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噪音 » 噪音全文在线阅读

《噪音》界定一个时代的歌

关灯直达底部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流行歌,又只想听一首歌的话,就是《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了。

曾经你穿得如此华美,
春风得意时丢给乞丐一块铜板,是不是?
人们说:小心,宝贝,你注定会跌下来的。
你以为他们全是在开你的玩笑。

这是鲍勃·迪伦《像一块滚石》开头第一段的歌词,它描述的似乎是个高贵美人往下坠落的过程。有点叫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这是《滚石》等许多杂志心目中史上最伟大的流行歌曲,又为什么美国一位20世纪60年代的著名学运领袖会说“只有听懂了它才知道我们的运动是怎么回事”。

一首好的流行歌一定捉住了它那个时代的一点什么,但它和时代的关系却从来不是直接的,甚至不是和谐的。《像一块滚石》刚出来的时候,当时的商业电台不知拿它如何是好,因为没有歌像它这么长(六分半对当时的电台来讲是个超乎想象的负担)。至于那些追随迪伦多年的歌迷就更是受不了,他们完全不能理解一向清秀诗意的迪伦怎么会丢下木吉他,换上媚俗的皮外套玩起电吉他来!比起摇滚,对他们来说,民歌才是有品位的好音乐。

可是,渐渐地,随着60年代的反建制运动达到高潮,老式资本主义社会崩解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之后,年轻人好像一下子全都听懂了这首歌,明白它讲的不是别人,就是自己。

这是什么感觉?
这是什么感觉?
独自一人无依无靠,
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完全没有人认识你,
就像一块滚石。

美国头号乐评家马库斯(Greil Marcus)专门为这首歌写了一本传记,他说这首歌是对过去的总告别,所有曾经可以依赖的基础消失了,所有肯定的前路都不见了:“于是我们自由了。”它先是写出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彷徨无奈,继而宣告:“一切全在我们手上,一切从此开始。”

迪伦最伟大的地方是他先是懂得聆听。这是所有优秀流行歌手都该具有的素质,要学会用双耳去倾听同代人的心,然后帮他们唱出来。可是《像一块滚石》却超越了时间,在时代的心迹仍未化成耳语之前,在社会的气氛仍未摆脱层层重压之前,迪伦就已经把它变成了故事,然后石破天惊地嘶吼了出来。由于它太过超前,乃至于同代人一开始根本不能明白原来它就是自己最想说的话。

两年前我在一场迪伦的音乐会录影上看他表演这首歌。音乐一起,全场已然跃起。一到副歌,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十几岁的小伙子同声和唱。很明显,它甚至已经不只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了,而迪伦也不再只是60年代的信差。“这是什么感觉?/这是什么感觉?/独自一人无依无靠/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完全没有人认识你/就像一块滚石”,这是每一代人的共同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