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全文在线阅读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输出”使书成为自身血肉

关灯直达底部

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

说到“读书”,其实是存在若干标准的。有时走马观花就算“读过了”,有时则会读得出神,记住每句话每个字。关键在于从中吸收了多少内容,这些内容又是什么样的。

“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衡量标准之一。比如针对一本书,若能像大学讲义那样花一个多小时解说,就证明吸收度非常高。

然而,要读到这种程度,需要相应地花费大量时间,而且只要不是大学教师,发表成果的机会就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标准不妨设定得再宽松些,比如“是否能把书的内容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别人说清楚” 。总之,应该围绕要旨来说明。

我很想试试最近刚读过的一本书,但这本书太难了。就算我拼命努力阅读,也经常做不到顺利解说,因为我不是记不住,就说明能力尚显不足。很遗憾,我不能将这本书认定为“读过”。

或许内容能在脑中积淀下来,但若找不到机会将其调取出来,那就跟塞在书架最里面从没读过没什么区别。这样一来,阅读所用的时间和劳力就白白浪费了。既然如此,倒不如从一开始就以“一两分钟讲清楚其内容”为前提,然后再开始阅读。

此外,还可以从一开始就假定好要述说的对象,例如,“我要把这段话讲给某某听”“某某肯定会对这段话深感共鸣”“这部分应该建议某某读一读”……像这样想象具体场景,读书的兴致就会愈发高涨。我在读到搞笑的地方,就会标记我原创的“爆笑符号”,再特意把这部分推荐给别人。

哪怕身边没有合适的对象,也不妨碍输出,只要在博客、推特等社交工具上稍微写写就行了。像 Mixi、Facebook 等半公开的网络环境,做起来或许更容易。在其中互相推荐好书,既能起到刺激作用,也能锻炼彼此的精神。如此轻松就能实现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今真是一个好时代。

用“转换视角+引用”为交谈增光添彩

想让“输出阅读”变得更有效,需要满足两个要点。第一,讲述时不要采取俯瞰全局的角度,应该以自己的感性、体验为主体,比如自己对这本书的哪些地方感兴趣,对哪部分内容印象深刻。至于作品梗概或内容简介,只要看看各出版社提供的目录或网络信息就能知道。反正是自己说,不如加上自己的体会。留意这样的输出,也有助于强化记忆。

第二,在说明时尽量引用书的部分内容。 记住这一点,读后的记忆和印象就会更容易被唤醒,也就是成为阅读的“证据”。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速读法。有些书没必要巨细无遗地统统看遍,这时就可以快速阅读,来不及反应的地方直接跳过即可。倘若遇到有趣的部分,就可以稍微放慢速度。

只要像这样反复进行快慢结合的阅读,就会逐渐变得能够通过直觉区分有趣的部分和无趣的部分了。这样一来,阅读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读书的兴致自然也会愈发高涨。

建议举办“读书会”

不管怎么说,尝试逼着自己必须进行“输出阅读”,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光是“找机会对别人说”“写在博客里”还不够,不如开一场“读书会”,如何?

读书会给人的感觉可能有点过时,但至少我在三十岁以前,经常跟两三个朋友频繁地举办读书会。我以前的学生,也有人定期开读书会。当然,开读书会并不是为了“修行”“锻炼”等死板的目的,而只是单纯因为有趣。

例如,看完一部电影,朋友之间往往会彼此交流感想和意见。再比如,针对喜欢的音乐或体育选手,大家会各自评论,交换信息,这都是家常便饭。所谓的“线下聚会”或大学的同好会等许多聚会,都是为这种场合准备的。所以,存在类似的以书为主题的读书会,也是很正常的。

至于人数,两三人足矣。基本规则只有一条——大家事先指定一本书,在读书会前都要读完。到了读书会当天,大家只要像前文提到的那样,不断讲解内容就可以了。

这样做有不少好处。首先是读书有动力。既然对方也会读,自己当然不好意思马虎敷衍。同时,又因为这种场合并不要求精确细致,要讲解的内容也不是特定的多本书,所以允许做出大胆的阐释和发言。这种适度的紧张感,能够增强进取心和集中力。

而且别人介绍的书,还可能是自己平时不读的题材。相互介绍的书,应该不是那些过于难懂或水准很低的书,所以读到好书的可能性很高,是拓宽视野的绝佳机会。

另外,这样也能加深对一本书的理解。听着对方的评论,往往能惊讶地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这样一来,既可以按对方的观点重读一遍,也可以试着提出反对意见。当别人的光芒照亮自己的盲点时,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被激发。可以说,这正是参加“读书会”的最大乐趣。

还有一点,读书会能让自己与对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根据对方介绍的书,就能大概知道对方的兴趣爱好,下次再介绍书时,就会想“这本书也许比较适合他”。同样,自己指定的书,也能让对方大致了解自己。这难道不是很高级的交流手段吗?

活用“映射交流”

下面介绍一种能使“读书会”更深刻的方法:“映射交流”。

即使在日常会话中,口头所说的话也很容易过耳即忘,难以长期留存在记忆中,而且常会逐渐跑题。当然,这是会话的一大缺点,但既然好不容易指定一本书为主题,就应该尽量把“锚”固定在这个主题上,并且令其长期留在记忆中,这样才有意义。为此,在说话的同时,还应该“动手”。

需要事先准备 B4 大小的白纸和圆珠笔(最好用三色圆珠笔)。不要只是口头陈述意见,应该把关键字或关键词组写下来。 例如,与内容有关的基本信息用“蓝色”,重要信息用“红色”,个人感兴趣的话或自己的意见等用“绿色”。像这样定好颜色,即使潦草书写,也能明显区分。比如小说,出场人物的关系图用“蓝色”,人物性格、面对的难题或事件用“红色”,相应的意见和评论用“绿色”写下来。

当然,记笔记的不是一个人。当对方写下某个关键字的时候,若是自己的意见与其一致,可以用“红色”圈起来;若是存在异议,可以写下与之对立的关键字,或者从对方的话中寻找灵感,指出其他的关键字。可能的方向有很多。还可以画线把这些项目联结起来,或者用箭头导向新的论点,或者以图示化的形式明确概念。

这样一来,首先能确保每次谈话不会白费功夫。听到所有发言都能体会到一种充实感,仿佛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还有,这样能让你在加深理解书的同时,自然得知对方的想法和爱好。

有句俗话叫“打开天窗说亮话”,即使不能达到这种坦白程度,仅以一本书为媒介,双方也完全有可能互相了解。 这能带来极大的喜悦,就无须赘言了。

至于字迹杂乱的 B4 纸,相当于在场所有人创作出的“新作品”,建议复印几份各自带走。


①  江户时代的寺子屋将其用作道德教育的教材。———编者注

②  日语中以两个以上汉字结合的形式表示的汉语词。———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