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黑洞与时间弯曲 » 黑洞与时间弯曲全文在线阅读

《黑洞与时间弯曲》巨黑洞

关灯直达底部

巨黑洞可能激发类星体和射电星系的想法,是萨尔皮特和泽尔多维奇1964年(也就是黄金年代开始那年)提出来的。21他们曾发现落向黑洞的气流会碰撞而产生辐射(见图8.4),这个想法显然是那发现的一个结果。

关于气流向黑洞下落的更完整和实在的描述,是剑桥的英国天文学家林登-贝尔(Donald Lynden-Bell)1969年提出的。22他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气流碰撞后将结合在一起,在离心力作用下围绕黑洞螺旋式下落,在旋转中形成一个盘状物,就像围绕土星的环——林登-贝尔称它为吸积盘,因为气体是被吸到黑洞上去的。(图8.7右图是艺术家心目中的一个吸积盘,围绕着天鹅X-1中的一个小黑洞。)在吸积盘中,相邻气流会相互摩擦,强烈的摩擦会将盘加热到很高的温度。

80年代,天体物理学家认识到,3C273中心那个1光月左右大的明亮发光天体可能就是林登-贝尔说的那种摩擦生热的吸积盘。

我们通常认为,摩擦是很不起眼的热源。想想靠两根棍儿的摩擦来点火的可怜童子军吧!不过,童子军的肌肉力量太小了,而吸积盘的摩擦靠的是引力的能量。由于引力能很大,远大于核能,所以摩擦很容易把盘加热,使它比大多数明亮星系还亮100倍。

黑洞怎么像陀螺呢?1975年,耶鲁大学的巴丁(James Bardeen)和彼德森(Jacobus Petterson)找到了答案:23黑洞如果快速旋转,就完全像一只陀螺。它的旋转方向总是严格固定不变的,旋转在黑洞周围产生的空间旋涡(图7.7)也总是指着相同的方向。巴丁和彼德森通过数学计算证明,黑洞附近的空间旋涡一定把握着吸积盘的内部,使它严格保持在黑洞的赤道平面——不论盘的指向与黑洞方向相差多远,都是如此(图9.6)。来自星际空间的气体被盘的遥远外部捕获时,可能会改变那里盘的指向,但由于黑洞的陀螺行为,它不可能改变黑洞附近的吸积盘方向。在黑洞附近,吸积盘总在赤道面上。

没有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克尔解,天体物理学家就不会认识这种陀螺行为,也不可能解释类星体。有了克尔解,他们在70年代中期就得到了一个清晰而优美的解释。黑洞不再是“空间的一个洞”,它作为一个动态物体的概念,第一次成为解释天文学家观测现象的重要角色。

巨黑洞附近的空间旋涡有多大?换句话说,巨黑洞旋转有多快?巴丁也导出了答案。他从数学上证明,从吸积盘落进黑洞的气体会逐渐使黑洞越转越快。黑洞在吞没了足够的螺旋气体而使自身质量加倍时,将以近乎最大可能的速率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不允许超过这个速率(第7章)。24因此,巨黑洞通常应该有一个最大旋转速度。

图9.6 旋转黑洞产生周围的空间旋涡,旋涡使吸积盘内部保持在黑洞的赤道面上。

黑洞和它的吸积盘怎么会产生两股在相对方向上的喷流呢?这太容易了。70年代中期,剑桥大学的布兰福德、里斯和林登-贝尔就知道,有四种可能产生喷流的途径,每一种都能做到这一点。

第一种:布兰福德和里斯认识到,25吸积盘周围可能是冷气体云(图9.7(a))。吹开吸积盘上下表面的风(类似于吹开太阳表面的风)可以在冷气云中生成热气泡。然后,热气体在冷云的上下表面钻孔,并从孔洞流出去。从这些孔洞流出来的热气体,像从花园里的浇水龙头流出的水一样,形成细细的喷流。喷流的方向依赖于孔洞的位置。假如冷气云也以黑洞的轴旋转,那么最可能的位置就是沿着转轴,也就是垂直于吸积盘的内部——这些位置的孔洞产生的喷流,就将固定在黑洞的陀螺旋转的方向上。

第二种:因为吸积盘很热,所以内部压力很高;而这个压力可能使盘膨胀,变得很厚(图9.7(b))。林登-贝尔指出,26在这种情况下,吸积盘气体的轨道运动的离心力,将在盘的顶部和底部面上生成旋涡式的漏斗,这些漏斗很像浴缸里的水从排水孔螺旋流出时形成的旋涡。黑洞像排出孔,而盘的气体就像水。由于气体的摩擦,旋涡状漏斗的表面也会很热,形成吹散自己的风,漏斗则将风汇聚成喷流。喷流方向与漏斗的一样,而漏斗牢牢地固定在黑洞陀螺的旋转轴上。

第三种:布兰福德发现,27处在吸积盘上和延伸到盘外的磁力线都会因盘的转动而被迫一圈圈地旋转(图9.7(c))。旋转的磁力线表现出向外和向上(或者向外和向下)的螺旋形状。电力将把热气体(等离子体)束缚在力线上;等离子体可以沿着力线滑动,但不能穿越。力线旋转时,离心力会将等离子体沿着力线抛出去,形成两股磁化喷流,一股向上,一股向下。这样,喷流仍然还是在黑洞的旋转方向上。

第四种喷流产生方式比其他几种更有意思,需要多说几句。在这种方式里,黑洞像图9.7(d)那样被磁力线穿过,它旋转时,也拖着磁力线转圈,使它们向上、下抛出等离子体,同第三种方法一样,形成两股喷流。喷流沿黑洞转轴射出来,所以它们的方向与黑洞陀螺是一样的。这种方式是布兰福德刚获剑桥博士学位后与另一个研究生茨纳耶克(Roman Znajek)想到的,于是被称为布兰福德-茨纳耶克过程。28

布兰福德-茨纳耶克过程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流入喷流的能量来自黑洞巨大的旋转能。(这应该是显然的,因为正是黑洞的旋转引起空间旋涡,正是空间旋涡引起磁力线旋转,正是磁力线旋转将等离子体抛出去。)

在布兰福德-茨纳耶克过程中,黑洞的视界怎么可能被磁力线穿过呢?这样的力线本应是一种“毛”,可以转化为电磁辐射而消失,所以,根据普赖斯定理(第7章),它们是必然会辐射掉的。事实上,普赖斯定理只有在黑洞远离其他物体而单独存在时才是正确的。我们现在讨论的黑洞并不孤立,在它周围还有吸积盘。假如那些磁力线突然脱离黑洞,那么从它北半球出去的和从它南半球出去的线实际上是互为延伸的同一条线,它们脱离黑洞的惟一途径是穿过吸积盘外部的热气体。但热气体不会让它们过去,而是将它们挤进吸积盘内部的空间区域。因为这个区域大部分被黑洞占据着,所以被困的磁力线穿过了黑洞。

图9.7 黑洞和吸积盘激起两股喷流的四种方法。(a)吸积盘的风在周围旋转的气云中吹出一个气泡,气泡的热气体沿旋转轴在气云中钻孔,喷流从孔洞中射出。(b)吸积盘因内部巨大的热压力而膨胀,膨胀后的旋转盘形成两个漏斗,吸积盘的风经过漏斗而成为喷流。(c)束缚在吸积盘上的磁力线被盘的旋转带动,磁力线旋转时,将等离子体向上下拋出去,等离子体沿力线滑动而形成两股磁化喷流。(d)穿过黑洞的磁力线因黑洞空间的旋涡而被迫旋转,它们在旋转时向上下拋出的等离子体形成两股磁化喷流。

这些磁力线从哪儿来?来自吸积盘。宇宙中所有气体都是磁化的,或至少有一点磁化,吸积盘的气体也不例外。1吸积盘气体一点点落入黑洞时,也将磁力线带进去了。在接近黑洞时,每一点气体从磁力线“滑”下去,穿过视界,而将力线留在视界外面,像图9.7(d)画的那样穿过视界。现在,这些被周围的吸积盘严格束缚着的穿过视界的磁力线,就可以照布兰福德-茨纳耶克过程提取黑洞的旋转能了。

所有这四种产生喷流的方式(气体云中的孔洞,漏斗里的风,吸积盘内旋涡式的磁力线和布兰福德-茨纳耶克过程),也许在类星体、在射电星系以及在某些其他类型星系的特殊核心(我们称这些核心是活动星系核),都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

如果说类星体和射电星系的能源都来自相同类型的黑洞发动机,29它们为什么又显得那么不同呢?为什么类星体的光来自大小约1光月左右的强烈发光的恒星类天体,而射电星系的光来自大小约100 000光年的银河系那样的恒星集合?

几乎可以肯定,类星体与射电星系没有多大差别。类星体的中央发动机周围也存在着一个100 000光年的恒星系。不过,在类星体中,中央黑洞以特别高的效率通过吸积气体而增加燃料(图9.8),相应地,吸积盘内的摩擦热也很高。这么巨大的热量使吸积盘比周围星系的所有恒星加起来还亮几百到几千倍。天文学家看到了光亮的吸积盘,却没看到星系的恒星,所以这个天体看起来是“quasi-stellar”(也就是,像恒星那样的,像一个小小的强光点)2,而不像一个星系。

图9.8 我们现在所能理解的类星体和射电星系的结构。这个以所有观测数据为基础的具体模型是加州理工学院的芬尼(Phinney,E.Sterl)和其他人提出的。

吸积盘最深处很热,发X射线;靠外一点儿,吸积盘冷一些,发紫外辐射;再外就更冷,发光学辐射(可见光);而在最外的区域,就冷却到只能发红外辐射了。发光区域的正常大小是1光年左右,不过在有些情况(如3C273)下,它可能只有1光月或更小,因此也可能在1个月那么短的周期内改变光度。从最内的区域流出的大量X射线和紫外线落到离吸积盘几光年远的气体云上,将它们加热;正是这些被加热的云发出的光谱线,让我们第一次发现了类星体。有些(但不是所有的)类星体会出现吹散吸积盘的磁化风,这些风很强,足以产生射电的喷流。

与类星体相比,射电星系中央的吸积盘大概更安静一些,安静的意思是吸积盘内的摩擦很小,于是热量小,发光本领低,所以吸积盘远没有星系的其他部分亮。这样,天文学家通过光学望远镜只看到了星系,没看到吸积盘。不过,吸积盘、旋转黑洞和穿过黑洞的磁力线也许会像图9.7(d)(布兰福德-茨纳耶克过程)那样共同产生强烈的喷流,喷流从星系流出来,进入星系际空间,在那里将能量传给星系的巨大射电叶。

这些以黑洞为基础的关于类星体和射电星系的解释是很成功的,人们不禁会说,它们一定是正确的,而星系的喷流一定就是那个向我们叫喊“我来自黑洞”的惟一信号!不过,天体物理学家还是真够谨慎的,他们更相信铁一般的事实。而所有这些射电星系和类星体的观测性质都可能有另一种不需要黑洞发动机的解释:那可能是一颗比太阳重几百万或几十亿倍的超大质量的磁化的快速旋转的恒星——这种恒星,天文学家从未见过,但从理论上看,它可以在星系中央形成。这样的超大质量恒星的行为很像一个黑洞的吸积盘,它通过收缩(但不能收缩到临界周长以下)可以释放大量的引力能;引力能通过摩擦为恒星加热,使它像吸积盘那样发亮;束缚在恒星的磁力线可以旋转,以喷流形式将等离子体抛出去。

某些射电星系和类星体的能源可能就来自这种超大质量恒星。但是,物理学定律认为,这样的恒星会逐渐缩小,并在接近临界周长时发生坍缩而形成黑洞。恒星在坍缩之前的总寿命会远小于宇宙的年龄。这意味着,虽然最年轻的射电星系和类星体可能以超大质量恒星为能源,但更老的能源,几乎肯定来自巨黑洞——几乎肯定,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些论证还没成为铁的事实。

巨黑洞多吗?在80年代,逐渐积累的证据表明,这样的黑洞不仅存在于大多数类星体和射电星系,也存在于很多大的正常(不射电的)星系,如银河系和仙女座,甚至还存在于某些小的星系核中,如仙女座的矮伴星M32。在正常星系(银河系、仙女座、M32)中,黑洞周围可能没有吸积盘,或者只有很薄的盘,只能流出很少的能量。

我们银河系里这种黑洞的证据(如1993年的)是很诱人的,但还远没有证实。30关键的一点证据来自星系中心附近气体云的轨道运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汤斯(Charles Towne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气体云在绕着一个约300万个太阳质量的天体转动;射电观测表明,在这个中心天体位置上有一个很特别的但不太强的射电源——这个射电源惊人地小,还没有我们的太阳系大。不过,这正是我们希望的一个安静的只有薄吸积盘的300万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应该具有的观测性质,但它们也容易用别的办法来解释。3

巨大黑洞可能存在而且存在于星系的中心,这令天文学家感到非常惊奇。不过,现在想来,我们还是容易理解,这样的黑洞怎么能在星系的中心形成。

在任何星系里,当两颗恒星互相经过时,引力会使彼此偏转,脱离原来路径的方向。(NASA的飞船在遇到木星那样的行星时,也会因为这个作用而改变轨道。)由于这个过程,通常有一颗恒星会偏向星系中心,而另一颗会偏离中心。过程累积的结果是,星系中的某些恒星被驱到星系中心。同样,以后会发现,星系内星际气体的摩擦效应,最终会使大量气体落入星系中心。

随着越来越多的气体和恒星汇聚到中心,它们形成的集团的引力也会越来越强。最后,集团引力将超过它的内部压力,坍缩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另一种可能是,集团内的大质量恒星坍缩形成一些小黑洞,这些小黑洞相互碰撞,也与恒星和气体碰撞,从而形成更大的黑洞,最终形成一个统治中心的巨大黑洞。通过估计坍缩、碰撞和联合等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我们可以合理(尽管还不能令人信服)地认为,大多数星系在很久以前就在它们的中心生成了巨黑洞。

假如不是天文观测令人强烈感到星系的中心存在着巨黑洞,天体物理学家可能在90年代的今天也不会预言它的存在。不过,观测的确令人想到巨黑洞,天体物理学家也很容易让自己适应这种想法。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对星系中心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的认识是多么贫乏。

未来会怎样呢?我们需要担心银河系里的巨黑洞会吞噬地球吗?看几个数字,我们就可以放心了。我们星系中央的黑洞质量(如果确实存在的话)是太阳的300万倍,于是有5 000万千米或200光秒的周长——大约是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周长的十分之一,同银河系本身的大小相比,这是很小的。我们的地球跟着太阳一起在一个20万光年周长的轨道上绕着星系中心转动——那比黑洞的周长大300亿倍。假如这个黑洞最终会吞噬银河系的大部分物质,它的周长也只能扩张到1光年左右,我们的轨道周长还比它大20万倍。

当然,在1018年里——这是我们的中央黑洞吞噬大部分星系物质所需要的时间(比宇宙现在的年龄还大1亿倍),地球和太阳的轨道也许会发生根本的改变。我们不可能预知这些改变的细节,因为我们不能充分地知道在这1018年里太阳和地球可能遇到的其他恒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这样,我们不可能预知太阳和地球最终是会落入星系中央的黑洞,还是会被抛出银河系。然而我们可以相信,即使地球最终会被吞噬,那也是在大约未来的1018年——在那遥远的日子来临前,几乎可以肯定会有别的灾难同时降临地球和人类。4

[1] 由于星际和星体的气体运动,宇宙在时刻不断地产生磁场;磁场一旦产生,就很难消失。星际气体汇聚到吸积盘时,将自身的磁场也带来了。

[2] “类星体”(quasar)就是“类似于星体的天体”(quasi-stellar)的简称。

[3] A.Eckart和R.Genzel近年通过对银河系中心0.3光年内的星体三维速度的研究,证明了银河系中心有一个250万个太阳质量的黑洞。——译者

[4] 作者似乎忘了,太阳系的(当然也包括地球的)寿命大约是100亿年,而现在已经过了46亿年,即使没有“天外来祸”,再过50亿年,太阳系自己就可能发生“根本的改变”。——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