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噪音 » 噪音全文在线阅读

《噪音》真人刘德华

关灯直达底部

直到老父火化,杨丽娟还是想见刘德华一面。这让我想起两年前陈奕迅在一个音乐颁奖礼上说的话,当时备受狗仔队滋扰之苦的他大声疾呼:“希望传媒以后多点关注我的音乐,少点关注我的生活。”如果刘德华有机会再见杨丽娟,他会不会也对她说“希望你喜欢我演的戏唱的歌,但是不要迷上我这个人”呢?

其实我们都知道,一个明星在戏里扮演的角色和他的“真人”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都很好奇,那个演活了卧底黑社会,那个在战场上卖命守城的刘德华其实是个什么样的人,真正的刘德华和那些银幕里的角色有分别吗?如果有的话,其间的差距又有多大呢?

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为了影片的卖座与唱片的销路,公关公司会为刘德华安排各式各样的访谈活动。在这些访问或者“真情对话”里面,我们或许会看见刘德华详细描述他揣摩某个角色的心路历程,他排好一支舞的艰苦经过。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电影与音乐以外的刘德华了:那个能歌擅演的刘德华,正在谈论他饰演的角色,他和那些角色拉开了距离,犹如一个作家谈论自己的作品。而一个作家和他的小说里以第一人称出现的叙述者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存在,一者真实,一者虚构。因此正在介绍自己作品的那个刘德华应该也是“真实”的了,不是吗?

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有一句名言:“我和我的观众一样,都很想做加里·格兰特。”他的意思是银幕上下的自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银幕上的他完美无瑕,银幕下的他不外凡人。说起那个年代的明星,很多人都觉得他们比较有“星味”,原因是他们够神秘。在舞台之外,他们把自己严密地包藏起来,使所有观众能够看到的都是那个帅气倜傥的加里·格兰特,而非这个坐在马桶上的中年男人。

那是现代明星产业的初级阶段,明星的经济效益几乎完全来自他的“作品”。现在可不同了,一个明星最主要的收入绝对不是他的片酬,更不能是他的唱片分红,而是他的广告费。一家手表公司找刘德华当代言人,一家网络商找陈奕迅推销网站服务,看中的当然不是他们的演艺功力,而是他们的人。

明星之所以是明星,不在于他们的创作,而在于他们在媒体上展现出来的人格形象。依靠这种整体的人格形象,他们才能得到巨额的出场费和广告酬金,他们才能吸引死忠的粉丝,叫他们去追捧自己任何一张唱片、任何一部电影与任何一场演出。

所以陈奕迅绝对不该让传媒只去关注他的音乐,刘德华也必须教人爱上他这个人。如果所有消费者都非常理性,只买他们的唱片却对他们拍的广告视若无睹,那么我们整个围绕明星建立起来的文化产业就要崩溃了。

我们不是要看刘德华演的戏,听他唱的歌,更要看他的访问,透过努力不懈的记者去了解他的一举一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刘德华”这个人,尽管这一切可能也都是种表演,尽管“刘德华”或许才是刘德华和整套产业机制的最大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