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全文在线阅读

《博弈论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放弃愚蠢的坚持

关灯直达底部

       有一人在农村老家旧屋子的麦缸里,发现了一只死老鼠。经过一番勘察,他明白了“悲剧”的前因后果。这只老鼠因为偷吃麦子,掉进了缸里爬不出来。但这是一只坚强而有主见的老鼠,它开始在缸底咬起来,终于咬了一个洞。但它没有想到的是,它咬透的洞正好被一根粗大的圆木顶住。于是它又开始咬这条粗木。可是方向却是顺着圆木的中心。它咬了二尺多深,终于又饿又渴,精疲力竭地退回到缸里,力竭而死。

       在为这只坚忍不拔的老鼠惋惜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有时放弃比坚忍不拔更重要。当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举步维艰时,所要做的或许并不是坚持到底,一条路跑到黑;而是停下来想一想,观察一下,问一问自己:选择的这个方向对不对?是不是已经到了应该放弃的时候?管理学家菲尔茨曾经说:如果一开始没成功,再试一次,仍不成功就应该放弃,愚蠢的坚持毫无益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天生有一种做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请试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现在请再看它一眼,你有一种冲动要把这个圆完成。这就是“趋合心理”,是促使人们完成一件事的内驱力的原因之一。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试验。她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让他们同时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难的数学题。让甲组一直演算完毕,而在乙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箅的题目。结果,乙组记忆成绩明显优于甲组。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全神贯注,一旦解开了就会松懈下来,因而很快忘记。而对解不开或尚未解开的问题,则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它,因而一直潜藏在大脑里。

       这种心态叫“蔡戈尼效应”: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种动机因未得到圆满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戈尼效应是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内驱力过强,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比如被一本间谍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还有一个重要会议,读到凌晨4点也手不释卷。如果是这样,就需要调整这种过强的完成驱动力,否则就可能成为时间管理的障碍。

       一个经常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够保留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可能生活得丰富多彩;一个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驱动力过强,可能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过紧张和狭窄。对于后者来说,只有减弱过强的驱动力,才可以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改变不做完不罢休的态度,不仅使你能在周末离开办公室,还有时间去应付因工作带来的问题:自我怀疑、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或过度紧张,等等。

       我们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冒着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上的危险。兴趣一旦变成狂热,就可能是一个警告信号,表示过分强烈的完成驱动力正在渐渐主宰你的生活。有人会强迫自己织完一件毛衣,结果虽然不喜欢那件毛衣,但却觉得非穿它不可。对于有些事,不应该害怕半途而废。

       以下几个问题可以告诉我们是应该坚持还是放弃: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帮助吗?是否有无法克服的阻力?比如我们希望在一个公司里步步高升,但是公司里高层全部是家族成员。可能的回报是多少?我们值得为10万元进行一年的努力,但却不值得在一个只能创造几元钱利润的客户身上浪费三个小时。未完成计划或维持现状需要付出多少?是否有足够的本钱等待回报?很多人在巨大回报出现之前的那一刹那倒下,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本坚持等待。我们是否在维持一种必然没有回报的现状?如果一个同事答应帮助我们却食言,那么就要调查一下他是否经常食言。如果是,就应该断绝这种过高代价的关系;如果不是,那么就宽容一次。是否在参加结局早已决定的竞争?在有些比赛和选拔中,早就有了内定人选,无论我们有多努力也没有任何机会,那么就别在这种不诚实的竞争中“陪太子读书”。

       我们要想成功,必须学会把脱笾之马一般的完成驱动力抑制住。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如果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就勇敢地放弃。我们可以先从小事来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只碟子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还要不要继续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