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终极智能:感知机器与人工智能的未来 » 终极智能:感知机器与人工智能的未来全文在线阅读

《终极智能:感知机器与人工智能的未来》推荐序

关灯直达底部

现今,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大增。人工智能正在被加快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它使我们能够对此前看不见且无法衡量的场景进行评估。人工智能已经深刻而广泛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智能手机、图像识别到机器视觉,从嵌入式软件到智能控制,从大数据采集到分析理解等,其中都渗透着对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许多过去被视为只有依靠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复杂工作,也开始出现被机器完美替代的可能性。今天,我们要选择的已经不是要不要接受人工智能了,而是要选择是否以科学理性的方式应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共同应对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带来的法律、伦理、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新的挑战。

人工智能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和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它涵盖了可以使机器具备推理、学习和行为智力的多种技术。其中一些技术以建造系统时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和规则集为基础;有一些技术则使用“试探法”,即通过合理推测从大量可能的选项中选出最合理的选项;还有一些技术先做出核心假设,然后考虑新的信息,从而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人工智能是一个关于智能的跨学科领域。其中,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门重要的子学科。机器学习即从数据中学习的算法,这种学习可以分为多种类别,如“监督式学习”和“无监督式学习”等。

人工智能有着人类难以比肩的优势。一是人工智能可以完全脱离载体。在基础层面,人工智能无须考虑保护载体;在更高层面,人工智能还可以同时在多个地点复制或展示智能。我们人类无法了解在同一时间出现在11个地点是怎样一种感受,但人工智能可以。二是人工智能具有快速迭代改进的能力。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这一能力。我们尊敬学者、老师和指导者,因为他们能够以多种方式帮助我们学习和提高自我,培养我们使用智力的能力。提高智力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缓慢的、间接的过程。我们无论是通过对行为、知识的直接感知还是通过输入学习,都无法简单地将他人的智能复制给自己。人工智能却不局限于这种自我改进形式,它可以复制出100万个自己,进而操控它们、测试结果、摒弃不良的更改。这是对智能实施的非常直接而快速的操控,而且它不会对本体造成任何影响。如果人类一直局限于我们的生物智能,就不可能实现如此直接而快速的自我改进。

从20世纪中叶至今,人工智能虽然快速发展,但仍处于单台或局域成组机器处理简单任务的弱人工智能阶段。依靠全球网络、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终端云端协同实现强人工智能的计划,也就是使人工智能具有人类思考方式和处理多样复杂任务能力的计划,还处于发展初期。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其发展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打败国际象棋大师的“深蓝”,到现今打败围棋高手李世石的谷歌AlphaGo以及处于加快成熟阶段的无人机与无人驾驶汽车,从依靠海量计算能力的“强计算”弱智能,到依靠深度学习大数据、云计算的网络协同强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和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而本质性的转变。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启动人工智能研究,并于1986年将智能计算机系统、智能机器人和智能信息处理等重大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进入21世纪后,国家更加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断加大对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发展的支持力度,我们的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智能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的应用发展,适应个性化、定制式设计制造服务,促进中国制造向全球制造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拓展,实现由大转强。人工智能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核心技术和能力。为紧跟国际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向国内读者展现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动态,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翻译了这本书。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网络时代,在全球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式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在万物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物理与计算环境的支持下,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产业化应用速度将更加快捷迅猛。我们将继续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组织翻译国外相关优秀著作,努力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制造业领域,提供更多有关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话题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创新发展动态。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