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全文在线阅读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27.1 恶魔

关灯直达底部

我们的读者一定很想知道玛丽和那个风筝最后怎么样了。接下来的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玛丽受邀参加杰克的聚会。她想知道他会不会想要一只风筝。但是简告诉她:“杰克已经有一只风筝了,他会让你把它拿回去的。”

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呢?很明显简说的不是杰克已经有的那只风筝,而是玛丽打算送给杰克的那只新风筝。是什么引导了听众的判断,使其认为这就是讲述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呢?其实除了“它”指的是哪个风筝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别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我们怎么知道“它”指的就是一只风筝呢?而“把它拿回去”是说从杰克那里拿回去,还是把风筝退回商店呢?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先不考虑其他可能性,假定“它”指的就是一只风筝,但如果要判断究竟指的是哪只风筝,我们还必须理解“把它拿回去”这个更大的短语是什么意思。这个短语一定要能与听众脑海中已经存在的某种思维结构相匹配。讲述者希望能够唤起听众自己赠送和接收生日礼物的一些记忆片段,从而使他们能够借助这种相似的生活常识,找到最适合理解这个短语的思维结构。但是因为每个听众的头脑中都有着巨大的信息量,有什么程序可以快速地唤起那些有用的知识呢?在1947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尤金·查尼艾克做了一个研究,以探索这个故事中每个短语如何帮助阅读者理解后文的短语。他认为每当我们听到一个事件的时候,某个特定的识别智能体就会被启动。这些智能体接下来会活跃地运行,观察并等待着其他相关事件的发生。(因为这些识别智能体平时都在静静地潜伏着,只会在特定的情形下才介入,所以它们也被称为“恶魔”。)比如说,一旦有个故事中出现了某人买了份礼物的细微暗示,特定的“恶魔”就会被激活并等待着下面这种事件的出现:

如果有迹象表明被送礼物的人拒绝了这个礼物,它就会在下文中搜寻礼物被退回的信号。如果你看到了礼物被退回的征兆,它又会搜寻被送礼物的人拒绝礼物的信号。

查尼艾克的理论引发了很多新的思考。比如,激活一个“恶魔”的难度有多大?它们的活跃状态能维持多久?如果被激活的“恶魔”太少,我们对事情的理解就会很迟钝。但如果被激活的“恶魔”太多,我们又会被错误的讯息搞得晕头转向。这些问题没有什么简单的答案,而且我们所说的“理解力”本来就要靠大量的技能不断累积才能获得。你可能只需要一些孤立的“恶魔”就可以理解某一小段的故事,但要理解其他内容,可能就需要动用一些更大的程序,从你的海量回忆中搜寻能与接下来的故事情节相匹配的记忆片段,还有一些内容的理解可能取决于哪些智能体被各种微忆体激活了。你以为你在专注地讲述或聆听一个故事,实际上你的痴迷程度有多少是在被这些“恶魔”的预期操控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