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全文在线阅读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春 清明 君子以议德行

关灯直达底部

烟雨十里春深,落花轻覆草痕。

陌上青青柳色,心中念念故人。

每年阳历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对北半球来说,此时的天气与春分时相比,又有不同了。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这一节气,我们中国人称为清明。“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因此得名。”

清明节气,东亚大气环流实现了从冬到春的转变。中国内地的北方气温回升很快,降水稀少,干燥多风,沙尘天气居多。北方许多地区4月的平均气温都已经达到10℃~15℃。中部如江淮地区,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雷雨等不稳定降水逐渐增多。至于江南地区,“清明时节雨纷纷”几乎是诗人实指其气候特色,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总之,对中国内地来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还记载道:“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

由于天气变化不定,时有寒潮过程出现。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作物、林、果等的生长及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在农事上,要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防寒防冻工作;要注意保墒,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薹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注意抓住“冷尾暖头”天气,抢晴播种,并及时覆盖保暖。

清明节气的三候是,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即是说,在清明节气所统辖的十五天里,第一个五天里会见到桐树开始开花;第二个五天里见到的典型物象是,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即鹌鹑)开始出来活动,田鼠化为鴽说明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第三个五天里能见到的典型物象是彩虹出现,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在清明的三候中,桐树在中国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桐树既是观赏类树木,又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但更重要的是它与文化相关联。《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就是“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最早记载。在中国人眼里,梧桐是吉祥的象征。《庄子》里说:“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杜甫有名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梧桐是人格独立的象征,潘臻有诗:“亭亭独自傲霜风,不与寻常桃李同。圣世工师求木久,峄阳犹自有孤桐。”桐树的孤傲或者使国人以其做乐器,无论是泡桐树还是梧桐树,都是做琴的材料。《新论·琴道》说:“昔神农氏继宓义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孟郊有诗:“师旷听群木,自然识孤桐。正声逢知音,愿出大朴中。知音不韵俗,独立占古风。”张仲景、蔡邕、谭嗣同等历史名人都曾以梧桐残干制琴。《后汉书》记载:“蔡邕泰山行,见焚桐,闻爆声曰:‘此良木也’,取而为琴,是为‘焦尾’。”

至于田鼠等鼠辈,在农民眼里当然是灾害,是贪官的象征。《诗经》中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鼠辈形象不佳,老鼠每年吃掉的粮食多达数千亿斤,还破坏草原,传染疾病,所以鼠是“四害”之一。老鼠因偷吃、啃坏东西而得恶名,令人讨厌,“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汉语中关于鼠字的成语多为贬义,如鼠目寸光、鼠窜狼奔、鼠肝虫臂、鼠牙雀角、鼠窃狗盗,等等,但从社会、民俗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它又脱胎换骨,由一个无恶不作的害人精,演化成具有无比灵性、聪慧神秘的小生灵。中国民间流传着所谓“四大家”“五大门”的动物原始崇拜,即是对狐狸、黄鼠狼、刺猬、老鼠、蛇的敬畏心理的反映。在古人眼里,这些动物具有非凡的灵性,代表着上天和鬼神的意志。在中国民俗文化十二生肖中,老鼠是趴在牛背上前去报名、最后争得第一的,这都说明老鼠是一种灵活善变的动物,智商很高。在现代社会,迪士尼乐园创造出的“米老鼠”使之成为闻名世界的“明星”。

清明节气的三候是有意义的。在古人看来,如果桐树不开花,说明当年必有大寒;如果田鼠不化为鹌鹑,表明国家多有贪婪残暴之人;如果彩虹不出现,说明社会上有淫乱现象。

清明节气同样可由天气变化预知未来的天气,如“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等等。也可由天气预知农事收成,如“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清明冷,好年景”,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清明节气具有特殊性。中国人悠远的风俗习惯,如寒食节、上巳节,都在清明前后。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改为三月三,沿袭下来,成为人们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孔子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对上巳节的写实。当代的歌曲也唱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而这个农历的三月三,一般在阳历4月初的清明节气期间。

《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周举传》:“六年三月上巳日,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可见在这个日子里,人们要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弭致病因素的仪式。

汉代学者应劭曾对上巳节做过研究,他认为,这种活动远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政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现代学者也认为这一节俗中有卫生保健的合理性。直到今天,中国乡村的老人问候人时,仍会问:“最近清洁吗?”“他还清不清洁?”可见,中国人曾对清洁有过相当的注意,以至于今天激愤的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在上古贤人许由的墓前沉思,为“清洁的精神”致意,甚至说:“所谓古代,就是洁与耻尚没有沦灭的时代。”“那是神话般的、唯洁为首的年代。洁,几乎是处在极致,超越界限,不近人情。”(张承志《清洁的精神》)

当然,春天里的习俗有年轻人参与,就又有了男欢女爱的内容。《诗经·溱洧》说:“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溱水、洧水向东方,三月春水多清凉。小伙姑娘来春游,熙熙攘攘满河傍。姑娘说道看看去,小伙回说已经逛。再去看看又何妨?瞧那洧水河滩外,实在宽大又舒畅。小伙姑娘来春游,尽情嬉笑喜洋洋,互赠芍药情意长。这正是“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官府甚至鼓励男女欢爱,把这样的日子当作天地做媒的好日子。《周礼·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男女私奔也是可以理解的。三月三的上巳节堪称中国人的“情人节”,直到今天,壮族、侗族、苗族、黎族等民族仍以三月三为情人节。

三月三还是中国的“女儿节”,是少女的成人礼。少女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故杜甫《丽人行》诗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日本的女儿节也在这一天,不同的是,日本人叫“雏祭”“桃花节”,日本人的这一节日不是给青春少女过的,而是给几岁的小女孩儿过的。

上巳节的内容可谓丰富。这个清洁自身、郊外春游、踏青、男女欢爱的习俗后来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书圣王羲之也因实写当时的情景而心情与宇宙大化相融,写成了极富哲理的千古名文《兰亭集序》,更无意中写成了“天下第一行书”:“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稧事也。”上巳节并入到清明节后,它丰富的习俗衰微了。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三月三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从云南西双版纳每年的泼水节活动中,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这也印证了“礼失求诸野”的哲言。

中国的寒食节则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计,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远古人在春天改火形成的习俗。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春雷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就在此时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过几天再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在这几天无火的日子里,人们只能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禁火、清明取火的现象,在唐代诗人韦庄的诗中是:“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春秋时代,晋文公有过一段流亡国外的艰难岁月,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他,晋文公回国做了国君,给大家封赏,介子推却到绵山隐居。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在介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禁火寒食,而与民俗中固有的寒食习惯合一。晋文公还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做成木屐,望而感叹:“悲哉足下。”黄庭坚在《清明》一诗中说:“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可以说,寒食的习俗来源于禁火,来自纪念介子推的说法只是后来增富的意义。到了汉代,人们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在这一天里,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唐朝诗人韩翃有诗《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而寒食期间的生活习俗,除了禁火冷食,就是祭扫坟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即历史上人们对死者只安葬,而不植树、不设土堆即坟墓标记,祭祀逝者只在宗庙进行。到了春秋晚期,人们开始封以土堆、种上树木以作标记,祭祖也从宗庙改到墓地。祭坟扫墓的风俗就此流传下来,《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不论士人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慎终追远的节日,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也往往将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顺从民意,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到了大历十二年(777),诏令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增加到七天。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寒食节有“一百五”的别称,即前述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一百零五天。苏辙有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穉俱寒食。”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在寒食节,人们除了禁火、寒食外,还有祭祖、踏青、插柳、荡秋千等习俗。

可见,上巳、寒食、清明各有其意义。上巳清洁身心,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是农耕生活中重要的节气,提醒人们播种希望。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唐代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王维诗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到了宋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官府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的盛世清明图景。不仅民间三节并举相沿成习,官府也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8年,中国政府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习惯与双休日一起调休三天。

可见,清明节本来是一个天文时间的节气,因为人文时间的效法或接近而增富了节日意义,那些人文习俗说到底是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身心调整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只是这一节日一步步删繁就简地演变成一个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在一些人那里,甚至成了一个以扫墓祭祖为主要内容的人文节日。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后来的中国人形成了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这个节日,既有慎终追远的感怀,有生离死别的黯然销魂,又有欢乐赏春的气氛,有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唐人杜牧有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人高翥有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清明是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舒展起来。此时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扫活动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崇,又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其中有庄重,有责任,有形式感。孔子所谓,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就是说,祭祀行为本身就是让人明白人应该有所节制,有所敬畏。在先人面前,人不应该任性,为所欲为。当然,不少人狭隘地以为祭祖扫墓是求祖宗保佑,以至于祭祀时以行贿先人为计,这是势利、功利之行,更忘记了祭祀更丰富的意义。比如:祭祖也是向祖先交答卷的时候,自己的礼数、德行、功业如何?面对祖先能否无愧于心?能否在新的一年建功立业?这都是可以向逝者、亡者、先人报告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此时的气候状态处在气温不断上升带来的光明、温暖和雨水中。这是一个决定万物生长的时节,雨水、墒情使得冬小麦和竹笋开始拔节,几乎一天一个高度;动物的骨节迅速增大,身形长高;孩子们的身体也像在抽条,增高了许多。在大时间序列里,清明节正属于节卦时空,可见,拔节、节制、节俭、节哀,慎终追远,等等,有极为深刻的时间规定及其意义。“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而人生或日常生活能否清明,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干净的人?就像清明节名称本身提示的境界,在清明节期间,值得我们扪心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