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全文在线阅读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蒙大拿的经济史

关灯直达底部

由于环境因素,整个美国西部山区并不利于粮食生产,蒙大拿也不例外,作物生长和牲口饲养都受到限制。蒙大拿的问题在于低降雨量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远离人口密集的消费市场;高纬度和高海拔使得作物生长季节短暂,且只能一年一熟,无法像夏季较长的地区可以一年二熟。这些缺陷意味着任何出自蒙大拿的作物若长在其他地方可以用更便宜的成本、更高的产量、更迅捷廉价的运输方式送到北美其他人口密集地区。因此蒙大拿历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这个宛如仙境但农业上却不具竞争力的土地上得以生存下来。

人类占据蒙大拿可分为几个经济阶段。第一阶段是13000年前到达此地的美洲土著时期。虽然他们在北美的东部和南部建立了农业社会,但是先于欧洲人来到蒙大拿的美洲土著仍然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甚至在发展农牧业的地区亦是如此。一个原因是蒙大拿缺乏可以饲养种植的原生野生动植物,因此较之北美东部和墨西哥,蒙大拿不能成为独立的农业发源地。另一个原因是远离北美的两个农业起源中心,那里的农作物无法随着欧洲人的到来传播到蒙大拿。今天,残留在蒙大拿的土著约有四分之三住在七个保护区内,那里除了牧草丰美外,其他天然资源相当匮乏。

据史料记载,最早踏上蒙大拿的欧洲人是1804年至1806年间由刘易斯和克拉克领导的探险队,他们在这个后来成为蒙大拿州的地方停留得要比其他州来得久。紧接其后的第三个经济阶段是“山人”,即从加拿大和美国其他地方前来猎杀动物、做毛皮买卖的商人。下一个阶段始于1860年代,在蒙大拿前三个经济阶段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尽管之前的经济活动已经渐渐衰退)。这个阶段的经济活动包括采矿业,特别是铜矿和金矿,伐木业,以及食品生产(如饲养牛羊,种植粮食果蔬)。众多的矿工蜂拥至蒙大拿最大的比尤特铜矿区,由此激发了其他的经济,用以满足该州内部市场的需求。特别是附近的比特鲁谷砍伐了许多木材,为矿山提供能量,建造矿工的住所,以及搭建矿井支撑架。而供应给矿工的食物也来自比特鲁谷。这里地处南方,气候温和(依蒙大拿的标准来看),因此有个别名为“蒙大拿的香蕉带”。虽然比特鲁谷的降雨量很低(每年13英寸),天生植物也只有山艾,1860年代,来自欧洲的拓荒者们已经开始着手改变劣势,他们挖掘小型的灌溉渠,引接山谷西侧来自比特鲁山上的溪流。其后,又兴建了两套大型高价的灌溉系统,一套叫大渠,建于1908年至1910年,水源是谷地西侧的科莫湖;另一套系统由数个大型灌溉渠组成,用的是比特鲁河里的水。灌溉带来的机会之一使得比特鲁谷的苹果园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兴盛,并于20世纪初达到顶峰,今日仍在维持经营的苹果园已所剩不多。

蒙大拿旧的经济基础开始发生转变,狩猎和捕鱼由维持生计转为休闲娱乐,毛皮交易也已绝迹,而采矿业、伐木业和农业渐渐衰退。这一切均由下述经济和环境因素所致。今日,当地蓬勃发展的经济产业是旅游、休闲、养老和医疗保健。比特鲁谷近年来经济转型的标志性里程碑发生在1996年,财大气粗的嘉信理财创始人查尔斯·施瓦布从蒙大拿铜矿大王马可斯·达利手中买下面积为2600英亩的比特鲁斯多克农场,然后将达利的庄园改建为供来自其他州的有钱人钓鱼、狩猎、骑马或是打高尔夫球的地方。他们在这个美丽的山谷购置第二处房产(或是第三第四处),一年光临数次。斯多克农场有18洞锦标级高尔夫球场和125栋房子或木屋。对这些最多可达六间卧室、6000平方英尺、80万美元起价的豪宅而言,“木屋”这一称谓似乎太过委婉。它们的买家都是高收入的有钱人,至少付得起俱乐部125000美元的入会费,光这些就已经是拉法利郡人平均年收入的七倍以上。整个斯多克农场四周都有围墙,大门竖了一块牌子写道“本农场只对会员和嘉宾开放”。很多木屋的主人都坐私人飞机过来,他们很少在汉密尔顿购物或是逗留,而是喜欢在斯多克农场俱乐部用餐。如果需要一些杂货,就请农场员工去汉密尔顿代为购买。一个汉密尔顿的本地人挖苦道:“这些贵族们如果想逛逛破旧的城中心,他们会像外国游客那样成群结队,一眼就能被认出来。”

斯多克农场开发计划刚被宣布时,对那些在比特鲁谷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他们猜测肯定不会有人花大价钱来这里置地,房子肯定卖不动,但结果却让他们大跌眼镜。虽然此前已有些富裕的外州人以个人名义陆续到比特鲁谷购买房产,但斯多克农场的开盘成为标志性的里程碑,一下子招来如此多的富豪。由此可以得出,比特鲁谷作为旅游休闲之地创造的经济利益要远远大于传统的养牛与种植苹果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