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学与生活(全彩插图第11版) » 地理学与生活(全彩插图第11版)全文在线阅读

《地理学与生活(全彩插图第11版)》第13章 区域概念

关灯直达底部

津巴布韦最美的旷野地区之一,奇马尼马尼村附近的步道。(© Albert Normandin / Masterfile

从本书第1章可以看出,地理学家提出的问题,最终都集中在地方的区位和特征上。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各种事物在地球表面上是怎样分布的?各地区的自然与文化特色有何相似或相异之处?各地互不相同的内涵是怎样形成的?所有这些差异性和相似性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13.1 区域的性质

我们在上述各章中叙述了各地区的自然和文化特征,以及人类行为在空间上的某些重要表现。我们考虑了导致各地环境差异的地球自然过程,研究了人类在地球空间中——通过政治组织、经济制度与实践、影响空间行为和相互作用的文化与社会过程——组织自己行为的方式。人口与聚落模式,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滥用的区域性差异,均被看作是地理学使命的组成部分。

我们所研究的每个主题,从地貌到城市,都具有空间规律性。我们发现事物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不是无规律的,而是反映了一种基于可理解的自然过程与文化过程的潜在的空间秩序。简言之,我们发现,尽管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一样的,但组成整个世界的事物的某些重要特性有其内在的相似性,又有不同于周围地区的独特性,认识到这一点是可能的、也是有用的。

对地理学家而言,这些有着显著一致性的区域,就相当于历史学家的“年代”(era)或“时代”(age)的空间等价物,因而其被赋予简明的称谓,表明这些区域在某些重要方面有别于其相邻的或遥远的地域。那么,区域 (region)是对地区进行概括,尝试把极其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划分为可识别的组分。

我们对区域的理解大体上是一种概念,而且在日常说话和行动中也提到区域。我们拜访“老邻居”或者“进城”,计划到“阳光地带”度假或享受退休后的生活,或者推测“北部平原”或“玉米带”的天气状况对谷物供应或翌年的粮食价格是否有影响。在每一种情况下,我们都对所述及的地区形成一些心像。那些心像是基于似乎对我们有用、听到的人也都耳熟能详的地方特征与地区概况。简言之,我们着手建立了一种非正式的地方分类,以传达十分复杂的、空间的、有组织的或有内容的思想。我们应用区域概念 (regional concept)给地球表面无限的多样性带来了秩序。

我们作为个体非正式地所做的事情,就是地理学作为一个专业试图要正式做的事情——定义区域并对其进行解释(图13.1)。其目的很清楚,就是通过空间概括使我们周围无限多样的世界变得可以理解。世界不大可能被单纯细分为准确无误的均一性“组件”。无论环境还是人类的区域性行为(areal action),都不能分门别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人类的历史进程不能预先确定“年代”,所有植物标本也不能在野外就自行贴上种名标签。我们必须对事物进行分类才能理解它们,地理学家依据区域对世界进行分类。

图 13.1 不同学科分支的地理学家眼中的中西部。认识空间等级的需要与划定区域单位的需要相一致并不意味着边界标准的选择也完全一致。所有资料来源都认为中西部是美国空间结构中一个重要的区域实体,对其核心区的认识也一致。但是,在对其限制性特征评价方面存在差异。

资料来源:(a) John H. Garland, ed., The North American Midwest. New York: Wiley, 1955; (b) John R. Borchert and Jane McGuigan, Geography of the New World. Chicago: Rand McNally, 1961; and (c) Otis P. Starkey and J. Lewis Robinson, The Anglo-American Realm. New York: McGraw-Hill, 1969.

区域是心中影像的空间表述,或是用以分析手头问题的总结。虽然由于区域有着自然、文化或组织等许多方面的属性,因此可能存在着很多种区域,但是地理学家只选择对了解某特定专题或空间问题有用的那些区域变量进行研究。其他区域变量则因与问题无关而被置之度外。

上文述及“玉米带”时,我们把美国国土中具有共同农业经济和市场实践的这部分划分出来,而不考虑——在那种概括水平上——区域内部基于坡度、土壤类型、州界或人口特性的差异。划分时假定“玉米带”的界线划在这样的地方:此区域内部的一致性特征有了重大改变,以至于其他农业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因而需要做不同的区域概括。区域的内容间接表明了它的定义并决定了划界的基础。

尽管各区域之间差异很大,但是它们都享有和地球空间有关的共同特征:

  • 区域具有区位 。区位通常表现在所选择的地区名称中,如中西部、近东、北非等。区域名称的这种形式强调相对区位的重要性(见第1章)。

  • 区域具有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以地域来识别,该地域内所界定的特征或对自然、文化或组织内容的概括保持不变。

  • 区域具有边界 。划定边界的基础是研究的特征在地域上的延伸范围。由于区域是靠所划定区域的特征来识别的,因此区域边界就划在那些特征不再存在或不居主导地位的地方。区域边界很少像图13.2或本书和其他地理教科书所表示的那样分明,更常见的情况是,随着所划定区域的特征由区域核心向四周逐渐减弱,一个独特的核心区和另一个区域之间必然存在着一条宽阔的过渡带。根据世界区域地图的比例尺和大多数区域讨论的概括性特点,划出线性边界。

    图 13.2 1649年德国亚琛。对区域范围的认同意味着对区域边界的认可。在某些界定的点上,城市被非城市(nonurban)取代,中西部终止扩张而大平原开始发育,或者雨林消失而热带草原出现。当然,区域边界罕有像中世纪城墙那样精确而可见的标志。现代城市无计划地向外蔓延可能使边界更难界定,但是城市概念中边界的重要性依然存在。

  • 区域可能是形式区也可能是功能区 。如第1章所示。

形式区 (formal region)是一种或数种自然特性或文化特性基本一致的地区。我们在前述各章里遇到过此类形态上的自然区,如副热带湿润气候带和非洲的萨赫勒地区,也遇到过形态上的(均质的)文化区,其中存在着标准化的语言、宗教、种族或生活特征。对开页中的各国地图和地形区图显示出其他的形式区模式。无论依据什么来界定,形式区都是能够做出一致属性有效概括的最大的区域。对其中一部分的描述也适用于该区域的其他部分。

相反,功能区 (functional region)是一种空间系统,以赋予它动态的、有组织的基础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来界定。只有在确立该区域的交换作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边界才保持恒定。图1.10所示通勤区的形状和大小,只有在它所依赖的道路格局和住宅区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原状。

  • 区域是分等级安排的 。尽管区域间规模、类型和概括度各不相同,但是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作为理解区域的关键而独立存在。每个区域仅能解释空间现实的一部分。

按照形式区规模由小到大的顺序,美国东部德玛瓦半岛(Delmarva Peninsula)可视为大西洋海岸平原的一部分,该平原又是北美东部大陆性湿润气候区的一部分,这是随概括水平和目的变化而改变区域认知基础的一种递阶系统① (图13.3)。芝加哥中心商务区是功能区递阶系统中的一个土地利用综合体,它描述了以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的芝加哥市和大都市区的空间影响。此类连续系统中所识别出的每个区域实体可能是一个独立单位,也可能是更大的、同样有效的地域单位的一部分。

图 13.3 区域递阶系统。用不同标准划分的区域递阶系统可能存在区域嵌套。每个区域单位都具有内在一致性。对区域组分的认识有助于对整个区域单位的理解。

此类连续系统还可以反映出用以界定区域的现象的空间优势强度等级。唐纳德·迈尼希(Donald Meinig)特别关注按文化群体分布划分的区域,但是这种划分方法也应用到按其他标准划分的区域,他提出“核心”一词,用以指区域特性最集中和一致性最突出的中央地段。他把文化(或其他本质特征)占主导、但发展强度较弱且整体性较差的地区标志为“域”(domain)。最后,迈尼希提出“圈层”(sphere)一词,用以表示面积最宽广但区域特征表现最弱的地域,其中某些典型特征虽然存在但在空间上不再占主导地位。

并非所有地区都像地理学家所构想和分析的形态区和功能区那样,具有严格和客观的结构。有些地区只是泛泛地存在于其居民或族群的感觉中,可以意会为感知区 (perceptual region)、俚俗区 (popular region)② 或方言区 (vernacular region)。这些区域就像一般人所构建的心像地图那样,反映了个人和人群对区域的认同——地方感。感知区或乡土区就像形态区和功能区一样,规模可能差别很大,从城市邻里单位(美国城市中的西裔聚居区、“小哈瓦那”、市中心)到大陆上的大片区域(迪克西③ )不等。随着个人和群体的心智和感情的建立,要了解俚俗区那些人的生活和行为,俚俗区的概念比地理学家提出的相对客观的区域更直接、更有意义。

对区域性质与区域概念的这些归纳是想牢固地灌输一种思想,即区域是人类为某种目的而进行的理性创造。区域把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到空间一致性上面,使我们居住的世界中看似混乱的自然与文化特征变得清晰。区域为我们提供有目的地组织空间资料的框架。

13.2 本章结构

下文介绍地理学家如何按区域组织他们所观察到的自然和文化现象的实例。每项研究或简评,都是对区域实体各个方面的探讨。每项研究均以适合其主题和目标的方式组织资料,但是在每项研究中,都可以看出区域边界和结构的某些或者全部共同特征。每个区域实例均基于本书前述各章的内容,所选各部分内容是指与其最密切相关的各章的资料,或者用区域案例研究做进一步解释。为了形象地展示区域概念的应用,我们参照地理学介绍一些把主题与方法相结合的传统的实例。

13.3 地球科学传统中的区域

所有区域中定义最简单、一般最容易被认知的是基于单个明显组分或确定特性的形态区。岛屿是陆地而不是水体,其边界是自然清楚地给出的,在边界上一种要素过渡为另一种要素。终碛可能标志着从近代形成的肥沃黑土过渡到上一个地质时代形成的杂色黏土。密林可能明显地被沼泽或大草原所阻断。变化的性质突出而明显。

虽然自然地理学家关心解释自然环境的全部地球科学,但他们的研究始自单因素的形态区。当然,自然地理学所关心地球的许多特征并非存在于简明清晰地划定的单位之中。他们必须运用边界的定义武断地进行“区划”。一定量的降水、某些重要的土壤特性、事实上占优势的某种特别的植物群落——这一切都必须被确定为区域的界线,而所有这些界线又随时间或区域地理学家的目的而改变。

地形区

(见第86页“湿润区的河流景观”)

地形区的界线较之土壤、气候或植被等过渡性自然特征明显得多。后面这几种特征的界线取决于研究者所做出(并为之辩护)的释义性判定。另一方面,地形区却从自然中自行呈现,明显可见、明明白白、毫无争议,不受人的影响,也不受人类历史意义上的时间影响。地形构成了自然地理学所关心的、天然界定的基本区域。大地形区——山脉、低地和高原——的存在无论在公众的认识还是科学定义中都是毫无疑问的。本书前文业已诠释了地形对气候、植被类型乃至自给型人口初级经济的影响。下文对一个独特地形区的讨论,描述了它的组成及其与景观其他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关系,这是根据华莱士·W. 阿特伍德(Wallace W. Atwood)的经典研究成果改编的。

黑山地区④

黑山屹立于一片平原之上(图13.4)。对偶游此地的大多数过客而言,该地区边缘的地形转折十分明显。因此,依靠地形上的对比,该地区边界很容易确定。

图 13.4 黑山地形区。

如果对自然环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就可能认识到附近平原下面的岩层近于水平状态。这些岩石是砂岩、页岩、砾岩和石灰岩。山麓丘陵下同样的沉积岩层向上弯曲,有些地方近乎垂直状态。恰恰是在地形出现变化的地方,我们发现了地质构造的显著变化,由此找到地形变化的解释。

黑山是因地壳部分明显隆起(或成穹)形成的。随后穹隆的上部被河流侵蚀作用切割,被切开的核心岩石便形成现在起伏的面貌。随着侵蚀的继续进行,复杂的古老变质岩系越来越多地出露地表。和核心部分非常古老的岩石以及有些地方的沉积岩层一起出露的,还有许多后来岩浆侵入并冷却形成的坚硬岩石,其在黑山北部边缘形成较小的穹窿。

由于该地区海拔较高使降水增加,因此海拔与降水的增加又造成其地形、土壤和植被与四周的差异。

当我们从周围一马平川的平原登上黑山的时候,就进入一处地形变化多端的地景。西南面、南面和东面的山麓地带是不时被峡谷或关口(gateway)切开的“猪背脊”,那些关口是由从山地核心呈放射状流出的河流切割而成的。各“猪背脊”之间是大体呈同心圆状的河谷低地。山地西面没有“猪背脊”,但未遭侵蚀而呈高原状的地面被沉积岩覆盖着。在这里侵蚀没有发展到足以使地形变得与东部相同的程度。山地中心有深切的峡谷、崎岖的谷间山脊、醒目的山势、陡峭的岩柱等如画的景色(图13.5)。黑山经历了山地发育的若干时期和几个侵蚀阶段或轮回。

图 13.5 沿着花岗岩垂直节理侵蚀形成的黑山“岩针”。(© B. F. Molina / Terraphotographics / BPS

黑山地区的雨量略高于下面褐色、干涸、半干旱的平原地区,山间生长着常绿树木。我们离开山艾灌丛和草地进入森林之中。暗色的常绿树使先民称这里为“黑山”。我们进入该地区的时候,从一片牧场和一些半游牧的牧羊人之乡,到达另一片乐土,当地居民的生活特色是从事林业、矿业、一般农业和休闲旅游业。黑山的色彩、外形、地形、气候、植被和经济机会,使它成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位。

天气与气候动力区

(见第119页“气团”)

黑山轮廓分明的地形区、稳定不变的面貌及其边界勾画的精确性在其他形态自然区中难以复制。尽管大多数自然环境都有着持久不变的外貌,但其本质上是动态的。植被、土壤和气候因自然过程或人类行为而随时间发生变化。边界的移动有时可能是急剧的,如近年来撒哈拉沙漠的南移。沼泽的疏干或森林被农田所取代造成的则是全区根本特征的改变。

我们简明地称之为“天气”并概括为“气候”的地方性自然状态的复杂性,特别明显地展示了我们周围环境变幻无常的性质。不过即使在大气层的狂暴变化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明确的区域实体,其边界可以被划定,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气团”及其交绥的结果构成了当前天气分析与预报的主要内容。虽然气团的动力学性质及其运动模式使它们明显有别于地形区之类稳定的自然实体,但它仍然满足多因素形式区(multifactor formal region)的一切标准。下面摘自乔治·R. 拉姆尼(George R. Rumney)《气候学与世界气候》(Climatology and the World's Climates )一书的片段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气团⑤

气团是大气层的一部分,其中某些物理特征,尤其是温度和湿度,在水平分布上比较一致。这些性质是气团在大面积、相对不变的陆地或海洋下垫面上停滞或缓慢移动时获得的。在此类情况下,近地层空气逐渐趋同于下垫面的温度和湿度,然后趋于稳定,并把这些性质依次传达到上方,最终造成这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明显的过渡。使气团获得独特性质的地球上的那些部分叫作“源地”。

气团的高度受下垫面的影响取决于它在源地停留时间的长短,也取决于它到达该地之初其本身初始状态与下垫面性质的差别。例如,当入侵气流停留在某个源地的时候,如果其温度比下垫面低,该气团就自下而上地增温,形成对流,使上面一定高度的空气迅速具有新的温度和湿度特征。反之,如果气团温度高于源地,其下层就降温,不会发生垂向热量流,只有下部空气发生改变。改变过程可能在缓慢水平漂移过程中在几天之内完成,虽然常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有时长达几个星期。导致改变的主要原因是辐射、对流、紊流和平流。

发生此类变化的先决条件是空气移动、向外扩散和发散十分缓慢,还要有性质相当均一的宽广下垫面。一般都有微风,而且气压较高。因此,大多数气团形成于大气环流的半永久性的反气旋地区,那里一般无风或有变化不定的微风,总体上空气下沉。

目前识别出4种主要源地类型:极地大陆气团源地、极地海洋气团源地、热带大陆气团源地和热带海洋气团源地。发育于高纬陆地或冰面上的极地气团是大陆性的,寒冷而干燥。发育于高纬海洋上的极地气团是海洋性的,这些源地上的气团寒冷而湿润。同样的,起源于北非北回归线和澳大利亚北部南回归线的热带气团是大陆性的,温暖而干燥。形成于热带海洋的气团是海洋性的,温暖而湿润。一个气团充分形成后通常覆盖几千平方千米的地面。

气团主要靠基本性质——温度和湿度——及其垂直分布的一致性来识别。还要考虑一些次要性质,如云的类型、降水和能见度等。气团远离其源地以后,这些性质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通常为几周,这些性质使此气团能够和其他气团相区别。

图13.6表示美洲的主要气团类型及其对应的源地和运行路径。

图 13.6 北美洲和南美洲气团源地和运行路线。

自然资源区

(见第161页“煤炭”)

人们赖以生存的、分布不均的资源,理所当然地成为属于地球科学的地理学感兴趣的主题。人们编制资源区的地图,讨论原料的质量与数量。地区与工业集中的关系和物料开采对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都是资源地理学研究和定义资源区所感兴趣的典型问题。

然而,我们通常都把那些资源区看作可观察到的地表现象的符号,就好像一个油田被莫明其妙地像一个土壤区或林区那样揭示为一个二维的区域。大多数矿藏是地下的三维区域这一点却被忽视了。除了面积的特性可用以划定区域界线和描述地表现象以外,地表以下的区域又将其特殊性加入到区域定义问题之中。例如,这些资源除了表面的周界以外,还有上界和下界。还可能有与地面景观不一致的内部地形。地下部分的关系——例如矿物分布及其与围岩的关系,或地下水的数量与运动对矿物的影响——对于了解这些特殊而真实的区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引述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斯库尔基尔(Schuylkill)无烟煤区的例子有助于表明地下区域的性质。

斯库尔基尔无烟煤区⑥

在产无烟煤的乡间旷野的地表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地下存在着煤层与互层岩石、板岩和耐火黏土组成的同样崎岖的地形,最厚处垂直总深度达到900米。不过地表景观的形成本质上也是由斯库尔基尔地区的区域范围、其地层扭曲程度以及其含煤特性所决定的。该地区一个县的史料称:“无烟煤地区的自然特征是一片旷野,展示着一系列奇特的平行峻岭与深谷,就像平坦岸滩上一排排起伏的拍岸浪一般。”地表和地下地形都反映了煤层沉积后地层的强烈褶皱,无烟(硬)煤是原先的烟煤层碳化而形成的。随后河流和冰川侵蚀掉了多达95%的无烟煤沉积,并使那些残留的煤层以不连续的形式存在,分布在像斯库尔基尔那样界线分明的旷野中,构成一个断续地绵延470平方千米的区域实体(图13.7)。

图 13.7 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无烟煤区因形成其的地质事件而界线分明。

斯库尔基尔地区地下不规则的地形意味着整个无烟煤地区最陡峭倾斜的煤矸互叠层(图13.8)明显地出露在山坡上和河谷旁。这些出露早在1770年就使人们知道煤层的存在,不过直到1795年斯库尔基尔无烟煤才首次被当地铁匠所使用。尽管1815年之前无烟煤曾用于斯库尔基尔河一带的电线厂和轧钢厂,1830年以前该地也曾用它生产蒸汽,但其仍被斥为不能点燃的“石煤”或“黑石头”,因而找不到现成的商业市场。

图 13.9 斯库尔基尔运河,如照片中的利哈伊(Lehigh)运河一样,1825年以来为无烟煤地区煤炭资源输往市场提供了出路。(© Elizabeth J. Leppman

直到1825年斯库尔基尔运河开通(图13.9),为这种燃料和新近落户该地区的工业产品提供了通向快速扩张的外部市场的通道,该地区的地下资源才开始影响当地人的生活模式。日益增长的需求诱发了采煤业的繁荣,导致容易开采的裸露煤矿的耗竭,进而当地人开始进行更艰辛而危险的地下开采。

图 13.8 斯库尔基尔煤层的深部褶皱使开采费用高昂。猛犸煤层深度达地下450—600米。

早期的开采方法很简单:只须从裸露煤矿上采掘,通常略微倾斜地掘进以便自然排水。无须、实际上也未曾考虑过打深井,因为无人指望深层无烟煤的存在。后来在已知裸露上已不能再采到煤炭,就向下挖掘一个9—12米深的小坑;当坑中煤炭和积水不能安全地用卷扬机提升到地面时,就放弃旧坑开采新坑。最后竖井开采成为必须,即从地表开凿一条垂直通道穿透一个或多个煤层;有了竖井,就认识到煤层厚度、岩石与黏土互层的性质、瓦斯的存在以及地下水运动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

斯库尔基尔地区地下有一个三维利用模式。煤层的构型和变化不定的厚度要求开采活动集中在某些地方。由于岩层的交叠和极端的褶皱,可采煤层在任何垂直或水平断面上都不是均质的。开采还受到竖井位置和巷道构筑的进一步限制,而这些又受制于矿山所有制结构和煤层的厚度。一般说来,厚度小于0.6米的煤层就无法被开采,而理想厚度——15米——仅见于该区的猛犸煤层。

夹层中易碎的岩石增加了采煤的风险,提高了冒顶防护的费用。虽然斯库尔基尔矿山瓦斯不多,但是留作矿山支护的煤柱崩塌可能释放瓦斯,这就必须有高于为矿工提供最低限度通风换气要求的更复杂的通风系统。无烟煤开采工作面上经常有水,开采作业时必须经常抽水或排水。河流下面地层的坍塌可能造成突发性水灾。

斯库尔基尔地下无烟煤区域在自然与文化特色分布上表现出一种复杂模式,同时展现了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式,比如寻找伟大并引人瞩目的地理分析与纯粹的地表区域之间的联系。

13.4 文化-环境传统中的区域

地理学的地球科学传统对区域分析造成了某些特殊的限制。无论做怎样的界定,可能划分出来的区域都是建立在自然状况的基础上而不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然而,文化-环境传统向区域地理学引入了人类对空间的占有和组织方式的无穷变化。所识别的区域类型和区域边界的判定也相应地成倍增加。

虽然自然地理学家与文化地理学家兴趣不同,但是他们的研究共同关心一个要素:过程。一个生态系统、一处文化景观或一种经济制度下交易模式的“形成”,几乎是一切地理学领域中有待研究或必须研究的重要部分。许多地理研究都证明温故可以知新,今天分布的格局或区域的演化只不过是连续变化过程中一个短暂的阶段。

作为区域核心的人口

(见第230页“世界人口分布”)

对了解区域而言,地理学中没有哪个方面比人口研究中对过程与变化的研究更具基础性。人口状况是动态的,聚落格局也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虽然人口的空间分布与人们对其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利用方式有关,但是也受到前人对自然环境利用的目的、模式与解决方案的制约。下面引述美国人口地理学泰斗格伦·T.特里瓦撒(Glenn T. Trewartha)的著作,请注意人口区划——曾经是一个焦点话题——是如何将许多对区域的描述和理解的线索联系在一起的。殖民主义占领者的雄心、过去和现在的运输模式、自然地理状况、政治分离主义、农业和农村土地占有的历史和实践,这些都从区域观点引入以增加对人口的了解。

拉丁美洲人口格局⑦

拉丁美洲人口空间排布的独特之处是其强烈的核状特性:一种突出的集群模式。大多数人口聚居区界线分明,周围人口稀少的地域与其他聚居区相分隔。这种孤立聚落节点的格局是许多新开拓地区共有的特色,的确,这是欧洲和北美东部早期聚落的特征。在那些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各聚居区之间的人口稀少区域逐渐充满移民,节点渐次融合。但是拉丁美洲并未普遍出现这种演化过程,因此其一直保持这种核状分布。可以预料,各人口聚居区内人口密度会有较大的变化。

核状聚落格局的起源可部分地追溯到深深影响着西班牙殖民者的淘金热和传教狂热。他们的聚落一般都经过细心选址,因为只有蕴藏着可供开采的贵金属和有大量印第安人口可以传教和提供劳动力的地区,才能满足他们的双重欲望。拉丁美洲分散的地域和定居区内盛行的社会隔离和地方主义也助长了集群的模式。

几乎每个明显的人口密集区都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城市核心。在一个区域性密集区内,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集中于一个首位大城市的程度超乎想象,而且这个首位城市也是当地交通线的枢纽。

这种普遍的核状人口分布格局还与政治界限有关。在有些国家中……个别人口密集区就是该民族的核心地区。不过,在更多情况下,人口密集区构成一个民族国家主要政治分区的核心,因此一个国家可能有不止一个人口密集区。导致这种简单的人口分布格局及其与行政分区关系的原因,是政治界限通常落在把各人口密集区分隔开的人口稀少区域上。在拉丁美洲,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或省份的界线穿过人口相对密集聚落的节点(图13.10)。

图 13.10 南美洲聚落的基本格局。拉丁美洲国家聚落的传统格局是人口密集区集中在城市核心区,四周被人口稀少的乡村分隔开。(Used with permission of Simon & Schuster, Inc. from the Macmillan College Text Introduction to Latin America, by Preston E. James. Copyright © 1964 by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Inc

核状人口分布带来的另一特色是一国的国土总面积常常迥异于其有效国土面积,因为后者仅包括支持该国经济的有人居住的区域。

从交通线和交通系统的特性中也可以发现这种核状格局的深远影响。人口密集区之间的陆地道路通常不甚发达,而各密集区内交通网络一般比较高效,并有陆路将各区域内的网络与最近的港口相连结。因此,连结各人口密集区的主要交通线常常是海上的航线而不是陆路交通。随着公路的开发和改善,密集区之间的陆路交通也在逐渐增加。

……当前拉丁美洲人口数量可观的增长率并未引起相应的空间重新分布。任何一张拉丁美洲人口地图都展现出大片未被利用和利用不充分的土地。此类土地部分是高原,受制于陡坡,更受制于潮湿的热带气候,不是热带湿润气候就是热带干湿交替气候。这样的气候环境,加上原始的植被、土壤和排水系统,必然给处女地的新殖民者呈现出许多令人生畏的要素……单独用热带气候并不能充分解释为何巴西里奥格兰德(Rio Grande)以南的大片土地近乎无人居住。这里面还包括文化因素,如果它不比自然因素更重要的话,至少也与其同样重要。文化因素之一是该大陆根深蒂固的令人遗憾的土地所有制,居住在外地的地主拥有大片未利用的可供耕作的土地,他们不仅自己对土地的利用效率不高,而且拒绝小经营商进行耕种。在这种土地所有制下,自耕农难以保护他们自己的土地,这是一种阻碍农村出现新聚落的情况……

目前人口数目的大量增加造成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但这似乎并未大规模地将农村居民推向未开发的处女地。只在相当有限的范围内产生了新的农业小村庄。密集区之间的区域并未迅速得到填补。总趋势是人民继续聚集在城市内部或城市周围的旧有聚落中心,而不是扩展到拓荒者的新殖民地区。

语言区

(见第269页“语言”)

世界上大的文化区(简要概括于图7.3)在历史上是基于不同的人群构成的。文化区并不是严格地根据民族、语言、宗教或技术,而是根据所有这些方面和更多因素的多样组合来确定的。因此,文化区是一种多因素区域,这种区域不是使地球上各色人等之间的根本差别更加明晰,而是使之较为模糊。文化地理的基础是识别在单一因素上具有同质性的那些小区,这种同质性小区造就了该地区常见的特征,并共同为文化区的全面泛化提供必要的平衡。

语言为此类微小区域的差异性提供了一个实例,第7章已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图7.19所示的各语系掩盖了各国各种正式语言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这些情况反过来又忽略或淹没了少数民族的语言形态,这些少数民族可能将其身份的自豪感寄寓于其地方语言的独特性之中。甚至在这些按民族界定的地方语言下面,还有一些语音的变异,在规模和认识上常常不被确认为一种语言,而且被用作使用这些语言的人愚昧和没有文化的佐证。然而,这样一种地域很小、使用人口有限的语言包含了经典的以文化为基础的区域的一切元素。其范围是清楚的,边界易于勾画,它代表了该区域成员的同质性与大多数人的行为,它以专一的文化特点概括了该区域特色的总和。

嘎勒语⑧

与世隔绝是一种独特的甚至外界无法了解的语言得以保持或创造的关键因素。大约25万现在讲嘎勒语(Gullah)的人——他们自称为嘎勒人——的祖先几乎完全与世隔绝。他们住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到佛罗里达州近海的岛屿和几乎同样偏远的东南沿海边境的海岸低地上(图13.11),成百上千的奴隶保持了源自奴隶群体的非洲语言——埃维语(Ewe)、凡蒂语(Fanti)、曼丁哥语(Mandinka)、契维语(Twi)、沃洛夫语(Wolof)、伊博语(Igbo)、班巴拉语(Bambara)、约鲁巴语(Yoruba)和埃菲克语(Efik)——的模式和从这些语言中汲取的4000多个词汇。今天塞拉利昂讲克里奥尔语(Krio)的听众能够听懂嘎勒人用克里奥尔语讲的民间故事。

图 13.11 讲嘎勒语的人集中在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的海岛和沿海陆地上。造成其语言特色的隔离状态如今正在减弱。

这些奴隶和他们的白人工头进行最低限度交流时不得不使用英语词语,但是经过改变、误用,而且在那种不熟悉的语言中插入了一些基于非洲语言的替换词,嘎勒语口语虽保持了自己的语调、用词和表意顺序,却使白人雇主或更完全地融入美洲大陆的奴隶都难以理解。由于这种语言难以被听懂,因此讲这种语言的人就被认为愚昧无知,无法掌握英语的精妙。又由于自己被归入愚昧无知之列,嘎勒人对自己、对他们的文化和语言感到羞愧,甚至他们自己也没有认识到嘎勒语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非常复杂的单独的语言。

嘎勒人和许多语言上的少数派一样,他们正在摆脱原先的自卑感,增长对自己文化遗产与代表这种遗产的独特语言的自豪感。出自经济上的需要,他们对在校儿童教授标准英语。但是,对他们的语言结构和对其文化性质日益增长的学术兴趣和大众关心,业已使嘎勒语成为一种书面语言,成为学习的第二语言,并被翻译为英语。

无论嘎勒语的书面语还是口语,都露出了非洲语法模式的痕迹,尤其是它所使用的句尾定位词:“Where you goin' at?”用英语中所没有的特殊时态“I be tired”传达“这段时间我很累”(“I have been tired for a period of time”)这一概念,也显示两者同样的非洲语言起源。虽然非洲起源的语言中有时态,但是这些语言中更多的是用词尾变化而不是用特别的单词和结构来表达。

“He en gut no morratater fer mak no pie wid”也许不是好英语,但它是好嘎勒语。把它翻译为“他再也没有甘薯做馅饼”(He has no more sweet potatoes for making pie )使听英语的人能够理解,但是丧失了原来语音明快悦耳的节奏,更重要的是翻译模糊了说话人的文化身份,他们是一群在地域上群集的独特美国人,其地域范围可以用其处于支配地位的语言清楚地划定。

心像区

(见第313页“心像地图”)

迄今用作实例的区域单位和所使用的区划方法都是有形的实体。这些区域是明确的、有可测量内容的形态区或功能区,其界线是用某些客观标准的变化或内容的改变来划定的,在精确测量的全球网格上有界线的位置。

有些人和整个文化可能对世界性质和各地结构用很随意的、不精确的图像来表现,而且能成功地运作。第8章所讨论的心像地图就代表了个人对区域和区划的看法。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些心像地图所具体表达的个人世界观受到这些地图绘制人所隶属文化的影响。

原始社会尤其具有独特的世界观,那时人们根据这种世界观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对不熟悉的事物也能做出满意的说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克拉马斯河(Klamath River)地区尤罗克印第安人(Yurok Indians)就是这样。沃特曼(T. T. Waterman)的文章《尤罗克地理》记录了他们的地理概念,以下引文就是文章的概要。

尤罗克人的世界观⑨

尤罗克人认为自己居住在一片大体圆形的平地上,四周被海洋环绕。他们相信,沿着河流上行到足够远的地方,“你就又到了有咸水的地方了”。换言之,他们认为克拉马斯河在某种意义上把世界一分为二。他们认为,这整块陆地,连同其森林和山脉、河流和海崖,在上涨的原始洪水上面以一种巨大而察觉不到的韵律缓缓升降。这片“陆地”如此广袤,使你察觉不到这种平缓的升降。因此,这片陆地不仅被海洋环绕,而且还飘浮在海洋上面。在这个“世界”中心附近有一个地方,在克拉马斯河南岸,尤罗克人称之为“奎内克”(qe'nek),这个地点以下几千米处特里尼蒂河(Trinity River)从南面流过来。在印第安人的概念里,这个地点似乎被公认为世界的中心。

这个地点也是天的所在。在实体的天空上面有一个天国叫做“沃诺伊克”(wo'noiyik),例如,在尤罗克人心目中,天国的地形毋庸置疑地就像门多西诺县(Mendocino County)南部一样。在奎内克下游一处叫作“奎内克浦”(qe'nek-pul)(“奎内克下游”)的地方,是通向天国的无形天梯。虽然据我所知近来没有谁曾上去过,但人们认为天梯仍然在那里。在尤罗克人的宇宙图式中,天穹是十分确切的。尤罗克人把天穹的结构及其笼罩下的广袤地景和水体叫做“基维索纳”(ki-we'sona,字面上为“存在之物”之意)。于是,上面的天和下面的地景就构成了“我们的世界”。我过去对尤罗克人将天地混为一谈迷惑不解,例如,他们告诉我,某棵巨人般的红杉树“支撑着世界”。他们的概念当然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天就和地一样是“世界”的一部分。

尤罗克人相信,穿过天边再向外航行就会重新进入陆地。那不是我们的世界,凡人通常不能到达那里,但是那里是美好富饶的土地。这里的大风大浪到那里只不过是小小的涟漪。更远处有几个区域。北面(我们意识上的北面)的普列丘克(pu'lekūk)是世界北端的下游。普列丘克的南面是契克契寇(tsī’k-tsīk-ol,金钱居住的地方),神话中交易媒介象牙贝的住所。再往南一处叫作“寇威契克”(kowe'tsik)的地方,是神话中鲑鱼的家,那里一切生物都有一所“房子”。克拉马斯河口正西方附近是尔克格尔(rkrgr'),住着教化英雄乌赫帕库马(wo'xpa-ku-mä,海那边的鳏夫)。

尔克格尔再往南是宽广的海,叫作“基欧拉奥帕阿”(kiolaaopa'a),是半树脂状的——顺便说一句,这是元古代虚构的概念。上述这些坚实的陆地均位处天边,事物的绝对边缘。更远的地方尤罗克人甚至连想都不去想。他们把对面的地方叫作“匹兹卡克”(pe'tskuk),是河流的“上端”,但仍然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似乎不甚关心那里的地形。

尤罗克人对其所在的世界的概念可以用图解来概括(图13.12)。

图 13.12 尤罗克人的世界观。此图是沃特曼对该部落进行人类学研究时拼凑而成的。图中央的奎内克标志着印第安人认为的世界中心。

资料来源:T. T. Waterman,“Yurok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American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 16, no. 5: 189-93, 1920.

政治区

(见第358页,“国界:国家的边界”)

定义最严格的形态文化区是民族国家,其界线大体上都经过仔细测量,而且多半以栅栏或界桩为标志。边界上存在着一条被武断划分的过渡带,或者区域核心的基本性质向边界减弱,这是毫无疑问的。国家边界的刚性,在空间上明确无误的定位,以及其独有的各种外部标志——国旗、国歌、政府和军队——使国家有一种有别于其他较不固定的文化区的永恒不变的面貌。但是它的稳定性经常是想象多于现实。政治边界不一定是永久性的,在内部或外来压力下,有些国家边界也发生变化,有时还是激烈的变化。印度次大陆的变化就表明这一点。

印度次大陆的政治区⑩

从大约公元前400年以来,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就是一部帝国建立与解体交替,以恒河流域为控制中心向外扩张,以及该半岛边缘地域反抗中央集权化的历史。1858年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无意地创建的英属印度,只不过是试图把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的广阔地域和难以调和的敌对种族、宗教和语言群体置于统一控制下的最后的、但或许是最成功的尝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要求独立和摆脱英国人的统治、争取自由的共同渴望,把次大陆差异极大的族群团结了起来。然而,这种共同的愿望遭到宗教上相互憎恶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反对,这两种宗教信徒各自占有该殖民地单独的区域,都不想隶属于或听命于对方。1947年英国人交出次大陆控制权的时候,他们认识到了这些明显不可调和的宗教差异,并把次大陆一分为二,使两者分别成为地球上人口数量居第二位和第七位的两个国家。独立国印度是由这个前殖民地的主体——主要信奉印度教的地区——组成的,另一个主权国家是穆斯林占绝大多数的地区——巴基斯坦。即便如此,这次划分还是留下了边界问题,特别是克什米尔谷地,边界不明确导致争议不断,危机四伏。

估计有100万人在随着分割而发生的宗教骚乱中丧生。在也许是历史上短时期内最大规模的移民潮中,大约有1000万印度教徒从巴基斯坦迁移到印度,750万穆斯林离开印度前往“纯洁的国土”巴基斯坦。

不幸的是,这种“纯洁”仅存在于共同的宗教信仰上面,而不是在空间一致性或共享的语言、种族特性、风俗习惯、食物或经济上。不出所料,巴基斯坦在1947—1971年的24年里,是一个极度分裂的国家。分割的决定造成了东西两部分被1600千米长的外国领土所隔离,只靠对阿拉的共同信仰联系在一起(图13.13)。西巴基斯坦面积等于得克萨斯和俄克拉何马两州之和,人口5500万,主要为浅肤色、讲乌尔都语的旁遮普人,和中东文化有着强烈的联系。东巴基斯坦由大约7000万讲孟加拉语的人组成,人口拥挤在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三角洲像艾奥瓦州那么大的地区内。该国西部是西亚半干旱区的一部分,而东部与盛产稻谷的东南亚湿润地区相连。

图 13.13 印度次大陆政治变迁顺序。1947年英属印度变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后者是一个伊斯兰国家,由东西两部分组成。1971年巴基斯坦因种族和政治上的反差导致的内战而解体,东部成为新国家孟加拉国。

除了宗教上的亲密关系以外,再没有其他方面可以联系这个棘手的、被分隔之国。东巴基斯坦感到被西部专横的少数人剥削——他们企图将其语言和经济发展、行政目标和军事控制强加于东部。不管是对还是错,东巴基斯坦人认为自己受到委屈和虐待。他们抱怨人均收入水平远低于西部同胞,声称在投资资本的分配上受到歧视,发现进口粮食定价不平等,并宣称他们出口的原材料——尤其是黄麻——支撑着国民经济,而他们并未分享到相应的份额。他们坚称,建国以来他们提出的区域自治要求遭到了否决。

1970年11月,东巴基斯坦遭受热带气旋和风暴潮的袭击,约50万人死亡,这使他们的忍耐达到了极限。自然灾害降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他们对西巴基斯坦全然不足的援助感到愤怒,中央政府还拒绝了他们要求按时召开东巴基斯坦代表占绝对多数的国民大会的要求,这更激怒了东巴基斯坦。进而导致了内战并创建了一个独立的新国家——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图13.13追溯了次大陆政治变迁的历史。

我们意识中如此根深蒂固而且界线如此稳固的国家和民族国家,如同本书对开页地图所展示的那样,其实只不过是文化区域景观一种新近而且短暂的创造物。国家所依赖的是或多或少能有效实施的对权力的垄断和居民对政府的忠诚,以及凌驾于社区、语言或宗教的归属感之上的权威,这种归属感在国家建立之前就已存在,或者声言这种归属感超过对国家的忠诚。正如印度次大陆充满暴力的近代史所表明的那样,人们可能在追求民族独立,但是民族独立却不一定是靠其初衷来维持的。

13.5 区位传统中的区域

众所周知,虽然区位是所有地区的首要属性,但地理学区位传统中的区划所意味的远不止是地球空间一种命名的界定。区划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人类活动的分布及其对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影响。

在这种意义上,世界农业区划和与之相关的土壤和气候区划都属于区位传统之列。然而,由于实际的和可接受的原因,此类基本自然模式已经被纳入地球科学传统之内。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区位传统强调人类事物中的“行为”,“行为”不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而是生命与生命所依赖的环境的相互关系。

因此,区位传统比地球科学传统或文化-环境传统更有助于对各种区域类型的识别和定界 (boundary definition)。任何经济活动或文化相互作用的单一模式都能引起对可界定的形态区的识别。商品的交换、城市市场区域的控制、资本的流动或港口的集散活动,只不过是可能在分析上有用的无数功能区的几个例子。

经济区

(见第396页)

经济区划是区域方法中最常见和最常被采用的一种。地理学家通过经济区来识别各种活动和资源,用地图表现其存在和使用方式,并研究其相互关系以及构成当代世界复杂性的各种流。

第10章探讨过一些经济区的例子,不应把经济区仅仅视作有可能用以记录一种形式区或功能区内事物的一种图形。经济区已日益成为研究“可能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一种手段。经济区作为一种规划工具,作为对人、对资源和对复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控的框架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区域规划的关键因素是公众对主要地域单位的认识,在该单位中,人们把经济变化和衰退看作是各种问题相互联系的原因,例如人口向外迁移、区域隔离、文化匮乏、落后与贫困等。

阿巴拉契亚⑪

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对大多数人而言,“阿巴拉契亚”不过是泛指美国东部与阿巴拉契亚山脉有关的复杂地文区域。即使你能想起来,那也不过是一处具有乡村风味的、与世隔绝的、林木荫蔽的地方,一个开采煤矿、山峦起伏、到处有民歌的地区(图13.14)。

图 13.14 肯塔基东部废弃的小屋无言地使人回想起阿巴拉契亚经济和社会变化。人均收入增加、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和路网改善已经减少了该地区长期贫穷与孤立的状况。(© Jean-Yves Rabeuf / Image Works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该地区经济停滞与功能衰退日益明显,而这时全国范围内却是经济增长、个人收入增加的环境,对消除贫困和对每一群公民经济匮乏的关切也日益增长。虽然阿巴拉契亚不像先前的风沙侵蚀区(Dust Bowl)或田纳西流域那样引人注目,但这里也确实无疑地成为一个公认的经济区和文化区以及一个政府决定的规划地区。

对一个承认并力图根除这种状况的国家而言,该地区的贫困、欠发达和社会危机是很明显的。1960年前后,阿巴拉契亚的人均收入为1400美元,而全国平均为1900美元。20世纪50年代的10年间,矿业就业率下降了60%,农业职位下降52%;而全国各地的矿业职位仅损失1%,农业职位减少35%。铁路雇员也随采煤业的下降而减少。年轻人大量外迁,迁往芝加哥、底特律、代顿、克利夫兰和加里等城市。即使这样,留下来的人失业率仍然比全国平均高50%。由于人口外迁,所以剩余人口——1960年只有47%住在城区或近郊,而全美为70%——的年龄结构变形。年轻人口和老年人口不成比例,有生产能力的劳动年龄组多已外迁,至少暂时是这样。

把这些指标和其他社会经济指标按县和国家经济区作图,一个长条形、连贯而且边界清楚的阿巴拉契亚作为一个新近为人所知的地区跃然纸上(图13.15)。该地区绵延13州,从密西西比州到纽约州,面积50.5万平方千米,人口1800万,其中93%为白人。

图 13.15 阿巴拉契亚区域委员会划定的“阿巴拉契亚”界线是基于受政治考虑影响的社会与经济状况,而不是基于地形。

到1963年,在联邦和州水平上对该地区这些问题的认识,使这里从一个多因素经济区升级到一个规划地区。创建了一个联邦-州联合的阿巴拉契亚区域委员会,以制定一项满足整个地区需要的计划。所选用的方法,是将有限的投资放在数目有限的高度地方性开发项目上,期望这可以激发由私人资金支持的经济增长。

概括地说,该计划:①忽略那些孤立的贫困和失业的地区,那是一些散布全区的不能到达的“空洞”;②选定一些“发展中心”,这些地方发展潜力最大而且集中了经济扩张所需的一切费用,据信该区域在所确定项目的支出方面的发展潜力足以超过脱贫致富所需;③建设新的道路网使孤立的失业者能够到他们喜爱的发展中心有望提供的新岗位上班。当然,道路的建设还将为旅游业开辟一些可通达的区域,加强整个规划地区的经济基础。

阿巴拉契亚区域委员会建立后,以一些未曾预见的方式使阿巴拉契亚的经济前景得到了改变。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制造业在“阳光地带”的阿巴拉契亚部分重新安置或新建,新的工业职位数量倍增。新工厂就业机会开始超过当地劳动力储备,从前外出的移民从外面的城市返回家园,重新建立较为平衡的人口年龄金字塔。不过,与此同时,该地区的煤矿职位数量骤降,失业率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阿巴拉契亚区域委员会对该地区的投入已超过60亿美元,还有100亿美元为其他来源。

这些投资彻底改变了20世纪60年代持续不景气的景象。1990年,该地区生活贫困的人口比例从1960年的31%下降到15%,1960年人均收入为全国平均的79%,到20世纪90年代初上升到85%。人口流动趋于稳定,进出阿巴拉契亚的人数大致相等。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铺设了超过3500千米的道路;公路网仍在发展,到2002年达到近3700千米——尽管公路建设尚未达到原来所希望的效果,但现在整个地区四通八达。公路绕开了一些小城镇及其腹地,使之孤立如故,人口减少。不过,有些基本社会服务首次近乎涉及该地区的每一个人。例如,到21世纪初,委员会辖区内410个县中的每一个都有了一个诊所或一位医生。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财运又发生逆转,纺织业和制衣业职位普遍丧失给低薪酬的外籍竞争者。即使获得补贴的外国汽车零部件厂和装配厂所获得的成果,以及服务部门就业方面的增长,也不能完全保持前几十年所取得的进展。由于该地区不成比例地遭受全国经济逆转的影响,所以其从2001年开始人均收入再次滑落到远低于美国平均水平的位置,即使在制造业仍占优势的一些县份,实际工资的下降也削弱了经济基础。

21世纪初阿巴拉契亚表现的进退掺杂的倾向,使大部分地区在经济上依然陷入困境。其制造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金属原材料和金属制品、木材产品、纺织业和制衣业——所有这些行业也因进口产品取代本土产品而遭到削弱。采煤机械化和关于环境保护法适用范围和应用的冲突抑制了该部门的就业率,该地区仍被官方列为“穷困”的121个县份(2003年)中,有一半以上依然高度依赖于烟草生产,而阿巴拉契亚的失业率继续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然而,自从1963年该地区委员会创建以来,阿巴拉契亚地区经济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多样化,而且40年后更多地依赖于服务业、零售业和政府部门比较稳定的职位。生活贫困居民的比例从1960年的1/3减少了一半。从总体上看,阿巴拉契亚已经从近乎单一的经济和社会贫困向各县区差别悬殊的混合经济格局转化。许多县份和社区已经成功地使自身经济多样化并趋于稳定;有些县区继续调整其就业率下降的部门,进行结构上的改变,成功与否尚难确定;还有一些县区仍须改善排水系统之类的基础设施。

城市区

(见第478页“大城市连绵区”)

城市地理占据地理学区位传统舞台的中心位置。在世界范围内,现代一体化相互依存的社会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乃是生产、交换和行政管理不可或缺的功能核心。各个城市都是相互交织的城市递阶系统中的基本元素。城市内部展示着土地利用与功能方面复杂而重复出现的格局。

城市以其文化与生活的多样性,成为区域研究中极佳的主题。当然,城市本身是一种形式区。从总体上看,城市的分布为城市集结的形式区提供了实质性的形体。城市也是各种类型和递阶性等级功能区的核心。城市内部在功能、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格局等方面的多样性要求进行区域分析。让·戈特曼(Jean Gottmann)清晰地展示了在形式与功能两种方式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他研究了美国东部20世纪中叶的资料和景观,识别并分析了大城市连绵区。以下引用的是其研究成果。

大城市连绵区⑫

今天美国东北海岸是一处显著发展的地区——大体上连续的城市和郊区连绵的区域,从新罕布什尔州南部到弗吉尼亚州北部,从大西洋沿岸到阿巴拉契亚山麓(图13.16)。深深扎根于美国过去的城市化过程在此稳步前进,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美国其他地域都没有如此高度密集的人口,没有这样高的平均人口密度,绵延在如此广大的地域。国内没有哪个地域能起着可比拟的作用,世界上也没有哪里能有可比拟的重要性。这里逐步形成了一种政治上、经济上甚至文化活动上的某种“霸权”,从前像这样大小的地区很少能达到这种程度。

图 13.16 1960年的大城市连绵区。当时该地区是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按人口与经济特征定义为“城市”的县份组成的。该地区许多地方目前在土地利用上仍然是明显的“乡村”。

因而,“巨大”就是美国该地域和在其中起作用的各种过程的重要性。但是还难以将该地区与周围地区区分出来,因为该地区的界线穿过原先确立的历史分界线,例如新英格兰和美国中部濒临大西洋各州。由于该地区包括几个州的全部和另一些州的一部分,穿过一些政治实体,因此,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名称来识别这个特殊的地理区域。

这种特别的地区类型是全新的,但它又是由一些古老过程造成的,例如城市的扩大、文明社会的劳动分工和世界资源的开发等。因此,作为一个地名它应该是新的,而作为人们所热望的悠久传统符号又要古朴,还要隐含当地的形势和目前所发现的问题。于是本研究选用了大城市连绵区 (megalopolis)一词。

当你沿着波士顿至华盛顿的干线公路或铁路前行的时候,你很难忽略建成区、紧密交织的居民社区或非常密集的工厂。另一方面,沿同一路线飞行,你会发现在沿着这些交通要道分布的人口密集的条带后面,以及环绕老城市中心的郊区集群之间,仍然保留着大片空地,它们遍布着森林与灌丛,中间还有一些精耕细作的农田(图13.17)。不过,在近距离观察的时候,这些绿色空间似乎到处都有结构松散但极其凌乱的建筑物,其中大多数是住宅,但也有些工业建筑。就是说,你会发现这些地域中有许多看似乡村,但其真正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城市商业中心势力范围内的郊区。即使是占有较大片田地的农庄,其主人也很少以此为主业,并不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

图 13.17 新泽西州的“松林荒地”仍然是大城市连绵区的核心区基本未受干扰的自然残余群落。其保育是环保主义者和开发商之间辩论的主题。(© Elizabeth J. Leppman

因此,从前城乡之间的差别在此已不再适用。只要看一眼大城市连绵区的广阔范围就能发现土地利用方面的革命。大多数人居住在所谓的乡村地区,而且最近的人口统计仍然将其归入“农村人口”,但是他们几乎和农业毫无联系。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职业,他们就是通常所称的“城里人”,不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住宅周围景观并不符合从前城市的含义。

因而,我们必须摈弃这样一种概念,即城市是一个鳞次栉比有组织的单位,其中人群、活动和财富密集在迥异于其周围非城市地区的弹丸之地上。这个地区每座城市都从原有核心区向四面八方延伸,这种地区在乡村与郊区犬牙交错的地景中发展壮大,其开阔的前沿与周围其他相邻城市有些近似但结构各异的郊区相融合。

因此,一个城乡深度交织,1960年人口就达到约3700万的近乎连续的系统就屹立在大西洋沿海地区的东北部。该系统横跨州界,穿越广阔的河口和海湾,并且存在许多区域差异。事实上,大城市连绵区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多样性,可能使一般观察者高度质疑该地区的一致性。对观察者来说,沿海主要核心城市彼此不相干。其中6座最大的城市如果地处他方,凭着其本身的特色,它们本应就是一些独立的大城市连绵区。这个区域的确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像巴比伦这样的城市,它们拥有的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一座城市的幅员”。

对1960年大城市连绵区的描述,如同任何区域研究所做的那样,代表着区域变化链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瞬间。只要清晰地记述这一瞬间并清楚地理清区域特征的思路,区域研究就既能用作对现状的概括,又能用作对未来的预测,因为从现状中可以看出未来的端倪。在戈特曼对该地区进行描述以后,大城市连绵区沿着他所概括的方向继续发展。城市化在形式上和功能上继续进行,蚕食着乡村景观而置州界于不顾,甚至也无视1960年起主导作用的大城市连绵区的核心。于是新的发展中心——就其本身而言这些中心正在变得相当于核心城市——和不断扩张的交通廊道连结起来,尽管目前日渐重要的是高速公路而不是铁路。

在南部,围绕着华盛顿特区的交通通道是费尔法克斯县(Fairfax County)的环首都高速公路(Capital Beltway)及其向西延伸到弗吉尼亚州劳登县(Loudoun County)和杜勒斯机场的延长线,其向北进入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Montgomery County)的I-270通道。以泰森斯科纳(Tysons Corner)为中心的弗吉尼亚郊区专长于国防工业,但大量写字楼联合体和商业中心迅速把乡村土地转化为一般城市用地。马里兰郊区在其新写字楼、工商业“园区”和联合企业中突出保健、航天和通讯等方面的优势。在20世纪80年代,交通要道继续向北进入“普林斯顿通道”,一条42千米长的地段沿着1号公路从新不伦瑞克(New Brunswick)通往新泽西州托伦顿(Trenton),庞大的写字楼群(corporate parks)⑬ 为从纽约地区迁移到普林斯顿大学四周的新技术公司提供了办公和研发的空间。新泽西州莫里斯敦(Morristown)和纽约州韦斯特切斯特县(Westchester County)的怀特普莱恩斯(White Plains),是纽约市北面和西面另两处类似的工商业和写字楼开发的密集地区。往东,20世纪80年代末期康涅狄格州有15万人每日通勤上班的斯坦福德(Stamford),成为全国性大公司总部的中心,并且是自有大城市连绵区记述以来作为一座真正的大型中心城市以其当前的形态而出现的。

按生态系统划区

(见第504页“生态系统”)

地理学的传统定义是“对地球表面区域变化的研究”,这种定义虽然过于简单,但也意味着该学科专注于区域分类并把地球细分为各个分区。对区域研究所暗含的下述主要目标而言,对区域组织和功能方面的考虑是次要的甚至是不必要的。区域研究的目标是界定区域自然特性和文化特征同一性的核心和边界。然而,我们在地理学的地球科学传统、文化-环境传统与区位传统一章的述评中强调,本学科更具动力学性质的观点认为,人类对他们所占据的自然环境不断地施加着可辨别的、可变的而且常常是负面的影响。那些受人类影响的景观证据也是区域研究的主题,尽管对其研究需要借助于或得益于种种技术,这些技术有别于经常与区域研究相联系的各种描述性方法。

较新的研究思想强调从系统分析观点进行空间关系研究——尤其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必要性。这种方法偏重区域内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动态,提供空间中各种事物之间联系的量化方法。第12章所介绍的生态系统或生物群系 (biome)⑭ 提供了一种极其灵活的系统分析概念,能够研究环境和生物界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受到人为干预的影响。由于这种关系是结构性的,因此结构比空间一致性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并形成对区域新的理解。尤其是生态系统的概念,为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复杂后果提供了一种观点。

下文引述威廉·J.施奈德(William J. Schneider)的一篇论文,请注意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如何被用以识别和分析各种尺度、复杂性与各种性质的区域和分区的。本案例还介绍了生态过渡带(ecotone)或生态胁迫区(zone of ecological stress)的概念,在本案例中,后者就是人类对自然系统所施加的压力。

佛罗里达大沼泽地⑮

佛罗里达大沼泽地是一条河。它就像哈得孙河或密西西比河一样是一条河道,水流从高处流向低处最终进入海洋。它以一个大弧形从佛罗里达州中部奥基乔比湖南端延伸到墨西哥湾海岸和佛罗里达湾的潮汐河口。它是一片开阔的浅水泥沼,平均宽度64千米,最宽处113千米,迂回曲折穿过大片锯齿草⑯ 和树“岛”。即使在雨季,水深也很少超过0.6米。但是,佛罗里达大沼泽地还是像哈得孙河和密西西比河一样,留下了人类文明深远的烙印。

自1万年前更新世结束以来,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就是奥基乔比湖周期性溢流的天然排水通道。当多雨的夏天湖水满盈,或飓风劲吹把湖水舀出湖盆的时候,超量的湖水就溢出湖泊的南缘。溢流的水分和所收集的雨水一起集中在一条通道上,在大赛普里斯沼泽(Big Cypress Swamp)和西面的沙质平地与东面大西洋海岸山脉之间缓缓地向南流去,最后汇入海岸沼泽的微咸水中(图13.18)。

图 13.18 佛罗里达大沼泽地是佛罗里达州从奥基乔比湖向南绵延到海边的生态系统综合体的一部分。排水与防洪系统业已改变了其自然状态。

水始终是佛罗里达大沼泽地生命的关键因素。平均年降雨量(1.4米)的3/4降落在6—10月底的夏季,这时水位上升,淹没大沼泽地面的90%被淹没。早先旱季时水面一般覆盖地面的10%以下。大沼泽地大部分地区在最近工程启动之前,由这种季节性雨水周期造成的水位波动平均为0.9米。偶然出现的严重洪水和伴随着火灾的长期干旱都周期性地给生态系统施加压力。这种随机出现的生态伤害对大沼泽地的特性可能至关重要。

三种优势生物群落——开阔水面、锯齿草和木本植被——反映了覆盖大沼泽地的泥炭土表面高程上微小而稳定的差别(图13.19)。开阔水面地区出现在较低处,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被水淹没,生长着稀散的沼泽草类和藻团。比周围开阔水面高出仅仅几厘米的土壤上面生长着锯齿草群落。树岛下面土基层最厚。土壤厚度几厘米的差异显然控制着这三种群落的物种组成。

图 13.19 照片中所见的开阔水面、锯齿草和树岛组成了佛罗里达大沼泽地相互分开的生物群系,这里也是很多动物的家园。(© Reinhard Eisele / Corbis Images

今天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已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天然河流。其大部分已经被排水、渠道化和构筑水闸和水坝之类的大规模水利工程所改变。为市政和工业利用而大量抽取地下水已耗竭了地下含水层,使海水通过含水层和地面水渠向陆地入侵。成千上万个供水井被入侵的咸水污染,迈阿密南部原先的淡水沼泽发生了大规模的生物变化。红树林——盐度的指示植物——生境向陆地延伸,火灾席卷原先很潮湿的地方。生态过渡带——相异生态系统接壤处的胁迫地带——因人类对大沼泽地生态系统的改造而改变。

大沼泽地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动态也因此发生变化。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结构性关系——受胁迫影响与形成的性质——正在以人们未能完全理解的方式遭到人为的扭曲。

章节摘要

区域是一种在脑海里构建的、通过想象力创造的实体,其唯一功能是对空间资料进行有目的的组织。那种组织的安排、供分析数据的选择和由这些决策得出的区域反映了所提出的知识问题。

本章并未试图探索区域政策和区划方法所有方面的问题,只是试图通过实例证明其基本主题:地理学家的区域虽然是人为的,但是对引起地理分析的孤立事物、格局、相互关系和各种流慎重地构想了一些技术。在此意义上,所有地理学家都是区域地理学家,而本章述及的区域实例可能在逻辑上完成我们对地理学4种传统的评述。

问题与讨论
  1. 地理学家认识或界定区域时,他们想达到什么目的?区域界线是按什么划定的?区域是有形的实体吗?区域的大小和特性是所有研究地球空间同一地段的人都同意的吗?询问3位对地理学了解不深的同学对“南方”的定义。如果答案不同,他们用以划定区域界线的不明晰的或明晰的标准是什么?他们识别的是哪类区域?

  2. 一切区域共有的空间要素或用以识别的特性是什么?

  3. 用以识别形式区的特征是什么?其边界是如何被确定的?从本书前面章节中举出3个不同形式区的例子。每个形式区是如何被界定的,识别其的目的是什么?

  4. 功能区是如何被界定的?其划界标准的本质是什么?给出先成界定的三四个功能区的例子。

  5. 生态系统被认为是定界区域的一种可行方法。识别生态系统时提出了什么地理概念?一个生态系统等同于一个形式区吗?为什么?

  6. 本章识别出了国家区域、语音区域、历史区域、规划区域和其他区域。你的日常事务中还有你所熟悉的其他区域实体吗?防火区、警务区、选区或分区制地区单元是否都是和本章或本书其他地方所讨论过的地理区相一致的区域单位?你或其他人对区域的定界如何影响着你们的生活?

延伸阅读

Borchert, John R. Megalopolis: Washington, D.C., to Boston. Series: Touring North America.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2.

Freeman, T. W. A Hundred Years of Geography. Chapter 2,“The Regional Approach.” Chicago: Aldine, 1961.

Gottmann, Jean. Megalopolis Revisited: 25 Years Later. College Park: Institute for Urb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1987.

Johnston, R. J., J. Hauer, and G. A. Koekveld, eds. Regional Geography: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McDonald, James R. “The Region: Its Conception, Design and Limitation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56 (1966): 516-28.

Meinig, Donald. “The Mormon Culture Region: Strategies and Patterns in the Geography of the American West, 1847-1964.”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55 (1965): 191-220 (esp. 213-216).

Minshull, Roger. Regional Geography. Chicago: Aldine, 1967.

Moore, Tyrel G. “Core-Periphery Models, Regional Planning Theory, and Appalachian Development.”Professional Geographer 46, no. 3 (1994): 317-31.

Murphey, Rhoads. The Scope of Geography. 3d ed. Chapter 2, “The Region.”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1982.

Wheeler, James O. “Notes on the Rise of the Area Studies Tradition in U.S. Geography, 1920-1929.”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38 (1986):53-61.

Whittlesey, Derwent. “The Regional Concept and the Regional Method.” In American Geography: Inventory and Prospect, ed. Preston E. James and Clarence F. Jones. Syracuse, N.Y.: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4.

@万维网上和地理学有关的网站极其丰富。与本章主题有关的网站请见与本书有关的在线学习中心的“Web Links”部分。网址:www.mhhe.com/getis1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