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2堂魔力数学课 » 12堂魔力数学课全文在线阅读

《12堂魔力数学课》第2章 有魔法的代数学

关灯直达底部

一个与代数有关的魔术

小时候,我第一次接触代数是通过我父亲。他说:“孩子,代数与算术没有多大区别,不过是用字母来代替数字。例如,2x + 3x = 5x,3y + 6y = 9y。明白了吗?”我回答说:“好像明白了。”他接着说:“好的,那么5Q + 5Q是多少?”我信心满满地答道:“10Q。”他说:“声音太小了,大点儿声!”于是,我高声答道:“10Q!”结果,父亲回说:“不用谢!”[1](父亲对双关语、开玩笑和讲故事的兴趣一直都比对数学教学的兴趣大,因此我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完全相信他说的话!)

我第二次接触代数,是因为我想弄明白下面这个魔术的原理:

第一步:在1到10中选择一个数字(你也可以选择一个大于10的数字)。

第二步:把这个数字加倍。

第三步:加上10。

第四步:除以2。

第五步:减去你一开始选择的那个数字。

我猜你得到的数字一定是5,对吗?

这个魔术背后的奥秘是什么?是代数。我们从第一步开始,把这个魔术再回想一遍。我不知道你一开始时选择的是哪个数字,因此我们用N来表示它。当我们用一个字母来表示未知数时,这个字母就被称为“变量”(variable)。

第二步,你把这个数字加倍,它就变成了2N。(由于字母x经常被用作变量,因此我们通常会省略乘号,以免混淆。)第三步,这个数字变成了2N + 10。第四步,在除以2之后,这个数字变成了N + 5。第五步,减去你一开始选择的那个数字,也就是N。从N + 5中减去N,得数是5。我们可以如下简要地表示这个魔术:

代数的黄金法则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某个数字加上5之后,和是这个数字的3倍,请找出这个数字。

为了解答这道题,我们把这个未知数设为x。它加上5之后,就是x + 5;最初的3倍,就是3x。这两个量相等,因此我们需要解下面这个方程式:

3x = x + 5

从左右两边各减去x,方程式就变成:

2x = 5

左右两边同时除以2:

x = 5 / 2 = 2.5

由于2.5 + 5 = 7.5,与2.5的3倍正好相等,因此可以证明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延伸阅读

再为大家介绍一个可以利用代数知识来解释个中道理的魔术。写下一个三位数,要求三个数位上的数字逐步减小,例如842或951。然后,彻底颠倒这个三位数的数位次序,并用最初的三位数减去颠倒顺序后得到的三位数。之后,彻底颠倒得数的数位顺序,并与得数相加。我们以853这个数字为例,通过下列算式描述上述步骤:

现在,大家重新选择一个三位数。想好了吗?神奇的事情就要发生了。只要你严格按照上述步骤做,最后的得数一定是1 089!为什么?

代数可以揭开其中的秘密!假设我们选择的三位数是abc,其中a > b > c。我们知道,853 = (8×100) + (5×10) + 3。同理,数字abc=100a + 10b + c。数位完全颠倒之后,数字变成cba,可表示为100c + 10b + a。两个三位数相减之后,就会得到:

(100a + 10b + c) – (100c + 10b + a)

= (100a – a) + (10b – 10b) + (c – 100c)

= 99a – 99c = 99 (a – c)

换句话说,两个三位数的差必然是99的倍数。由于三个数位上的数字最初是逐步减小的,因此a – c至少等于2,或者说可能是2、3、4、5、6、7、8或9。那么,两个三位数之差只能是下面这些数字中的一个:

198、297、396、495、594、693、792或891

无论这个差到底是哪个数字,与数位颠倒之后的数字之和都是:

198 + 891 = 297 + 792 = 396 + 693 = 495 + 594 = 1 089

由此可以看出,最后的结果必然是1 089。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代数的一个特点:进行代数运算时,必须对等式左右两边一视同仁。我把这条规则称为代数黄金法则。

例如,假设我们想求解下列方程式:

3 (2x + 10) = 90

我们的目标是解出x。先将方程式两边同时除以3,把方程式简化成:

2x + 10 = 30

再在两边同时减去10,把左边的10消掉。这样,方程式就会变成:

2x = 20

接下来两边同时除以2,结果就一目了然了:

x = 10

每次解完方程式,都要验证答案的准确性。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当x = 10时,3 (2x + 10) = 3×30=90,方程式成立。这个方程式还有其他解吗?没有了。如果还有其他解,这个x也需要满足方程式,因此我们可以确定x = 10是唯一解。

下面是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代数问题,来自2014年某一期的《纽约时报》。该报称,索尼影视娱乐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电影投入市场之后,前4天的在线销售与出租的总金额是1 500万美元。索尼没有说明在线销售(单价15美元)与出租(单价6美元)分别贡献了多少销售额,但该公司宣布他们一共完成了200万单交易。为了帮助记者解决这个难题,我们用S代表在线销售交易量,用R代表在线出租交易量。由于总交易量是200万单,因此:

S + R = 2 000 000

我们还知道在线销售的单价是15美元,在线出租的单价是6美元,因此总销售额满足下列方程式:

15S + 6R = 15 000 000

根据第一个方程式,我们知道R = 2 000 000 – S。因此,第二个方程式可以改写成:

15S + 6 (2 000 000 – S) = 15 000 000

现在,方程式中只包含一个变量S,整理后就会得到:

9S + 12 000 000 = 15 000 000

两边同时减去12 000 000:

9S = 3 000 000

因此,S大约是100万的1/3,即S ≈333 333;R = 2 000 000 – S ≈1 666 667。(验证答案:总销售额为15×333 333+ 6×1 666 667≈15 000 000美元。)

本书一直在利用某个规则,它被称为“分配律”(the distributive law)。现在,我们需要对这个规则加以讨论。因为有了分配律之后,乘法和加法就可以密切合作了。分配律指出,对于任意数字a、b、c,都有:

a (b + c) = ab + ac

我们在计算一个两位数与一个一位数的乘积时,就会用到分配律。例如:

7×28 = 7×(20 + 8) =7×20 + 7×8 = 140 + 56 = 196

用统计学方法来思考,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假设我有7袋硬币,每袋分别装有20枚金币和8枚银币,那么硬币的总数量是多少呢?从一个方面看,每袋装有28枚硬币,因此硬币总是7×28。从另一个方面看,我们有7×20枚金币和7×8枚银币,因此共有7×20 + 7×8枚硬币。也就是说,7×28 =7×20 +7×8。

我们也可以利用几何图形来理解分配律。如下图所示,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形的面积。

用长方形面积证明分配律:a (b + c) = ab + ac

从一个角度看,长方形的面积是a (b + c)。从另一个角度看,长方形左边部分的面积是ab,右边部分的面积是ac,总面积是ab + ac。这可以证明,只要a、b、c是正数,分配律就是成立的。

顺便告诉大家,我们有时候会在数字与字母并存的情况下应用分配律。例如:

3 (2x + 7) = 6x + 21

从左至右看,这个方程式可以看作2x + 7的3倍。从右至左看,它又可以看作通过从6x和21中提取3的方式对6x + 21进行因式分解。

延伸阅读

负数与负数的乘积是正数,这是为什么?例如,为什么 (–5)×(–7)= 35?针对这个问题,老师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以抵销债务打比方,有的干脆说“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但是,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希望分配律不仅适用于正数,而且适用于所有的数字。如果分配律对负数(和零)同样有效,就必须符合上述规则。下面,我来解释其中的道理。

假设我们承认 –5×0 = 0,–5×7 = –35。(我们也可以证明这两个等式是成立的,但是大多数人宁愿把它们作为一种事实来接受。)现在,观察下面这个算式:

–5×(–7 + 7)

它的得数是多少呢?从一个方面看,它等于 –5×0,而且我们已经知道 –5×0=0。从另一个方面看,我们可以利用分配律将它变形为[(–5)×(–7)]+ (–5×7)。因此:

[(–5)×(–7)]+(–5×7) =[(–5)×(–7)]–35 = 0

而且,由于[(–5)×(–7)]–35 = 0,由此可推导出(–5)× (–7)= 35。总之,无论a、b的值是多少,分配律都可以确保 (–a)×(–b) = ab成立。

奇妙的FOIL法则

代数中的FOIL法则是分配律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对于任意变量a、b、c、d,都有:

(a + b) (c + d) = ac + ad + bc + bd

FOIL是“First–Outer–Inner–Last”(首—外—内—末)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在上式中,ac是 (a + b) (c + d)的两个首项的乘积,ad是外侧的两项乘积,bc是内部的两项乘积,bd是两个末项的乘积。

下面,我们利用FOIL法则来求两个数字的乘积:

23×45 = (20 + 3)×(40 + 5)

=20×40 + 20×5 + 3×40 + 3×5

= 800 + 100 + 120 + 15

= 1 035

延伸阅读

FOIL法则为什么成立呢?根据分配律(我们把求和的部分写到前面),可以得到:

(a + b) e = ae + be

如果用c + d 代替e,上式就会变成:

(a + b) (c + d) = a (c + d) + b (c + d) = ac + ad + bc + bd

而且,在最后一步运算中再次应用了分配律。如果大家愿意,也可以利用几何证明法(在a、b、c都是整数时)。请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如下长方形的面积。

一方面,长方形的面积是 (a + b) (c + d)。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大长方形分成4个小长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是ac、ad、bc和bd。因此,大长方形的面积又等于ac + ad + bc + bd。把这两个面积的表达式放在一起,就得到了FOIL法则。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FOIL法则的一个奇妙应用。按照下列指示,抛掷两个色子。假设你抛出这两个色子之后,一个色子朝上的一面是6个点,另一个是3个点。它们朝下的一面分别是1个点和4个点。

在这个例子中,最终得数是49。大家随便找两个普通的六面体色子,重复上述步骤,最后的得数都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每个普通色子相对两面的点数之和都等于7。因此,当色子朝上一面的点数是x和y时,那么朝下一面的点数就必然是7 – x和7 – y。利用代数知识,上述步骤就会变成:

请注意,在第三步我们应用了FOIL法则(还请注意,–x乘以–y得到正的xy)。换一个代数运算较少的方法,最终也能得出49。观察每一步,就会发现上述各个等式的左边正好是利用FOIL法则展开[x + (7 – x)][y + (7 – y)]后得到的4项。

在课堂上学习代数时,FOIL法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被用来计算下面这种乘法算式:

(x + 3) (x + 4) = x2 + 4x + 3x + 12 = x2 + 7x + 12

我们注意到,在最终的算式中,7[被称作x项的“系数”(coefficient)]正好是数字3和4的和,12[被称作“常数项”(constant term)]则是3和4的乘积。例如,由于5 + 7 = 12,5×7 = 35,因此我们立刻就可以得出:

(x + 5) (x + 7) = x2 + 12x + 35

这个规律对于负数同样有效,下面我列举几例。在第一个例子中,我们使用的是6 + (–2) = 4和6×(–2) = –12这个事实。

(x + 6) (x – 2) = x2 + 4x – 12

(x + 1) (x – 8) = x2 – 7x – 8

(x – 5) (x – 7) = x2 – 12x + 35

以下是数字相同时的乘法算式实例。

(x + 5)2 = (x + 5) (x + 5) = x2 + 10x + 25

(x – 5)2 = (x – 5) (x – 5) = x2 – 10x + 25

请注意,(x + 5)2 ≠ x2 + 25!代数初学者经常误认为两者是一回事。与此同时,当这些相同数字前面的正负号正好相反时,就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例如,由于5 + (– 5) = 0,因此:

(x + 5)(x– 5) = x2 + 5x – 5x – 25 = x2 – 25

总的来说,平方差(difference of squares)公式值得我们背下来:

(x + y)(x – y) = x2 – y2

我们在第1章学习平方数的简便运算时用过这个公式,当时依据的代数知识是:

A2 = (A + d) (A – d) + d2

我们先验证这个公式是否成立。根据平方差公式,我们发现[ (A + d) (A – d )] + d2 =(A2 – d2) + d2 = A2。因此,无论A和d的值是多少,该公式都成立。在实际应用中,A是平方运算的底数,d是该数与其最接近的简便数字之差。例如,在求97的平方数时,我们取d = 3,于是:

972 = (97 + 3)(97 – 3) + 32

= (100×94) + 9

= 9 409

延伸阅读

下面,我们通过图形来验证平方差公式是否成立。从下图可以看出,面积为x2 – y2的几何图形经过切割、拼接之后,可以变成一个面积为(x + y)(x – y)的长方形。

我们在第1章学过计算彼此接近的两个数字乘积的简便方法。当时,我们强调这两个数字都接近100,或者首位数相同。一旦理解了这个算法背后的代数原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它的应用范围。下面,我们讨论就近取整法的代数原理。

(z + a) (z + b) = z (z + a + b) + ab

这个公式之所以成立,是因为(z + a) (z + b) = z2 + zb + za + ab,从前三项中提取z,即可得到上述公式。尽管这些变量取任何值时,该公式都成立,但我们通常会为z选择个位数是0的值。例如,在解43×48这道题时,令z = 40,a = 3,b = 8。于是:

43×48 = (40 + 3) (40 + 8)

= 40 (40 + 3 + 8)+ (3×8)

= 40×51 +3×8

= 2 040 + 24

= 2 064

注意,原题中的两个乘数之和为43 + 48 = 91,而简便计算中的两个乘数之和也是40 + 51 = 91。这并不是巧合,因为根据代数运算的结果,原来的两个乘数之和为(z + a) + (z + b) = 2z + a + b,简便运算中两个乘数z与z + a + b的和也是2z + a + b。根据这个代数原理,我们发现向上取整也可以降低运算的难度。例如,在解43×48这道题时,也可以令z = 50,a = –7,b = –2,把其变成50×41。(只要知道43 + 48 = 91 = 50 + 41,就可以方便地确定41这个数值。)于是:

43×48 = (50 – 7) (50 – 2)

= (50×41) + (–7)×(–2)

= 2 050 + 14

= 2 064

延伸阅读

在第1章中,我们利用这个方法计算两个略大于100的数字的乘积。其实,计算两个略小于100的数字的乘积时,这个方法同样有效。例如:

96×97 = (100 – 4) (100 – 3)

= (100×93) + ( – 4)×( – 3)

= 9 300 + 12

= 9 312

请注意,96 + 97 = 193 = 100 + 93。(在实际应用时,我只看两个数字的末位数,在这个例子中是6 + 7,这表明与100相乘的那个数字的末位数是3,因此我知道这个数字必然是93。)而且,在熟练掌握这个方法之后,我们就无须计算两个负数的乘积,而是直接取它们的正值,再求它们的乘积。例如:

97×87 = (100 – 3) (100 – 13)

= 100×84 + 3×13

= 8 400 + 39

= 8 439

在一个乘数略大于100,而另一个乘数略小于100时,也可以应用这个方法。但在这种情况下,最后一步是减法运算。例如:

109×93 = (100 + 9) (100 – 7)

= 100×102 – 9×7

= 10 200 – 63

= 10 137

同样,其中的102可以通过109 – 7或93 + 9或109 + 93 – 100等方法得到(还可以通过对原来两个乘数的末位数进行加法运算的方式得到:9 + 3告诉我们这个数字的末位数应该是2,有了这个信息,我们就可以做出判断了)。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方法完成任意两个比较接近的数字的乘法运算。下面,我再举两个有一定难度的三位数乘法的例子。注意,在这两个例子中,数字a和b都不是一位数。

218×211 = (200 + 18) (200 + 11)

= 200×229 + 18×11

= 45 800 + 198

= 45 998

985×978 = (1 000 – 15) (1 000 – 22)

= 1 000×963 + 15×12

= 963 000 + 330

= 963 330

求解未知数x

在本章前面部分给出的几个例子里,我们在解某些方程式时应用了代数的黄金规则。如果方程式仅包含一个变量(例如x),且方程式两边都是线性的(仅包含数字和x的倍数,而没有像x2这种比较复杂的项),x的值就比较容易求解。例如,在解方程式9x – 7 = 47时,我们可以在方程式两边同时加上7,得到9x = 54,然后两边同时除以9,算出x = 6。

对于复杂程度稍高的代数问题,例如:

5x + 11 = 2x + 18

我们只需要在方程式两边同时减去2x,再同时减去11(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将这两步合并,即方程式两边同时减去2x + 11),就会得到:

3x = 7

因此,原方程式的解是x = 7 / 3。所有线性方程式最终都可以简化成ax = b(或者ax–b = 0)的形式,从而求解出x = b / a(假设a≠0)。

二次方程式的复杂程度有所提高(因为需要考虑变量x2的问题)。最简单的二次方程式是如下这种:

x2 = 9

该方程式有两个解:x = 3和x = – 3。如果方程式右边不是完全平方数,比如x2 = 10,则该方程式有两个解:x = = 3.16…和x = –= –3.16…。在一般情况下, (n > 0)被称作n的平方根,表示某个二次幂等于n的整数。在n不是完全平方数时,我们通常可以利用计算器计算的值。

延伸阅读

如果x2 = –9呢?迄今为止,我们认为这个方程式无解。的确,任何实数(real numbers)的平方数都不会等于–9。但是,当读到本书第10章时,你会发现这个方程式其实有两个解,即x = 3i和x = –3i,其中i是一个虚数(imaginary numbers),它的平方数等于 –1。如果你觉得这个说法难以理解,甚至荒谬可笑,也没有关系。别忘了,在刚接触负数(negative numbers)时,你也曾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可能有比0还小的数呢?)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以正确的方式看待这些数字,以后你会慢慢理解它们的含义的。

下面这个方程式:

x2 + 4x = 12

它的难度有所增加,因为多了4x这个项。不过你不用着急,对于这类方程式,我们有好几种解法。同心算一样,方程式也常常有多种解法。

我在遇到这类方程式时,会先尝试因式分解法。第一步是将所有项全部移到等式左边,等式右边只保留一项:0。于是,上述方程式变成:

x2 + 4x – 12 = 0

然后呢?我发现我们的运气还不错,根据FOIL法则,x2 + 4x – 12 = (x + 6) (x – 2)。于是,这个方程式又可以变形为:

(x + 6) (x – 2)= 0

两个数字的乘积为0,那么这两个数字中至少有一个是0。由此可知x + 6 = 0或x – 2 = 0,即:

x = – 6或x = 2

经检验,它们都是方程式的解。

根据FOIL法则,(x + a) (x + b) = x2 + (a + b)x + ab。因此,二次方程式的因式分解与猜谜语有点儿相似。例如,在解上面那个方程式时,我们必须找出和为4、积为 –12的两个数a、b。找到答案a = 6、b = – 2之后,就可以分解因式了。举一个例子供大家做练习:请分解x2 + 11x + 24。现在的问题是:找出和为11、积为24的两个数。由于数字3、8满足条件,因此我们知道x2 + 11x +24 = (x + 3) (x + 8)。

假设我们遇到像x2 + 9x = –13这样的方程式,就会发现x2 + 9x + 13不容易进行因式分解。但是,我们无须担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求助于二次方程求根公式。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它告诉我们方程式ax2 + bx + c = 0的解是:

其中,符号“±”的意思是“加或减”。我们举一个例子,对于方程式

x2 + 4x – 12 = 0

我们知道,a = 1,b = 4,c = –12。

根据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我们知道:

所以x = – 2 + 4 = 2或x = – 2 – 4 = –6是原方程式的解。我想,对于这类问题,你肯定认为因式分解法更直观。

延伸阅读

解二次方程式的另一个有意思的方法叫作“配方法”(completing the square)。对于方程式x2 + 4x = 12,在两边同时加上4,把方程式变为:

x2 + 4x + 4 = 16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方程式左边变成 (x + 2) (x + 2)。因此,上述方程式变形为:

(x + 2)2 = 16

换句话说,(x + 2)2 = 42。于是:

x + 2 = 4或x + 2 = – 4

也就是说,x = 2或x = – 6。这与我们在前文中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

但是,对于方程式

x2 + 9x + 13 = 0

最好的选择则是采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 = 1,b = 9,c = 13,根据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我们算出:

若用前面介绍的其他方法,就很难解出这道方程式。数学领域中需要记忆的公式并不多,但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毫无疑问是其中之一。只要稍加练习,你就会发现这个公式应用起来实在是太简单了!

延伸阅读

那么,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为什么成立呢?我们把方程式ax2 + bx + c = 0改写成:

ax2 + bx = – c

两边同时除以a(a不等于0),就会得到:

由于,因此我们可以在上述方程式两边同时加上,对方程式进行配方运算:

两边同时开平方,得到:

它就是我们要求的x的解。

方程式的图像

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费马[2]和笛卡儿[3]在各自的研究中发现,代数方程式可以用图像直观地呈现出来;反之,几何图形也可以用代数方程式表示。他们的这个发现让数学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方程式的图像:

y = 2x + 3

该方程式表明,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在把它加倍并加上3之后,就可以得到y的值。下表中列出了几组x、y的值,据此我们绘制出这些点,本例中的点有(–3, –3)、(–2, –1)、(–1, 1)等。将这些点连接起来,所得到的就是方程式的图像。下图是方程式y = 2x + 3的图像。

方程式y = 2x + 3的图像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些重要的术语。上图中的那条水平线叫作x轴,垂直的那条线叫作y轴。本例中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斜率是2,y轴截距是3。斜率表示这条直线的倾斜程度。斜率是2,意味着x每增加1个单位,y就会增加2个单位(从上图可以看出这个特点)。y轴截距表示x = 0时y的值。从几何学的角度看,它表示这条直线与y轴相交的位置。一般而言,方程式y = mx + b的图像是斜率为m、y轴截距为b的一条直线(反之亦然)。通常,我们通过方程式来识别直线,因此我们可以直接说,上图代表的就是直线y = 2x + 3。

下图是直线y = 2x – 2和y = –x + 7的图像。

y = 2x – 2和y = –x + 7的图像在哪里相交?

直线y = 2x – 2的斜率是2,y轴截距是 –2。(该图像与直线 y = 2x + 3平行,将后者垂直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即可得到直线y = 2x – 2。)y = –x + 7的图像斜率是 –1,这表示x每增加1个单位,y就会减少1个单位。接下来,我们通过代数运算,找出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x, y)。在这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这两个方程式的x和y值是相同的。因此,我们需要找到y值相同时所对应的x值。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求解下面这个方程式:

2x – 2 = – x + 7

方程式左右两边同时加上x再加上2,就可以得到:

3x = 9

因此,x =3。只要知道x的值,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两个方程式中的任意一个求出y的值。由于 y = 2x – 2,x=3,所以y = 2×3 – 2 = 4。(或者因为y = –x + 7,x=3,所以y = – 3 + 7 = 4。)由此可见,这两条直线的交点是 (3, 4)。

直线的图像是很容易画出来的,因为只要知道直线上的任意两点,就可以画出整条直线。对于二次函数(包含变量x2)而言,要画出它的图像就不那么容易了。图像最简单的二次函数是 y = x2(如下图所示)。二次函数的图像被称为“抛物线”。

y = x2的图像

下图是y = x2 + 4x – 12 = (x + 6) (x – 2) 的图像。

y = x2 + 4x – 12 = (x + 6) (x – 2) 的图像(y轴的刻度做了调整)

注意,当x = – 6或x = 2时,y = 0。我们从图像上可以看出,抛物线正好与x轴相交于这两个点。抛物线的最低点必然位于这两个点的中间位置,此时x = – 2。点 (– 2, – 16)被称为抛物线的“顶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与抛物线打交道。一个物体(无论是棒球还是喷泉)被抛出之后,其运动轨迹近似于一条抛物线(如下图所示)。在设计汽车车头灯、望远镜、圆盘式卫星电视天线时,人们也都参考了抛物线的特点。

喷泉示意图(其对应的抛物线为y = –0.03x2 +0.08x + 70)

现在,我需要向大家介绍一些术语了。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讨论的都是“多项式”(polynomials),即数字与单个变量(例如x)的组合,其中变量x可以是正整数次幂的形式。最高的幂次被称为多项式的“次数”(degree)。例如,3x + 7是次数为1的(线性)多项式。次数为2的多项式(例如 x2 + 4x – 12)被称为二次多项式(quadratic)。次数为3的多项式(例如5x3– 4x3 –)被称为三次多项式(cubic)。次数为4和5的多项式分别叫作四次多项式(quartic)和五次多项式(quintic)。(我没听说过有哪些专有名词可以表示次数更高的多项式,主要原因是这样的多项式在现实中很少见。7次多项式是不是可以用“septic”这个英文单词来表示呢?有人认为可以,但我觉得并不好。)不含有变量的多项式(例如多项式17)的次数为0,被称为常数多项式。最后,多项式不允许包含无穷多项。例如,1 + x + x2 + x3 + …不是多项式。[它是一个“无穷级数”(infinite series),我将在第12章详细介绍这个概念。]

注意,多项式中变量的次数只能是正整数,而不能是负数或者分数。例如,如果方程式中含有1 / x或者等项,我们就不能称其为多项式,因为我们知道1 / x = x–1,= x1 / 2。

我们把多项式的“根”(roots)定义为当该多项式等于0时x的值。例如,3x + 7有一个根,即x = –7 / 3。x2 + 4x – 12的根是x = 2和x = – 6。有的多项式(例如x2 + 9)没有(实)根。注意,所有的一次多项式(直线)都有且只有一个根,因为这条直线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二次多项式(抛物线)最多有两个根。多项式x2 + 1、x2 和x2 – 1分别有0、1和2个根。

y = x2 + 1和y = x2 – 1的图像(这两个多项式分别有0和2个根。 y = x2 的图像在前文中已经给出,该多项式只有1个根)

下图是三次多项式的图像。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它们最多有3个根。

y = (x3–8) / 10 = (x–2)(x2 + 2x + 4)和y = (x3–7x + 6)/ 2 = (x + 3) (x–1) (x–2)的图像(这两个多项式分别有1和3个根)

在本书第10章,我们将接触到“代数的基本定理”。该定理告诉我们,每个n次多项式最多有n个根,经过因式分解后,可以转变成线性多项式和二次多项式组合的形式。例如:

(x3–7x + 6) / 2 = (x–1) (x–2) (x + 3)

它有3个根(1、2和 –3),而x3 – 8 = (x – 2) (x2 + 2x + 4)只有一个实根,即x = 2。(它还有两个复根,但要到第10章我们才会讲到这些概念。)顺便告诉大家,现在只要在我们常用的搜索引擎中输入方程式,就可以方便地得到大多数函数的图像。例如,输入“y = (x3 –7x + 6) / 2”,就可以得到一个与上图类似的图像。

我们在本章已经学习了如何方便地找到线性和二次多项式的根。事实上,三次和四次多项式也有求根公式,但都极其复杂。这些公式是在16世纪被找到的,在随后20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试图找到五次多项式的一般求根公式。众多天才数学家前赴后继地投身于这项研究,结果都徒劳无功。19世纪初,挪威数学家尼尔斯·阿贝尔(Niels Abel)成功地证明了五次以及更高次的多项式不可能有通用的求根公式。他为世人留下了一个只有数学界才能参透其中玄机的谜题:为什么艾萨克·牛顿没有证明五次多项式没有一般求根公式的不可能定理呢?答案是:他不是阿贝尔![4]我们将在本书第6章讨论如何证明不可能性。

延伸阅读

为什么x–1 = 1 / x呢,例如,5–1 = 1 / 5?请观察下列数字,找出其中的规律:

53 = 125,52 = 25,51 = 5,50 = ?,5–1 = ?,5–2 =?

注意,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就会发现:指数减去1,这个数字就要被5除。要让这个规律成立,我们就需要让50 = 1,5–1 = 1 / 5,5–2 = 1 / 25,以此类推。不过,真正的原因是“指数法则”。指数法则指出,xaxb = xa +b。当a、b是正整数时,指数法则不难理解。例如,x2 = x·x,x3 = x·x·x。因此:

x2·x3 = (x·x) (x·x·x) = x5

既然a、b的值为0时,该法则也成立,那么:

xa +0 = xa·x0

由于方程式左边等于xa,因此右边也必须等于xa,这就要求x0 = 1。

由于我们希望指数法则对于负整数同样成立,因此我们必须接受:

x1·x–1 = x1+ (–1) = x0 = 1

方程式两边同时除以x,就会发现x–1 必须等于1 / x。同理,我们可以证明x–2 = 1 / x2,x–3 = 1 / x3,等等。

由于我们希望指数法则对于所有实数也成立,因此我们必须接受:

x1 / 2 ·x1 / 2 = x1 / 2 +1 / 2 = x1 = x

因此,当x1 / 2与自身相乘时就会得到x,也就是说,(当x是正数时,)x1 / 2=。

魔术背后的代数定理

在本章开头,我为大家介绍了一个魔术。在结束本章之前,我再为大家介绍一个基于代数原理的魔术。

第一步:从1到10中选择两个数字。

第二步:把这两个数字相加。

第三步:乘以10。

第四步:加上你最初选择的两个数字中较大的那个。

第五步:减去你最初选择的两个数字中较小的那个。

第六步:告诉我你现在得到的数字,我就可以说出你最初选择的那两个数字分别是几!

无论你是否相信,只要你告诉我最后的数字,我就可以准确地说出你最初选择的那两个数字是什么。例如,如果你告诉我的数字是126,你最初选择的两个数字就是9和3。这个魔术比较神秘,即使你重复表演几次,观众也很难找出其中的奥秘。

下面,我来揭开其中的秘密。要找出其中较大的那个数字,你先取最后得数的末位数(在这个例子中,最后得数的末位数是6),然后与前面数位上的数(12)相加,再除以2。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出较大的数字是 (12 + 6) / 2 = 18 / 2 = 9。接下来,你用这个较大的数字(9),减去最后得数的末位数(6),即可得到较小的那个数字。在这个例子中,就是9 – 6 = 3。

再举两个例子。如果最后得数是82,那么较大的数字是 (8 + 2) / 2 = 5,较小的数字是5–2 = 3。如果最后得数是137,那么较大的数字是 (13 + 7) / 2 = 10,较小的数字是10–7 = 3。

这是为什么呢?假设你最初选择的两个数字是X和Y,其中X大于或等于Y。根据魔术的要求以及下表中的代数运算,我们会发现在完成第五步之后,你会得到10(X + Y) + (X – Y)。

知道第五步的结果,有什么用呢?注意,10(X + Y)这个数字的末位数必然是0,而0之前数位上的数字是X + Y。既然X和Y都是从1到10之间的数字,且X大于或等于Y,那么X – Y必然是一位数(介于0到9之间)。因此,最后得数的末位数必然是X – Y。例如,如果你最初选择的两个数字是9和3,那么X = 9,Y = 3。因此,最后得数的前两位数是X + Y = 9 + 3 = 12,末位数是X – Y = 9 – 3 = 6,也就是说,最后得数必然是126。一旦我们知道X + Y和X– Y的值,就可以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X + Y) + (X – Y)]/ 2 = X。同时,我们可以通过 [(X + Y) –(X – Y)]/ 2确定Y的值[在这个例子中,Y= (12 – 6) / 2 = 6 / 2 = 3]。不过,我发现,既然X – (X – Y) = Y,那么我们只需用较大数字减去最后得数的末位数,就可以方便地找到较小数字。

延伸阅读

如果你希望在魔术表演时挑战更大的难度(难度再大,观众都不怕,因为他们可以使用计算器),也可以让观众从1到100中任选两个数字。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让他们在第三步乘以100,而不是10。除此之外,其余步骤不变。例如,如果他们最初选择的两个数字是42和17,那么在第五步,他们给出的最后数字就是5 925。你先将这个数字的最后两位与其余数位分开,然后求两个部分的平均值。因此,较大数字是 (59 + 25) / 2 = 84 / 2 = 42。再从较大数字中减去最后得数的后两位,即可得到较小数字,本例中就是42 – 25 = 17。整个过程的原理与前面介绍的大致相仿,只不过在第五步得到的数字是100(X + Y) –(X – Y),其中X – Y是最后得数的后两位。

再举一例。如果最后得数是15 222(即X + Y = 152,X – Y = 22),那么较大数字是 (152 + 22) / 2 = 174 / 2 = 87,较小数字是87 – 22 = 65。

[1] “10 Q”(ten Q)与“谢谢”(thank you)的发音比较接近。——译者注

[2] 皮埃尔·德·费马(Puerre de Fermat,1601—1665),法国律师和业余数学家,被视为17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之一。——译者注

[3] 勒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被视为解析几何之父。——译者注

[4] 原文“He wasn’t Abel!”的谐音是“He wasn’t able!”(他证明不了!)——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