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 »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全文在线阅读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第五章 遭遇外伤,急救方法信手拈来

关灯直达底部

急救意识能救人,别怕“小题大做”

多年前的一天,北京急救中心接到一个电话,说国际机床展览会上有个外国人受伤了,让我们赶紧过去。到了现场,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外国人倒在地上,从他的表情看不出什么痛苦,他双眼还瞅着我们,意识很清醒,但一动不动。旁边的人告诉我,这个外国人是丹麦的一个厂商代表,之前在做机床操作演示的过程中,不料刀具突然飞了出来,好在他反应极快,连忙闪躲,没有被刀具击中,但没站稳,就一下子摔在了地上,之后就一直在地上躺着。

我让翻译问他:“这么半天了,怎么还不起来啊?”

翻译把我的话告诉他后,当时他说了一句让我很震惊的话:“医生让我起来我才起来呢。”因为我从来没听一个中国人这么说过。从他的一句话可以看出,外国人对医生的信任,当然这种做法也是一种科学的做法,如果一个人真的已经受伤了,在不明伤情的情况下,随意活动很可能加重损伤。

我马上为他从头到脚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我问他:“现在感觉怎么样?”

他说:“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

我又问:“你能不能自己站起来?”

他反问:“你是医生吗?”

当翻译告诉他,我是北京急救中心的医生时,他才站了起来。

这件事对我触动比较大,外国人从小接受急救教育,有这种意识,但我们中国人却很少有这种意识。如果是我们自己摔倒了,大部分人肯定会想,又没摔坏,肯定没什么问题,马上就爬起来了,绝不可能躺在地上,还保持一个姿势那么久。在围观的中国人看来,那个外国人的行为多少有些小题大做,甚至有点儿“傻”,但究竟是不是真的紧张过头了呢?事实上,真正“傻”的是我们,听一听下面的故事,大家心里也许就有数了。

有一天,一辆公交车在路上开得好好的,突然前面一辆自行车猛地从自行车道拐进了机动车道。在这紧急关头,对面正巧有一辆大轿车,司机不能向左打方向,只能急刹车。万幸的是,公交车在自行车后面不到半米的距离处停下来了,但是这一脚油门踩得突然,力度又大,后面站着的一些乘客由于惯性,一下子就冲到前面来了,有个50岁左右的人一下子就摔倒了,他马上又爬了起来。司机回头问:“有受伤的没有?”大家都说没有,那个摔倒的人也说没事儿。司机也顾不上许多,骂了骑自行车的几句,继续开车走了。

没想到的是,公交车刚开没几分钟,刚摔倒的那个人开始出现腹痛、腹胀,突然瘫软在地,面色苍白、冷汗直流。司机一看,吓坏了,连忙把车停在路边,拨打了急救电话120。

我们到了现场,登上公交车后,一看,那个患者蜷缩侧卧在地,面色苍白,是急性贫血貌,典型的出血性休克的表现。司机在旁边十分紧张,赶紧解释之前的情况。我边听他叙述病情,边检查患者的腹部:按压患者腹部,疼痛加重,按压下去后突然抬手,疼痛也加重;患者腹部摸上去感觉硬邦邦的,肌肉很紧张(“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是“腹膜刺激征”的三大表现),再一量血压,60/40毫米汞柱。

结合患者的受伤史及腹膜刺激征、休克的表现,其腹腔脏器肯定出血了。于是,我马上给患者建立了两条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并立刻就近送往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一步诊断、救治。

过了两天,我又到积水潭医院送患者,见到上次接诊的外科医生,我问起了那个休克的患者,外科医生告诉我:“贾大夫,您上次送来的那个腹腔出血的患者,来了之后很快就进行了腹腔探查,结果是肠系膜动脉断裂大出血。手术结扎止血、输血、抗休克。幸亏来得早,救过来了。”

好好的肠系膜动脉是怎么断裂的呢?就是刹车时,整个人由于惯性突然冲到前面,肠系膜动脉受到猛然、强烈的牵拉,被拉断了。这就是当时没有立即出现症状的典型的隐蔽伤,很容易被人忽视。

听了上面这个故事,很多人就不会嘲笑上面那个丹麦人“小题大做”了。就是这些在咱们看起来有点儿小题大做、虚张声势的事儿,却是不无道理的。还是那句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关键时候能保住一条命。

那个丹麦人是个很好的例子,人家在急救这方面的确比我们做的要好得多,值得我们学习。

受伤别乱动,没有外伤不代表没有伤

武侠小说里常常有这样的描述:某内功十分厉害的大侠用力拍出一掌,掌风强劲凌厉,结果,被打的人表面上看上去没有任何损伤,但没过一会儿,突然喷出一口血,倒地而亡,原来是被大侠的内力“震碎”了五脏六腑。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遇到这样的“武林高手”的,但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有没有类似的这么玄乎的事儿呢?有。

我认识一个中学老师,有一次他们学校组织老师去山里旅游,下山时,大巴车的刹车失灵了,车翻滚到了山下,一车人从车窗里被重重甩了出来。当时车上60多人,当场就死了十几个,这属于重大事故。

其中,有位老师被抛出车外后,爬了起来,伸展了一下自己的四肢,感觉好像没什么大问题,身上也没有外伤,就没有多想。这人很善良,马上开始四处帮助别人脱离危险。忙了半个多小时,急救车来了,他松了口气,一下子坐在地上,打算歇一下。结果这一歇不要紧,他的脸色瞬间变得像白纸一样,倒下后再也没有起来,就这么死了。后来,他被拉去医院进行检查,死因竟然是内脏受伤导致的慢性出血。当时,如果他不四处乱动,也许能减轻受伤的程度,没准儿送到医院还有救。

人,是血肉之躯,巨大的外界暴力作用于人体,很有可能把内脏“震碎”。这种由于强大的外界暴力导致“内伤”的病例,大多发生在交通事故中。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很多人由于所受的外力大,往往伤势严重,伤情复杂,而且经常是造成多器官、多部位的损伤。更要命的是,这种“内伤”有较强的隐蔽性,当下不容易被发现,极易延误就医的时间,或者伤者自己贸然活动,加重了内脏出血,过后就追悔莫及了。

那该如何分辨伤者是外出血、内出血,还是皮下出血呢?也非常简单:

一般被利器所伤的,比如被刀砍伤,血液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流出来,肯定就是外出血。

如果上腹部被打了一拳或被踢了一脚,结果脾破裂出血了,那就是典型的内出血。

皮下出血可以见到受伤的局部出现青紫、肿胀。内出血和皮下出血在皮肤表面都看不见血液流出。

内出血和外出血相比,哪个更危险?一般人都会觉得外出血更危险,因为大家直观的印象是,一般死在现场的伤者,基本上都是外出血,而像颅内出血、肝脾破裂等内出血的患者,往往都来得及被送往医院。

而事实上在医生看来,内出血比外出血更危险、更难处理。对于外出血,如金属刀具刺伤、割伤,或者是被动物咬伤的出血等,要比内出血的处理容易得多,不用说医生,即使一个人不是医生,通过简单的学习,也能自己处理。而内出血比较难处理,在医院外面几乎是没有办法处理的,比如肝破裂出血,就算把中国最棒的肝胆外科医生叫过去,也不可能马上在大街上做手术。一般地,如果判断伤者是内出血,就不要搬动他,也别让他乱动,避免加重出血,也不要给伤者喝水,以免手术时导致其发生呕吐,造成窒息,静静等待救护车的到来即可。

@急救医生贾大成暖心提醒

动脉大出血:用力压!

窒息、大出血和内脏严重损毁是早期死亡最主要的三个原因。窒息的原因不同,处理的方法不同,处理的难度也不同;对于内脏严重损毁,一般在现场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尽快到医院进行抢救;对于大出血来说,及时、有效的止血,往往是决定救治成败的重要环节,而止血是一般人通过学习能够很快学会并运用的,在日常生活中最有实用性。

人体的血量一般占自身体重的7%~8%,一般按8%计算。比如,一个人的体重是50公斤,那么他的全身有4000毫升的血液。当出血量达到全身总血量的20%的时候,人就会发生休克。当出血量达到全身总血量的40%的时候,就会迅速危及生命。所以,现场及时、有效的止血,是挽救生命时最重要的一步。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的傍晚,天色已晚,漫天刮着“黄风”,就是现在说的沙尘暴,风特别大,卷着土,让人睁不开眼。下班后,我顺路到位于八面槽的外文书店去看书,把自行车停在了书店门口,这期间自行车被风刮倒了好几次,我也出来扶了几次。后来,等我看完书出来,正准备推车走时,突然看见马路对面卖录音机的商店上方,一块护窗板从高处垂直落下,正好砸在一个经过的30多岁的妇女的头上,人当时就躺下了,血喷了一米多高:这一切不过是瞬间发生的事。

我立刻把自行车丢在路边,马上冲到马路对面。这时,受伤的妇女已经昏迷,被路过的行人抱住,但鲜血还在喷射。我迅速从兜里掏出一块干净的大手绢儿,折叠了几下,一手用手绢儿用力压住受伤妇女正在喷血的伤口,另一只手的拇指压在伤侧的颞浅动脉的部位,喷泉般的出血立刻被制止住了。

此时,又有几位路人伸出援手,拦了一辆“小蹦蹦”,几个人齐心协力把受伤的妇女抱上了车,又都跟着上了车。

在去北京协和医院的途中,我隔着手绢儿摸了摸伤者受伤的部位,发现右侧头顶部颅骨凹陷骨折。

送完伤员,我走回外文书店门口取自行车,居然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坐在一旁对我说:“小伙子,这是你的车吧?光顾着救人了,忘了锁车了吧?我在这儿给你看着呐。”我当时特感动,天这么冷、风这么大,一位双鬓斑白的老人居然还在给我看着车。再想想现在,连老人跌倒扶不扶都要讨论,唉……

第二天,我正好往协和医院送一个病人,顺便问了问昨天那个受伤妇女的情况,值班的护士说:“昨天那个女患者颅骨凹陷骨折、大出血,幸亏有几个好心人把她及时送到医院,听说正好有个急救站的大夫下班路过赶上了,及时采取了止血措施。已经救过来了。”

如果当时没有人帮她压住伤口止血,估计很快就会发生休克而危及生命了。动脉出血,颜色鲜红,血液从近端伤口呈搏动性喷射而出,危险性大;静脉出血,颜色暗红,血液从远端伤口持续涌出,相对动脉出血危险性小。但大静脉断裂,同样十分危险。

简单地说,只要见到血是喷出来的,肯定有动脉破裂出血。还有一种是毛细血管出血,就是外表擦破点儿皮,血是渗出来的,一般生活中遇到的小擦伤都是毛细血管出血,没有危险,大家都能自行解决,这里就不多说了。

无论是什么血管破裂出血,通常都可以采用直接压迫出血部位的止血方法,这是现场急救中应用机会最多、最易掌握、最快捷、最有效的即刻止血法。可用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出血。伤口先覆盖上敷料、手帕等材料,然后用手指或手掌直接用力压迫,一般数分钟后,出血就可以停止,然后加压包扎。

动脉出血还可以用指压止血法。指压止血法对于普通人来说,掌握难度比较大,但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比如,上肢的动脉断了,喷出血来了,用拇指压迫出血血管的近端(离心脏近的叫近端,离心脏远的叫远端),使血管被压闭塞,血流就中断了,就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那有人就会问了:“像上面那位女士大出血那么汹涌,用指压止血法还有用吗?”其实,对于头部出血,眉毛以上的前额部、头顶部及两侧的颞部动脉破裂出血,都可以压迫颞浅动脉而达到当即止血的目的。但枕部动脉出血,应该压迫枕动脉来达到止血的效果。

那其他部位的大出血又该压哪里呢?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我面对面给大家讲,大家就能很清楚地知道各个止血点的位置。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在紧急状况下,要又快又准地找到止血点不太容易,只要掌握以下止血压迫的大原则即可。如果有人下肢动脉大出血,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拳头直接用力压迫大腿根部,这就是股动脉近心端的位置。如果是小腿动脉破裂出血呢?小腿受伤既可以压股动脉,也可以压腘动脉。腘动脉在小腿与大腿的连接处,膝盖的后面。类似地,如果是上肢受伤就压胳膊的根部,也可以用拇指按压锁骨下动脉。这个动脉知道的人很少,但是如果胳膊被刀伤了,手被刀伤了,其实都可以压这条动脉止血。四肢出血,顺着出血点很容易就能找到出血血管,按压近心端就能止血。

指压止血对大动脉出血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它也有个缺点,就是不能持久。用力按压一段时间后,手会酸、会累,压力不够,止血效果就差了。所以,压迫止血点后,如果情况不太凶险了,应该赶紧找个有用的东西进行包扎。

颞浅动脉在双侧耳屏前上方的凹陷处,有脉搏搏动。
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的动脉搏动处,下肢出血可直接用力按压此处。
肱动脉位于上臂肱二头肌内侧缘动脉搏动处,即平常量血压的位置,可用于上臂出血。
腘动脉位于腘横纹中点动脉搏动处,即膝盖背侧,小腿出血可按压此处。
尺、桡动脉位于腕部横纹上方两侧动脉搏动处,手掌部出血可按压此处。
胫后动脉位于脚内踝后侧处,足部出血,可按压此处。
指动脉位于各个手指根部两侧,手指出血可按此处。
面动脉在下颌角前上方1.5厘米处。
按压锁骨下动脉,可以对肩部、腋窝及上肢动脉破裂出血进行止血。

@急救医生贾大成暖心提醒

止血带关键时刻能救命,用错会害人

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北京自行车队在公路上训练。整个自行车队的队形并不是在一条线上,而是错落有致,这样的队形符合流体力学或空气动力学原理,可以减少全队行进的阻力,提高全队的速度。后来,后面的一个队员驶入了快车道,甚至驶入了逆行。

这时,对面开过来一辆汽车,一下子就把最后一个队员给撞倒了,人仰车翻,右侧股骨干完全性开放性骨折,股动脉完全断裂,鲜血喷出三四米远。须知,股动脉或颈动脉完全断裂导致的大出血,平均2~5分钟就可死亡,这小伙子危在顷刻!

当时,全车队的成员都停了下来。尽管在平时的运动中,队员难免受伤,但谁也没见过这么严重的状况,大伙儿都傻了,愣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办。在这万分危急之中,受伤的运动员本人突然坐起,将自己双手的大拇指重叠,用力压住位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止血点,霎时间,正在喷射中的血柱就停止了。

大家惊魂未定,这小伙子又大声向队友们喊道:“你们还愣着干吗?赶快扒一条内带!”队友们立即扒出一条自行车内带:自行车内带是绝好的橡皮止血带!队友们迅速帮他在受伤部位的近心端结扎了这条橡皮止血带,出血被完全有效地控制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知道他虽然伤得很重,但已经没有危险了,然后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

后来,这个运动员被送到医院做了手术,3个多月后就已经活蹦乱跳重新投入训练了。

这是一个经典绝伦、令人赞叹的自救互救成功的案例!

这事发生在35年前,当时我在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工作,是我随北京足球队到昆明海埂国家体委足球训练基地训练时,领队王兴斋先生亲口讲给我听的。20世纪70年代,王兴斋先生当时正担任北京自行车队领队,这是他亲身经历的事件,他对那个小伙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自救互救,需要的不仅是急救技能,更需要急救意识,以及智慧、勇气、机敏、自信、冷静、果断……

当时,这个运动员遇到的情况非常凶险,如果他是一个完全没有急救知识的人,周围的人也不会急救,那他铁定就没命了。在这里,我想要强调的就是正确使用止血带的重要性。

通常,最理想的止血法是橡皮止血带止血法。橡皮止血带是一条空心的橡皮管,长80~100厘米。医用听诊器的橡胶管最适用于上肢止血,如果用于下肢止血,橡胶管最少也要双股才成。

当然,我们不可能天天随身带着橡皮止血带。那么,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该怎么办?没有橡皮止血带,也可以采用绞紧止血法。三角巾、床单、被罩、窗帘、桌布这些材料,都可以拿来用。但铁丝、电线、绳子等没有弹性的东西不能当止血带用。

有一次,在一个建筑工地,有个工人的手被割伤了,伤口很深,动脉断了,血出得厉害。工友们就拿建筑工地上绑钢筋的8号铅丝给他当了止血带,还用钳子给死死拧紧,接着给我们急救中心打了电话。等我赶到那儿时,血虽然是止住了,但是那个工人的整个手都黑紫了。我赶紧重新结扎了橡皮止血带,又把8号铅丝用钳子拧了下来。幸好时间不长,后来经过医院的处理,他的手恢复得还挺好。如果当时铅丝捆的时间过长,那个工人的手可能非但治不好,甚至很可能截肢。

另外,止血带的使用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用好了,能救命,用不好,有可能造成身体缺血、肌肉挛缩或者坏死,甚至会造成神经损伤、肾功能衰竭。使用止血带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止血带不要直接结扎在皮肤上,应先用三角巾、毛巾或衣服等做成平整的衬垫缠绕两三周,再结扎止血带,避免造成局部损伤。

②结扎止血带的部位有要求。上肢结扎在上臂的上1/3段,避免结扎在中、下段,以防损伤桡神经而影响手臂的功能;下肢结扎在大腿中段。尺骨与桡骨之间、胫骨与腓骨之间均有骨间动脉,止血效果较差。

③止血带松紧要适度,以停止出血或远端动脉搏动消失为度(以最小的力量达到止血的目的为最佳)。

过紧可能造成局部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的损伤,过松往往只压迫住静脉,使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动脉血流未被阻断,形成有动脉出血而无静脉回流,反而使得有效循环血量更加减少,从而导致休克或加重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④结扎止血带总的时间不宜超过2~3小时,每隔40~50分钟松解一次,以暂时恢复远端肢体的供血。此时如有出血,用指压止血法。松解5~10分钟后,在比原结扎部位稍低的位置,重新结扎止血带。如果松解止血带后再度出血,可用指压止血法,压迫5~10分钟,再重新结扎止血带。如肢体已无保存价值,在转运途中可不必再松解止血带,以免加重休克。

⑤结扎好止血带后,在明显部位加上标记,注明结扎止血带的时间。经有效的止血、包扎后,不要在现场做不必要的停留,尽快将伤员送往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

@急救医生贾大成暖心提醒

如何正确使用止血带?

1.材料的选择

没有专业止血带,可以选择三角巾、床单、被罩、窗帘、桌布这些有弹性的材料来用,但铁丝、电线、绳子等没有弹性的东西不能当止血带用。

2.结扎的要求

在皮肤上先用三角巾、毛巾或衣服等做成平整的衬垫缠绕两三周,再结扎止血带。

3.部位的要求

上肢结扎在上臂的上1/3段,下肢结扎在大腿中段。

4.松紧度的要求

以停止出血或远端动脉搏动消失为度(以最小力达到止血目的为最佳)。

5.结扎时间的要求

总结扎时间不超过2~3小时,每隔40~50分钟松解一次,如有出血,用指压法压迫5~10分钟,再重新结扎。

6.做好标记

结扎好止血带后,在明显部位加上标记,注明结扎止血带的时间,并尽快将伤员送往医院。

小血管出血:紧紧压住出血部位

前面提到了严重的大动脉出血的止血方法,那对于比较小的动脉和静脉出血,又该如何处理?

记得有一年夏天,酷暑难当,在宣武门外校场五条,一个送桶装水的陕西小伙子跟人发生了冲突,他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去捅人家,结果对方是三个人,刀被抢过去了,把他给捅了。

当时围观的人特别多,但是没一个人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大家都在一边儿站着,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没人管小伙子,好在后来有人打了急救电话。我到了以后,肇事者早就跑了,受伤的小伙子也被老乡就近送到广内医院去了,只看到路边有一大摊血,厚厚的一层,已经凝固了。

我到了广内医院一看,小伙子右上臂缠了几层绷带,穿着一个运动短裤躺在床上,已经停止了心跳、呼吸。打开绷带一看,已经不出血了,只见右上臂内侧有一个不到一厘米的伤口,我又把他全身检查了一遍,只此一处伤口。

难道就是这小小的伤口要了他的命?还是另有其他我未发现的原因?闹不清也不要紧,反正这个非正常死亡是归公安局管。

过了几天,宣武区分局的刑警到急救中心找到我,调查这个案件。我把我的所见所闻都告诉了警察,警察也给我看了一份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出具的报告,报告还附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死者的右臂,旁边还放了一个标尺。报告中的文字说明是“肱动脉完全断裂,伤口7毫米,出血性休克死亡”。我觉得太遗憾了,一个仅仅7毫米的伤口,竟然要了一个壮小伙儿的命。

其实,当时只要有人马上直接压住小伙子的伤口,或压迫伤口近端的动脉,就能止住血,也就不至于丧命。如果这小伙子自己稍有些急救常识,自己也可以压迫住伤口,也许就不会年纪轻轻的客死他乡了。

对于小动脉和小静脉这些小血管出血,一般采用直接压迫伤口止血和加压包扎止血。

外伤现场急救止血,要求迅速,有时来不及细想,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直接压迫伤口止血,就是哪里流血压哪里。这在现场急救中用得最多,而且是最易掌握、最快捷的方法,多用于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出血,有即刻止血的效果。

按压伤口时,注意别用手直接压,因为人手上有各种细菌,很可能引起伤口感染;另外,手与伤口的贴附可能会有缝隙,不会很紧密,止血效果较差。

正确的做法是先放好无菌敷料,再用手压迫。如果现场没有无菌敷料的话,最方便的替代的材料是洁净的布。通常最容易得到的就是身上穿的衣服了。把衣服撕开后,便可使用,折叠数层代替敷料,放在出血部位,用手紧紧压在敷料上。

如果敷料被血浸透了,是不是要赶紧换一块新的敷料?绝对不行!因为这就像用海绵反复在伤口吸血一样,止血的效果没达到,反而增加了出血量。正确的做法是,在原有的敷料上面再加一块。一般在压迫几分钟后,出血就能得到控制了。

如果伤口在上肢,可以将上肢抬高,高于心脏;如果伤口在下肢,可让伤者躺下,把下肢抬高。

经过直接压迫伤口止血有效后,还应加压包扎,就是把无菌敷料垫厚一点,包扎略紧一点儿,给伤口施加一定的压力,可起到止血的作用。但不能过紧,如果包扎后出现了肢体青紫、肿胀,说明包扎过紧,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应该松解后重新包扎。

外伤现场止血,要先放好无菌敷料,再用手压迫。如果现场没有无菌敷料,可以找洁净的布代替。

这些情况要用填塞止血法

如果是鼻腔、颈部、腋窝、腹股沟、阴道出血以及盲管伤、穿透伤(贯通伤)、较深的伤口、组织缺损等,用无菌或洁净的布类填塞伤口,填满填紧后再加压包扎,这就叫填塞止血法。

有一个高中的女孩儿,跟同学一起翻越学校的栅栏,结果脚一滑,一下子骑在了竖着的栏杆上了,正好插入阴道。等我们赶到现场的时候,她的同学们已经把她抱下来了,阴道还在出血,女孩儿坐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哭。

我们赶紧把她抬上救护车,护士用纱布蘸点儿液体石蜡(起到润滑的作用),填满女孩儿的阴道止住了血,又用三角巾包扎后,送去了医院。

这是个极其危险的事件,幸亏那个插入阴道的铁栏杆不太长。如果再长些,就有可能刺入腹腔内,如果刺破腹主动脉,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有一天夜里,我们赶到一个小旅店,看到白色床单上有一大片鲜血,而且湿透了棉褥。一问才知道,原来当晚是两个年轻人的初夜,由于性交后出血量较大,不像是处女膜破裂出血,两个人害怕了,于是拨打了急救电话。

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想起解剖老师讲课时曾提到过,粗暴的性交动作有可能把女方的阴道后穹隆撕裂。后来,我也是用纱布填塞的方法把女生的阴道填紧、填满,再加压包扎,血很快止住了。

我们把这个病人送到北京友谊医院妇产科,是一位十分温和的女医生接诊。我小声对她说:“我稍等一会儿,麻烦您一会儿把诊断结果告诉我。”过了一会儿,女医生出来了,她告诉我:“您还真说对了,就是阴道后穹窿撕裂了。”

这样的情况虽然不多见,但后来我又见过三例。

那较常见的鼻出血又该怎么办?

有一次,我的一个南方的朋友来北京出差,晚上找我一块儿吃饭,抱怨道:“你们北京真没法待!当天晚上洗的衣服,第二天早上居然都干了,这么干燥的天气,让人怎么待啊?”

他常年待在南方,鼻子比较敏感,受不了干燥的天气,很容易鼻黏膜出血。正说着呢,鼻子又出血了,他马上仰起头。我赶紧阻止他,让他低头,朋友虽然照做了,但很不解,后来我跟他解释了一番。

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不少老师告诉我们,流鼻血的时候要仰头。其实,流鼻血仰头是错误的。仰头可能导致血液通过鼻孔进入气道及肺内,引起窒息;血液还可能被吞咽进入食道及胃肠,刺激胃肠黏膜产生不适感或恶心、呕吐。

鼻出血时可采用压迫止血法,正确的做法是身体稍向前倾、低头、张口呼吸,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双侧鼻翼,并向后上方压迫。压迫数分钟后,多可达到止血的目的。

鼻出血时,要低头不要抬头,然后张口,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双侧鼻翼,向鼻子后上方压迫。

如果是因为血液病、鼻咽癌、高血压或鼻外伤等原因导致的出血,那就不光是止血了,还需要进行全身治疗,这时应该及时去医院。另外,颅底骨折引起的鼻出血的处理,在后面的章节会涉及。

填塞止血法对盲管伤、贯通伤也可起到止血作用。什么叫“盲管伤、贯通伤”?

比如,同样是刀伤,一把刀刺进身体,“有进口没出口”的就是盲管伤,“有进口有出口”的就是贯通伤了。这些情况下,都可以用无菌纱布填塞伤口,填紧、填满,再加压包扎。当然,如果一时间找不到无菌纱布,用干净的衣服代替就可以。

包扎伤口要学会“就地取材”

包扎是外伤现场急救的重要措施之一,受伤部位经过有效的止血后,均应进行及时、正确的包扎。

为什么要学包扎呢?有三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加压包扎止血时需要用到;二是包扎能够保护伤口,避免继续损伤和污染;三是包扎可以固定敷料,能减轻伤者的痛苦。学会包扎后,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小伤,自己就能处理了。

·绷带包扎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绷带包扎方法。

环形包扎法: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包扎法,适用于腕部、踝部、额部及身体粗细相近的部位,也用于各种绷带包扎方法的起始端。

绷带稍微斜放在伤口处,缠绕一周,在做第二周缠绕后,将第一周斜出来的一角翻折,再继续缠绕第三、四周,将斜角压住,然后继续缠绕,每周压住前一周,最后用胶布固定末端。

螺旋包扎法:主要用于四肢等粗细近似均等的部位。

环形包扎法是最基础的包扎法,也是各种绷带包扎方法的起始包扎步骤。
进行螺旋包扎时,后一周的绷带要压住前一周的2/3。

先按照环形包扎法缠两三周,再斜着向上继续缠,每一圈压住前一圈的2 /3,末端用胶布固定。

螺旋反折包扎法:用于粗细不等的部位包扎,如前臂、小腿、大腿等。

先用环形包扎缠两周,再用螺旋包扎,然后用一只手的手指按住绷带中央,另一手将绷带向下反折,再继续如此包扎。每一次反折需要排列整齐,注意不要在伤口与骨隆突出的地方反折。

用反折包扎法时,每一次反折需要排列整齐,不要在伤口与骨隆突出的地方反折。

“8”字包扎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手腕、肘、膝、足、肩、髋等部位的包扎以及锁骨骨折的固定。

以肘关节为例,先在关节中部环形包扎两周,绷带由下向上在关节弯曲的上下两侧缠绕,然后再由上向下,如此反复地呈“8”字来回缠绕,每一周压前一周的2/3,最后用环形包扎缠两周,用胶布固定。

其他部位与此相似,大家可以举一反三,不再一一举例。

回返包扎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头部以及肢体残端的包扎。

手部“8”字包扎法,也称“人”字包扎法,包扎完成后可见“人”字形排列。
对于体内异物的包扎也用“8”字加压包扎法,包扎前先在异物两侧各放一卷布料。

先做环形包扎,缠绕2周,再将绷带反复来回反折:第一道在中央,而后的每一道分别向左右来回反折,直到将伤口全部覆盖住为止,最后环形包扎两周。

·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包扎法在现场急救中最常用、最快捷、最方便。

头面部风帽式包扎法:抢救者站在伤员身后,将三角巾的顶角对正后正中线;底边向内折叠约两横指宽,置于前额齐眉处,将两底角分别经两耳上方拉向枕部,在枕骨粗隆下方交叉、压紧顶角,再绕回前额打结;

三角巾包扎法是现场急救中最常用、最快捷、最方便的包扎方法。

然后拉紧顶角,将其折叠并塞入枕部交叉处内。

面具式包扎法:抢救者站在伤员身后,将三角巾顶角处打一结,分别提住两底边,再将三角巾顶角结兜住颏部;将底边拉向枕后,提起两底角并拉紧,在枕部交叉、压紧底边,再绕到前额打结;包扎后分别将双眼及口鼻处三角巾提起,剪开小洞,暴露双眼和口鼻。

双眼包扎法:抢救者站在伤员身后,将三角巾折叠成3~4横指宽的条带状,其中点置于枕部下方,两端分别从两侧耳下绕至两眼部交叉,包住双眼;两端再分别经两耳上方拉向枕部打结。

双肩包扎法:抢救者站在伤员身后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状,使两燕尾角等大,燕尾夹角约120°,夹角向上对准颈后正中,两燕尾分别遮盖在两肩上,燕尾角由前向后包住肩部,至腋下与底边相遇打结。

胸(背)部包扎法:抢救者面对伤员,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状,燕尾夹角约为100°,将燕尾巾放在胸前,夹角对准胸骨上窝,两燕尾角分别遮盖两肩部至背部;抢救者到伤员背后,将顶角带与三角巾底边拉向背后打结;再将燕尾角带拉紧,绕横带后向上提起,与另一燕尾角打结(包扎背部时,将燕尾巾放在背部即可,其他与胸部包扎法基本相同)。

单侧胸部包扎法:抢救者面对伤员,将三角巾顶角放在伤侧肩上;底边向内折叠两横指后,围绕胸部至背部,两底角相遇打结;抢救者到伤员背后,将底角带向背后拉紧,与两底角相遇打结。

腹部包扎法:抢救者面对伤员,将三角巾底边向上,顶角向下,遮盖腹部,底边齐腰,两底角围绕到腰后打结;再将顶角带从两腿间拉向后上方,于两底角结处相连打结。

上肢包扎法:站在伤员伤肢一侧,将三角巾一侧底角打结,套在伤肢的中指;另一底角覆盖同侧肩背部;顶角向上,由外向内用顶角包绕伤指,并用顶角带系好;最后再将前臂屈曲至胸前,手在健侧锁骨处,两底角相遇打结。

小腿、足部包扎法:足趾朝向底边,将足放在近一底角侧,提起顶角与另一侧底角包绕小腿打结;再将足下底角折到足背,绕踝关节打结。

如果伤者有脑组织从伤口膨出,或肠管及大网膜脱出,不可压迫包扎,先用大块消毒湿纱布盖好,然后再用纱布卷成保护垫圈,套住膨出的脑组织、或肠管及大网膜,再用大小适当的碗、盆等器皿扣在垫圈上,最后用三角巾包扎,以免压迫脑组织。

·悬臂带的制作

大悬臂带:此法主要用于前臂或肘关节损伤等,禁用于肱骨骨折。

将前臂悬吊在胸前,肘关节屈曲,稍微小于90°。
用制动带固定,防止肩关节活动。

将三角巾一底角放于健侧肩部,底边与身体长轴平行;顶角朝向伤侧肘部,肘关节屈曲略小于90°(手部要高于肘部)放在三角巾中部;另一底角反折、包绕前臂,通过伤侧肩部;两底角在颈后打结,前臂则悬吊于胸前。

小悬臂带:此法主要用于上臂或肩关节损伤。

将三角巾折叠成适当宽度的条带状。条带的中央放在伤侧前臂的下1/3处,两底角分别经两肩在颈后打结,将前臂悬吊于胸前,手部略高于肘部。

三角悬臂带:此法可用于锁骨、肘关节、前臂及手部等部位损伤的包扎、固定、悬吊。

嘱伤员伤侧五指并拢,中指放在对侧锁骨上窝。面向伤员,两手分别持三角巾的顶角与一侧底角,顶角盖住伤侧肘部;底角拉向对侧肩部,盖住手部。此时,三角巾已覆盖整个手部和前臂。然后,将前臂下方的三角巾折入前臂后面。再将顶角连同底边一起旋转数周。两侧底角在对侧肩部相遇打结。还可根据情况使用制动带。

由于实际情况可能发生在各种场合,找不到无菌纱布、三角巾怎么办?甭说是一般人了,就是专业医生,在街上碰上意外情况了,也没有无菌纱布啊。其实只要是洁净的布料,撕开就可以用,像前面说的,干净的衣物、床单、窗帘、毛巾、围巾等都可以,就地取材,根据具体情况,撕开用即可。

我们在现场急救中,最常用、最快捷、最方便的包扎用材是军用三角巾。这是以色列士兵发明的,外面是帆布,里边是两块塑料,防水、防潮、无菌。三角巾药店有卖,也可以自制,对于有车的家庭,最好能备在车载急救包中。

另外,用绷带包扎,缠的方法要根据情况来判定。比如说,遇见肢体粗细相等的地方,用环形包扎。如果伤口处有一个洞,那就需要用螺旋包扎,包不上,再螺旋反折包扎。

包扎之后,肯定要打结,一般用胶布一系扣就行。当然,对于女性的乳头、男性的外生殖器等特殊部位,都应该避开,而且要松紧适度。如果是四肢损伤,尽量把末端露出来,方便医生以后进行观察。

烧伤的处理:一冲、二盖、三走

烧伤是指各种热源(火焰、开水、热油、蒸汽、汽油、强酸、强碱、生石灰、磷、电灼等等)作用于人体后,造成的特殊性损伤。人们习惯上把高温液体造成的损伤称为烫伤,其实这也属于烧伤。

烧伤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尤其是每年的七八月份,天气炎热,大家衣着轻薄,稍微一不注意,很容易发生烧伤的情况,比如被开水、热油、热粥等烫伤,所以一到夏天,医院的烧伤科就特别忙碌。遇到烧烫伤,很多人容易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处理;当然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我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发现孩子被开水烫伤了,孩子哭闹不止,家长没做任何处理就抱着孩子赶往医院,路上至少得耽误十几分钟,甚至因为非常疼痛,孩子忍不住把烫伤的皮肤给撕了下来。事实上,在发生烧伤后,第一时间应该尽快脱离险境并紧急处理,尽量消除致伤因素,在家自救,这往往有助于减轻损伤程度,有利于病情恢复。

烧伤造成的伤害80%以上都是余热造成的,所以急救的关键就是减少余热的损害。用凉水冲是最有效的减少余热危害的办法。尽快用15~25℃的凉水(比如自来水)冲洗、浸泡伤口20分钟左右,这样能中和余热,降低温度,最大限度地缓解疼痛,减轻损伤,避免和减轻瘢痕的形成。千万别用冰块敷,这是很多人的一个处理误区。因为冰块敷在刚烧过的皮肤表面,会导致疮面下的血管过度收缩,不利于恢复。

如果是被强酸、强碱、生石灰灼伤了,更需要用大量水彻底冲洗20~30分钟。有的人可能会有疑问:“上初中时老师说了,硫酸里头不能倒水,一倒水会产生更多的热量。硫酸烧伤后能冲洗吗?”

被硫酸烧伤后,应该立即用布擦一擦、吸一吸,减少硫酸在身体上的存留,然后再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免得扩大烧伤面积。

湿热的衣物应在冷水中解脱下来,如果和皮肤粘连,千万不要生拉硬扯,可用剪刀沿伤口周围剪开,并将手表、手镯、戒指等摘掉,以免肢体发生肿胀后,难以摘掉,并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如有水泡,别把水泡挑破,以免发生感染。烧伤局部处理后,用无菌或洁净布类覆盖创面。然后尽快去医院。

还要记住,千万别在创面上涂抹任何药物,尤其严禁涂抹牙膏、酱油、黄酱、碱面、草木灰等,这些东西不但不能治疗烧伤,还会导致感染。一旦感染,可就危险了。

经常有人问我,烧伤后要不要包扎啊?用无菌纱布包扎行不行?我的建议是:既包又不包。什么意思?如果包扎完了上医院,包扎材料很容易和创面粘在一起,一揭一层皮没了;如果不包,外边空气特别脏,又容易引起感染。烧伤严重的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感染。

既然包也不成,不包也不成,那怎么办?我告诉大家:拿干净的布一盖,赶快走!到医院一揭,问题就不会太大。

总之,烧伤后的处理最重要的就是三步:冲、盖、走,没别的招儿。

另外,治疗烧伤,民间有很多偏方,爷爷奶奶辈的人也有很多土方子。这些方子到底有没有用?其实,这些方子的效果都不如用冷水直接冲洗,如果使用不当,有些还可能给身体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还有一点要特别提醒大家,不要以为烧伤后皮肤不起泡就没事,很多时候不起泡比起泡的伤情更为严重,有可能是皮肤深层已经受到了损伤。所以,对烧伤进行初步处理后,还是应该及时去医院诊治。

@急救医生贾大成暖心提醒

烧伤的正确处理方法

1.轻度烧伤用流动的凉水(如自来水)冲洗20~30分钟,以不再感到疼痛为止。如果是被强酸、强碱、生石灰灼伤了,立即用布擦一擦、吸一吸,再用大量水彻底冲洗20~30分钟。

2.严重烧伤遵循“一冲、二盖、三走”的原则。

一冲:尽快用15~25℃的凉水(如自来水)冲洗伤口20分钟。

二盖:用干净的布盖住伤口。

三走:尽快去医院,请专业医生处理。

注意:勿用冰块冷敷、挑破伤口、涂药;粘连的衣服要沿伤口周围剪开。

严重外伤不能随便用水冲和用药

上面讲到烧烫伤后尽快用凉水冲洗伤口,那如果遇到其他的伤口,是不是也可以像烧伤那样,先用水冲洗呢?答案是否定的,而且也不要随便用药。为什么?

有人说了,很多书上说,伤口要先用清水冲洗啊。其实,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伤者受伤较轻,比如擦破点儿皮啊,刺破个口儿啊,用干净的水冲一冲,上点儿药,都没关系,连医院都没必要去,伤口很快就自行愈合了。

但如果是严重的伤口,用水一冲,可能会把脏东西冲到伤口深部,增加感染的机会。另外,大的血管破裂出血,主要靠各种压迫止血。而细小的血管,往往靠血液“自凝”,也就是说,形成微血栓,堵住出血的地方。如果血栓在完好的血管里形成,会把血管堵死,造成急性心梗、脑梗死等严重的疾病;但如果血栓在破损的血管处形成,则是一种保护机制,能起到止血的作用。用水一冲,血液都被稀释了,妨碍了血液凝固,影响止血。

虽然坚持医学原则很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是要灵活运用。

30多年前,一个夏天凌晨的两点,在位于永定门外沙子口的北京火柴厂的一个工地上,一群工人在打混凝土的时候,其中一个工人的一条大腿被卷扬机连根切断了,工友立刻打了急救电话。

我们到达现场的时候,灯光很暗,看到受伤的人在地上躺着,一条大腿就在伤员旁边,人已经昏迷,面色苍白。身上全是沙子、水泥浆,伤口处的血和水泥浆都混在一起了,根本看不清楚。

我拿起身旁还在流着水的水管子把伤口上的水泥浆冲洗掉(这不牵扯把脏东西冲洗到深部),才看清出血的血管,立即用几把止血钳分别夹住还在缓缓出血的血管,并连同止血钳一起包扎了起来。

工人们告诉我,刚才出血出得特别厉害,喷得他们身上都是血。这时我才注意到,这几位工人身上还真是被血染红了,有的脸上也有血。可见,出血最凶险的阶段已经过去了,此刻血出得也差不多了。

我一边听工人们的叙述,一边抢救伤员。测量了伤者的血压,为0。我又立即给伤员建立了两条静脉通道,分别快速滴入706代血浆和生理盐水。处理后,和工人们一起把伤员迅速送到了北京协和医院。

对于严重的外伤,除了不能用水冲洗伤口外,也不能随意在伤口处涂抹药物,为什么呢?

因为患者到了医院后,医生会按照神经和神经、动脉和动脉、静脉和静脉、肌腱和肌腱、肌肉和肌肉等分别缝在一块儿。如果事先随便给伤者的伤口涂抹红药水、紫药水等,把伤口都给弄成一个颜色了,医生就难以分辨了,增加了处理的难度。

无论是用水冲洗,还是涂抹药物,都可能给医生的救治增加麻烦。所以,千万别帮倒忙,避免“好心办坏事儿”。

崴脚和断肢:哪儿来的回哪儿去

平时,人们问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甭管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旅游、运动,走啊、跑啊、跳啊是免不了的,如果遇上路面不平、上下台阶、上下坡的情况,很容易崴脚,尤其对穿高跟鞋或厚底鞋的女性来说,更容易发生崴脚的情况。

踝关节构造复杂,肌肉薄弱,保护差,负重大。人在那儿一站,除了两只脚,全身重量都压在踝关节上。一迈步,全身的重量就都在一个踝关节上了。

崴脚,多为足内翻,伤的是外侧副韧带。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完全断裂和不完全断裂,会出现局部青紫、肿胀。

我有一次去宣武区计委,一进办公楼,看见伤者在地上坐着,周围都是他的同事。伤者是走平地时受伤的,骨头都出来了。这已经不是崴脚,而是骨折了。崴脚的例子很多,这么严重的一般不多见。

那崴脚了该怎么处理?

首先,让伤者停止行走、运动等,马上取坐位或者是卧位,把上肢抬高,这样有利于静脉回流。

其次,马上冷敷,用冰袋或者凉毛巾冷敷。这样能使血管收缩,减少渗出,肿胀也可以减轻。受伤后48小时以内,每2~3小时敷一次,每次15~20分钟。

冷敷后也不要再动,最好保持足部外高内低的姿势。用宽胶布、三角巾或绷带固定。如果发生骨折,按照骨折固定,然后赶紧上医院。

需要注意的是,受伤后切忌按摩,24小时内切忌热敷,热敷会使血管扩张,反而会使渗出增多,肿胀就更厉害了。热敷应该在受伤后24~48小时开始。

除了崴脚,还得说一下断肢。对于断肢,大家可能都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其实不然,我就遇到过一个人因为一时冲动,砍下自己手指的事儿。

两个年轻人在谈恋爱,谈着谈着,女孩不同意了,闹着要分手。男孩跑到女朋友家里,苦苦恳求了半天,女孩还是不答应,结果男孩就当着女孩的面,拿起一把菜刀,一下子就把自己小手指头给剁掉了。这可把女孩吓坏了,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我到了她家,问他们砍下的手指在哪儿。那男孩儿从嘴里吐出断离的手指。我连忙让他用布包好,放在一个塑料袋里,再把装有断指的这个塑料袋放入另一个装有冰块的塑料袋内。这叫低温保管,这样可以降低断指的代谢率、降低耗氧量,使断指能够耐受相对长时间的缺血、缺氧,为断肢再植赢得时间、创造条件。

手指头断离、手断离的事我见过很多,一般只要不超过一定的时间,通常是6~8小时,断肢都可以接上。

我就问那男孩儿为什么把断指放在嘴里,男孩儿解释说,他怕别的地方不干净,想来想去没地方放,放口袋里也不好,就放到嘴里了。其实,嘴里有很多细菌,未必比口袋里干净。另外,嘴里温度高,而且还有各种消化酶,切下来的手指就是一块肉啊,慢慢地会被消化的。

还有一回,我们急救中心来了一个患者,是被一个穿白大褂的年轻医生扶过来的,也是手指头掉了。年轻医生从口袋掏出一个瓶子,里面泡着一根手指头,说:“您直接上台接上就行了,我都已经消过毒了!”

我们外科的孙长怡大夫问他:“您这是拿什么消毒的?”

“酒精。”

孙大夫当场就发火了:“你到底是不是医生?”

年轻的医生被骂得愣住了,说:“是啊!我是我们厂子医务室的。”

“你是医生还不懂啊?酒精是干什么用的?”

“消毒啊。”

“它通过什么机制消毒?”

“凝固细菌蛋白。”

“你就不想一想,不仅是细菌蛋白啊,正常组织蛋白质也会被凝固!”

他一下子反应过来了,但那个手指却因为处理不当,失去了断肢再植的机会。

那断肢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呢?

先止血,再把伤口包扎上,然后再处理断离的肢体。断肢千万不能冲洗,再脏也不能冲洗,要保持干燥,拿干净布或毛巾包起来,包完了,放一个塑料袋里系好。再找一个塑料袋,里面放上冰块。没有冰块的用冰棍甚至冰箱里的冻鱼冻肉也行,再把装了断肢的塑料袋放进去。

为什么要放冰?因为要保持低温,低温下断肢的代谢率低,耗氧低,相对来说,能够耐受更长时间的缺血缺氧,能为断肢再植争取更多的时间。

为什么要用两层塑料袋?外层塑料袋是为了提供一个冷冻环境,内层塑料袋是为了防止断肢接触到水,一旦断肢细胞被水泡得肿胀破裂,就无法再植了。为什么要用布包上再放冰里,不直接搁在冰里?因为温度太低了也不行,温度太低,血管会过度收缩,复温的时候会非常困难。

骨折固定:关键是要“制动”

遇到摔伤等外伤时,判断伤者有没有骨折很重要,一旦确定有骨折,应该马上进行固定。对于一般人来说,有时候脱位与骨折不好区分,可以按骨折进行固定。对常见的四肢骨折、肋骨骨折等,根据观察和简单的触摸,一般人很容易区分出来,但对有些部位的骨折,甚至连我这种专业的急救医生有时也会疏忽。

骨折有很多类型,最常见的就是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通俗点说,开放性骨折就是骨头发生断裂且穿破了皮肤,从外面就能看到骨头。闭合性骨折就是骨头断了,但是皮肤并没有创口。

通常,开放性的骨折要先止血,再固定。注意,是“固定”不是“复位”,更不是“矫正畸形”。固定是为了“制动”,就是限制肢体活动。比如大腿骨折了,如果不做任何处理就送到医院,那么由于骨头断端很锋利,在运送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到周围的神经,使伤情更加严重。

不同部位的骨折,采用的固定方法也有一定的区别。下面介绍几种不同部位骨折的固定法,当然很多可以相互参考使用。

·上臂骨折固定

夹板固定法:将两块夹板分别放在上臂内、外两侧(如果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在上臂外侧),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夹板的上、下两端;然后用小悬臂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使肘关节屈曲;再用一折叠好的条带横放于前臂上方,连同小悬臂带及上臂与躯干固定在一起,起到限制肩关节活动的作用。

躯干固定法:无夹板时,可将三角巾折叠成10~15厘米宽的条带,其中央正对骨折部位,将上臂直接固定在躯干上;再用小悬臂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使肘关节屈曲。

·前臂骨折固定

夹板固定法:将两块长度从肘至手心的夹板分别放在前臂的手掌侧与手背侧(如只有一块夹板,在前臂手背侧),在伤者手心垫好棉花等软物,让伤者握好夹板,腕关节稍向掌心方向屈曲,然后分别固定夹板两端;再用大悬臂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使肘关节屈曲。

肘关节或膝关节骨骼固定时,取伤者感觉相对舒适的关节角度,两端用条带固定。
将伤侧手插在第三、四纽扣间的衣襟内,衣襟向上提起、反折。
将伤侧衣襟下面的纽扣与健侧衣襟上的扣眼相扣。

衣襟、躯干固定法:无夹板时,可利用伤者身穿的上衣固定。将伤侧肘关节屈曲贴于胸前,把手插入第三、四纽扣间的衣襟内,再将伤侧衣襟向外反折、上提翻起,把伤侧衣襟下面与健侧衣襟上面的纽扣与扣眼相扣(亦可用带子将伤侧的衣襟下角与健侧的衣领系在一起),最后用腰带或三角巾条带经伤侧肘关节上方环绕一周打结固定,使上臂与前臂活动均受到限制。

·大腿骨折固定

夹板固定法:伤者仰卧,伤肢伸直。用两块夹板分别放在大腿内、外两侧。外侧夹板长度从腋窝至足跟,内侧夹板长度从大腿根部至足跟(如果只有一块夹板则放于大腿外侧,将健肢当作内侧夹板),关节处与空隙部位加衬垫;然后用布带固定骨折部位的上、下两端,再分别固定胸部、腰部、膝部、踝部,踝部与足部应采用“8”字形固定,以免伤侧足部外旋。

健肢固定法:无夹板时,可用布带将伤肢与健肢固定在一起,两膝与两踝之间应加衬垫,先固定骨折部位上、下两端,再固定膝关节以上与踝关节处,踝与足部应采用“8”字形固定(参看“夹板固定法”)。

大腿骨折,打结顺序:①踝关节与足部、②膝关节下、③靠近骨折部位近上端、④靠近骨折部位近下端。
手指骨折,如果没有夹板,可以将伤指固定在健指上。
可以用铅笔、圆珠笔、小木棍等代替夹板使用。

·小腿骨折固定

夹板固定法:用两块长度从大腿下段至足跟的夹板分别放在小腿的内、外两侧(只有一块夹板时则放于小腿外侧,将健肢当作内侧夹板),关节处加衬垫后,先固定骨折部位上、下两端,再固定大腿中部、膝部、踝部,踝部与足部采用“8”字形固定(参看“大腿骨折固定”)。

小腿骨折,打结顺序:①踝关节与足部、②大腿中部、③骨折部位近上端、④骨折部位近下端。

健肢固定法:无夹板时,用布带将伤肢与健肢固定在一起,两膝与两踝之间应加衬垫,先固定骨折部位上、下两端,再固定膝关节以上与踝关节处,踝部与足部应采用“8”字形固定(参看“夹板固定法”)。

·下颌骨骨折

可以先将条带折叠成一个手掌宽,取1/3与2/3的交界处置于伤者的颏部,以兜住两侧下颌,并盖住双耳,长侧通过头顶正中,在另一侧耳上旋转、交叉,再从两眉上通过,条带两端在对侧相遇、打结。

·锁骨骨折

取两条条带,分别固定在两侧肩部,再把两条条带的末端连接在一起打结,伤者两肩稍向后,胸部前挺;或先在伤者两侧腋下放好衬垫,用折好的条带以横“8”字绕肩,使两肩向后、胸部前挺,在背后交叉、打结、固定。

·肋骨骨折

肋骨骨折通常发生在第4~7根肋骨,可以取3条条带,将条带折叠成4~5指宽,分别围绕胸部扎紧,呼气后,在对侧中线打结,三条条带松紧度要一致。

·骨盆骨折

先固定臀部,再在两侧膝关节之间用衬垫垫好,用条带将两侧膝关节固定在一起。

如果身边没有夹板,怎么固定?其实很多材料都可以用,比如毯子、枕头等,每家都有。把毯子叠厚一点,往骨折的地方一放,再绑上绷带固定住就好了。如果用枕头的话,要看看枕头里面的填充物是什么。北方的枕头大多是荞麦皮做的,容易跑位,不能用这种枕头固定;如果是棉花填充物的枕头,可以拿来用,能整个包住受伤的部位即可。

可用身边的杂志或报纸来做骨折固定,比专业的材料还好用,又好找又省钱。

此外,还可以在骨折的地方放一块硬板,如果现场没有木板、纸盒子等材料,报纸、杂志等也可以用。我曾经给一个骨折的老太太做过现场急救,就是用报纸固定的。

这么多年来,在急救现场,我经常用杂志和报纸来做骨折的固定,这些材料甚至比我们的专业材料还好用,又好找又省钱。纸是软的,还不用担心像硬木板一样会把患者的皮肤磨破了。

骨折的现场处理其实并不太难,最重要的是真正限制住受伤部位的活动,防止因受伤部位的活动而加重损伤。

我在这里要重点提一下颅底骨折,你知道颅底在哪儿吗?

我们头部的骨头叫作颅骨,里面装的是大脑组织。盖在大脑上面的颅骨叫颅顶骨,而托住大脑的颅骨就叫作颅底骨。颅底骨的位置较深,一般不会发生骨折,但如果一个人遭遇了车祸,或者从高处坠落,颅底骨受到巨大力量的冲击,就有可能发生骨折。

颅底骨的位置在头部的中间,发生骨折后,不像四肢骨折那样能够直接观察,但是,有一些可靠的间接征象能够提示我们颅底发生了骨折。

颅底不同部位的骨折,会出现不同的表现。比如,眼睑血肿,又叫“熊猫眼征”;再如,乳突(两耳后下方的隆起)血肿。另外,还会出现鼻出血(应排除鼻黏膜干燥、鼻子受伤、鼻咽癌、血液病、高血压等导致的鼻出血)、外耳道出血,也被称为“鼻漏”“耳漏”。出现这些情况,都应该考虑是否发生了颅底骨折。如果遇到颅底骨折,出现了“鼻漏”“耳漏”情况,该怎么办?

第一,不要止血。不但要严禁压迫或填塞止血、冲洗,而且应该让血流出来,将伤侧朝下、充分引流,哪个耳朵出血就让哪个耳朵朝下,鼻出血就低头。

为什么不能压迫止血呢?因为出血的部位在颅底,不是鼻子,压着鼻子,也止不住颅底的出血,反而让血不能顺着鼻腔流出来了,血流不出来,颅内压会增高,颅内压增高了,就会压迫脑组织,那可就危险了。

另外,如果捏住鼻子,不让它出血,血就会流到鼻腔里,鼻腔里非常脏,被污染的血液如果再逆行回到颅内,大脑很可能被感染,这可是会要人命的。

第二,保持口腔清洁,不要让伤者擤鼻涕。

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防止颅内压增高及颅内感染的发生。同时,还应该及时拨打急救电话120,送伤者到医院进一步诊断、处理。

@急救医生贾大成暖心提醒

骨折固定的注意事项

1.先救命,后治伤。如伤者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有大血管破裂出血,进行有效止血。

2.开放性骨折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闭合性骨折直接固定。如果是下肢骨折,就地固定。

3.用夹板固定时,夹板必须扶托住整个伤肢,夹板不要直接接触皮肤,要先用柔软的材料垫好。

4.严禁将断端送回伤口内,不要进行复位。

5.四肢骨折固定,要先固定近端、后固定远端,不可颠倒顺序。同时,尽量露出四肢的末端。

6.肱骨、尺骨、桡骨等骨折固定时,肘关节要屈曲,角度稍微小于90°,再用悬臂带悬吊于胸前;股骨、胫骨、腓骨等骨折固定时,膝关节要伸直。

搬运伤者:小心点儿,再小心点儿

对于危重伤的伤者,经现场急救达到转运条件后,需要安全迅速地送往医院,进行后续救治。如何正确搬运也是重要的一环,如果搬运方法不当,同样会前功尽弃,造成伤者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掌握正确的搬运技术也是考验救助者能力的一个关卡。

很多时候,对于一些伤情比较轻的伤者,我们往往需要背着他们去医院。背伤者不仅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因为很多时候,伤者比救助者的体重要重很多。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搬运方法。

·扶行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伤势不重、下肢没有骨折、可自己行走的伤者。

如果附近只有一个施救者,施救者可以站到伤者的一侧,将其靠近自己一侧的上肢绕过自己的颈部,然后用手握住;另一只手绕到伤者的背后,用力扶住其腋下或腰部,然后两人同时行走。如果是两个施救的人,则分别在伤员两侧,将伤者的两个上肢分别绕过每个施救者的颈部,然后交叉着扶住伤者的腋下或腰部行走。

·抱持法

施救者将一只手臂放在伤者的背后,用手扶住腋下,另一只手臂放在其大腿下,然后用力将伤者抱起。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禁用于脊柱损伤、下肢骨折的伤者。

·背负法

施救者下蹲,让伤者趴在自己背上,握住伤者双手的手腕或用双手固定住伤者的大腿,缓缓起立。或者用一只手固定伤者的一只手,另一只手臂插入伤者两腿间,让其伏在自己肩膀上,缓缓起立,并用手固定住伤者一侧的下肢。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有脊柱、四肢骨折的伤者。

·拖行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体重较重的人。

对于体重较大的人,可以用被褥、毯子等进行拖行。

将双手分别放在伤者双侧的腋下或两个脚踝部位,将伤者拖走。也可以将仰卧的伤者的上衣解开,然后将其拉到头上,拉着衣服的衣领,将伤者拖走,或者用被褥、毯子也行。

·爬行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急性一氧化碳(煤气)中毒等患者。

让患者取仰卧位,用毛巾、领带等将其双手手腕处固定,然后骑跨在患者身体两侧,把固定好的两手套在自己脖子上,双手撑地爬行,安全脱离现场。

·椅托式搬运法

此种方法适用于意识清楚但体弱的伤者。

两名施救人员面对面在伤者两侧,两人同时用一只手伸到伤者背后,抓紧其腰带,另一只手伸到其大腿下,握住对方手腕,然后同时缓慢起立,先迈外侧的腿,两个施救者保持步调一致,将伤者搬走。

椅托式搬运法,连个施救者一侧手伸到伤者大腿下握住对方手腕,另一侧手伸到伤者背后,抓紧伤者腰带。

·轿杠式搬运法

此种方法适用于意识清楚但体弱的伤者。

两名施救者面对面,各自用自己右手握住自己左手腕,然后两个人互相握住对方右手腕,让伤者坐在组成的“手垫”上,两只手臂分别搂住两个施救者的脖子,然后两个施救者同时缓慢起立,先迈外侧腿,保持步调一致,将伤者搬走。

·双人拉车式搬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意识不清的伤者,脊柱和四肢骨折的伤者不能用此方法。

两名施救者,一个人在伤者背后,将两手臂从伤者腋下穿过,环抱住其胸部,并让其双臂交叉在两腿间,另一个人面向前,背对伤者,将身体放在其两腿间,然后抬起伤者两腿,两人一前一后将伤者抬走。

轿杠式搬运法,两个施救者要同时起立,先迈外侧腿,保持步调一致。

另外需要注意一点,不要轻易搬动脊柱受伤的人。

有一年七八月份的时候,我接了个急救电话,赶紧出发去现场。到达现场后发现,地上躺着一个小伙子。旁边的人说,小伙子是安装空调的,由于违规操作,人从楼上摔了下来。小伙子意识是清醒的,一个劲儿喊腰疼。我用手往他身子底下一摸,脊柱出现了后突和侧突,一按,他就说疼,还动不了:脊柱受伤了。

严重的脊柱损伤,也会伤及脊髓,造成伤者肢体的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还可导致伤者大小便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所以,现场急救处理非常重要。专业的急救方式是用手锁固定,戴上颈托,然后用上脊柱板或铲式担架、头部固定器、解救套、负压担架等专业器材。可现场没有那么专业的东西怎么办?那就什么都别动。

我一直反对没有接受过正规急救培训的人搬动脊柱脊髓损伤的伤员。不搬动,不会加重损伤;搬动,就有可能加重损伤,甚至危及伤者生命。

脊柱脊髓损伤和心脏骤停、大动脉断裂出血不同,如果心脏骤停、大动脉断裂出血不立即做心肺复苏,不立即止血,人很快就会死,而脊柱脊髓损伤后不会很快死亡,可以等待急救中心的专业现场急救和搬运。

如遇到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等情况,怀疑伤者有脊柱脊髓损伤,看住他,伤者自己别动,也别让其他人动,赶快打急救电话,等急救医生来进行救治。

现场急救后,在送伤者去医院的途中也不能大意,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①严密监控伤者的意识、呼吸、脉搏、血压,以及受伤部位的色泽、温度、出血等情况。

②让休克的伤者取平卧位,保证其大脑的供血。

③昏迷的伤者应防止呕吐、分泌物等导致的窒息,如果伤者戴有假牙,还应让其把假牙取出来。

④胸部损伤的伤者取半卧位。

⑤对腹部损伤的伤者,如果伤口是纵向的,让其取平卧位,双下肢伸直;如果伤口是横向的,伤者要将双下肢屈曲,从而避免伤口张开。

⑥对结扎止血带的伤者,应注意止血带的松紧要适度,避免止血带脱落,每40~50分钟松解一次。

⑦禁止给需要手术的伤者进食、喝水,以免手术麻醉时,因呕吐引起窒息,或导致吸入性肺炎。

⑧根据季节,对伤者采取必要的保暖或防暑措施。

@急救医生贾大成暖心提醒

伤者搬运方法适用情况

1.扶行法:适用于伤势不重、下肢没有骨折、可自己行走的伤员。

2.抱持法:禁用于脊柱损伤、下肢骨折的伤者。

3.背负法:不适用于有脊柱、四肢骨折的伤者。

4.拖行法:适用于体重较大的人。

5.爬行法:适用于急性一氧化碳(煤气)中毒的人。

6.椅托式搬运法或轿杠式搬运法:此两种方法适用于意识清楚但体弱的伤者。

7.双人拉车式搬运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意识不清的伤者,有脊柱和四肢骨折的伤者不能用。

此外,不要轻易搬动脊柱受伤的人。

遇到重大灾难性事故如何自救和互救?

现代社会,交通事故、工地矿山事故、恐怖事件、自然灾害等频繁发生,危险往往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

2011年7月23日,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显示,全国每年发生的各类伤害约涉及 2亿人次,由此死亡人数70万~75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9%,是排在我国四种严重疾病之后的第五个死亡原因。其中,交通事故、自杀、溺水、中毒、跌落等导致死亡的案例,占全部伤害死亡的70%左右。每年因伤害需就医者约6200万人次,所需的直接医疗费达 650亿元,因误工等导致的经济损失达60多亿元。

受伤后数分钟内死亡的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50%,这些人都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就停止了呼吸、心跳,死亡的速度不亚于急性心梗,更胜于脑卒中;还有约30%的人是受伤后2~3小时内死亡的;而由于感染、器官衰竭等导致受伤几周后死亡的约占20%。

小外伤导致迅速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窒息、大出血导致的休克及重要脏器的严重毁损。

发生重大灾难性事故,往往会造成群死群伤。这时,该怎么办呢?

可以遵循以下6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先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一定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去救人,不要没救成人,自己反而需要别人来救了,这不就帮倒忙了吗?

第二,做好自我防护,避免让自己也处于危险之中。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进入火场或毒气泄漏的场合前,要戴防毒面具;不要随便接触伤者的血液,如果不得不接触,先确认自己的手上没有伤口,接触的时候要尽量戴上橡胶手套;等等。

第三,向伤者表明自己的身份。进入事故现场,看到伤者以后,要向他说明自己的身份,告诉伤者自己是来帮忙救人的,安抚一下对方的情绪,这样能得到他的信任,接下来的急救也会比较顺利。

第四,大致评估一下伤者的伤情,再根据伤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个安全迅速的方式,脱离事故现场。

第五,到达安全地点后,迅速给伤者止血,保护伤口或固定骨折部位,防止和降低休克等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这一步对于急救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对维持和稳定伤者的生命体征、降低伤者的死亡率很有帮助,也可以为专业急救人员及医院的继续救治赢得时间。

第六,及时拨打急救电话120。等救护车赶到以后,协助急救人员将伤者安全送往医院。另外,拨打急救电话可以和前几步同时进行,如果周围有人,最好让周围的人帮忙拨打电话,没其他人的话,再次提醒一下,用好手机的免提功能。

在此,我要特别讲一下地震和火灾的现场自救。

如果我们遇到地震、火灾等较大的灾害,应该立即采取正确的避险逃生与自救互救方法,而不是惊慌失措。

地震过后,有些人可能被埋在废墟之中,四周黑压压一片,心里充满恐惧,如何与死神打持久战呢?在救援人员还没有到达之前,又该怎么自救呢?这时候急救知识就帮上大忙了。

首先,尽量保持头脑清醒,尽快设法将自己的手脚解脱出来,想办法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如解开领带、衣领部位的扣子,并用衣服等捂住口鼻,防止吸入烟尘等。因为一旦发生窒息,在短短几分钟内,人就可能死去。

其次,清理压在自己身上的东西,如果一时还不能脱险,应设法固定住可能倒塌、坠落的重物,以免再次被压,造成二次伤害;同时,注意减少活动,降低身体消耗,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这就要求幸存者不要一直大声呼救,因为一味地哭喊只会白白消耗自己的体力,让自己的精神过早地崩溃,不如保持镇静,判断一下自己被埋的程度,寻找求救、传递信息的办法,如可以用砖石等适度敲击水管、暖气管、墙壁等,但不要用太大力,以免引起塌方。

如果身体有出血,可以采取压迫止血、加压包扎的方法。

另外,需要提醒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人在完全饥饿的状况下,一般可以生存7天左右,但如果不喝水,3天就有危险,所以要注意收集废墟中的水,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被楼板等重物压住了大腿等部位,挣脱不了,压得时间长了,是不是就简单地把重物挪开就可以了?不是的。

我曾见过这么一个报道,有一次地震,有个人被压了很长一段时间,等被救出来以后,一开始还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但没走几步,“咣当”一下倒地上了,经过抢救也没救回来,人很快就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是因为肢体长时间受压,被扒出来以后,压迫虽被解除了,但损伤的肌肉细胞释放出大量的肌红蛋白、钾离子、组织毒素等,这些物质会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心脏抑制、急性肾功能衰竭,继而死亡。这就是很多被救人员在被挤压中还能说话,却在救出几分钟后死亡的原因。在历次地震中,都曾有这样的例子,就是伤员被解救出以后,当时还能对话,甚至自己可以行走,不到一会儿突然死亡。那么,该如何防止这种悲剧的发生呢?

长时间被压迫的肢体应该先用夹板固定,不要活动,也不要抬高伤肢,不要结扎止血带,不要加压包扎,不要按摩,不要热敷,以免坏死肌肉释放出的肌红蛋白、钾离子、组织毒素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受伤部位如有出血应作局部止血),然后等待专业急救人员进行处理。这样,可减少和避免悲剧的发生。

除了地震,另一种重大的灾难性事件就是火灾。

遇到火灾,千万不要奔跑呼喊,以免呼吸道烧伤,呼吸道烧伤后,会很快肿胀,可能会导致窒息。这时候可以拿湿毛巾捂住口鼻,赶紧逃离现场,这样还可以防止毒气烟雾进入呼吸道。

怎么拿湿毛巾捂着,这个也有讲究。千万不要用毛巾直接捂着,而应先拿毛巾把手缠上,再捂住口鼻。不然,火一烧手,人本能地就会躲开,照样会烧伤呼吸道,或者吸入毒气。也可以手缠上毛巾后,沾水弄湿,再捂口鼻,手烧不着,更加安全。

另外,如果被火烧伤,要赶快脱掉着火的衣裳,就地压灭火焰,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用水浇,用沙子覆盖,或者用灭火器喷等方式灭火。在脱离现场后,尽快到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