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食物是最好的药 » 食物是最好的药全文在线阅读

《食物是最好的药》2.药食两用小词条解读

关灯直达底部

四性:四性又称四气,是食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中医认为,能治热证的药物大多性寒或凉;能治疗寒证的药物大多性温或热。《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同理,热性或温性食物,适宜寒证或阳气不足之人;寒性或凉性的食物,则适宜热证或阳气旺盛者。此外,食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寒凉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因淡附于甘,涩常伴有酸,并且酸涩作用基本相同,因此按习惯仍称为五味。五味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实际口尝感觉有关,二是临床应用的归纳和总结。所以,五味上升为药性理论来认识,已远远超出了味觉的概念,而是与功效应用密切相关。五味各有作用:辛味宣散,能行气,通血脉;甘补益强壮,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羸者比较适宜;酸味收敛、固涩,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苦味具有清泄、燥湿的功能,适宜热证、湿证病人食用;咸味能软坚散结、润下,凡结核、痞块、便秘者适宜食用。过分偏嗜会导致五脏机能受损,甚至引起疾病。

归经:因为食物或药物被食入后,需要通过经络通道才能归入其所选择的脏腑,所以叫做“归经”。“五味入口,各有所归”,酸味多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甘味入脾,咸味入肾。中药常常有一药归两经、三经,如山药能归肺、脾、肾三经,故凡肺虚、脾虚或肾虚之人,皆可食用。

道地药材:是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或销售来控制药材质量,是古代对药用植物资源疗效的认知和评价。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浙贝母”、“怀山药”等就是闻名遐迩的道地药材。

相宜与相忌:各种中药的相互配伍关系,中医将其分为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等六种类型。

相须,就是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相使,就是在性能功效上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中药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半夏畏生姜。

相杀,就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

相恶,就是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相反,就是指两种药物同时使用,会产生毒性或明显的副作用。

相须相使的药物搭配在一起,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相宜搭配。比如石膏和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合用,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相恶相反的药物搭配在一起,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相忌或相克。比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发物忌口:所谓“发物”,从字面上讲,“发”包含发作、诱发、激发、复发之义。发物这类食物,在古医籍中虽描述生动、形象、具体,但从概念上讲尚缺乏系统、完整、准确的理论阐释。概括来讲,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容易诱发旧病,加重新病。有一部分发物,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致敏食物”,易诱发或加重某些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病。常见的发物有:黄鳝、鲤鱼、蚬肉、螃蟹、虾、羊肉、狗肉、鸡肉、驴肉、马肉、韭菜、芹菜、茴香等,这些食物多味甘、性温、香燥,食后易助热生火,是上述疾病的忌口食物。

君臣佐使: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一方之中,君药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药则可酌情配置或删除。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三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根据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别,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将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之中。

命门:人体生命的根本。最初指眼睛和睛明穴。自《难经》开始将命门作为内脏提出。尽管历代诸家对命门的形态和位置见解不一,但对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却都十分重视。认为命门是人身阳气的根本,生命活动的动力,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运输,以及水液代谢等都具有促进作用。

呃逆:以胃气不降,上冲咽喉而致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有声无物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又名哕、发呃。西医理解为打嗝。

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及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疳积: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疳症是指由喂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证,相当于营养障碍的慢性疾病。积滞是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肠胃疾病,临床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多见于1~5岁儿童。

赤白带下:白带本来应该没有颜色。赤白带下指妇女带下,有血块夹杂其中,其色赤白相杂、味臭者。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损及冲任、带脉,以致白带夹胞络之血混杂而成赤白带下。

乳痈:发于乳房部的痈,统称“乳痈”,即急性乳腺炎。多见于妇女产后,其病因有因肝气郁结,胃热壅滞;或因乳汁积滞;或乳儿吸乳时损伤乳头,感染热毒;或产后血虚,感受外邪,以致湿热蕴结,气血凝滞而成。

肠痈:发生于肠的痈肿称为肠痈,即急性阑尾炎及其合并症。按疼痛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大肠痈与小肠痈。痛处接近天枢穴者为大肠痈,接近关元穴者为小肠痈。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34~51)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

血淋:病名。淋证以尿血或尿中夹血为主要症候者。

衄血:凡非外伤所致的某些部位的外部出血证。包括眼衄、耳衄、鼻衄、齿衄、舌衄、肌衄等,以鼻衄(见鼻出血)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