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全文在线阅读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22.9 代词和指代

关灯直达底部

我们有时认为“谁”或“它”这样的词是“代词”,也就是表述或替代另一个名词或短语的信号。但就像我们看到过的,代词并不经常指代词汇,而常常指代听众思维中活动着的局部状态。为了“指代”这种活动,听众必须把它分配给某个短时记忆单元,也就是某些代原体。然而,除非听众可以正确猜测说话的人想把这个活动分配给哪个代原体,否则沟通就会失败。当存在不止一种选择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举例而言,看看下面这个句子中“它”这个代词:

偷了月亮的小偷把它带到了巴黎。

听众是怎么知道“它”一定是指月亮呢?语法限制了选择:它不能分配给小偷,因为“它”根本不能指代人。但仅凭语法并不能决定最后的选择,因为“它”同样可以表示太阳,比如在下面这段对话中:

天哪!太阳怎么了?

哦!那个呀!偷了月亮的小偷把它带到了巴黎。

“它”的起效方式遵循心理学原理比遵循语法原则要多。“把它带到”的表达方式使听众的语言智能组试图寻找一个代原体来表述某种可以被带走的东西。在这句话里要么是太阳,要么是月亮。但前面那个问题“太阳怎么了”已经让读者产生了预期,接下来听到的活动“对象”代原体会表述太阳,就像我们之前关于棉花的问题让读者预期答案与该主题有关。此外,新的短语“小偷把它带到了”通过激活Trans-框架而满足了这一预期,这个Trans-框架的“行动者”和“行动”代原体已经得到了分配,现在只需填补“对象”代原体即可。所以在未被分配的“对象”空缺中,“它”这个词完美适配“太阳”的角色。

“预期”是什么意思?在对话的每个阶段中,对话双方都已经卷入了各种关注和欲望。在这些东西构成的背景中,每个新词、新描述或者新表述,无论意义有多模糊,都会融入与它最匹配的短时记忆中。我们为什么能这么快就进行分配,而不会等到所有模糊的意义都厘清呢?这是一个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我们的语言智能组必须尽快处理每个短语,这样才能运用全部能力去应对后面发生的事。如果对话中出现了某种事物无法和之前的任何事匹配,听众就要启动新的记忆单元。这会把程序拖慢,因为它会消耗我们有限的短时记忆资源,让后来的匹配变得更困难。如果听众无法迅速进行适当的分配,那么对话就会变得不连贯,沟通就会被中断。

口才好的说话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会让每个新的表达都和听众思维中已经被激活的结构很容易地联系起来,否则听众必定会抱怨语言不清楚。说话者还可以指明哪个主题还没有提到过,这可以让听众不必为了去做不存在的匹配而纠结。我们用“顺便说一句”这类的表达来告诉听众不要把下面即将听到的话与当前已经激活的任何代原体联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说话者必须对听众的思维中正在发生什么有所预期。下面这部分就会描述一种做这件事的方式,就是通过把说话者自己的思维作为模板,并假定听众也会产生相似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