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回答的艺术 » 回答的艺术全文在线阅读

《回答的艺术》名师讲堂

关灯直达底部

反问的艺术——平中出奇,入木三分

1946年1月,就中原停战问题,李先念司令员到武汉与美蒋两方谈判。谈判达成协议的当天晚上,国民党方面由郭忏出面在德明饭店举行鸡尾酒会,有我党代表李先念等及各界知名人士、记者近百人出席。

席间,国民党军统系少将邓为仁佯装一副醉态,挤到李司令员面前,玩弄唇舌:“李将军,今晚为你举行酒会,盛况惊人,这大概是你有生以来第一次吧?我是高喊和平万岁的人,有和平才有今天的酒会。因为今天的酒会,象征着人民的幸福与安乐,请为这种和平幸福而干杯!”

记者们一眼就看出邓为仁是酒醉心明,别有用心,便围过来争相举起相机,等候拍摄下各自所需的镜头。

李司令员面对邓的挑衅行为,回敬道:“邓先生,今晚你喝得太多了。抗战刚刚胜利,弊政多端,山河破旧,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人民何谈幸福之有?民主建设,和平幸福,任重而道远,须亿万民众,奋发图强,岂能靠一餐鸡尾酒会?”

说完李先念哈哈大笑起来,邓为仁也跟着笑起来,以掩饰自己满脸窘态。

反问是回答问题的又一种重要形式,通常用于反驳对方观点,应对不友好的提问。上面案例中,李司令员直接揭示了对方论点的偏颇,抓住对方的漏洞进行攻击,最后以反问收尾,让对方无法辩驳,而这也正是所谓的“打蛇打七寸”。

反问也就是反过来问,变回答为提问。往往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其不意的反问会让对方自乱阵脚,出其不意,入木三分,收获意想不到的回答效果。常见的反问类型有下面几种:

1. 机智型反问。例如:

萧伯纳的剧本《武器和人》改编的舞台剧演出结束后,萧伯纳走上舞台向观众致意,一个人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

萧伯纳彬彬有礼地回答说:“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反对那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剧本的演出吗?”

2. 幽默型反问。例如:

妈妈:“你要哪个苹果?”

儿子:“我要大的。”

妈妈:“你应该懂礼貌,要小的。”

儿子:“妈妈,懂礼貌就得撒谎吗?”

3. 讽刺型反问。例如:

地主在半夜催长工说:“天亮了,还不起来干活?”

长工说:“等我捉了虱子去。”

地主说:“天这么黑,能看见虱子吗?”

长工说:“天这么黑,能看见干活吗?”

4. 肯定型反问。例如:

唐王李世民问大臣魏征:“守天下难不难?”

魏征回答说:“非常难。”

李世民说:“我任用德才兼备的人为官,又听从你们的批评意见,守天下还难吗?”

魏征说:“古代的帝王,打天下的时候,能够注意用人和听从意见,一旦打下天下,只图安乐,不喜欢别人提意见,导致亡国,所以,圣人说‘居安思危’,指的就是这个,能说守天下不难吗?”

5. 抒情型反问。例如: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钗见宝玉呆呆的,自己倒不好意思起来,扔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知,正打在眼上,“哎哟”了一声。

6. 悬念型反问。例如:

张三问李四:“王五最近好吗?”

李四说:“你问他?他出事了,你不知道?”

要想把回答答得好、答得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要求应答者本身要具备多种基本素质,如理论水平、文化修养、对事情的反应能力,等等。因此回答者要具备多种基本素质,而这种素质只有经过长期积累,使自己成为博学多闻、出口成章、文思泉涌的人,才能在各种复杂的场合下对各种问题对答如流。

画龙点睛

有些场合,经常有人提出一些十分敏感的问题来刺探你真正的意图,或故意刁难你。遇到这样的问题,用间接的方式来作答,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有一次丘吉尔访问美国,一位反对他的美国女议员对他说:“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会在您的咖啡里下毒的。”丘吉尔笑着答道:“如果我是您的丈夫,我会喝下那杯咖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