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噪音 » 噪音全文在线阅读

《噪音》以后我们自己娱乐自己

关灯直达底部

如果要回顾过去十年,看看华语娱乐圈有什么趋势,未来又会走向何方,我的眼睛一定是对准中国内地,而非台湾,更非香港。为什么还要关注香港的娱乐圈呢?没错,香港是出过不少很劲爆的八卦新闻,一会儿有男星上演车厢性爱,一会儿又有狗仔队躲在深山遥距拍到对面大楼里的明星亲热。没错,香港总有不少新人涌现,歌手现在还标榜唱作俱佳,连一向不大会演戏的偶像派都渐渐在大导手下成熟为实力派。香港更有稍为注重知识的电视节目出现,突破了以往的媚俗无聊。

可是这一切仍然不脱娱乐圈的操作,对一度是东南亚娱乐工业中心的香港来说,要按照既有的成功方程式包装行销绝对不难;要另寻新路也是可喜可贺。但它们到底还是工业的产物,顶多有点工业改革的意思,却非彻底的革命。反观内地,我们却看到了崭新的趋势正在兴起,当然我说的不是那些穿金戴银去晚饭的大片。如果我是奥斯卡奖那几千名评委之一,我一定会觉得纳闷,为什么中国那批大导演每年都要拿同一部电影来参展“冲奥”。总是有人飞来飞去不断奔跑,总是有皇帝有艳女,总是背景壮观服装华丽,总是谭盾,而故事总是那么奇幻以至于不知所云。真的,它们只是换了名字而已。

整片中华大地的娱乐革命就是革掉娱乐圈的命。作为受众,我们不再需要娱乐圈来娱乐我们。辛苦各位明星导演制作人了,这么多年下来,你们也累了,是该歇歇的时候了。以后我们自己娱乐自己。

什么叫做“自己娱乐自己”?这得从去年席卷神州,叫台湾娱乐界也傻了眼的“超级女声”说起。“超女”潮流,很多人说是庶民的狂欢,民主精神的崛起。的确,事前没人想到一个选秀节目可以变成一场几乎全民投入的真选预演。于是今年湖南卫视再接再厉,继续大搞;而上海的东方卫视见贤思齐,也来个东施效颦,推出了它的选秀节目,结果成绩还不错。可这依然不脱娱乐工业主动策划的老格局,依然是几个有创意有远见的鬼才加上强大行销能力的成果。

不过在这波选秀节目的风潮里,我们已经见到群众的威力了。那些选手中最好看的往往不是经过精心打造的人工偶像,而是四面八方古灵精怪的平民百姓。至于观众自发投入讨论,组成各种各样的粉丝俱乐部,其热情和动力更是节目制作人始料未及的。大胆地说一句,“超女”的成功,制作团队的功劳只占一半,另一半则应归于群众。电视台的成功是设计了一个框架,建构了一个平台,然后让传统的观众变成主动的参与者,调动出他们的活力和集体智慧。

但就在过去两年,《老鼠爱大米》和《他约我去迪士尼》等网络歌曲的走红已经悄悄预告了新时代的来临,传统工业那种由一小撮业界精英策划和制造娱乐的“老好日子”(the good old days)已近尾声。到了2006年,随着YouTube这等视频交换网站的爆发,我们终于看见了娱乐工业以及娱乐圈的末日。

YouTube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纯粹是一个交换平台,没有一个核心小组在设计和编排最佳的内容组合,更没有一队制作人员去专门创作内容。如果说“超女”还需要电视台去铺设平台,YouTube则是一个彻底分权彻底去中心化的大众平台。任何有点子的人自己弄好内容放上去就是,用不着评审,更用不着电视台花工夫去装饰,而且没有收看的时空限制。所有人都是评审,由大众的口碑和从众心理去决定哪一条内容最精彩,谁的东西最娱乐。而且在这个手机也有拍短片功能,电脑普及率仍在不断攀高的时代,真是谁都能当演员歌手,谁都是导演编剧。

所有工业观察家都发出了警告:年轻人花在电视机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最近美国更有一个手机网络供应商和Google合作,以用户能在手机上看YouTube为卖点。为什么?因为年轻一代发现全天候地泡视频交换网要比呆坐看电影更自由更有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动手创作要比只当观众更叫人满足。

去年全球最多人看过的节目除了世界杯之外,或许就是美国那个胖男孩扮成星球大战黑武士的短片了,直到目前为止它至少有一亿观众。这股风潮在重重限制之下还是吹到中国了。无论是“巴士阿叔”、“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还是风靡世界的“小胖”,都在说明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十五分钟的明星”,这个预言业已实现。

美国评论家索罗维基(David Surowiecki)前年出版的畅销书《群众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提倡的就是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只要有多样化而思想独立的群众和开放分权的合作条件,大众的集体决定必然比少数精英和专家的闭门造车来得强。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娱乐,一大堆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和专业技能各有不同的人,一定能比一小圈经过专业训练和选择(“选择”方式包括和导演上床)的娱乐精英创作出更有娱乐性的东西。必须承认,YouTube也好,任何网站也好,都充斥了大量无趣的内容,可是大众自然会把最有意思最轰动的片段排到前列。你是信任一个电视台高层的口味,还是信任集体的智慧呢?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压抑良久的创意和思想正待爆发,近年的“芙蓉姐姐”和“恶搞”热只是火山运动的前夕罢了。不久,美国《时代》杂志把“你”(所有网民)封作2006年的风云人物,看中的就是这种科网年代的人民崛起。同样地,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看见十三亿人的娱乐本能淹没娱乐圈的海岸碉堡。过去十年是港台内地娱乐圈的黄金十年,可惜也是他们最后的十年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