常以慢作用的抗惊厥药物为基础定时用药,在全身抽搐时加用速效止惊药。用药效果要达到能控制全身性惊厥发作,而不使四肢完全松弛为适宜。若想解除患儿呼吸道梗阻,要采用定时雾化吸入、稀化痰液和随时吸痰相结合;必要时做气管切开以利吸痰。

防治中枢性呼吸衰竭。缺氧、脑水肿、颅内高压等是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多种因素,应以鼻导管持续吸氧、20%甘露醇静脉注射、酚妥拉明静注等方法降低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微循环和减轻脑血流障碍。

其他,可适当应用干扰素、转移因子和胸腺素等药物。也可用中药辨证施治。恢复期应采取物理疗法和功能锻炼。

麻疹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潜伏期多数为10~11天,短至6天或长达21天。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传染源是患者自身,一般认为在出疹前后的5天均有传染性,以直传播为主,主要通过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膜而致感染。没有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的人均为易感人群。在患病过后,机体内就会产生较持久的免疫力。

〖主要症状〗患儿出疹前期症状表现为发热、流泪、怕光、流涕、咳嗽等,与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极为相似,慢慢地咳嗽就会不断地加重、眼结膜充血,同时口腔黏膜上也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点,称口腔黏膜斑。随后进入发疹期,一般在发热的第3~4天可见皮疹,最初多见于耳后、前额及颈部,胸、背、躯干、四肢,很快自上而下蔓延至全身,皮疹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分散存在或密集融合,此时所有症状均加重。皮疹出齐后,就开始消退,体温也随着下降,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后皮肤上留有棕色色素沉着。

〖预防〗预防麻疹可以接种疫苗,少带宝宝到人群多的地方去,避免交叉感染。

〖调治〗目前还没有发现有特异的抗病毒药物问世,所以麻疹的调治重点还应放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上。麻疹患儿的调理是特别重要的,要求尽量做到卧床休息,限制其活动,卧室应空气流通,但不要冷风对流,注意防范受凉,室内光线宜暗、避免强光直射,平日多饮沸水,若能用鲜芦根煮水当汤饮则更佳。

在麻疹前期,家长可用温开水擦拭宝宝的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以求有利于麻疹出透。还要经常注意眼睛、鼻孔、口腔、皮肤等处的清洁卫生,必要时可用4%的硼酸水或生理盐水冲洗,防止发生皮肤、黏膜等部位的并发感染。

水痘

水痘又称水花、水疮、水疱,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主要症状〗水痘起病较急,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可伴有发热、头痛、咽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天后出现皮疹。皮疹为向心性分布,先从前颜部开始,后见于躯干、四肢。一般以躯干、头、腰部多见,而四肢少见。黏膜亦常受侵,见于口腔、咽部、眼结膜、外阴、肛门等处。最初为丘疹或红色小斑疹,后出现椭圆形疱疹,几天疱疹变干,中心凹陷,然后结痂,再经数日至1~3周结痂脱落,不留有疤痕。皮疹在病后3~6天陆续成批出现,可在同一时期见到丘疹、疱疹、结痂,病程经过2~3周。若患儿抵抗力低下时,皮损可进行全身性播散,形成播散性水痘。

〖预防〗水痘通常属较温和的病,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是慢性病患儿或正在服用类固醇药物患儿,要加倍小心,避免水痘引致肺炎、脑炎等并发症。目前尚无治疗水痘的特效药物,预防水痘的最主要的措施是接种疫苗。

〖调治〗首先,在发热和出疹期间要保证宝宝卧床休息,多喝温开水和果汁等,多进食一些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菜粥,面条、蒸鸡蛋羹、牛奶等。

其次,还要保持清洁,避免瘙痒,若皮肤瘙痒可涂0.25%的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合并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如发现病儿高热不退、咳喘,或呕吐、头痛、烦躁不安或嗜睡,应及时找医生诊治。

小儿结核病

小儿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在组织中引起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的组织反应。全身各个器官都可累及,但以肺结核病为最多见。最容易患结核病的人群是小儿,小儿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大人患者,尤其是家庭内传染极为重要,接触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小儿的结核病感染率、发病率与患病率都较一般小儿显著为高。

〖主要症状〗早期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不活泼、精神不振、脾气急躁,或无故哭闹,也可有盗汗、脸部潮红、消瘦、无力、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结核中毒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多不明显,如出现咳嗽、多痰、咯血或呼吸困难等,多为病情已经严重的表现。

〖预防〗如果小儿在未成年期就染上了结核病的话,那么在他成年期后也会续发结核病。因此控制和消灭结核病的首要任务就是十分重视小儿结核病的预防,如接种疫苗。此外,儿童时要加强身体锻炼,科学营养,提高免疫力。改善环境卫生,积极预防其他呼吸道传染病。托儿所、幼儿园保教人员及炊事员应定期体检,一旦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即应离开工作岗位彻底治疗。

〖调治〗肺结核患儿应适量户外活动,以呼吸新鲜空气,并注意高营养饮食,加强休息,无症状者可服药上学,避免体育及劳动,应与传染源隔离,以免恶化,避免得急性传染病。大力推广卡介苗接种,以增强小儿特异性免疫力。若小儿与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史或以往未接种过卡介苗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宝宝,可用异烟肼预防性服药,连服6个月以上。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烧疹、玫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病。幼儿急疹,几乎大多数宝宝都会经历,尤以6~8个月的宝宝多发。幼儿急疹的潜伏期大约是10~15天。它虽然是传染性的疾病,却很安全,只要做好隔离就可以了。幼儿急疹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尤以春、秋两季较为普遍。幼儿急疹对宝宝健康并没什么影响,出过一次后将终身免疫。

〖主要症状〗幼儿急疹在临床上以发病急著称。初起后持续3~4天内都会发高烧,体温在39℃~40℃之间;高热早期可能伴有惊厥,患儿可有轻微的流鼻涕,咳嗽、眼睑水肿、眼结膜炎。到了发热中期患儿会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轻泻或便秘等症状,同时,咽部也伴有轻度充血,枕部、颈部及耳后淋巴结肿大。

〖预防〗一周岁以内的宝宝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育不完全,抵抗疾病的能力差,为了减少宝宝的患病概率,爸爸妈妈不要带宝宝去串门或去细菌及病毒在空气中的密度相对比较高的公共场所。同时,一周岁以内宝宝饮食一定要有规律,在能添加副食后要注意蔬菜的摄入。

〖调治〗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是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宝宝患病后,爸爸妈妈要让患儿适当的休息,而且患儿所处的房间里必须保持安静,空气要新鲜,被子不能盖得太厚太多。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经常给宝宝擦去身上的汗渍,以免着凉。同时,爸爸妈妈要给宝宝多喝沸水和新鲜果汁,以利于出汗和排尿,促进体内毒素排出。体温超过39℃时,可用温水或37%的酒精为宝宝擦身,防止宝宝因高热引起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