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 » 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全文在线阅读

《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附录三 金庸武侠时代丛考

关灯直达底部

金庸的十五部长中短篇小说,按照其内容的时代属性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依附于具体的历史时代和重大事件的。虽然小说叙述虚虚实实,未必能和史实一一对应,但其基本时代却无疑可以确定。金庸大部分作品都属于此列,作品包括《越女剑》《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鹿鼎记》《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

另一类作品则相反,其历史背景是基本虚化的。虽然其中会提到前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故事本身所发生的时代却没有清楚指明。这类作品包括《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和《鸳鸯刀》。但是《鸳鸯刀》较为特殊,因为以反清为主题,显然发生在满清一朝。

小说本是虚构,作者不指名时代,目的也是要将背景架空,要确切地“考证”其发生在何时代未免穿凿。但是仍然可以讨论:这些作品中的故事,假设发生在我们的现实时空之中,那么发生在何时代相对最为合理?这个问题颇具兴味,且对于本书至关重要,下面让我们一一来看。

侠客行

出于某些下面会清楚的理由,我们首先讨论《侠客行》这部书。此书中提到武当派,在金庸武侠历史的基本设定里显然发生在明代之后。并且说到“张三丰祖师是数百年来武林中震烁古今的大宗师”,说明其时代远在张三丰时代之后的数百年。张三丰在元朝中叶(1300年前后)达到鼎盛时期,那么《侠客行》的时代至少在两百年后,也就是1500年之后,这是其时代的上限。

下限又何在?书中提到了“关东四大门派”,四派都为汉人,且称霸关东(辽东),也就是说辽东地区基本是汉人的天下。这只可能在明末之前或晚清以后。自满清在辽东兴起,在关外的汉人便惨遭屠戮,沦为皂隶,后来更竖起“柳条边”禁止汉人出关,关外人口极为稀少。直到晚清撤销弊政后,汉人才大量下关东。清代前中期,关东纵然有一些汉人高手居住和活动(譬如胡一刀、胡斐父子,杜希孟等),也不至于有四大门派来称王称霸。《侠客行》的故事又显然不会发生在晚清衰世,那么时代下限便可定为明末,亦即1618年后金起兵以前。事实上,由于要和《碧血剑》的时代错开(二者所描述的江湖差异极大,至少侠客行里没有天下第一高手穆人清其人),还应该再早数十年才合情理。

因此,《侠客行》的故事可以锁定在1500年—1600年之间。

书中更提到一个具体的干支年“庚申”:

只见簿面上写着“河北通州聂家拳”七字,打开簿子,第一行触目惊心,便是“庚申五月初二,聂宗台在沧州郝家庄奸杀二命,留书嫁祸于黑虎寨盗贼”,第二行书道:“庚申十月十七,聂宗峰在济南府以小故击伤刘文质之长子,当夜杀刘家满门一十三人灭口。”聂宗台、聂宗峰都聂老拳师的儿子,在江湖上颇有英侠之名,想不到暗中竟是无恶不作。

另外,白自在看完有关记载后,曾说道:“知人知面不知心!这聂立人当真可杀。姓白的倘若早得几年见了这本账簿,侠客岛就是对他手下留情,姓白的也要杀他全家。”由此可见,庚申年当在故事主体情节发生的同时或稍早,考这一时期的庚申年有1500,1560,1620年。其中1620年努尔哈赤已经起兵,辽东大乱,显然太晚。因此只有1500和1560两种可能。

下一个,也是更重要的线索是书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闰二月。因为当年按传统历法有闰二月,阿绣等人才得以不死。也即是说:该庚申年之后几年内就是某个有闰二月的年份。那么哪些年有闰二月呢?陈垣先生有一本《二十史朔闰表》,给出了上下数千年的历法情况。查询可知,1500年之后数十年内无闰二月,直到1534年方有,而1560年后,1564年即有闰二月,与作品描述丝丝入扣。如此巧合,让人不得不觉得,似乎作者本人就是以这一年代为蓝本而写作的。

石破天从侠客岛归来是公元1564年,即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那么侠客岛之行就发生在前一年即1563年,故事的大部分内容都发生在这一年。而侠客岛的赏善罚恶令初现江湖则是在1533年。石破天在侠客岛武功大成之时,后来武功天下第一的穆人清最多还只是个孩子,故事结束之后,又过了七八十年,方有《碧血剑》的江湖。

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毫无疑问发生在明代,以提到武当和张三丰来说,显然是在明朝之后,而《鹿鼎记》中澄观和尚回忆时曾想到“听说前朝有位独孤求败大侠,又有位令狐冲大侠”。既然是前朝,那必然是在清代之前,因此故事只能发生在1368年—1644年的明朝276年间。

这个年限还可以再压缩很多。《倚天屠龙记》中的少林、武当掌门及主要元老历历可考,和《笑傲江湖》全不相同。倚天屠龙记中记叙的故事结束后,这些人也不会一下子死光,流风余绪至少会绵延数十年。所以《笑傲》故事绝不会发生在明初。《碧血剑》中明末华山派由神剑仙猿穆人清执掌数十年,而笑傲中未提到其人,那么明末也不可能。所以其时代应该是在1400年—1600的二百年之间。

再进一步来说,《笑傲》中提到任盈盈向武当归还“八十余年前”日月教攻打武当所抢夺的张三丰所传真武剑和《太极拳经》,说明“八十余年前”张三丰已经不在世。张三丰在《倚天屠龙记》结束时(1358年)还健在无恙。那么“八十余年”之后即故事发生的主体年份至少当在1440年后了。

并且既然当年日月教攻破武当,说明已经稍有声势。而在1358年时还毫无踪影,只有一个明教。如果日月教是传承自明教,那么显然是在明教主体消亡之后,即使不是,一个江湖容不下两个偌大魔教,和倚天时代也应该距离较远。所以日月教攻打武当之役最早也只能发生在1368年明朝成立之后,则八十余年后大约是1450年,故事最早可能发生在这个时代。

明代中期这一两百年虽然大体平静,但1450年前后恰是个例外。1449年蒙古瓦剌部的也先攻打北京,明英宗正统帝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大败被俘。也先挟英宗兵临城下,明廷遂紧急立英宗之弟,是为代宗,改元景泰。1450年也先放英宗回国,被代宗软禁。到了1457年,英宗又发动夺门之变,咸鱼翻身,夺回皇位。这些轰动天下的大事在武林中不可能毫无反应,不但漠不关心,而且一句不提。所以故事发生的时间还得向后推数十年,至少是1470年以后了。

那么从1470年—1600年,究竟可以定位到哪一个时段呢?书中直接的线索已经不多,但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判断,故事发生时代应该比1470年还要再后推若干年。譬如说日月教与五岳剑派的斗争延续了百年有余:

方证微笑道:“令狐掌门此言差矣。魔教要毁我少林、武当与五岳剑派,百余年前便已存此心,其时老衲都未出世,和令狐掌门又有何干?”(《笑傲江湖》三十“密议”)

左冷禅道:“想我五岳剑派向来同气连枝,百余年来携手结盟,早便如同一家,兄弟忝为五派盟主,亦已多历年所。”(《笑傲江湖》三十二“并派”)

由1470年计,百余年前又回到了元末明教时代,就算可以将与少林武当的恩怨上溯到明教时的仇恨,但当时五岳剑派除了华山都不显赫,更遑论联盟。日月教与武当少林等的仇恨,以及五岳剑派的联盟都当在之后数十年,才有充分的时间发展出笑傲时代的百年恩怨。因此,设定五岳剑派最初结盟在1400年前后,而故事主体发生在1500年之后较为合宜。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上文考察的成果,排除1533年之后的所有年份,否则方证方丈、冲虚道长他们,就要去喝腊八粥了。而少林妙谛、武当愚茶等人,按《侠客行》的描述,在第一次腊八粥之约前多年已经成名,甚至成名后已经隐居(“妙谛大师隐居十余年,早已不问世事”),所以二者的年代还要隔得更远一点。至少也得在1520年之前。

如果框定在1500年—1520年之间,能否进一步确定具体的年份呢?

能,因为书中还有一条:

王夫人皱眉道:“这么事急求救,江湖上传了开去,实是大大堕了福威镖局的名头。”林震南忽道:“娘子,你今年三十九岁罢?”王夫人啐道:“呸!这当儿还来问我的年纪?我是属虎,你不知道我几岁吗?”林震南道:“我发帖子出去,便说是给你做四十岁的大生日……”王夫人道:“为什么好端端给我添上一岁年纪?我还老得不够快么?”林震南摇头道:“你几时老了?头上白发也还没一根。我说给你做生日,那么请些至亲好友,谁也不会起疑。等到客人来了,咱们只拣相好的暗中一说,那便跟镖局子的名头无损。”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王夫人属虎,在故事发生之时实岁三十九岁,很容易算出故事发生在蛇年,即巳年。相关时段里,1497、1509、1521年为蛇年。综合上文所述,定位为1509年最为妥当。

综上所述,大约1400年前后,日月教或其前身(本书中设定为明教别支)兴起,开始和正教人士为敌。五岳剑派亦在其时结盟,二三十年后始坐大。八十余年前,即1420年后,日月教有攻武当之举。1485年,华山有惨烈的玉女峰比剑。任我行被囚于1499年。1509年福威镖局灭门,故事主体情节发生在之后数年,到1511年任我行暴毙。1514年令狐冲与任盈盈成婚。而侠客岛之现于江湖,在十八年后,其主体情节更发生在近五十年后,可以不发生大的交叉和矛盾。

鸳鸯刀

《鸳鸯刀》是一部比较特殊的作品,不同于上述几部小说,整个故事是以反清为主线展开的,因此其基本背景很清楚,是在清朝,并且显然并非晚清,应该是在清中叶。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个不很知名的历史人物出现:

跟他说话的竟是川陕总督刘于义刘大人。周威信在江湖上虽然赫赫有名,但生平见过的官府,最大的也不过是府台大人,这一次居然是总督大人亲自接见,那自然要受宠若惊,自然要战战兢兢,坐立不安。

刘大人那几句话,在心头已不知翻来覆去地重温了几百遍:“周镖头,这一对刀,叫作‘鸳鸯刀’,当真是非同小可,你好好接下了。今上还在当贝勒的时候,便已密派亲信,到处寻觅。接位之后,更下了密旨,命天下十八省督抚着意查访。好容易逮到了‘鸳鸯刀’的主儿,可是这对宝刀却给那两个刁徒藏了起来,不论如何侦查,始终如同石沉大海一般。天幸是本督祖上积德,托了皇上洪福,终于给我得到了。”

刘于义(1675年—1748年)确有其人,字喻旃,号蔚冈。江苏武进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曾任直隶总督及陕西总督,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卒。其死法很有意思,是在养心殿朝见皇帝,跪拜后起身时踩中自己的衣袂,扑跌而死。

查刘于义任川陕总督的年份,是从乾隆元年到二年(1736年—1737年),只有两年,且为署理(暂代)。因此严格说,故事只能发生在这两年间。按说问题已经解决。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刘总督还说“好容易逮到了‘鸳鸯刀’的主儿,可是这对宝刀却给那两个刁徒藏了起来”,此事在下文也有描述:

“十六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听得宫中的两名侍卫谈起,皇帝得知世上有一对‘鸳鸯宝刀’,得之者可以无敌于天下,这对刀分在一位姓袁和一位姓杨的英雄手中。于是皇帝将袁杨二人全家捕来,勒逼二人交出宝刀。两位大英雄不屈而死,两位英雄的夫人却被逮进了天牢。”

也就是说,按照刘于义的说法,同一个皇帝十六年前逮捕了袁杨两位英雄,但没有得到宝刀,十六年后才由刘于义寻访得到。但乾隆初年,乾隆才刚刚即位,十六年前还是皇子,与文中描述不符。况且纵然按1737年算,十六年前乾隆也不过十岁左右,就年龄来说也不可能如此兴风作浪。

并且,这段话在旧版中描述则有不同:

刘大人那几句话,他在心头已不知翻来覆去地重温了几十百遍:“周镖头,这一对刀,叫作‘鸳鸯刀’,当真是非同小可,你好好接下了。那本来是大内中所藏之物,先帝康熙爷宾天之际,不知怎地给人偷盗出去,流落在外。今上接位之后便下了密旨,命天下十八省督抚寻访,十三年来,始终不见踪迹。总算是叨了皇上洪福,给我得到了。嘿嘿,你们威信镖局做事还算牢靠,现下派你护送这对鸳鸯宝刀进京,路上可不许泄漏半点风声。你把宝刀平安送到北京,回头自然重重有赏。”

以旧版来说,“先帝康熙爷”,“今上”在位十三年,则当为雍正无疑,故事当发生在雍正十三年。刘于义在雍正时任陕西总督,虽非川陕总督,地位也相仿佛。但是旧版中后文仍然是十六年前皇帝从袁杨二人手中得到宝刀云云,与这里说的大内中所藏之物仍有矛盾。当然,这或许不过是刘大人诓骗周威信的谎话。但是在十六年前,欲夺鸳鸯刀的显然是康熙而非总共才当了十三年皇帝的雍正了。

十六年前后是两个皇帝并没有必然的矛盾,但是如果仔细解释这个皇帝那个皇帝的异同,必然使得故事显得不必要的繁冗。因此新版删去了“康熙爷”的提法,将故事虚化,但却留下了川陕总督刘于义这个具体的历史坐标没有改动。

在无论哪种说法都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呢?十六年是关系故事内在逻辑的时间跨度,不可更改。而川陕总督刘于义只是外在的记号,不必死于句下。因此,故事还是按照金庸本人的初衷,放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宜,至于十六年前“逮到‘鸳鸯刀’的主儿”一事,可以视为雍正当雍亲王时,借康熙帝名义所为,本书中有详细的解释。

连城诀

《连城诀》在金庸作品中是时间极为模糊的一部作品,连武当、少林等标志性的门派也没提到。不过有太极剑高手刘乘风出场。这套剑法创自张三丰,在令狐冲时代还是武当秘传的绝学。因此故事的时代无疑已经是明后期或清朝了。

新修版《连城诀》中有更详细的说明:

大清康熙年间,忽有一位身具高强武功的高僧驻锡荆州天宁寺,无意中发现了宝藏,他将此讯息写成书信,托人送交给当时天地会广东红旗香主吴六奇,请他去发掘出来,作天地会反清复明之用。因怕泄漏机密,他将宝藏所在处用密码(剑诀)注入一本当时流传的《唐诗选辑》之中,送交吴六奇。吴六奇是他师兄的弟子,同门相传,和那高僧都会“唐诗剑法”,知道剑法的次序。不幸密码送到时,吴六奇遭难,为人所害,这剑诀密码便流落在外。送信人辗转将讯息传了出来,讯息若不与《唐诗选辑》连在一起,凑不成一块;得讯之人如不会“唐诗剑法”,虽知剑诀,但不知剑招次序,宝藏也就难以找到。梅念笙是那高僧与吴六奇的同派门人,会使“唐诗剑法”,后来又得了剑诀,事机不密,落得给三个徒弟背叛杀害的下场。

吴六奇是清初人,也是《鹿鼎记》中重要人物,由此可知,梅念笙的时代必然在《鹿鼎记》之后。但后到如何程度?从“同派门人”四字中很难捉摸,可能在数十年后,也可能在一两百年后。

再从小说之间的关系来看,《连城诀》中南四奇、丁典、血刀老祖及最后的狄云都是傲视天下的高手,但与《鹿鼎记》《鸳鸯刀》《书剑》及《飞狐》中人物皆无明确关系,彼此间的时代差距至少也是数十年级别的。《鹿鼎记》结束于雅克萨之战后的康熙中叶,此后天地会等反清帮会仍很活跃。到了康熙晚年及雍正年间,九难奔走四方,收江南八侠,吕四娘刺杀雍正,不仅民间流传甚广,也是金庸本人在书中提到过的武侠历史,乾隆年间的事《书剑》《飞狐》《雪山》诸书言之甚详。要在这些时段间插入一个属于《连城诀》的时期,实在非常勉强。何况在乾隆之前,武林中反清声势仍然颇盛,但《连城诀》中却无丝毫反映。

因此,连城诀的故事,最可能发生在乾隆之后的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上距雪山飞狐的结尾又有数十年,此时是列强入侵前夜,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终结时段。天下掌门人大会后,武林中自相残杀成风,以众江湖高手不是惨死就是发疯而结束,作为金庸笔下武林的黑暗结局可谓再合适不过。

白马啸西风

本故事全发生在回疆。回疆为清代对新疆地区称呼,故当在清代。故事又因高昌迷宫而起。高昌国于公元640年灭国,此后唐朝赐给高昌国大量汉人之物,被高昌人封入迷宫。此后“千余年来,沙漠变迁,树木丛生。”即是说,故事发生之时,必然已经是公元1640年之后了。

回疆为乾隆时的称呼,且哈萨克人所住地区与内地之间似无政权隔阂。此地在乾隆平准之前长期属于准噶尔汗国,后又有大小和卓之割据战乱,到大约1759年后才完全归附清朝。此后哈萨克人与汉人之间,方有较多接触,故事当发生在此后,但只讲到回疆一域,未揭示武林全貌,时代特征不明显,具体于何时,实在难以考证,只能说在清朝灭亡前均有可能。不过哈萨克人瓦尔拉齐能在江南称霸,而李文秀不过学了两年的武功就被认为是“江湖上已可算得是一流好手”,都隐隐暗示出是武学衰世。当然,本书中设置得极为晚近,与斯坦因的新疆考察相衔接,只是笔者的自由想象,作为武术末世的一点尾声。

349 本表收入本书中所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皆为公元纪年,以编年形式排列,有“约”字样者表示确切年份不可考,大概系于某年。关于金庸作品编年的体系,参考了丁俞斌的《金庸武侠故事编年和人物大全》一书,但也有许多不同,恕不一一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