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回答的艺术 » 回答的艺术全文在线阅读

《回答的艺术》要想对答如流,请让准备成为习惯

关灯直达底部

有一次,某医疗机械厂的厂长与国外客户关于引进输液管生产线的谈判已经顺利结束,正式签约定在了第二天。

厂长陪同客户进入生产车间进行参观,参观时这位厂长向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皮鞋底去擦,这一幕刚好被外国客户看到。

外国客户思考了一夜,最终他让翻译给那位厂长送去了一封信,信中说:“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要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

一项已谈成的生意,就这样被厂长的一口痰“吐掉”了。

有些人会说,上述案例与问答没有任何关系啊。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好习惯可以让人更容易把握住机会,坏习惯也总能破坏自己的形象。回答问题也是如此,只有让准备变成习惯,你才能在遇到各种难题时应对自如。另外,虽然语言是回答问题的主要途径,但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情等,都会影响回答的效果,甚至可以代替语言进行回答。

案例中这位厂长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这也说明行为习惯与充分的准备是多么重要。如果我们在回答问题时能汲取他人的经验教训,防患于未然,就能把问题回答得更加圆满,在各种场合更好地展现自身的魅力。

如果你对某个话题没有做好回答的准备,那么最好不要轻易出口,避免他人误解,造成不良后果。例如:

邻居:“不好了!不好了!”

小孩子母亲:“怎么了?”

邻居:“你家孩子在马路上玩球,一辆大卡车过来,你孩子……”

听到这里,孩子母亲差点晕倒,焦急地问道:“我孩子怎么了?”

邻居:“你怎么了?别着急啊,我还没说完呢。你孩子差点被撞到,幸好有人及时把他抱开了!”

这种问答方式,不免让人担心,如果孩子妈妈承受不住打击住进医院,这后果由谁来承担呢?虽然邻居是好心,但这种回话方式,显然太欠考虑。事先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哪怕只是简单陈述一个事实“你孩子差点被车撞了,幸好及时被人抱开了”都不会给孩子妈妈造成过大的心理冲击。

回答没有固定的模式,交流的过程中,别人也不会事先通知你他要提出的问题,当你将提问发言权交给别人时,我们就要做好应对各种问题的准备。尤其是,当你面对的提问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进行的,甚至是一对多的情况,你就会明白准备的意义。也只有平时多积累这样的经验,才能准备得更加充分,回答得更加从容。

下面,就让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回答问题的流程:

1. 预见问题,早做准备。根据场合、环境及相关主题,提前准备好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

2. 认真倾听,确定对问题的理解是正确的。

3. 辨别问题性质。例如:表达自己的兴趣和赞同你的观点,想得到更多关于某方面的信息,为消除某一疑虑,提出另一种观点,想出风头等。

4. 回答问题的方式。能够直接回答的问题,直接回答;无法直接回答的问题,日后回答;重复的问题,换个角度回答。

思维训练

一天,小明想买东西,正巧家里有个信封,信封里装了一些钱,信封上面写着86。小明以为信封内有86元钱,就把钱拿出来,直接去了超市。结果他买了90元的东西,把信封里的钱都交给营业员后,他还准备再拿出4元,没想到营业员在清点了他的钱以后,反而退给他了一些钱,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见附录1.1.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龙点睛

对于现场回答而言,我们总会被问及一些不能回答的问题,或者涉及隐私的问题,我们都要学会规避。对于某些故意找茬的问题,可以礼貌地还击。另外,先别管对方会提出什么问题,注意时刻保持笑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大脑做出反应,并给出良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