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凤眼菩提 » 凤眼菩提全文在线阅读

《凤眼菩提》佛贵

关灯直达底部

佛的相虽是庄严美好,是最理想化的外表,但这些外表是人格伟大的象征与呈现,如果我们以这些外相来求如来,就容易落于断见,不能体贴到佛陀真正的本怀。

近代大画家吴昌硕,晚年时已成为闻名国际的画家,来求画的人益日增多,他原来对润笔并不计较,也常用润金来周济亲友、参与善事,可是为了使那些贪小便宜的人知难而退,在七十六岁那一年高揭笔榜,订出了润笔的价格。

他订出的价格是:“刻印,每字四两。题诗或跋,每件三十两。扇册页,每件四两。书画无论横直幅,三尺十四两,四尺十八两,五尺廿四两,六尺卅二两。”

以上是花卉的价钱,吴昌硕在润笔单后加注:“山水,视花卉例加三倍。点景加半。”

原因是山水画起来比花卉更费工夫。然而,他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画佛像,润洋比山水加倍,而且如果不是至亲好友规定,吴昌硕尽量避免画佛,他自己的说法是:“因写佛不能如花卉之头头是道也。”

为了把佛像画好,不但要加磨墨费两钱银子,而且要对方多准备纸,以便画坏的时候重画。可见得吴昌硕在画佛的时候,心情多么慎重,只是他说的“因写佛不能如花卉之头头是道也”,似乎有待商榷。当然,吴昌硕画佛是从文人笔意出发,与一般宗教绘画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无规矩可循,他也不愿去寻固定的规矩,所以感到画佛极难,他把佛像润笔订的价格外高,想是要吓退那些求佛像的人。

我曾看过一些吴昌硕所绘的佛像,他几乎很少从正面来画佛,而是从侧面和背面为多,并且他笔下的佛不像佛,而像罗汉,这有可能是故意的,为什么故意把佛像画成这样子呢?

近代的美术评论家都说吴昌硕是胸中有“奇”意的画家,他即使画平常事物都要追求奇意,何况是佛像呢?

吴昌硕与齐白石、傅抱石,被称喻为中国近代美术“伟大的三石”,现代艺术评论家谢里法曾以简短的评语来评断“三石”之间的不同:“若把吴昌硕视为是块山谷中的奇岩,那么齐白石就是家居脚边的一颗卵石,而傅抱石则成为溪间水湿淋淋的岩壁了。”“从吴昌硕作画的题材,可看出一个文人画家的视野。在他的画里,看在他眼里的都画出来了,但仍然要遗落不少东西,那些遗落了的,都是与奇岩不能相配的,因而是无法入画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吴昌硕把佛画成罗汉,而且常取远景与侧面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追求的正是个“奇”字。

三地二相,相相是圆满

但是,他说“写佛不能头头是道”,则是个错误的观念。

佛的精神、慈悲、内涵、气韵固然非常难以表达,但佛的形相却有一定的格局,和菩萨、罗汉都有很大的不同。佛的形相是怎样的呢?佛教徒时常挂在嘴上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却很少人能清楚地说出到底是哪三十二相,哪八十种好?

我们现在就来看佛的三十二相,佛的三十二种好相记载在许多经典上,字词稍有出入,意义都是一样的,可能是翻译的差别,我们现在就依《无量义经》来看佛的三十二相:

一、毫相如月旋。(毫,即毛)二、净眼如明镜。三、唇红。四、额广。五、狮子臆。(身结实如狮子)六、掌有合缦。七、指直而纤。八、马阴藏。(男根如马阴,藏于腹中)九、顶有日光。十、上下眴。(目明而柔顺)十一、舌赤好如丹果。十二、鼻修。(修即修长)十三、手足柔软。十四、内外相握。十五、皮肤细软。十六、细筋。十七、旋发给青。(绀,深青扬赤色)十八、眉睫绀而展。十九、白齿。二十、面门开。二十一、具千辐轮。二十二、臂修。二十三、毛右旋。二十四、锁骨。(不露骨)二十五、顶有肉髻。二十六、方口颊。二十七、四十齿。二十八、胸表字。(胸有字)二十九、腋满。三十、肘长。三十一、踝膝露现。三十二、鹿腨肠。(腰腹像鹿)

这三十二相,有些部分可能难以明白,等我们看到八十随形好时就能了然了。有的经典中记载的不尽相同,比较值得注意的不同像“身金色。身纵广。咽中津液得上味。广长舌。梵音深远。眉间白毫”等等。

本来,在印度,三十二相不限于佛,而是说具有这种相的人在家为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如果能同时具有几相也就是有福报的人了。这是印度人传统的相法,看来有许多和中国相像,倒是非常有趣的巧合,然而我们可以说:“全世界的相法都十分接近,这些好相都不是自然生成,而是历经无始劫的修行而成,到成佛的时候,一定具有这三十二相,相相圆满无缺。”

可见佛像不是渺不可知,确是“头头是道”。

八十随形好,种种庄严

“八十随形好”,是说随着三十二相而产生的好,也是更细地分出佛的庄严之美,所以又称为“八十种好”。关于佛的八十种好,出自《法界次第》和《大乘义章》,对于佛的容颜有更细致的记载。

现在我们就来看佛的八十种好:

一、无见顶相。(佛顶上之内鬘,仰之弥高,不见其顶)二、鼻高不见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轮垂埵。五、身坚实如那罗延。(那罗延,天上力士之名)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旋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而润译。十、膝骨坚而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圆而纤细。十五、指纹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震一切。二十五、一切众生见之而乐。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挠。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之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而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纹明直。三十六、手纹长。三十七、手纹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而殊好。四十、面净满如月。四十一、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气。四十三、自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狮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相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即头圆)。四十八、一切之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眼广长。五十五、死门之相具。(心与顶恒温热之意,因圣人死时或心或顶数日皆温)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边之光长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著。(圆满而不执著之意)七十一、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应众声。七十三、次第以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七十五、观不厌足。(欢喜见佛永不厌倦满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如青珠。八十、手足为有德之相。

我们看佛的八十种好,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佛的诸相圆满,但不离世相,使我们可以从佛法来观察世法,如果有一个人能具有八十种好中的几好,则虽不中,亦不远矣,不会是什么巨奸大恶之人。

二是,用来形容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时候,时常以动物为譬喻,例如眼睫如牛王、腹如鹿王、回旋如象王、仪容如狮子、行相如鹅王、马阴藏等等,可见众生平等,各有如来德相,我们在佛的《本生经》里看到佛陀的宿命,知道旨陀无始劫来曾投生在六道之中救拔众生,他是从众生成佛道的,成道时自然具有众生的种种相好庄严。

三是,佛的相虽是庄严美好,是最理想化的外表,但这些外表是人格伟大的象征与呈现,如果我们以这些外相来求如来,就容易落于断见,不能体贴到佛陀真正的本怀。

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这第三个问题尤其重要,在《金刚经》里就有一段佛陀与弟子须菩提的对话,谈到三十二相的问题。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你觉得可以用三十二相来观如来吗?)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是的是的,我觉得可以用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如果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么转轮圣王,就是如来——因为,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现在我心开意解,知道佛所说的真意,确实不应用三十二相来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果以外相来看我,以音声来祈求我,而不是以心来相应我的法身,这是人走向了邪道,不能见到真正的我呀!)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佛陀在这里,对佛的外相做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这一段很难翻释,我还是试释如下:

“须菩提呀!你如果这样想:‘如来不是因为诸相圆满具足的缘故,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呀!你不要有这种念头,如来确实不是因为诸相圆满具足的缘故,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你如果有这种念头,会使得发心求无上佛道的众生,认为诸法有断灭的外相。为什么不要有这种念头呢?因为发心求无上佛道的众生,在真实的法上是不说断灭相的。”

因此,当我们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时候,只是依方便说,依相来说,也就是,在外相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不表示是证得无上菩萨的如来,为什么呢?佛陀在《金刚经》中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这样说,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像印度、尼泊尔的佛像,和中国的佛像都是三十二相,却多少有差异,和日本、泰国的佛像也不同,到底哪一尊才是真的如来呢?再例如,密宗有一尊“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佛为降伏一切恶魔而显现出的相,他背负火焰,七结发辫垂在左方,上下牙齿表出,现愤怒威猛之相,那么,他是不是如来呢?

可见如来不在外相,而在心行。

像我们熟悉的弥勒佛,不是常被塑成笑眯眯的,肚腹挺出的样子吗?这就不是三十二相。但也有寺庙供奉披璎珞、戴宝冠的弥勒菩萨。又有塑成三十二相具足的弥勒如来像。却从来没有人觉得有何不妥,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中若有如来,见佛像就是如来!

此所以在《金刚经》里佛陀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玛丽亚观音与佛的面目

如来无定相可循,菩萨也是如此,观世音菩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有种种的变身,这些变身有许多不是依经轨而来,像白衣观音、杨柳观音、水月观音、鱼篮观音、十一面观音、不空罗索观音、千手观音、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准提观音、四臂观音等等,这是指正统佛教的观音像而言,至于民间信仰中的观音,实际上应化救人而化出的观音像更是难以胜数呀!

最有意思的是,在日本有一尊观音菩萨叫做“玛丽亚观音”,这尊菩萨像是因为日本江户时代,禁止天主教的传教,逮捕了许多天主教徒,天主教徒为了避免被抓,就把天主教的圣母玛丽亚塑成观世音菩萨的样子来供奉,这尊相安定了当时天主教徒的心灵,并且有许多感应。到现在,日本还有人拜“玛丽亚观音”,有的是天主教徒,有的是佛教徒,在天主教的心中,他是圣母玛丽亚,在佛教徒的心中,他是不折不扣的观世音菩萨。

我们不能牵强地说,玛丽亚是观世音菩萨,或说玛丽亚有可能是观音的化身之一,但是,从“玛丽亚观音”,我们却应该知道菩萨应化世间,实在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测其万一。

重要的不是我们应如何去祈求菩萨,以色去见,以音声去求都是虚妄,重要的是要如何回到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心中有如来,有菩萨,有一天,当我们与诸菩萨的法身相应的时候,我们才能贴近《金刚经》中最动人的一段经文: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日本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他佛堂的案上,供了一尊释迦如来佛,是印度的古董。由于时间的关系,那尊佛像全身都成了黑色,面目早就模糊了,甚至分不清他的眼耳鼻口等五官。有一次,铃木先生的一位学生起了疑情,问他说:“老师,您为什么不供奉一尊新佛像呢?这尊佛像已经没有面目了呀!”

铃木大拙没有回答他的话,反问他说:“你认为佛应该有什么面目呢?如果你真正进入佛的门槛,就知道佛并没有一定的面目了。”

铃木大拙可以说道出了佛的实相,而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只是我们凡夫看佛的一个角度而已。

这样看来,吴昌硕说“写佛不能如花卉之头头是道”,似乎也没有什么错了。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