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全文在线阅读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26.6 真正的句子与胡话

关灯直达底部

一句话的意思有一部分取决于这个句子中单独的每个词,还有一部分取决于这些词的排列方式。

圆形的方块诚实地偷窃。

诚实地偷窃方块圆形的。

我们用的是完全一样的词语,是什么让它们之间的差异这么大呢?我认为这是因为你的语言智能组在听到第一个词语串后立即就知道接下来要用它做什么,因为它符合已经建立好的句子-框架。第二个词语串却无法匹配任何熟悉的形式。然而人们是如何匹配这些句子-框架的呢?我们马上就来解释这一点,不过在此之前,假定我们年幼的听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各种词进行分类,比如名词、形容词、动词和副词。(我们会略过儿童在学会以成人的方法使用词语前的其他阶段。)于是我们的第一词语串呈现出这种形式: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副词

现在我们假定听众已经学会了一个具体的识别-框架,它在听到这一串特定类型的词语时被激活。然后这个框架开始执行一个特殊的程序脚本,对Trans-框架的终端做了如下安排。“偷窃”的忆体被分配给了Trans-框架的“行动”终端,“方块”的忆体与“行动者”终端相连。接下来这个框架所激活的脚本会用“诚实地”这个词的忆体调节“偷窃”这个行动,用“圆形的”忆体调节“方块”这个对象。此时,每件事都运行顺畅,语言智能组已经找到了每个词的用途。我们给可以这样流畅加工的词语串起了一些特殊的名字,我们称之为“短语”或“语句”。

如果一个词语串中的所有词都可以很快、很容易填充到彼此合适的框架中,那么它似乎“符合语法”。

然而到了此时,由于一些特定的不兼容性,其他智能组中有一些严重的冲突开始显现。“偷窃”的框架要求“行动者”是活物。方块不能偷窃,因为它不是活的!此外,“偷窃”的框架还会预期发生一件应受谴责的事件,这也与调节器“诚实地”相冲突。如果这还不够,那还有我们描述形状的智能组,它们无法容忍“圆形”和“方块”的多忆体同时被激活。就算我们的句子符合语法也没用:产生了这么多混乱,大部分意思之间都相互抵触,我们把这种话叫作“胡话”。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什么是有意义的话,什么是胡话,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只有一部分取决于语法。想一想当你听到下面这三个词会怎么样:

小偷----不小心----监狱--

尽管这些词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成型的语法框架,但它们激活了某些词义忆体,跳过了语法形式,与熟悉的故事-框架相匹配,也就是关于一个小偷被抓,受到应有惩罚的道德故事。不符合语法的表达也常常是有意义的,只要它们能引发清晰稳定的思维状态即可。语法是语言的仆人,不是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