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 »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全文在线阅读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分头努力

关灯直达底部

韬奋

我记得有一个时候,有人提出枪杆和笔杆对救国谁的力量强的问题。有些人对这个问题打了一顿笔墨官司,结果还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得到什么一定的结论。其实枪杆自有枪杆的效用,笔杆也自有笔杆的效用,只须用得其当,都可以有它的最大的贡献;真要救国,应该各就各的效用做最大限度的努力。当十九路军在淞沪英勇抗敌御侮的时候,我们亲眼看到枪杆对于保卫国土所贡献的伟大的力量,但是同时我们也亲眼看到民众被爱国言论和宣传所引起的异常深刻的感动,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妇孺老幼都奋发努力于后方的种种工作,军力和民力打成了一片。

救国的工作是要靠各种各样的分工配合而成的,是要各就自己所有的能力做最大限度的奋斗。

试再就军事上的作战说吧,有的担任前线的冲锋,有的卫护后方的辎重,各有各的任务,谁也少不了谁;你如果一定要使冲锋的队伍都到后方来卫护辎重,或一定要使辎重队都往前方去冲锋陷阵,那在军事的作战上都是损失。

不但枪杆和笔杆,不但军事上的作战,我们对于各种各样的工作,乃至似乎是很平凡的工作,都应作如是观。例如一个报馆里卷包报纸的社工,在表面上看来,他的工作似乎是很平凡的,但是只要这个报纸是热心参加救国运动的,在救国的任务上,他的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稍稍有一点知识和良心的中国人,没有不时常想到中华民族解放,没有不殷切盼望中华民族解放的早日实现,所以也没有不想在这上面尽他的力量。这种心理的随处流露,在救国运动方面当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有许多人因此感到苦闷,总想跳出他所处的现实,跑到一个合于他的理想的环境中去努力。他没有想到我们应该各就各的能力,即在现实中随时随地做工夫;更没有想到环境若使真能合于我们的理想,那需要我们的努力也就不会怎样迫切的了。

也许我们自己还没有做到“最大限度”,那只有更奋勉地加工干去。也许别人还没有做到“最大限度”,那我们也不应轻视他,却要指示他,鼓励他,帮助他,做到“最大限度”。

让我们在民族解放的大目标下,分头努力干去!

咱们已经读过一些说明文。说明文无非说明一种道理、缘由、关系等等。那种道理、缘由、关系等等是本来存在的,并非作者所创造,也非任何人所能创造。作者不过懂得了这些(或者由自己悟出来,或者从他人那里传习得来),就把所懂得的告诉他人罢了。这时候作者的态度是异常冷静的,一点儿不掺入自己的感情或愿望,也不问读者是谁,只要把自己所懂得的说明白了就行。如果在另一处地方,另一个时间还有说明那种道理、缘由、关系等等的必要,若是他自信所懂得的并不错误,那么他所写出来的依然是从前的那番话。读者对于那番话相信不相信,他是不过问的。相信不相信是读者的事情,而他只担负说明白那种道理、缘由、关系等等的责任。这种态度是说明文的特点。

从说明文进一步,也是说明一种道理、缘由、关系等等,但是同时伴着一种愿望,必须说服读者,使读者信从。这时候,所说明的道理、缘由、关系等等就成为作者的主张。从文章体制上说,这篇文章就成为议论文了。无论什么主张,绝不能没有理由地建立起来。譬如你主张常常运动以增进健康,必然由于你懂得了运动和健康的关系。可见主张也不是凭空造出来的。从事事物物之间去参悟、去体验,因而懂得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这样的主张才有价值,才可以作为言论和行动的标准。一个人有了一种主张,他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当然和它一致,那是不用说的,不然就是人格的不一致,道德上的缺失。同时一个人常常欢喜把自己的主张告诉他人,使他人相信他的主张确有道理,言论和行动也和它一致。为着使他人相信,语气之间就不能像说明文那样冷静,得带有表示感情或愿望的成分。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区别就在这里。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我们时常看见的“宣言”“告××书”一类的宣传文章,其中当然有一些意思,但是这些文章不只希望把那些意思说明白,还要用一种打动人心的语句和调子表达出来,使他人乐于接受。这类文章也是议论文,从这类文章也可以看出议论文和说明文的不同。

这一回咱们读韬奋先生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所说明的是什么呢?读者诸君一定能够看出,就是作为第二节的一句话:“救国的工作是要靠各种各样的分工配合而成的,是要各就自己所有的能力做最大限度的奋斗。”从淞沪战役的经验,知道枪杆和笔杆同样具有伟大的力量。从军事常识,知道担任前线的冲锋和卫护后方的辎重同样不能缺少。更从其他很平凡的工作着想,知道一家热心参加救国运动的报馆里的一个卷包报纸的社工,他的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各种各样的分工”以及“各就自己所有的能力做最大限度的奋斗”的道理,是从这些认识上悟出来的,并不是作者凭空造出来的。

假如文章只说这些,那就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所以要说明白这个道理,为的是从这个道理上他建立了一个主张:“让我们在民族解放的大目标下,分头努力干去!”有许多人“总想跳出他所处的现实,跑到一个合于他的理想的环境中去努力”。作者要拿他的主张去劝说那些人,使他们不再这么想,而在现实中随时随地做工夫。他用提醒的方法来劝说。第一,他指出他们没有想到各就各的能力去做工夫的道理。第二,他指出他们意念的错误。现在迫切地需要大家努力,为的就是现实环境不合理想,又怎么能够跳出现实,另寻理想的环境去努力呢?经作者这么一提醒,这许多人至少要爽然若失,因而信从作者的主张吧。倒数第二节是表示意志的语言。不放松自己,也不放松别人,像共同宣誓一样把“做到‘最大限度’”作为彼此努力的目标。最后一节,简单地明确地提出主张。如果是在台上演说,这一句话是字字着力地说出来的。就在此戛然而止,打动听众心坎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