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2堂魔力数学课 » 12堂魔力数学课全文在线阅读

《12堂魔力数学课》第5章 超酷的斐波那契数列

关灯直达底部

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数字

请大家认真观察最奇妙的数列之一——斐波那契数列。

1,1,2,3,5,8,13,21,34,55,89,144,233 …

斐波那契数列的前两项分别是1、1,第3项是1 + 1 = 2(第1项和第2项之和),第4项是1 + 2 = 3(第2项和第3项之和),第5项是2 + 3 = 5(第3项和第4项之和),之后的各项依次是3 + 5 = 8,5 + 8 = 13,8 + 13 = 21…。1202年,比萨的利奥纳多(后被人称为“斐波那契”)在其著作《算盘书》(Liber Abaci)中第一次介绍了这些数字。这部著作不仅把阿拉伯—印度数字系统引入了欧洲国家,还为西方世界创立了沿用至今的计算方法。

这部著作论述了很多计算问题,其中有一个有趣的“兔子问题”:假设兔子永远不会死,小兔子长大需要1个月,然后每个月生一对小兔子;如果一开始的时候有一对小兔子,那么12个月之后共有多少对兔子?

我们可以用图形或者符号来呈现这个问题。用小写字母“r”表示一对小兔子,用大写字母“R”表示成年兔子。每个小写的“r”到下一个月就会变成大写的“R”,大写的“R”则变成“Rr”。(也就是说,小兔子长成大兔子,大兔子生下小兔子。)

我们利用下表对问题建模。我们发现,在前6个月里,兔子的对数分别是1、1、2、3、5、8。

我们在不具体列出兔群构成的情况下,可以证明到第7个月时有13对兔子。那么,其中有多少对成年兔子呢?由于第6个月的所有兔子到第7个月时都是成年兔子,因此第7个月有8对成年兔子。

第7个月又有多少对小兔子呢?它在数量上等于第6个月的成年兔子的对数,即5对(与第5个月时的兔子总数必然相等)。因此,第7个月的兔子对数为8 + 5 = 13。

如果把斐波那契数列的前两项分别定义为F1 = 1,F2 = 1,随后各项分别为其前面两个数字之和,那么,对于n≥3,有:

Fn = Fn–1 + Fn–2

如下表所示,F3 = 2, F4 = 3, F5 = 5, F6 = 8,以此类推。

斐波那契数列的前13个数字

因此,前文中兔子问题的答案是F13 = 233(包含F12 = 144对成年兔子和F11 = 89对小兔子)。

除了研究人口动态以外,斐波那契数列还有无数其他应用,而且我们经常可以在自然界中发现它的踪影。例如,花朵的花瓣数常常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的一个数字,向日葵、菠萝、松球等的螺旋结构中也常常含有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字。但是,最让我沉醉不已的是斐波那契数列表现出来的那些美丽动人的规律。

例如,我们把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几个数字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有什么特点。

这些和大多不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字,但却非常接近。事实上,这些和分别比斐波那契数列小1。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奥秘。以最后一个等式为例,我们把每个数字改写成其后两个数字之差的形式,上式就会变成:

1 + 1 + 2 + 3 + 5 + 8 + 13

=(2 – 1) + (3 – 2) + (5 – 3) + (8 – 5) + (13 – 8) + (21 – 13) + (34 – 21)

= 34 – 1

请注意观察,(2 – 1)中的2会被(3 – 2)中的2抵消,(3 – 2)中的3会被(5 – 3)中的3抵消,最终,除了最后一项中的34和第1项中的(–1)以外,所有项均相互抵消了。一般而言,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个数字相加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求和公式:

F1 + F2 + F3 + … + Fn = Fn+2 –1

下面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个与之相关、答案同样美丽简练的问题。如果将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个偶数项数字相加,它们的和有什么特征?也就是说,下面这个求和算式可以简化吗?

F2 + F4 + F6 + … + F2n

先观察前几个偶数项的数字之和:

注意,这些数字看上去非常眼熟。事实上,这些数字在前面求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个数字之和时出现过,所有的数字都比斐波那契数列小1。考虑到斐波那契数列的每个数字都是其前两项相加之和,因此,在第一项之后,我们可以把每个偶数项的数字替换成其前两个数字之和。从下面的算式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上面的那个求和问题:

1 + 3 + 8 + 21

= 1 + (1+2) + (3 + 5) + (8 + 13)

= 34–1

最后一行符合前n项斐波那契数列之和的特征:前7个数字的和比第9个数字小1。

一般而言,鉴于F2 = F1 = 1,且每个数字都是前两项之和,因此我们可以把偶数项数字的求和问题变成前2n – 1个数字的求和问题。

F2 + F4 + F6 + … + F2n

= F1 + (F2 + F3) + (F4 + F5) + … + (F2n – 2 + F2n – 1 )

= F2n+1 – 1

接下来,我们再研究前n个奇数项的数字之和。

这些和表现出更明显的规律:前n个奇数项的数字之和就是下一个数字。利用上面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

F1 + F3 + F5 + … + F2n–1

= 1 + (F1 + F2) + (F3 + F4) + … + (F2n – 3 + F2n – 2 )

= 1 + ( F2n–1)

= F2n

延伸阅读

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证明方法,得出相同的结果。如果从斐波那契数列的前2n个数字之和中减去前n个偶数项数字之和,就会得到前n个奇数项数字之和:

F1 + F3 + F5 + … + F2n–1

= (F1 + F2 + … + F2n–1) – (F2 + F4 + … + F2n–2)

= (F2n + 1 – 1) – (F2n – 1 – 1)

= F2n

兔子、音乐与拼图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讨论了斐波那契数列的若干规律,但也只能算点到为止。你也许会想,这些数字的作用肯定不限于计算有多少对兔子吧。的确,斐波那契数列是很多计数问题的答案。1150年(比萨的利奥纳多还没有开始研究那些兔子呢),印度数学家赫马查德拉问,如果音乐的终止式只包含长度为1或2的音节,那么长度为n的终止式共有多少种呢?我们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来表述这个问题。

问题:如果把数字n写成1与2的和的形式,一共有多少种写法?

我们把答案记作fn,然后考虑n取较小值时fn的值。

和为1的情况只有一种,和为2有两种情况(1 + 1和2),和为3有三种情况(1 + 1+ 1, 1 + 2,2 + 1)。注意,只可以使用1和2这两个数字。此外,数字的先后次序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1 + 2与2 + 1不同。和为4有5种情况(1 + 1 + 1 + 1, 1 + 1 + 2, 1 + 2 + 1, 2 + 1 + 1, 2 + 2),上表中给出的答案似乎都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字,事实也确实如此。

我们以f5 = 8为例,看看和为5的情况为什么有8种。求和时,第1项只能是1或者2。第1项是1的情况一共有多少种呢?在1之后,我们必须再给出一系列的1和2,而且这些数之和等于4。我们知道,这样的序列共有f4 = 5种。同理,第1项是2且各项之和是5的情况共有多少种呢?在第一个数字2之后,剩余各项之和必须是3,一共有f3 = 3种情况。因此,和为5的情况一共有5 + 3 = 8种。同理,和为6的序列一共有13种,因为第1项数字是1的情况共有f5 = 8种,第1项数字是2的情况共有f4 = 5种。一般而言,和为n的序列共有fn种,其中,以1开始的序列有fn–1种,以2开始的序列有fn–2种,因此:

fn = fn–1 + fn–2

也就是说,fn的前几个数字与斐波那契数列相似,随后各项的增长方式也与斐波那契数列相似。因此,这些数字构成的就是斐波那契数列,不过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个小差异,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发生了位移。请注意,f1 = 1 = F2,f2= 2 = F3,f3 = 3 = F4,以此类推。(为方便起见,我们定义f0 = F1 = 1,f–1 = F0 = 0。)一般而言,对于n≥1,有:

fn = Fn+1

了解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价值之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方面的知识,对它的很多美丽的规律加以证明。大家还记得我们在第4章结尾部分讨论的帕斯卡三角形的对角线方向的数字之和吧。

例如,第8条对角线方向的数字之和是:

1 + 7 + 15 + 10 + 1 = 34 = F9

如果表述成“n选几”的形式,就是: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个规律,我们用两个办法来解决下面这个计数问题。

问题:和为8的1–2序列有多少种?

第一种方法:根据定义,有f8 = F9种。

第二种方法:根据序列中2的个数,把这个问题分成5种情况加以考虑。

没有2的序列有多少种?显然只有1种,即11111111,毫无疑问 = 1。

只有1个2的序列有多少种?有7种,即2111111,1211111,1121111,1112111,1111211,1111121,1111112。这些序列包含7个数字,数字2在其中有 = 7种不同的位置。

有2个2的序列有多少种?符合这个条件的代表性序列是221111,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全部15种序列了。提醒大家注意一点:符合条件的序列都有2个2和4个1,共包含6个数。因此,2个2在这些序列中一共有 = 15种不同的位置。同理,含有3个2的序列还必须包含2个1,共有5个数字,这样的序列有 = 10种。最后,含有4个2的序列只有 = 1种,即2222。

比较这两个答案,就能得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一般而言,帕斯卡三角形的第n条对角线方向的数字之和,一定是一个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字。具体地说,对于所有的n≥0,在求第n条对角线方向的数字之和(从第1项加到第n / 2项,以保证求和的行为限制在三角形范围之内)时,我们都会得到:

我们还可以通过拼图来理解斐波那契数列,这个方法的效果与前几种差不多,却更加直观。例如,f4 = 5表明,在利用方块(长度为1)和双方块(长度为2)拼成长度为4的长条时共有5种拼法。比如,1 + 1 + 2表示方块—方块—双方块的拼法。

利用方块和双方块拼成长度为4的长条共有5种拼法,证明f4 = 5成立

利用拼图法,我们还可以理解斐波那契数列的另一个重要规律。观察下表,找出斐波那契数列进行平方运算之后的规律。

把斐波那契数列中两个连续的数字相加,和为下一个数字,这个结果并不令人吃惊。(毕竟,斐波那契数列就是这样定义的。)但是,你绝对想不到它们的二次幂竟然也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规律。我们先把连续数字的二次幂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有什么规律。

斐波那契数列中f0至f10的二次幂

我们利用计数的方法来解释其中的规律。最后一个等式表明:

为什么会这样?通过一个简单的计数问题,我们就能理解其中的缘由。

问题:利用方块和双方块拼成长度为10的长条,共有多少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根据定义,有f10种拼法。下图所示是一种典型的拼法,即2 + 1 + 1 + 2 + 1 + 2 + 1。

我们说这种拼法在第2、3、4、6、7、9和10单元处是可以拆分的。(也就是说,除了双方块的中间位置,其他地方都是可以拆分的。)而在第1、5、8单元处是不可拆分的。

第二种方法:我们分两种情况考虑,即在第5单元处可以拆分的拼图和在该处不可拆分的拼图。在第5单元处可以拆分、长度为10的拼图共有多少种呢?这样的拼图可以一分为二,前一半有f5 = 8种拼法,后一半也有f5 = 8种拼法。因此,根据第4章介绍的乘法法则,如下图所示,共有f 25 = 82 种拼法。

长度为10且在第5单元处可以拆分的拼图有f 种

长度为10且在第5单元处不可拆分的拼图有多少种?在这样的拼图中,第5、6单元必然是一个双方块,如下图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左右两边各有f4 = 5种拼法,因此,在第5单元处不可拆分的长条共有f 24 = 52 种拼法。把这两种情况加总,就会得到 f10 =f 25 + f 24。证明完毕。

长度为10且在第5单元处不可拆分的拼图有f 种

一般而言,取长度为2n的拼图,考虑中间位置可以拆分与不可拆分的情况,就可以得出下面这个美观简练的规律:

f2n =f 2n + f 2n – 1

延伸阅读

有了上面这个等式之后,我们可能希望推而广之,以便在类似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它。例如,长度为m + n的拼图。在第m单元处可以拆分的拼图有多少种?左边有fm种拼法,右边有fn种拼法,因此共有fm fn种拼法。在第m单元处不可拆分的拼图有多少种呢?这种拼图的第m和m + 1单元必然是一个双方块,因此其余的位置有fm–1 fn–1种拼法。加到一起,就会得到下面这个非常有用的等式。对于m, n≥0:

fm+n = fm fn + fm – 1 fn – 1

接下来,我们介绍另一个规律。把斐波那契数列中数字的二次幂相加,观察和有什么特征。

12 + 12 = 2 = 1×2

12 + 12 + 22 = 6 = 2×3

12 + 12 + 22 + 32 = 15 = 3×5

12 + 12 + 22 + 32 + 52 = 40 = 5×8

12 + 12 + 22 + 32 + 52 + 82 = 104 = 8×13

哇,太棒了!斐波那契数列中数字的平方和,就是最后一个数字与下一个数字的乘积!为什么1、1、2、3、5、8的平方和等于8×13呢?用几何图形可以“看出”其中的奥秘。取边长分别是1、1、2、3、5、8的正方形,按下图所示的方式拼到一起。

我们先放一个1×1的正方形,再在旁边放另一个1×1的正方形,就会得到一个1×2的长方形。在这个长方形的下面,放一个2×2的正方形,就会得到一个3×2的长方形。沿着长方形的长边,放一个3×3的正方形(得到一个3×5的长方形)。然后,在下面放置一个5×5的正方形(得到一个8×5的长方形)。最后,在旁边放置一个8×8的正方形,就会得到一个8×13的长方形。现在,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问题。

问题: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第一种方法: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所有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换句话说,大长方形的面积必然是12 + 12 + 22 + 32 + 52 + 82。

第二种方法:这个大长方形的高是8,底边长度为5 + 8 = 13,因此它的面积必然是8×13。

由于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所以算出的面积必然相等,上面的等式得以证明。事实上,回头去看这个大长方形的构建过程,你就会发现上面列出的关于这个规律的所有关系(例如,12 + 12 + 22 + 32 + 52 = 5×8)都已经得到了证明。沿着这个思路,你还可以构建大小为13×21、21×34…的长方形。由此可知,这个规律永远成立,其一般表达式为:

12 + 12 + 22 + 32 + 52 + 82 + … + F2n =Fn Fn+1

接下来,我们将斐波那契数列中与某个数字左右相邻的两个数字相乘,看看乘积有什么规律。例如,在斐波那契数列中,与5相邻的两个数字分别是3和8,乘积是3×8 = 24,比52小1;与8相邻的两个数字分别是5和13,乘积是5×13 = 65,比82大1。认真观察下表,很容易得出:在斐波那契数列中,与某个数字左右相邻的两个数字相乘,乘积与该数字的二次幂相差1。换句话说:

F2n – Fn–1 Fn+1 = ±1

与某个数字左右相邻的两数乘积与该数字的二次幂之间相差1

利用归纳法(一种证明方法,我们将在下一章学习这种方法)可以证明,对于n≥1:

F – Fn–1 Fn+1 = (–1)n+1

接下来,我们研究与某个数字距离较大的两个数字的乘积,以便把这个规律推而广之。以F5 = 5为例,我们发现,与之紧密相邻的两个斐波那契数字的乘积是3×8 = 24,与52相差1。与5相距2个数字的左右两数相乘时,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即2×13 = 26同样与52相差1。与5相距3、4或5个数字的左右两数相乘呢?它们的乘积分别是1×21 = 21,1×34 = 34,0×55 = 0。这些乘积与25相差多少呢?它们的距离分别是4、9、25,都是完全平方数。而且,它们不是没有任何规律的完全平方数,而是斐波那契数列中数字的二次幂!下表给出了更多的证据,证明这个规律确实存在,其一般表达式为:

F2n – Fn–r Fn+r =± F2r

在斐波那契数列中,某个数字的两个远邻的乘积一定与该数字的二次幂相距较近,该距离一定是某个数字的二次幂

质数、黄金比例与《达·芬奇密码》

我们已经知道,帕斯卡三角形中的偶数与奇数表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的规律。对于斐波那契数列而言,情况则简单得多。在斐波那契数列中哪些是偶数呢?

1,1,2,3,5,8,13,21,34,55,89,144…

偶数有F3 = 2,F6 = 8,F9 = 34,F12 = 144,等等。(在本节中,由于斐波那契数列表现出更美的规律性,因此我们继续用大写字母“F”来表示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字。)前几个偶数出现在第3、6、9、12等的位置上,说明每3项就有一个偶数。我们注意到,这个规律始于:

奇,奇,偶

然后重复:

奇,奇,偶,奇,奇,偶,奇,奇,偶……

这是因为,在每个“奇,奇,偶”代码块之后,接下来的代码块必然以“奇 + 偶 = 奇”开始,然后是“偶 + 奇 = 奇”,再然后是“奇 + 奇 = 偶”,如此循环往复。

用第3章的同余概念来表示的话,就是说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所有偶数都关于0同余(模为2),所有奇数都关于1同余(模为2),并且1 + 1 ≡ 0 (mod 2)。因此,斐波那契数列的以2为模的表达方式是:

1,1,0,1,1,0,1,1,0,1,1,0…

那么,斐波那契数列中的哪些数字是3的倍数呢?前几个是3的倍数的数字为F4 = 3,F8 = 21,F12 = 144,这似乎表明序号是4的倍数的数字都是3的倍数。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我们以3为模,把斐波那契数列简化成0、1或2的形式,其中1 + 2 ≡ 0,且2 + 2 ≡1 (mod 3)。

于是,斐波那契数列变为:

1,1,2,0,2,2,1,0,1,1,2,0,2,2,1,0,1,1…

在第8项之后,又回到了1和1,因此整个数列围绕大小为8的数据块不断重复,其中0排在第4位。因此,序号是4的倍数的数字都是3的倍数,反之亦然。如果模为5、8或13,就可以证明:

序号是5的倍数的数字都是5的倍数;

序号是6的倍数的数字都是8的倍数;

序号是7的倍数的数字都是13的倍数。

而且,这个规律还可以继续推而广之。

斐波那契数列中两个相邻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有意思的是,我们现在可以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数字没有任何共同点。所以,我们说两个相邻的数字

(1 , 1), (1 , 2), (2 , 3), (3 , 5), (5 , 8), (8 , 13), (13 , 21), (21 , 34),…

是互质的。也就是说,不存在一个大于1且可以同时整除这两个数字的数。例如,以上面最后一对数字为例,我们发现21可以被1、3、7、21整除,而34的因数是1、2、17、34。因此,除了1以外,21和34没有公因数。我们能确定这个规律始终成立吗?我们是否可以确定下一对数字,即 (34 , 55),也是互质的?我们无须找出55的因数,即可完成这项证明。我们反过来假设存在一个数字d > 1且可以同时整除34和55,那么这个数字肯定可以整除它们的差55 – 34 = 21(如果55和34都是d的倍数,它们的差也肯定是d的倍数)。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不存在一个大于1且可以同时整除21和34的数字d。重复这个证明过程,就可以证明斐波那契数列中所有两个相邻的数字都是互质的。

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斐波那契数列最讨人喜欢的一个特点!我们知道,两个数字的“最大公因数”(greatest common pisor)是可以同时整除这两个数字且数值最大的那个数。例如,20和90的最大公因数是10,记作:

(20 , 90) = 10

你知道斐波那契数列中的第20个和第90个数字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吗?绝对难以想象!答案是55,这个数字本身也包含在斐波那契数列中,而且正好是第10个数字!用等式表示的话,就是:

(F20,F90) = F10

一般地,对于整数m和n,有:

(Fm,Fn) = F (m, n)

也就是说,“斐波那契数列中两个数字的最大公因数也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字,它的序号就是那两个数字序号的最大公因数”!尽管我们不准备证明这个规律,但我还是要把它介绍给大家,因为这确实是一个美轮美奂的规律,我完全无法抵制它的诱惑。

规律有时候也具有欺骗性。例如,斐波那契数列中的哪些数字是“质数”(prime number)?(我们在下一章就会讨论质数的概念,它是指大于1且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大于1但不是质数的数叫作“合数”(composite number),因为它们可以被分解成较小数字的乘积形式。前几个质数是

2,3,5,7,11,13,17,19…

下面,我们考察序号为质数的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字:

F2 = 1,F3 = 2,F5 = 5,F7 = 13,F11 = 89,F13 = 233,F17 = 1 597

可以看出,2、5、13、89、233、1 597都是质数。这个现象似乎表明,如果p > 2是质数,那么Fp也是质数。但是,F19 = 4 181不是质数,因为4 181 = 37×113。然而,如果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某个数字大于3且为质数,那么它的序号一定是质数,这条规律确实存在,而且可以根据我们前面讨论的一条规律推导得出。例如,F14肯定是一个合数,因为斐波那契数列中序号是7的倍数的数字都是F7 = 13的倍数(事实确实如此,F14 = 377 = 13×29)。

事实上,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字为质数的情况极为少见。在我创作本书的时候,已经被证实是质数的数字一共只有33个,其中最大的是F81 839。对于斐波那契数列中的质数个数是否为无限的问题,数学界还没有得出最终结论。

下面,我暂停讨论这些严肃的内容,为大家表演一个根据斐波那契数列设计的小魔术。

在上表的第1行和第2行中分别填入一个1~10中的数字。将这两个数字相加,并把和填入第3行。将第2行和第3行的数字相加,将它们的和填入第4行。按照斐波那契数列的特点,继续填写上表其余各行(第3行 + 第4行 = 第5行,以此类推),直到所有10行全部填满。接下来,用第9行的数字去除第10行的数字,读取得数的前三位数。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1.618 279…。因此,得数的前三位数是1.61。无论你相信与否,在第1行和第2行填入任意一个正数(无须整数,也无须是1~10中的数字),第10行与第9行的比值一定是1.61。请大家自行举例验证。

为了找出其中的奥秘,我们把第1行和第2行的数字分别记作x和y。如下表所示,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的特点,第3行必然是x + y,第4行是 y + (x + y) = x + 2y,以此类推。

我们需要求出第10行与第9行的两个数字的比值:

比值的前三位数一定是1.61,这是为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从分数加法运算的一个常见错误中汲取灵感。假设有两个分数和,其中b和d都是正数。如果将分子和分母分别相加,会得到什么结果?无论你相信与否,这个结果被称为“中间数”(mediant),即它一定是位于那两个分数之间的某个值。也就是说,对于任意两个不同的分数a/b < c/d,其中b、d为正数,都有:

<<

例如,有两个分数1/3和1/2,它们的中间数是2/5,三者的关系是:1/3 < 2/5 < 1/2。

延伸阅读

中间数的值为什么位于给定的两个分数之间呢?如果<,且b、d为正数,那么ad < bc必然成立。两边同时加上ab,得到ab + ad < ab + bc,即a (b + d) < (a + c) b,因此 <。同理,<成立。

接下来,请注意,对于x、y > 0,有:

它们的中间数必须位于两个分数之间,也就是说:

因此,第10行和第9行的数字比值的前三项必然是1.61。证明完毕。

延伸阅读

在答出1.61之前,你可以迅速求出表中所有数字的和,让观众大吃一惊。例如,如果一开始的两个数字是3和7,你迅速扫一眼,就可以立刻说出所有数字之和——781。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是因为我们有代数这个武器。把前文第二张表中的所有数值相加,你就会发现和是55x + 88y。这又有什么用呢?有用,因为它正好是11(5x + 8y) = 11×第7行数字。因此,只需看看第7行的数字(本例中的这个数字是71),然后将它乘以11(或许你还可以使用本书第1章介绍的乘数是11的简便计算技巧),就可以得到781。

数字1.61有什么重要意义吗?如果把表格不断延续下去,你就会发现相邻两项的比值逐渐趋近于黄金比例[1](the golden ratio)。

有时,数学界用希腊字母φ来表示这个数字。

延伸阅读

通过代数运算,我们可以证明斐波那契数列中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比值与g越来越接近。假设随着n不断增大,Fn+1 / Fn与某个比值r越来越接近。但是,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Fn+1 = Fn + Fn–1,因此:

随着n不断变大,等式左边不断趋近于r,而等式右边不断趋近于1 + ,因此:

r = 1 +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r,就会得到:

r2 = r + 1

也就是说,r2 – r –1 = 0,根据二次方程求根公式,该方程式的唯一正根是 r = ,即g。

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个数字有一个非常迷人的表达式,就是“斐波那契数列比内公式”:

这个公式非常有意思,也让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因为每一项里都有,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整数!

由于 = – 0.618 03…,它的值在 –1和0之间,如果我们对它不断地进行升幂处理,它就会越来越接近0。事实上,我们可以证明,对于任意的n≥0,我们都可以通过计算gn/ 的值,然后取最接近这个值的整数,来得到Fn。不信的话,请你拿出计算器,自己动手算算看。如果g取近似值1.618,升到10次幂就是122.966…(接近于123)。然后用这个数字除以(约等于2.236),结果是54.992。四舍五入后,就会得到F10 = 55,这与我们已知的情况一致。如果取g20,即15 126.999 93,它除以的商是6 765.000 03,因此F20 = 6 765。利用计算器计算g100 /,就会得到F100,约为3.54×1020。

在我们刚才的计算过程中,我们似乎把g10和g20视为整数来处理,这是为什么呢?请仔细观察“卢卡斯数列”(Lucas Sequence):

1,3,4,7,11,18,29,47,76,123,199,322,521…

卢卡斯数列是以爱德华·卢卡斯(Édouard Lucas,1842—1891)的名字命名的。这位法国数学家发现了该数列与斐波那契数列的众多属性,其中包括我们在前面讨论的最大公因数属性,而且他是把1,1,2,3,5,8…命名为斐波那契数列的第一人。卢卡斯数列有它自己的比内公式(比斐波那契数列比内公式简单一些),即:

也就是说,对于n≥1,Ln是非常接近gn的整数。(这与我们在前面看到的内容是一致的,因为g10≈123 = L10。)从下表可以看出,斐波那契数列与卢卡斯数列还有其他的关系。

斐波那契数列、卢卡斯数列及它们的关系

有的规律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把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某个数字的左右“邻居”相加,就会得到卢卡斯数列中的某个数字:

Fn–1 + Fn+1 = Ln

把卢卡斯数列中某个数字的左右“邻居”相加,和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某个数字的5倍:

Ln–1 + Ln+1 = 5Fn

将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某个数字与对应的卢卡斯数列中某个数字相乘,就会得到斐波那契数列中的另一个数字!

FnLn = F2n

延伸阅读

我们利用比内公式和简单的代数运算[比如,(x – y)(x + y) = x2 – y2],证明上面给出的最后一种关系。令h = (1–)/2,斐波那契数列和卢卡斯数列的比内公式可以分别表述为:

把这两个表达式相乘,就会得到:

那么,“黄金比例”这个名称又是从哪里得来的呢?它来自“黄金矩形”(golden rectangle)。如下图所示,该矩形的长宽之比正好是g = 1.618 03…。

黄金矩形可以产生同样具有黄金比例关系的小矩形

把矩形的短边定义为1个单位,从矩形中移除一个1×1的正方形,剩下的矩形大小为1×(g–1),它的长宽之比为:

因此,这个小矩形也同原来的矩形一样,具有黄金比例关系。顺便告诉大家,g是具有这种完美属性的唯一数字,因为等式= g,即g2 – g – 1 = 0。根据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满足这个方程式的唯一正数就是(1 +) / 2 = g。

凭借这个属性,黄金矩形被视为最美的矩形,很多艺术家、建筑师和摄影师都会有意识地在作品中使用这种矩形。达·芬奇的老朋友、合作伙伴卢卡·帕乔利把黄金矩形的长宽比称作“神圣比例”(the pine proportion)。

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比例给众多艺术家、建筑师和摄影家带来了灵感
图片来源:娜塔莉亚·圣克莱尔

由于黄金比例具有很多充满美感的数学属性,即使某些情况与黄金比例无关,人们也往往会想到它。例如,丹·布朗在他的著作《达·芬奇密码》中断言,1.618这个数字几乎无处不在,人类的身体就是一个证据。例如,布朗称,人的身高与肚脐高度之比一定是1.618。我自己没有做过这个实验,但是《大学数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黄金比例的误读”的文章,作者乔治·马考夫斯基称这个说法根本不对。不过,在某些人看来,只要某个数字似乎与1.6比较接近,就意味着黄金比例在发挥神奇的作用。

我经常说,斐波那契数列的许多规律都充满了诗意。我在这里举一个从诗歌得出斐波那契数列的例子,大多数五行打油诗都有下面这种韵律。(暂且把这首打油诗称作“dum”吧。)

斐波那契数列打油诗

数一数每行的音节数,就会发现到处都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数字!我诗兴大发,决定也创作一首斐波那契数列的打油诗:

I think Fibonacci is fun(我觉得斐波那契数列真有意思。)

It starts with a 1 and a 1(开始两项是1和1。)

Then 2, 3, 5, 8(然后是2,3,5,8。)

But don’t stop there, mate(不过,伙计,不要着急,)

The fun has just barely begun!(更好玩的还在后面呢!)

[1] 黄金比例,美国常用1.618 03…表示,中国惯用0.618 03…表示,表示方法不同,实质计算相同。——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