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回答的艺术 » 回答的艺术全文在线阅读

《回答的艺术》准备得越充分,回答才能越巧妙

关灯直达底部

一次,朱镕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电视台想获得朱镕基总理的题词,这个任务就落到了主持人敬一丹的身上。视察当天,朱镕基总理走进《焦点访谈》节目组演播室,一位编导说:“在有魅力的人身上总有一个场,以前我听别人这样说过,我看您身上就有这样一个场。”

朱镕基总理笑着回应,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起来。敬一丹抓住这个机会,对朱总理说:“总理,今天演播室里聚集在您身边的这二十几个人,只是《焦点访谈》节目组工作人员的十分之一。”

朱镕基总理说:“你们这么多人啊!”

敬一丹接着说:“是的,他们大多数都在外地为采访奔波,非常辛苦。他们也非常想到这里来跟您有直接交流,但是他们以工作为重,今天没能来到这里,您能不能给他们留句话?”

敬一丹的问题提得十分委婉、诚恳,并将纸和笔递给了朱总理。

朱镕基总理看了一眼敬一丹,笑着接过纸和笔,写下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16个字。

接受采访是经常与媒体打交道的人的必修课,面对记者的提问,回答得完美与否,对个人及组织形象起着决定性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亦是如此。毕竟记者的问题五花八门,或敏感,或刁钻,或古怪,总是让人无从下手,如果事先没有做好充分准备,面对采访时语塞,回答不上来,那就非常尴尬了。

上面的案例中,朱总理用了16个字的题词,表明了自己对《焦点访谈》这个栏目的态度,而且观点鲜明,给予了高度赞扬,软硬适中。所谓软硬适中,就是在面对不同问题时,回答的语气软,但内容却很硬,这也是回答记者提问时必备的技巧之一。

在英国议会大厅的某一次演讲中,演讲者是保守党议员乔因森·希克斯,他在台上唾沫横飞,台下的首相丘吉尔却不时摇头。乔因森·希克斯对丘吉尔的态度十分恼火,冲着丘吉尔愤怒地说:“我想提醒尊敬的先生们注意,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

丘吉尔也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也想提醒尊敬的演讲者注意,我只是在摇自己的头。”

丘吉尔的回答就非常有硬度,对希克斯的话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击,但是态度很软,礼貌又幽默,让对方无从回击,这就是软硬兼施的回答效果。回应是为了沟通,面对媒体,回答记者的提问,同样是为了沟通,因此无论面对记者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在心理上一定要准备充足,才能做到冷静作答,不骄不躁。

即便是提前约好记者,也要做好充足准备,以防万一。记者的职业很特殊,为了报道更加详细,可能会对某些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些问题你想逃避回答都很难,只有对记者的连环问题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镜头前应付自如,给媒体和大众留下好印象。接受记者采访时,必须要掌控采访时机,争取占据主动,把握好谈话的方向。

另外,在接受采访时加入一些幽默元素,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某位领导回答一位女记者提问时说:“这位小姐应该是四川人吧?提的问题都很辣。”

全场大笑,包括那位女记者。一个“辣”字,就充分说明了她提的问题的难度,这位领导接着说:“辣是辣了点,可是我必须得回答,大家都等了我半天了,如果得到的只是我的含糊其辞,未免扫兴,那我就太对不起记者朋友们了。现在,我就把这件事情的原委清清楚楚地讲给大家听。”

认真严肃地回答记者的提问没有问题,但如果一点表情都没有,就容易给人冷若冰霜、不近人情的感觉,通过媒介传播出去,也对回答者本身形象的塑造极其不利。因此,回答问题时,适当穿插一些轻松而幽默的题外话,不仅能活跃气氛,也会让沟通和传播的效果更好。

思维训练

一位富翁,有许多钻石,他想用钻石镶成一个无价之宝。第一天,他从保险柜里取出一颗钻石;第二天,他取出六颗钻石,一起镶在了第一天钻石的周围;第三天,又多了一圈,变成了两圈;又过了一天,又多了一圈,变成了三圈。六天过后,他镶成了一块闪闪发光的无价之宝。请问,这块无价之宝一共有多少颗钻石?

(答案见附录2.4.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龙点睛

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问话来回答,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仿照和借用问话中的情态和词句,转化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应答方法,是应对记者提问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例如,记者问:“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声明呢?”你可以这样回答:“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