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回答的艺术 » 回答的艺术全文在线阅读

《回答的艺术》人格魅力,就在一问一答间

关灯直达底部

两名教徒在祷告时吸烟。教父发现后非常生气地说道:“你们怎么能在祷告的时候吸烟呢?”他质问其中一名教徒:“你平时祷告的时候吸烟吗?”

这名教徒回答道:“是的,我祷告的时候吸烟!”然后,这名教徒遭到教父的一顿痛斥。

教父又问另外一名教徒:“你平时祷告的时候也吸烟吗?”

“不!教父。”另一位教徒回答道,“我平时在吸烟的时候也做祷告!”

教父很满意地笑着说:“很好!这是可以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应答更是如此,临场应变能力很重要,但做好充足的准备更重要。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被人“问倒”的经历,回过头仔细想想,发现自己原本可以给出更加完美的回答。当时被“问倒”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问与答之间,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太少了,有时甚至少到思考时间只有几秒钟而已。

因此,如果我们平时多积累、多练习,对于某些公开场合的问答,能够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准备,就会让我们的回答更出彩。上面的小故事中,两名教徒说的其实是一回事,但两种回答方式却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具备唯一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尝试回答别人提问的时候,有些问题可以直接回答,有些涉及隐私的问题则不能直接回答,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给出一个精彩的回答,往往这类问题,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智慧,彰显个人魅力的时候。

晚饭时,母亲突然问儿子:“今年不准备出去旅游了?怎么没有听你说旅游的事?”

儿子抬头看了看母亲,发现母亲虽然是在问他,但目光却看向了妻子。妻子听到这问话,不由自主地停止了咀嚼。

儿子瞬间明白了母亲的意思,说道:“她还在考虑中。要不,让她给妈说说吧。”说完后,他给妻子递了个眼色,妻子也心领神会。

上面这段问答,做婆婆的想要让儿媳妇拿主意,又没明说,然后问儿子。如果这时候儿子不懂得察言观色,没有听出母亲的弦外之音,就有可能造成误会。对话中,儿子很聪明,让妻子来回答母亲的问题,皆大欢喜。

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还是知识的积累,其实都是对回答问题的一种准备。这里,我们着重说一下对于特定场景或特定问题的针对性准备。例如:

“闺女,交男朋友了吗?”

休年假回家,刚进门,迎接她的是妈妈这样的一句问话。

“刚处没多久,还处于了解阶段!”

28岁的未婚女孩婷婷在回家之前,就提前想到了回到家将要被问到的问题,并做出了回答预案。

准备回答内容时,针对性的准备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要考虑对方会问哪些问题,自己要怎样回答,对方会表达一种怎样的观点,我们自己要借助回答达到怎样的目的……思考这些问题,将有利于你充分地准备回答环节。不要小看这一问一答,往往人格魅力,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体现。

思维训练

某公寓楼某个单元的某间房间内,突然传出一声男人的呼救声,然后就没有了声音。邻居们担心发生了凶杀案,马上通知了警方。警察到达后按了那个房间的门铃,却没有人应声开门。警察于是撞开了房门,只见屋内有一名男子昏迷在地板上,他的头部还流着血。

而他的妻子则坐在一旁,她似乎是个神经不正常的女人,正在吃煮熟了的玉米。从这种情况来看,显然是那个女人精神病发作,打晕了自己的丈夫,但警察寻遍屋内并没有发现可以用来袭击人的硬物。那么,那名男子到底是被什么击伤的呢?

(答案见附录1.1.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龙点睛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也就是说,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叫急躁;在该说话的时候不说,叫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变化,信口开河,叫睁眼说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