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 »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全文在线阅读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推荐序

关灯直达底部

暑假,一位出版界的朋友送给我一本即将面世的新书——《基因中的人类简史》,其时,适逢我在西北探亲旅行途中,于是便在舟车劳顿之余闲来翻看,没想到却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

作者克里斯廷·肯奈利是一位知名作家,她以人类历史及家谱、文化、习俗、遗传疾病等社会现象为背景,以人类族群在非洲、亚洲、澳洲、欧洲、美洲等地的迁徙、融合与冲突为线索,充分利用基因组计划及基因检测等现代技术的最新成果,揭示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事实。作者还对社会、文化和基因技术的关系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倡导政府和个人积极合理地运用基因技术为社会和个人健康服务,并从遗传的角度驳斥了种族优越论——“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差异,把相关文化的、社会学的、历史的、遗传学的、进化生物学的因素整合起来思考”。

书中关于人类迁徙、族群形成、历史演进与基因之间关联的分析,也恰恰激起了我在旅途中的一些思考:散落在环青海湖区域、辽阔的祁连草原,以及其他长河大漠、群峦叠嶂间的人们,是如何繁衍、联系、会聚成一个族群、一个社会的?丝绸之路又是如何冲破地理的天然阻隔,促进了不同地域、民族和国家的人员、商品以及技术的交流?这种交流在中华民族的基因库中又留下了怎样的历史痕迹?那些早已埋入戈壁黄沙中的西域古国的历史,我们能够从现代人的基因中解读出来吗?好书常常可以激荡头脑,阅读的乐趣尽在于此。而读到基因与人类特征的关系时,我不禁再次回看探亲途中家族祖孙四代、妻子祖孙三代的合影,发现血缘相近的各人样貌、神态,确乎相似,不由得佩服基因的强大。坦率地说,我原本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历史脉络、各个族群的演化、遗传基因等并非了解至深,读过本书以后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在人类迁徙、演进的历史链条中,基因一直隐藏在千姿百态甚至千奇百怪的社会现象背后,不自觉地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基因分析使我们在看待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时多了一分科学的理性,多了一种精妙的工具,也多了一份尊重、包容和自我批评的心态。

作者非常善于使用基因技术的最新成果来揭示隐藏在其中的历史。比如,人们早先知道“Y”染色体是按照父传子的方式传递的,而最新的研究显示线粒体DNA是按照母传女的方式传递的,两者均是“顺着单一线路遗传”,因此基因在母系中也有与父系“对等”的遗传脉络:“线粒体DNA同Y染色体是一样的,因为母亲的线粒体DNA是不能同父亲的线粒体DNA再组合的,因此,父亲的线粒体DNA不再传递,而母亲的线粒体DNA仍要遗传给她所有的孩子。如果她有很多女儿,她的线粒体DNA从此就会广泛散播。”现代美洲土著人的Y染色体绝大多数出自欧洲祖先,而他们的线粒体DNA却不是这样,这种基因构成揭示出了以下的史实:最初的美洲殖民者都是男性,当他们涌入美洲后,杀掉了大部分当地的男性人口,比较彻底地消灭了土著男性的Y染色体;同时他们同土著女性繁衍的后代继承了这些殖民者的Y染色体,而他们孩子身上的线粒体DNA则是由土著母亲遗传下来的。

从现代遗传学来看,基因是生命信息的唯一传递者,生命体是基因表达的载体。人作为最重要的生命体,每个细胞的遗传信息都由23对染色体承载,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一对是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女性拥有两个X染色体(XX),而男性拥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XY)。也就是说,儿子继承来自父亲的Y染色体和母亲的X染色体,女儿继承父母的X染色体。人类社会很早就开始以男性为主线构建家族脉络,好像我们的祖先在现代遗传学出现几千年之前就“知道”了Y染色体这条遗传线索,不能不说这是惊人的巧合。

书中关于家谱的理性分析也很有意思,读者可以从非伦理学的视角,更好地理解家谱为何得以在中国延续2000年之久,并思考它的意义所在。即便在当今社会,很多国人、家族也非常重视传统姓氏家谱的编纂和更新。家谱可以帮助一个人找到自己在家族历史中的位置,进而找到个体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位置,成为个人身份认同的根基。家谱通常以男性为主线,女性为配角,记得前几年,汤氏家族续修家谱,我从父亲那里得知每户只有汤姓男丁才有资格捐资。而事实上,从基因差异的角度考虑,男性女性之间的差别极小,不同族裔、人种之间的差别亦是如此。现代种族主义者可能希望有些DNA比其他DNA更为尊贵,但是人类基因组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装点”种族主义——比如具有某种基因的人会比其他人更聪慧、美貌或纯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应验了2000多年前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家谱的主要作用是让我们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尊重先辈并凝聚血缘关系,从而慎终追远;家族血缘或种族血统绝不是自傲或自卑的依据。

之前,人们常常认为基因只是循着固有的自然规律作用于人类,但是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她认为人类社会活动、文化、环境对于基因同样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会在基因中留下“烙印”,这些烙印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人类社会与文化,人们也可以对基因的传承施加有益的影响。“环境改变基因的方式并不是含糊不清的:我们听到、看到、感觉到和触摸到的一切事物,都通过某种类型的生化作用转化到我们的机体组织中。“80年前的流感大爆发在你祖先基因中留下的标记,可能以某种方式遗传给你,并对你的身体产生影响。人们也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致病基因筛查,有效地减少“地中海贫血症”“亨廷顿病”等遗传疾病的发生率。“遗传并不像我们害怕的那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文化、历史给予我们的影响比我们知道的要更加深远。”正如遗传学家兼科学博客作者拉吉比·汗所说的那样,“文化是博大厚重的,而基因是光滑细腻的。”我们在利用基因解读过去的同时,也可以放眼未来。

转眼间,暑期里快乐的旅程行将结束了,书也已读到尾声。能够在旅程中有这样一本书陪伴,与这样一位智者“同行”,实属有缘。看过最后一页,合上整本书,闭上双眼,让思绪尽情舒展,仿佛刚刚完成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读书,就是一次思想的对谈,读者与作者。我深感作者知识之广博、评论之理性、态度之包容,思考问题的视角不拘一格,能将故事性、趣味性、科学性、批判性在一本书中兼容并蓄,实为可贵,读完让人意犹未尽,故提笔写下所思所感,是为序。

汤顺清 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2018年8月26日于广州暨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