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全文在线阅读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10.7 概念的概念

关灯直达底部

在学习“更社会”的过程中,儿童学会了各种各样比较不同质量和数量的技能,比如数字和范围。试图通过一句简单的“孩子们正在学习某个东西”来总结所有这些过程是一件很诱人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个东西称为数量的概念。但为什么我们觉得必须把所学的东西当作是事物或是概念呢?我们为什么要把所有的事都“物化”呢?

什么是一个事物?没有人会怀疑儿童的积木是一件事物,但一个孩子对母亲的爱也是一个“事物”吗?我们受制于词汇贫乏,因为尽管我们可以很好地描述物体和行为,但我们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描述性格倾向和程序。除非在思维里填充上人们可以看见或触摸到的事物,否则我们很难说清思维是做什么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紧紧抓住“概念”和“理念”这种术语不放。我并不是想说这样做不好,因为“物化”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工具。但基于我们当前的目的,假定我们的思维中包含着某种单一的“数量概念”是很糟糕的。在不同的时刻,像“更”这样的词汇可以表示很多不同类型的事物。想想这些表达方式。

更富有色彩。更大声。更迅速。更有价值。更复杂。

我们说起来好像这些词的意思很相似,但它们每个词都包含了一个不同的、来之不易的思维方式网!“更大声”乍看之下好像仅仅是数量的问题,但想一想遥远的钟声为何比耳边的悄悄话显得更大声——尽管它的强度实际上更小。你对自己听到了什么的反应不仅取决于物理强度,还依赖于你的智能组对来源的特征有何总结。这样你就能通过对声音来源的无意识假设,知道钟声是来自远方的强音,而不是距离很近的微弱声音。还有其他各种类型的“更”也参与了这样微妙的专业技术。

我们不应该假定儿童是要把一个单一的“数量概念”具体化,而应该尽力发现儿童是如何积累这么多对比事物的方法以及如何将它们分类的。像“高”“细”“矮”和“宽”这样的智能体是如何形成次级智能组的?对成年人来说,更高和更宽都可以很自然地和更大联系在一起。然而是什么阻止儿童发明一些无意义的概念,比如“又绿又高而且最近还被摸过”呢?没有一个儿童有时间生成并测试所有可能的组合来发现哪些概念是有意义的。生命短暂,不能浪费时间做这么多烂实验!秘诀在于:我们总是先尝试把相关联的智能体组合在一起。高、细、矮、宽之间的关系都很紧密,因为它们都和空间质量间的对比有关。实际上,它们包含的智能组很有可能在脑中彼此非常接近,并且共享许多共同的智能体,所以自然而然看起来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