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慕容雪村随笔集 » 慕容雪村随笔集全文在线阅读

《慕容雪村随笔集》死了老婆,放声歌唱

关灯直达底部

中国人的达观有一部分来自于他,来自于距我们两千四百年的这个我们称作“庄子”的人。纵横生死,豪迈豁达,终其一生,庄子一直对生命严肃而幽默,从未亵渎。这个夜里我翻开他的书,听他用河南口音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感到彻骨的凉意。

我不知道庄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但毫无疑问他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他在池塘前问鱼,在墓道里问骷髅,在梦里问翩翩飞临的蝴蝶。他的问题穿过了茫茫的光阴,依然使我们伤透脑筋。他对世界的看法和我们用无数方程解出来的那个结果如此相似,使我们在千载而下依然望着他喜笑颜开,或痛哭流涕,庄子告诉我,这两种表情并无分别。

像哲学一样生存在人间,这也许是庄子对自己的终极认识,他的哲学本源只有一个字:道。道为万有之无。时间和空间,茫茫的宇宙和一生,所有的存在,所有的“有”,都只是“无”。当世间的一切都放在你的面前,你就什么都没有。因为一切都会在刹那间灭失,不,是变化。一个事物不见了,它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这世间,一切都没有消失,所以一切也未曾存在过。死或者生、死在哪里都没有分别,把你挂在树上,你会成为鹰的一部分;把你埋在土里,你就会变成蝼蚁,这无关宏旨。

◎人、蝴蝶和鱼的故事

这是一个让人类头疼了几千年的问题。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双翼飘举,游历花丛,他在花瓣和木叶间大声地笑。醒来之后的庄子如陷浓云: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变成了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如果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庄周的记忆里?

这个孤独的梦不可言说,成为中国人心底里永远的浪漫。多年后有个叫李商隐的青衣诗人高唱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的表情无比沧桑。

“鱼们在水里多快乐啊!”庄子穿着自己编的草鞋,站在水边长长叹息。

“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施问他。

“咦?”庄子严肃地反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远都是主观的,客观只不过是主观的一种概率。你站在历史之外,可以肯定某些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但如果你站在庄子的池塘边,你会知道,事情本来可以有无穷无尽的选择。

庄子的意念穿越了水和时间,和鱼儿合为一体,水像情人的手缓缓滑过,岸上的庄子在水里无比开心。是的,我知道,游泳是快乐的,岸边的那朵花悄悄绽放,和蜜蜂热烈地亲吻,它也是快乐的,水上的惠施有些忧郁,但他也是快乐的。

“更奇怪了,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是快乐的呢?”惠施生气了。

“我知道,”庄子在水底搂着那条鱼笑道,“我知道,不要和我辩论,我知道你是快乐的。”

因为知觉,因为感受。“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我知道,所以我反而忘记了我知道些什么,我是如何知道的。

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要它如此,如果它不如此我就不能站在这里观察它。我是世间的公理,永不被证伪。

不要说是对还是错,这是哲学。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们珍惜生命,是因为生命里有死亡。

我们珍重爱情,是因为爱情会变成背叛。

可是,你珍重了,就会不死吗?爱情就会永恒吗?

庄子说:“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者,假借也。”

生命是我们在这世间暂时借用的一个躯壳,不可以滥用,我们迟早要将自己交还给冥冥中的那个神祗。你和这躯壳所拥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像水一样蒸发,像河流一样远走,像梦一样无可追寻,你珍惜或是挥霍,不足以改变这个结局。窃钩者人诛,窃国者天诛,没有分别。庄子在两千四百年前忧伤地沉思:那么,思考或者不思考,有区别吗?有我或者无我,在宇宙最高处的那尊神看来,有什么不同?

当然庄子是无神论者。但我相信,当他面对浩浩长空,面对生死离散,他一定会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一条鱼摇着尾巴游来,乞求庄子的爱情,庄子敲敲鱼的脑袋,告诉它:你拥有,就会失去。你若没有生的快乐,就不会有死的痛苦。相濡以沫,最终还是要在光阴中彼此迷失。我们为什么走那么多弯路呢?结局清清楚楚地摆在前面,它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抵达。

他告诉鱼:你还是回海里去吧,江长湖宽,生命只是一场体验。

老婆在他的臂弯中死了。千千万万年,造化安排的这一次绝无仅有的相逢结束了。在几个小时前,她还在劝告儿子要读书,还在用树叶和红薯煮粥。庄子看着她渐冷的面孔微笑,他放下妻子,在宋国的街市中敲着盆大声歌唱。

“你怎么了?”有人问。

“哦,我的老婆死了。”他说,继续歌唱。

庄子望向天空,云朵在头上不停变幻,太阳散发出美丽的光辉。他看见死去的妻子正在慢慢扩散,变成云,变成泥土,变成阳光,变成包围自己的空气。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然随而哭之,是不通命也。”

庄子喃喃地说,妻子睡在天地的大屋子里,她即将永恒。她再也不会有穷苦和疼痛,这是她的归宿,人人都有这样一个归宿,所以我要为她庆贺。

数千年的光阴如飞鸟一样落在他的头上,他刹那间明白了生命的道理。死一直隐藏在生之中,死去也就意味着得到永生,而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得“道”,因为人有知觉、有形状、有质量,只有死去才可以。他在宇宙的最远处看着自己微笑。

◎在权贵的冷眼中桀骜不驯

终庄子一生,他始终对自己忠诚。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穿行帝阙,向王侯亮出宝剑;他和林间的枯骨、河里的渔夫结成朋友,向飞鸟和青草深情凝视。他在向人借钱的时候依然不放弃骨子里的骄傲——你可以不借给我,但你不能欺骗我。他笑笑说,鱼渴的时候,你只要给他一口水就行了,不用引来大海。

庄子的哲学似乎和鱼很有缘分,这让我们闻到喷香的海鲜味道,而不像孔子有腐烂的气息。

他从骨头里藐视金钱和名位。挤脓的得一辆车,舔痔疮的得五辆车,你有这么多车,给当官的舔了几次痔疮?读这种书让人感觉暑汗顿消,两腋生风。

他自己编草鞋换米,我想他编草鞋的时候嘴里一定还哼着风雅颂的小曲儿,心中无比自豪。出将入相又怎么样?堂呼阶应、起居八座又怎么样?如果人有了精神上不朽的追求,那么物质只不过是猫头鹰嘴里腐烂的老腐尸体。

“不要跟我说当官的事!”他捂上了耳朵,“与其残民以逞,不如曳尾于泥涂。”我是一只乌龟,你还是让我在泥里艰难地爬动吧,这样我就能用更多时间来关怀世界,关怀我自己。

庄子留给我们的,只是三十三篇短文。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我感到很开心。

当然我们能看到的,只不过是他的衣角,他的精神和思想,还在高天之上,俯瞰着众生沉默不语。

与黄觉谈夫差

按:演员黄觉是我的朋友,有一次我们闲聊,谈起夫差这人,遂成此文。

夫差这个人物很有意思,初时为英明君主,后来为怀柔匹夫,临终前则一派昏庸,最后姑苏城破,馆娃宫毁,夫差伏剑身死,也是意料中事。汉初张良说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这八字评语用在夫差身上也很合适。

第一个问题,“夫差”两字应该怎么读?“夫”读“扶”肯定没问题,《左传•定公》有这样的话:夫差,阖庐嗣子。夫,音扶。“差”应读成拆,一九六○年曹禺的历史剧《胆剑篇》在北京人艺上演,讲的也是卧薪尝胆的故事,那时就把“夫差”读成“扶拆”,当时那个戏有曹禺、沈从文等老一辈名家参与,想必会更严谨一些。

第二,夫差是怎样的一个人?在我看来,这人的性格相当分裂,如果不出所料,应该是双鱼座。他既好色又痴情,既聪明又昏聩,既勇敢又懦弱,可惜剧中戏份儿太少,要不然可以塑造出一个极精彩的人物来。

◎好色与痴情

先说好色,为了一个女子而忘记家国大业、血海深仇,说他好色应该没什么问题。中国的史官一直有个明君贤相的理想,认为当皇帝就该兢兢业业,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饭,同时还要远离女色,远离太监,否则就是昏君。明朝有个著名的胡闹皇帝,就是正德帝,为了一个民女李凤姐,连皇帝都不想做了。还有陈后主(陈叔宝)、李后主(李煜),都是贪恋后宫、无心国事,史书上都叫他们昏君。英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人物,那就是著名的英王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最后辞了王位,甘愿只当一名公爵,即温莎公爵。这样的事很有意思。

夫差的痴情也是真的,西施到姑苏后,夫差极为宠她疼她,特地在灵岩上为她建了一座馆娃宫,根据史书记载,这宫殿极为华丽,“铜沟玉槛,珠玉满室”,用铜来修河堤,用玉来当门槛,算是极奢侈的工程(要知道,在西汉以前,“铜”就是“金”)。

馆娃宫现在已经不在了,即使有,也是后人重建的,无法一睹它的盛貌,不过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馆娃宫应该不算什么高级建筑,肯定比不上鸟巢、水立方和国家大剧院。春秋时物资匮乏,盖不出什么像样的房子,史官们又挑剔,垒个鸡窝就当成摩天大楼,也不能全信。馆娃宫是西施游息之所,也就是说,是个别墅。盖完这别墅后,夫差又为她在紫石山修了座姑苏台,史书上有“三年聚材,五年乃成”的话,估计用了不少木材,大量的木材从水路源源不断地运到苏州,把河流都给塞住了,有个成语专门说这事,就是“积木塞渎”。

除了馆娃宫和姑苏台,还有采莲径,是给西施泛舟采莲用的。有响屧廊,“屧”读谢,就是鞋,样子应该像日本的木屐,这响屧廊不简单,把屋子下面挖空,放进去一个大瓮,然后铺上木板,西施等一干美女歌舞其上,每走一步都脚步咚咚,估计当时没什么可玩的,天天云雨又太费腰子,所以才会想出这么无聊的把戏。

根据传说,夫差还为西施挖了一口“吴王井”,井水极清,可以当镜子用,所以西施经常照着井水化妆,那时夫差就会站在旁边深情脉脉地看着她,还亲手为她梳理头发,这情景应该很浪漫,仔细想想也挺肉麻。姑苏西山上还有一座琴台,传说夫差和西施经常一起在此弹琴。

以上种种,要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当时是春秋战乱之年,北方有齐、晋这样的大国,西方的楚国、秦国已然崛起,越国虽然已经衰弱,但勾践还在卧薪尝胆,立志复仇。外有大国虎视、宿敌怨恨,内有宫廷争斗、饥馑灾荒,夫差却动用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来取悦美人,可以算是痴情种子了。能与夫差可比的,大概只有唐明皇与杨贵妃,陈叔宝与张丽华。

◎聪明与昏聩

夫差姓姬,和周文王同一个祖先,算是周朝最正宗的贵族。他父亲阖闾就是著名的公子光,这人相当阴险,中国历史上有六大刺客,其中两个都跟他有关系,那就是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带下划线的都是人名。搞了两次暗杀活动后,公子光就成了吴国的国君,这人也很能干,励精图治,很快就成了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在各诸侯国中威望极高。

大概在夫差中年的时候,阖闾在一次战争中被越王勾践打伤,抬回苏州不久就死了,死前叮嘱夫差别忘了给他报仇。当时吴国强而越国弱,所以报起仇来也比较简单,夫差继位后第二年,就在夫椒之战中打败了越王勾践,逼得勾践降服。八年后又在山东地面上和齐国打了一架,这次更牛B,在齐国的家门口消灭了十万齐军。四年后在河南大会诸侯,当上了联邦会议主席。夫差在位二十三年,以这三件事最为辉煌,也足以说明他的英明。不过转眼事情就变了。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意思是春秋时没有一场战争是正义的,不是抢粮食抢地盘,就是装牛B争武林盟主。按我的理解,那时根本没什么兵法战略,一切霸业都是用尸体垒起来的。连你们这个剧中的孙武也算上,都不算顶级的军事家,看看孙子十三篇,无非是纪律、情报、后勤保障,再加上使用军事间谍,等等,不能算特别牛B。那时的军队战斗力也不行,没有严明的纪律,没有统一的军械,所有的战争都像流氓打群架。所以战事反复也很快,连打十场胜仗也没什么,打输一次就可能灭国,就在夫差大会诸侯之时,越王勾践悄悄从绍兴起兵,一直打到苏州,从此吴国元气大伤,九年后就被灭了。

“卧薪尝胆”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这里有个问题:夫差应不应对勾践赶尽杀绝?我觉得他做不出来,换了齐桓公、晋文公可能也下不了手。这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春秋时人心淳朴,远不像后来那么奸诈阴险,而且在名义上,各诸侯国都是周王朝分封的兄弟之邦,兄弟之间打打闹闹可以,真弄出人命,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后人对这段历史的评价都是一个腔调,说夫差糊涂,其实不是他糊涂,而是勾践太阴险。夫差吃亏就吃在心肠太软。从这事以后,中国才算进入厚黑时代,该杀的一定要杀掉,斩草就必须除根,但夫差还不懂这道理,他的时代依然是“饶你不死”的时代。

说他昏聩主要是指他不能明辨是非,伍子胥是忠臣,且是名将,堪称“吴国长城”,被他杀了。伯嚭是奸臣,他深信不疑;西施是美女间谍,他宠爱有加。我们说当领导要善用人,而用人的基础就是明辨是非,他连好人坏人都分不清,只爱听甜话、软话,听不进真话、冷话,可以算昏聩了。

苏州博物馆里有一把夫差剑,生满了铜锈,看上去毫无杀伤力。我前些年去看过一次,心里想,做人一定不能学夫差,佩剑在身,应该只对敌人锋利,不能用来杀自己人。

◎勇敢和懦弱

公元前四百七十三年,越军攻入姑苏城,夫差自杀而死。死前以袖遮脸,说:“吾无面目以见子胥也!”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勇敢的举动。两百多年后,楚霸王项羽战死乌江,死前留下一句话,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这明显是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不算好汉。明朝崇祯皇帝在景山公园上吊,死前写了一句话,说“天下文官个个可杀”,这是推诿责任,更不算好汉。只有夫差讲了真话,对一代君王来说,死不是什么大事,但讲真话就特别难,所以我说他勇敢。夫差临死前还有一段话,说死后要用三层布遮住他的脸,以免见到伍子胥和公孙圣。想想当时的场面,自有一股悲怆英雄气。夫差死则死矣,仍不失为一代君王。

不过他死前也很没骨气,向勾践求饶,说“寡人不足辱君。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意思是:我这德性,不值得你动刀来杀,把我们家的钱和美女都给你算了,就当赔偿你的过失,弥补我的过错。这话没劲,虽然春秋时的人还没学会演戏,这话还是太丢脸了。

我一直想写石达开之死,我觉得唯有那样才算真正的英雄之死,当得起“悲壮惨烈”四字。石达开率领残兵逃到四川,后有追兵,前有堵截,更有天险不可逾越,他知道路已经走完了,但不忍心麾下数万将士与他同死,决定向清军投降,为的是拯救一众将士性命。正是午夜时分,长风呼啸,江水奔腾,数万败兵惨痛号哭,他把自己的老婆、小妾、儿子全都抱进来扔进了滚滚大渡河。第二天只身前往清军大营,与敌人高声抗辩,威武不屈。后来绑赴成都,受的是最惨烈的酷刑,就是“杀千刀”,要在身上割一千刀才死,与他同时受刑的还有他手下的一个将领,那人熬不过,呜呜地叫,石达开转脸瞪他,说就这么一会儿的痛苦,你都受不了?那人从此闭嘴,与石达开一起看着自己的肉被一刀刀切下,至死再没叫一声。与这种英雄之举相比,夫差就太懦弱了。

现在苏州还有一座夫差庙,唐朝的陈羽经过这里,写了一首诗:“姑苏城畔千年木,刻作夫差庙里神。冠盖寂寥尘满室,不知箫鼓乐何人。”回想夫差生平,少年为太子,姑苏城下少年游,衣衫眉眼都是诗;后为大国君侯,名动四野,采莲径上风光旖旎,吴王井畔柔情似水;最后家破国灭,身死东城,令人不禁感慨。

据说夫差降服越国之后,经常与西施泛舟太湖,西施喜欢吃一种很小的银鱼,后来这银鱼就成了一道苏州名菜,叫“脍残鱼”。迄今为止,夫差的时代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当年馆娃宫姑苏台都已烟消云散,只有脍残鱼还保留着一点历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