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紫色菩提 » 紫色菩提全文在线阅读

《紫色菩提》金箭与铅箭

关灯直达底部

同样的一个人,心中有爱就点石成金,失却了爱则黄金也变成铅。

希腊神话里,爱神丘比特身上背了两支箭,一支金箭,一支铅箭,传说被金箭射中的人就会滋生爱苗,情爱如痴;被铅箭射中的人就反目成仇,恨之入骨。

一般人总是希望永远不要被铅箭射中,而且希望天天被金箭射中。可叹的是,丘比特总是双箭连发,当一个人为金箭沉迷的时候,第二支铅箭马上就射来了。

但是人有所不知,金箭与铅箭不是背在丘比特身上,而是背负在我们自己心上。我们热爱一个人的时候,其心如金,闪闪生辉,所中之处鸟语花香,皆如春天;我们怨恨人的时候,其心如铅,灰败沉重,所到之地冰雪封冻,一如严冬。

同一棵树,春天来的时候就发芽生长,冬天来了便落叶萧瑟。同样的一个人,心中有爱就点石成金,失去了爱则黄金也变成铅。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背着金箭与铅箭。

爱神,就是我们自己。

爱神就是我们自己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世界除了我们就没有爱神,只是爱神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它是我们的环境和因缘,我们内心的金箭与铅箭是我们的“内缘”,我们外在的机遇就是我们的“外境”,而时间与空间的因素是我们的“助缘”。

当我们的内缘与外境、助缘和谐的时候,我们就射出了金箭;可是当内缘、外境、助缘不和谐,甚至起冲突的时候,我们的铅箭就射出去了。

我想,我们对一个人由爱生恨,有时是因我们自己产生了厌离之心,但大部分时间是由于那个对象背弃了我们,后一种情况比较严重,是我们自己用有毒的铅箭射中我们自己,我们的一念怨毒就是一支铅箭,我们天天怨毒就天天中箭。

我认识一些人,他们在爱情里受伤,经过了数十年还满腹的怨恨,这些人心中所射出的铅箭怕是早已塞满天地之间了。

如何把铅箭拔掉才是更重要的吧!

梨花的两种面目

人不只背负着金箭和铅箭,人心还能发射更多的东西。日本近代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称之为“渴爱”,并且认为一切都是由渴爱来的,他说:

渴爱要看,于是便有了眼睛; 渴爱要听,于是便有了耳朵; 渴爱要跳,于是便有了麋鹿、羚羊、兔子,以及其它会跳的动物; 渴爱要飞,于是便有了各式各样的鸟; 渴爱要游,于是凡有水的地方便有了鱼; 渴爱要开花,于是便有了种种不同的花卉; 渴爱要发光,于是便有了星星; 渴爱要有天体运行的场合,于是便有了天文学上所说的种种现象; 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渴爱是宇宙创造者。

因此,“渴爱”先于我们,因为有渴爱,所以我们才有种种的形体,种种的行为,种种的表现。我们先爱了,才产生了善意、关怀、牺牲、有舍、付出,甚至为了所爱,不惜生命;也因为我们先有恨,才有仇恨、嗔毒、抛弃、伤害、毁灭、自私,甚至为了仇恨,消灭自己。

渴爱与外在的对应也是非常重要,我们如果只有金箭和铅箭,而没有弓,以及拉弓的力,不管什么箭都射不出去。

我有一个朋友,他家的院子里有一株梨树,每年都会盛开洁白得几近于无染的梨花,有一天他告诉我:“每天抬头看到窗外的梨花落了一地,心里真是感到凄凉,在这个世界上,再好的东西也要凋谢和败坏的吧!我们是多么无能,竟然不能保留一朵梨花,让它永远开在树上。”

我看着朋友的信,想到他倚窗独坐的寂寞的影子,不禁也感受到他的忧伤,好像我亲见了他窗外落了一地梨花。

朋友正遭逢一次婚姻与爱情的巨变,心情灰败到极点,这个时候,不要说是梨花,就是节庆的烟火,快乐的颂歌,明朗的阳光,在他的眼中都是忧伤的。

我想到他以前的另一封来信:“我真是爱极了院子里这棵梨花,搬到这里选中这个房子,有一大半是因为这棵梨树。早晨醒来站在窗前看梨花落了一地,实在美丽非凡,今天还看到梨树的枝桠间正冒着新芽哩!”

这封信是他结婚不久,刚搬新家时写的,朋友可能早已忘了他曾经以如此美丽的角度去看梨花,两相对照,我们可以体会到,梨花还是同一株梨花,只因看的人心情不同也就有了差别。

最后,梨树被朋友砍倒,因为他要搬家了,他说:“我砍倒了梨树,因为我不希望别人拥有它,我要让它永远只活在我的记忆里。”

那棵梨树何辜呢?

可见渴爱所发出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了!

也可见渴爱与形体有深刻的对应,我们作为人一天,就一天不能去除所有的渴爱,但是,如果我们用对应的转化,可以把不善的渴爱变成善的渴爱。

心常欢喜、离垢、发光……

铃木大拙另有一段极为优美的文字,谈到渴爱的本质与对应,因为太优美了,我忍不住抄录在这里:

在一只猫追逐一只老鼠的时候,在一条蛇吞食一只青蛙的时候,在一条狗凶猛地向树上的一只松鼠大吠的时候,在一头猪在污泥中哼叫的时候,在一条鱼悠游自在地在水里游动的时候,在波涛汹涌地在怒海上面奔跃的时候,难道我们不在这当中感到我们本身的“渴爱”表现着某些变化无尽的形态吗?星星在晴朗的秋夜发着闪闪的光芒,沉思般地眨着眼睛;莲花在夏日的清晨开放着,甚至在太阳尚未升起之前就展开了它的花瓣;春天来到的时候,所有一切的树木都从漫长的冬眠之中醒来,争先恐后地爆出新生的绿叶——难道我们不是也能看出我们人类的“渴爱”在这当中展露它一部分特质吗?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了人可以通过修行走向清净的道路,知道了生命的悦乐或爱痛的源泉是我们自己,同时也知道了菩萨之道实是心之所发。

可是,作为一个菩萨,投生到娑婆世界仍然是形象的凡夫,若投生到地狱恶道,也要和地狱众生同受诸种大苦。不同的是,在对应的时候,凡夫感受到无法超越的苦,随苦而转,菩萨虽也处于苦境,却能不沉溺于苦,不为苦所缠缚,甚至以苦为乐——就是他身上纵使被铅箭所射满,但他不因此生恨,由他自己心里射出去的全是金箭。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有一段弥勒菩萨和善财童子的对话,说到有菩萨心者则“火不能烧,毒不能中,刀不能伤,水不能漂,烟不能熏”;弥勒菩萨接着说:“得一切智菩提心药,离五怖畏。何等为五?不为一切三毒火烧,五欲毒不中,惑刀不伤,有流不漂,诸觉观烟不能熏害。”

菩萨并未能免除一切俗世的遭遇,但不同的是在遭遇的时候,他能不被贪嗔痴三毒所焚烧,又能不被色声香味触五欲所射中,不会被迷惑的刀刃所杀伤,不会随波逐流失去清醒,也不会被种种思维辩证的烟所障蔽。

所以,在这个污浊的人间,我们投生于此有两种可能,一是随业流转,一是乘愿再来。菩萨本来不用再来的,因为他要度化众生,发大愿,所以又来了,一旦来到这个世界就只有和众生一起受苦,然而他总有超拔的力量,把种种的烦恼转化为智慧。

在《华严经》、《仁王经》里都记载了大乘菩萨的十地,也就是菩萨的十个不同层次。一是欢喜地菩萨,二是离垢地菩萨,三是发光地菩萨,四是焰慧地菩萨,五是极难胜地菩萨,六是现前地菩萨,七是远行地菩萨,八是不动地菩萨,九是善慧地菩萨,十是法云地菩萨。

后面几地的境界是我们凡夫所不能至,但不论在何景何情都能心常欢喜、心常离垢、心常发光、心常燃起智慧之火……都不是不可能的。

“凡夫”与“菩萨”实际上也是心的分别,是受(感受)、想(思维)、行(能动性)、识(细微分别,判断)的分别,而不是形象的分别,但到了最后则又没有分别了。

《法集经》里说:

亦得言一切法是菩提,亦得言一切法非为菩提。问曰:“以何义故?一切法名为菩提,一切法非菩提?”答曰:“于一切法,着我我所,此非菩提;觉一切法平等,知一切法真如,名为菩提。”

一切法,一切外境,一切一切对我们的喜乐或伤害都应做如是观,如果我因而被染着,那我就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了。

在《首楞严三昧经》里,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道理:

一切凡夫,忆想分别,颠倒取相,是故有缚。动念戏论,是故有缚。见闻觉知,是故有缚。此中实无缚者,所以者何?诸法无缚,本解脱故。诸法无解,本无缚故。常解脱相,无有愚痴。

——事实上,心常解脱的人,心常平等,心常真如,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不去草秽,禾实不成

佛教许多经典里,佛陀都说到当一个人动了慈爱之念,对方尚未得到慈爱的利益时,自己就先得利了;反之一个人怀有怨恨,对方尚未受害,自己就先受伤了。非仅如此,不论是慈爱或怨恨的付出,都还将绕一个圈子回来,报在自己身上。

像《出曜经》中说:“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击人得击。”

《四十二章经》里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贤者不可毁,祸必灭己也。”

到了终极,佛教里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完全去除恶念,就不可能成道;要到了善意遍满,才打下得道的基础。《三慧经》里就说:“身譬如地,善意如禾,恶意如草。不去草秽,禾实不成。人不去恶意,亦不得道。人有嗔恚,是为地生蒺藜。善意如电,来即明,去便复冥。邪念如云覆日时,不见己恶意起,不见道。”

这最后两句,是说我们寻常人很难做到完全没有恶念,但是最少应该在恶意萌起的时候,能自己知道,否则就与道无缘了。

所以,在铅箭射出之时,如果能立即觉察到,发出金箭,则人生还是有希望的,在《未曾有因缘经》里说:“前心作恶,如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暗”,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每天从睡眠中起来,其实就是如箭在弦,把自己从自我射出,射到一个复杂的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能够善处的人,不论遭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与烦恼,回到自我的时候,总是身心自在;不能善处的人,即使在快乐的时候,总埋下忧伤的暗影,回到自我的时候,那忧伤又会冒出头来。

当我们的念头发出时,注意它,不要让它空过,不要让它走失,凡所有事,都从善的角度来想,则人生有什么不可度的呢?则怨毒又如何伤害我呢?

化作春泥更护花

写到这里,我想到《四十二章经》里佛陀说的故事。有一个人听到佛陀在修道,并且行大仁慈,心里就起了嗔念,用很难听的话来骂佛陀,佛陀默不应对,那个人骂了半天觉得奇怪,就停止叫骂,问佛陀说:“为什么别人骂你,你都无动于衷呢?”

佛陀说:“你办了很丰盛的礼物要送给别人,那个人并不接受,这礼物是不是又回到你自己的手上呢?”

那人说:“当然又回到我的手上!”

佛陀说:“今天你骂我,我并不接受,这就像你自己拿着祸事,又回到你的身上。”

因为这件事,佛陀就教化他的弟子:“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这个世界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就是太多的仇恨、太多的欲望、太多的争夺、太多的嫉妒所造成的。当然,我们面对这样的世界是无能为力的,但至少我们能从本身做起,不随波逐流,做一个充满广大的、无私的、深刻的爱心的人。

即使从小爱来说,当我们曾经深切地爱过一个人之后,就不要再恨他了吧,如果不能再爱,就把爱化成关心、化成理解、化成清澄的智慧与明心。

如果要做春蚕,也不要到死都吐着怨恨的丝;如果要做蜡炬,也不要永远流着悲伤的泪。

我非常喜欢两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多么优美的境界,一朵花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护着一枝花,而花是不可能永远开在树上的。

若以人喻花,为什么有人一离开了枝桠,就怀恨、忧伤,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盛开的景况呢?

因此,从现在起,就把我们的铅箭丢掉,把我们的金箭起出,重新把弓拉满吧!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