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吃的真相3:带你认清“毒”食 » 吃的真相3:带你认清“毒”食全文在线阅读

《吃的真相3:带你认清“毒”食》中秋节前话功能月饼

关灯直达底部

每年的中秋节,都会掀起“月饼大战”,从拼历史到拼口味,从拼形状到拼包装。“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也越来越成为常态。最近两年,甚至出现了多种宣称有保健作用的“功能月饼”。

常有人说“健康食品”,但是“健康食品”本身并没有一个法定或者科学的定义。因为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是复杂多样的,而任何食品都不可能单独满足所有需求。通常,人们把满足人体需求较大而带来不利影响小的食品称为“健康食品”。比如蔬菜,能够提供很多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抗氧化剂等现代人易缺乏的营养成分,所含的糖、脂肪等易过量的成分又比较少,所以被归入此类。而众所周知的“垃圾食品”——各种洋快餐,含有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盐等现代人往往已过剩的营养成分多,而那些易缺乏的微量成分则很欠缺。所以,长期以这些快餐为主要食物就会造成热量过多而营养失衡。

如果按照同样标准来看待,月饼实在是一种“不健康食品”。与洋快餐相比,它的含糖量有过之而无不及。面食本身的口感并不优越,要做出“酥软”的月饼来,就需要加入大量的油。通常的月饼馅,也往往含有很多糖和油。可以说,月饼的营养成分比洋快餐更加“高热量”,营养成分更加“单一”。

不过,考虑到月饼只是一种“文化用品”,实际上它对健康是好是坏都没有太大关系。不管是“健康食品”还是“垃圾食品”,对健康的影响都要在长期、大量吃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而月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中秋节的一个仪式而已。它的存在,主要是文化传统上的程序需求,而并非满足人体需要的“食品”。

有了以上认识作为思想基础,我们再去看那些“功能月饼”,会得出什么结论?

首先,不管功能月饼加入了什么“保健成分”都无法改变月饼热量高、营养成分单一的特征。食品中的营养成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简单叠加的,那种“有害成分”通过加入某些“保健成分”就变得健康了的说法,只是江湖郎中的忽悠。

其次,加入的那些“保健成分”也毫无意义。异军突起的“功能月饼”中有一类是加螺旋藻。虽然它含有比较多的蛋白质以及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人体所需的成分,但本身并不具有神奇的“功效”。螺旋藻被发现的时候,只是当地穷人用以充饥的野菜。那些所谓的“有益成分”,在普通食物中都含有。而且,人体对它们的需要是长期大量的。商人们津津乐道于螺旋藻干粉中的蛋白质含量有多高,但是人体每天需要几十克蛋白质,一个月饼里加的那点点只不过具有象征意义而已。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和美国癌症研究会都认为,考虑到螺旋藻的实际食用量,它并不是一种好的蛋白质来源。其他“有益成分”也大致如此——如果把螺旋藻像萝卜青菜一样每天大嚼,倒相当于一种很好的野菜。但指望吃一点作为“保健品”,则其营养价值完全可以忽略,更不用说月饼里加的那少许。虽说联合国粮农组织鼓励发展螺旋藻种植,对它的定位却是“解决贫困地区的营养问题”、“作为饲料降低养殖业的成本”以及“遭受洪水飓风袭击之后作为应急的生产措施”之类。作为保健品?忘了它吧,这一直就是商人们在耍花腔。

说到其他的功能成分,比如西洋参、鲍鱼、鱼翅之类,也没有拿出像样的科学证据来支持那些传说中的功能。

那么,月饼还能不能吃?当然能。前面已经说过,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意义。虽非健康食品,但每年在这个特定的日子里吃上一次,也无所谓健不健康了。

什么样的月饼才算好月饼?既然“保健功能”只是商人们骗钱的噱头,健康不健康也无关紧要,剩下的评价标准就只剩下了“好吃”和“好看”。“好吃”是为了自己,“好看”是为了别人。当食品的商业化高度发展之后,“好吃”“好看”,都可以仅仅通过金钱来换取。

月饼中还蕴藏着浓厚“亲情”——在我看来,这甚至是作为文化用品的月饼最大的价值。在合家团聚的时候,共同品尝不同风味的月饼固然也充满了天伦之乐,但如果亲手烤出一炉月饼,那么对父母而言应该是无与伦比的美食。对孩子来说,“我家吃妈妈自己烤的月饼”也一定比“你家吃商店里买的月饼”更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