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京都古书店风景 » 京都古书店风景全文在线阅读

《京都古书店风景》和歌山旧书店过眼记

关灯直达底部

我对和歌山的好印象来自纪州藩素有“学问之藩”的美称,江户时代藩学蔚然可观。医学、儒学、文学诸界代有人才。出身纪伊国的华冈青洲,在1804年首次成功使用全身麻醉完成乳腺癌手术。民俗学家南方熊楠也是和歌山人,1897年在伦敦结识流亡途中的孙中山,二人相交甚密。四年后孙文造访和歌山,与熊楠重逢。

和歌山县在近畿地区的南部,县内大半属纪伊山地,是古代纪伊国的大半部分(有一部分隶属现在的三重县)。纪伊国历史久远,《古事记》有记载,神武天皇进入大和时曾经过纪伊熊野。“熊野”之名亦在《日本书纪》中出现过,伊奘冉尊(伊邪那岐命之妻)死后葬于熊野的有马村。齐明四年(658),齐明天皇曾驾幸纪温汤。

纪伊国,古代称为木国或纪国,和铜六年(713)改称纪伊国。《延喜式》(平安时代中期编纂的律令书)将之列为上国。奈良时代在此地的熊野地区建立了三处修行场所,即所谓“熊野三山”者:熊野本宫大社、熊野速玉大社、熊野那智大社,三社的信仰神佛合一。平安时代后期信仰阿弥陀如来的净土宗十分盛行,熊野地区被目为修行净土,院政时期历代上皇均频繁拜谒。连接三座大社的道路是很有名的“熊野古道”,深山翠谷,风景极佳。

关原之战(1600年)后,浅野幸长入封纪州藩,后转封安艺广岛(今之广岛西部,古之安艺国、艺州),德川家康的十子赖宣入封和歌山,统领纪伊国、伊势国,为御三家之一,世称纪伊德川家。

临时起意去和歌山,是因为一位叫阿玉的猫站长。没错,和歌山纪之川市有一个叫贵志的小车站,站长是一只三花猫。几年前因为过往乘客太少,一度考虑停用贵志站。小站附近养了不少猫,猫主人问能不能让猫们住到小站里,当时的和歌山电铁社长就想出了让猫当站长的主意。

阿玉在2007年初正式上岗,任期为终身制,俸禄是足够吃的猫粮。果然吸引了很多游客,和歌山到贵志的线路得以繁荣。之所以立刻想见它,是因看到贵志站的主页说,阿玉已十二岁,相当于人类的七十岁,近来身体状况不算太好。

连夜查线路、准备饭团,清晨赶电车,辗转去往和歌山。陌生的旅途,看到山川与大河,耳边方言渐有变化。田野里有收割的稻子,脱粒后的稻捆整齐地架在木杆上,农人在焚烧稻梗。亦有尚未收割的,青黄的倒伏了大片,是9月那场台风留下的痕迹。

到和歌山站已近上午9点,换乘贵志川线。两截头的小电车内乘客很少,到终点站只剩我一人。极安静的小站,天底下飞着一群一群的白鹭。奔去看阿玉,它在一间小屋内睡成一团,并不理我。玻璃窗外贴着一行字,说阿玉白日多眠,请不要敲窗打扰。山山水水来践约,当真见到的时候,却有些难过,它已不是想象中,或曰记忆中的样子。

十二岁是猫的暮年。在小站商店买了些纪念品,问老板娘阿玉的近况。她说,似乎不太精神,每日都在睡觉。其余无话。

四下闲逛,步行很远才见一个邮局,写了两张明信片。工作人员见我是外地人,问是不是来看阿玉。我说是的。他们很高兴又很抱歉,说阿玉近来只爱睡觉,不能像过去那样陪人玩,又安慰道:“睡觉也是猫的工作呢。”

乘下一趟电车离开。月台上有一位老太太同我聊天,知我从京都来,且惊且喜,说,一定起了大早过来吧?可惜阿玉不怎么有精神。电车关门时她在外面同我躬身:“谢谢你,到我们这个乡下地方来,看我们的阿玉。”

小电车领我重过来时的道路。密林纵深,泉水奔涌,姿态优美的白鹭蹈碎琉璃碧波翩然离去,映着苍碧的山影。清美之极,令我难过。匆匆的会面与告别,只为自己日后不会咨嗟失悔,亦只能默道一句“保重”。

这一带十分冷清,乌鸦似比人多。山中蜜柑渐已转黄,柿子挂满枝头。随处可见秋樱与秋葵,还有秋牡丹。芒草高高生满道旁。《万叶集》里有许多咏纪国的歌,提及飞鸟,秋叶,妹心,麻衣,潮来,朝雾。如柿本朝臣人麻吕歌集中有《纪伊国作歌四首》:

妻如红叶落,凄惨赴黄泉。携手曾游此,悲生海畔岩。
荒岩泛潮香,思妻心暗伤。妻已赴黄泉,见岩如见裳。
未久曾同睹,涨落黑牛湾。今我重游此,内心起悲酸。
今来玉津岛,荒岩汀浦间。细沙轻轻抚,潮香染客衫。
(李芒译)

亦有歌云:“白浪涌沙滩,松枝悬币帛。为求羁旅安,千古祈神佛。”

纪州的南部是大海,白浜的温泉如今仍是极好的去处。

在今日和歌山伊都郡葛城町有势能山,南麓为纪之川,河南有妹山,因而此山亦有兄山之谓。古代和歌中两山多被吟咏,是为“歌枕”。《万叶集》中收录过阿闭皇女一首怀念夫君草壁皇子的挽歌: 

此即势能山?雄峙纪伊路。昔日于大和,朝夕曾思慕。

因而在我的印象中,和歌山与奈良一样,都是可引人大发怀古幽情的所在。

离开贵志,回到和歌山市内,按照此前在网上搜索的信息去杂贺町寻找几间旧书店。淅淅沥沥落起秋雨。途中路过和歌山城,山脚竹筐内有几根竹杖,挂着“善意之杖”的牌子,可供进山人取用。便拄着善意之杖入山,半山腰有一列小小的石佛像,清水供着菊花与桂叶。独登城楼,遥望见浩荡的纪之川,流往南部的大海。天守阁有三层,内里陈列着一些不算古老的文物。1945年和歌山城一度毁于兵燹,1958年以钢筋结构重建城池。阁内一位工作的老妇仔细擦拭每一处角落,见我来,倒是很高兴,问我是否对历史感兴趣云云,在窗前指给我看,何处曾经是什么,何处曾经又是什么,何处曾是大奥,何处又是藩主大人的居所。

下山后几番问路,终于到达杂贺町。路边料理店的老板娘知道我说的那间书店,热忱地叫了一位小哥儿领我去。雨丝细密,我一路同那小哥儿道歉。他只是有些诧异,问我从何处来,又如何偏偏要找那间书店。我说和歌山过去不是学问之藩么,出过一些有名的作家和学者,我想也许会有几家有趣的旧书店。小哥儿笑道,你说的这些我也不懂,不过这几年本地的书店倒是少了许多。

就这样到了和歌山县政府对面的上野山书店。他朝我挥挥手,祝我有所得,转身大步离开,也不待我道一声谢谢。上野山书店房屋古旧,在十字路口的转角,门脸很不醒目。迟疑地进去,略扫两眼书架,心道恐怕这只是一家普通书店,并不售卖旧书。内堂一位中年妇人见有客来,便走到外面柜台坐下看账本。我觑她一副温和的形容,心道或许可以搭讪。不想她也用探询的目光望着我,这个雨天到来的,冒失的旅人。

遂与她攀谈,意外地投契。她说,店里确实不做旧书店生意,因为精力、经济状况都不允许。这间店是她丈夫的祖父创建,如今已近百年,逾三代。和歌山几无旧书店,过去许多家全数倒闭。因为经济不景气,一册文库本就是一顿饭钱,该省也得省。又则本地读书人也不多,普通的书去图书馆都能借到,网购或电子书也很方便。逛书店,尤其是逛这种私营的小书店,恐怕真成了奢侈又不必的事了。

我有些意料之中的遗憾,不免又要重提学问之藩的旧话。她也笑,说那是很久之前的事,现在完全不是。和歌山工业不发达,有大阪、神户商业圈在,年轻人几乎都不选择留在本地工作,城市萧条,街道冷落。小书店要生存,只能多卖些价廉的文库本、教辅书,还有琳琅的女性杂志。

在店内细细看了一番,果如其说。想买一册作纪念,却连一册合适的都挑不出来。她态度温柔,听我说从京都来,道:那真是很好的地方呢。旧书店生意应该不坏吧?我说,京都那些旧书店虽没到关张的地步,但经营状况也大多不善。不过是店主自己有心有力,将之当成趣味。

高中时校门前也有一间旧书店,每每黄昏下课,都会去散步,挑两册闲书藏在怀中,不教老师发现。班里有一位男生租过店里的金庸全集,那在高中时代也被列入禁书,老师并不许我们读。我自己不敢借,是那位同学好心给我看。今夏回去,听说那家书店已不怎么卖文化类书籍,只能卖动教辅资料。“原先可以卖出一百本《鲁迅小说选》,后来竟然连十本都卖不动。”店主说。于是他关闭了书店。

我将这个故事讲给上野山夫人听,她告诉我,自己的书店可能再过若干年也会关门。

“我丈夫生了病,今天刚出院。我们有三个孩子,大儿子二十八岁,小儿子二十六岁,小女儿二十二岁——和你一般大。但他们都不在本城,对家里的书店也毫无兴趣。我们年老时,也是这家书店消失的时候吧。”

檐下雨声渐繁。她指了指街对面一座铜像,是德川赖宣。“那位很有名呢,可惜现在的和歌山不是过去了。”

“谢谢你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这样的乡下地方。”她也这样说。

我最终买了森鸥外的一册小说,新潮文库的《山椒大夫·高濑舟》。《山椒大夫》是日本中世纪流传下来的一则悲剧故事。森鸥外据此创作短篇小说,后经沟口健二改编为同名电影,获1954年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上野山夫人同我告别,邀我他日再来,只道:“可惜这里没有有意思的旧书店。不过,风景倒是好的。你可以来吃蜜柑,看海,泡温泉。”

之后去的一家是不远处的宇治书店。店门前种了一排向日葵,在雨地里垂下沉重的花盘。店内极静,女店员本要阖门挡雨,见我走进来,脸上还有一丝惊讶。这家也主售教辅书,摆满三分之一的书架。角落见到一排地方史、民俗相关的书籍,翻了几本,很有意思。只是定价颇昂。同店员聊天,听我提及旧书店,她也连连笑而摆首,告诉我和歌山本地倒闭了许多家旧书店,据她所知,恐怕仅有一家尚存,叫做“まさ书店”,在田中町,离杂贺町有些距离。我因急赶返回京都的电车,此日已来不及造访那一家。问她周边可有其他书店可看,她沉吟很久,抱歉道,恐怕只有类似的小书店,并没有什么可看。

嗒然而返。

在和歌山站买蜜柑、柿子各一袋,踏上归途。想起和歌山还有一种佳物,即纪州梅酒。最上等的梅子是南高梅。明治时代,和歌山县上南部村有一位姓高田的农人发现一种果实很大的梅树,培育出高田梅,后来定名为“南高梅”。这一日也不及品尝。

想起此前与紫阳书院的镰仓先生聊天,他说如今日本的旧书店,最成规模者自然是东京的神田神保町,关西的京都尚有风雅的余韵存留。大阪神户是热闹的商区,旧书店的确不少,但商业气氛太浓。奈良也有少数几家,其余皆不必提。当时我问他,纪伊国如何,也就是和歌山,他摇头说,并没有听说有什么。我当时并不相信。其时正在读《小梅日记》,作者川合小梅出身江户末年和歌山一户书香之家,与丈夫笔墨为乐,并留下数卷日记,文辞清丽,颇可览读。心道川合小梅、南方熊楠所在的和歌山,应该会有有几家古老可爱的旧书店在吧。

独回京都的途中,地名、环境、方言渐渐熟悉。近7点回到学校,看到天河玉润,十六夜的月亮,还有一颗明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