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三部) »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三部)全文在线阅读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三部)》我无能为力,静待大雨

关灯直达底部

倾泻一空

所有的凹处都盛满了汹涌的水

所有的凹处都被砸击得更凹

我无能为力,静待大雨倾泻一空

迷离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当大地斜起身子,

这些水会不由自主地流向大海。”

——《大雨倾盆而下》(节选)

赵丽华

1964年11月生。著有诗集《赵丽华诗选》、《我将侧身走过》,曾与郁葱合作主编《中国诗选》、《中国年代诗歌大展》等。现居廊坊。

缘于2006年轰动全国的“恶搞梨花诗”事件,我想,中国不知道赵丽华的读者已经不多了。但那更像一场经过策划的娱乐事件,与诗歌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因此这篇文章可能会让那些希望看“梨花体”热闹的读者失望了——我不打算在这件无聊的事情上浪费笔墨,而会直接进入到严肃的诗歌空间中。

也许仅仅是年龄的缘故,20世纪60年代出生诗人因为阅历丰富而更为成熟,世事洞明,他们的诗有一种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优点;而“70后”诗人在干同样的事情时却自觉不自觉地显得“做”,一不小心就暴露出稚气的脸孔。诗歌也是生活,对于大多数诗人来说,没活到那个程度就很难写到那个深度。当然,天才除外。

赵丽华的部分短诗就具有返璞归真的质地,短句、少技巧、质朴的内容组合出诱人的魅力。《如果我不在家,就在图书馆》的巧妙之处在于诗人以极其单纯的句式写出了现代人的普遍状况:

生活中重复总是很多

改变总是很少

我坐在图书馆里

琐事总是很多

正事总是很少

我走在回家的路上

看到的熟人总是很多

朋友总是很少……

显然,诗人在用最简单的生活场景展示了现代人的无聊、无助、孤独和冷漠。该诗最后的追问直指人心:

衣食无忧

吃穿不愁

为什么我的缺憾总是很多

惊喜总是很少

而它的隐喻是通过对一则咖啡广告——如果我不在家,就在咖啡店里;如果我不在咖啡店,就在去咖啡店的路上(萨特)——的借用来达到的。诗歌间接用典的技巧相当隐蔽:咖啡店是一个饶有意味的场所,时常光顾者即使不是富翁,至少也“衣食无忧吃穿不愁”,那么一个安逸成功的白领却每日按部就班地在家、咖啡店和路上回旋,平静生活中的危机不言自明。

同样的巧妙出现在《标点符号》中。应该说,拿标点符号来作诗,赵丽华不是第一个,但赵丽华做出了自己的味道。“一生只能有一个终点/这个句号可以是有毛刺的/绳圈、未散尽硝烟的枪管、或周边长满青草的//陷阱……延缓这里面的致命/那没有说出的部分,请用省略号∥而生活中最常用的是问号……”字里行间穿插着无数种人生和对人生的追问。作家鬼子有一次和我闲聊到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说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写卖血的故事了,因为“崔灏题诗在上头”。我想,即使以后还会有人以标点符号作诗,但他绝对无法轻易避开赵丽华的《标点符号》。

通常,女诗人的作品多是抒发内心感想、人生感悟,极少宏大主题和叙事成分。赵丽华不染指宏大主题,但插足叙事领域,她的不少作品都依靠叙事来表达诗意。《记一个结婚梦》叙述的是一个不大吉祥的梦:我和我的男人在婚礼结束回家的路上,因为我担心和朋友所在的那辆车会出车祸,所以我好像“一分钟都不能等”似的要“马上坐到他车上去”,“这样,随便哪辆车出了问题都无所谓了”。按常规,诗歌到这里可以结束了,而且可以烘托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光辉主旨,然而诗人并不如此流俗,她的可贵在于她要避开这份庸俗而继续挖掘下去。紧接着,“我”站出来对事实作出反驳,告诉读者这是梦,而梦往往是和现实相反的:“在梦里我们已经办好了手续,/说明我们此生永远不可能有什么手续/在梦里我们最终没能坐在一起/说明我们此生可能永远都在一起。”真是峰回路转!诗歌产生巨大的张力——它一本正经地综合了“背信弃义”和“天长地久”两大夙敌,既展现了内在的悖论和离心力,又做得天衣无缝水到渠成。也许世界就是这样在似是而非中运转的。这让我想起了欧阳江河的一篇随笔:“诗歌这样,世界却那样。”联想到诗歌和诗人在当今社会的处境,我丝毫不认为《记一个结婚梦》有什么荒谬。

赵丽华最具影响的作品无疑是《风沙吹过……》:

风沙吹过草原

风沙吹过草原的时候几乎没有阻挡

所有的草都太低了

它们一一伏下身子

用草根抓住沙地

风沙吹进城市

风沙终于吹进城市

在城市的街道上

步伐比行人还快

它们遇到混凝土建筑

遇到玻璃幕墙

它们一路地往上吹

带着情绪往上吹

在最高的楼层

呜咽得最厉害

风沙吹过我居住的城市

向南一路吹去

风沙还将吹过我

吹过我时

就渐渐弱了下来

有关赵丽华的评论文章很少不提及这首诗的,安琪甚至把此诗与舒婷的《神女峰》、翟永明的《女人》、陆忆敏的《美国妇女杂志》等一起并列为她最喜欢的五个女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安琪:《回答〈诗潮〉编者关于女性诗歌的访谈》)。排除友情成分不谈,这首诗的确“物有所值”。与赵丽华的其他作品一样,《风沙吹过……》仍然具有表面上的干净、简洁的特征:风沙吹过草原、城市的街道、混凝土建筑、玻璃幕墙、最高的楼层,所向披靡,然而“吹过我时,就渐渐弱了下来”。表面的软和内在的硬、表面的威武和内在的懦弱、表面的空无和内在的真实在这首短诗里作出了残酷的较量。风沙是看不见的,但它真实存在,风沙是强大的,但它惧怕人的灵魂,于是风沙弱了下来,“人”站了起来,诗歌步入了哲学的厅堂。“我的世界和你的世界/并不一样”(《不一样的世界》),似乎确实如此,在世界的快和内心的慢之间,诗人选择了后者。于是在风沙中坚守的姿态取代了诗人在世俗中的市民形象。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能够这样坚守精神之城,那么,诗歌有福了,爱诗者有福了。

但在诗歌中要做到以浅见深、以简喻繁并不容易,这需要诗人杰出的技巧和深刻的洞察力,如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就会弄巧成拙。对此,布罗茨基在随笔《娜杰日达·曼德尔斯塔姆》中有过精辟论述:

现实,就其本身而言,毫无价值,是洞察力赋予了它意义。洞察力有等级之分(意义也相应地分为不同的等级),那些通过最精密、最敏感的棱镜获得的洞察力级别最高。只有以语言为主要工具的文化与文明,才能赋予棱镜般的精密度和敏感度。

《月亮对每一片树叶都是公平的》就有“洞察力过浅”的嫌疑,在这首诗里,诗意不是自然呈现而是主动托出,“我”像一个卖弄学问的学究,迫不及待地给读者讲道理。平等对话立场丧失的结果只能是另一方的反抗或漠视。值得警惕的是,赵丽华2002年以后的作品,对生活的洞察力有自动降格之势,小玩笑、小噱头成为诗歌的主角。可读性和可感性增加了,却淡薄了可思性,诗歌于是滑落为杨柳风——“吹面不寒”,仅仅是脸面舒服,却极难吹进心里。一旦诗歌降低了精神上的尺度,丧失了对人类灵魂的浸润和拷问,它的斤两就可想而知。联想到近年来赵丽华所受到的“道德审判”,这样的提醒恐非无稽之谈。

奇怪的是,赵丽华的诗歌观念与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向度差异颇大。比如她说,“我不喜欢需要诠释的艺术”(见《诗歌月刊》2002年第3期),“一直以来,我感觉我们的诗都太滞重了。我们让诗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历史的、现实的、命运的、道德的、民族传统的、个人信仰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等等,等等。我很想在我的诗中卸下这些负累,让诗轻松一些……”(《我曾多次写到雨》,见《诗歌与人》2001年“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专号”)。然而在同一篇文章里,她又说:“如果我单纯做些客观的描述,我想那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我想写出什么,我有我个人的目的,如果有人说我这首诗描述的事物很准确,有画面感,而不说别的,那么我会很失望。读者应该从里面读出更多的东西……写诗总要寄托一定的情感,但不会直接说出来。所谓的借物抒情,把一些要表达的东西隐在画面之后。”由此可以看出,赵丽华还是很在乎作品的内容以及别人如何诠释其作品的。其实,依赵丽华之聪慧,她不可能不明白“不需要诠释”的诗歌面孔将会是怎样的苍白,因此,我宁愿将“不需要诠释”理解为她是对那些伪装深沉、动辄挥舞“历史的、现实的、命运的、道德的、民族传统的、个人信仰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棒子吓唬人的作品表示反感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