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全文在线阅读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第二章 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

关灯直达底部

购书清单是一份无形的财富

笔记读书法的第一步,就是选购真正想读、应该读的书,也就是之前介绍的五步骤中的“选书”和“购书”。

在具体说明以前,请先想象你平时买书的情形,可能大多是在通勤或上下学途中顺便去趟书店买到的。我想,当时的状况是这样的:喜欢商业书籍的人会去商业书籍区,喜欢小说的人会去文学书籍区浏览。可是你偶然看见新书书架、摊开的畅销书和促销用的海报,被令人目不暇接的书名、广告词和包装所吸引,于是就不知不觉地捧起了书。在确认好目录、前言、后记和作者资料后,你看了一眼价格就走向了收银台。

这样的场面是不是很熟悉呢?

如果一开始就用上购书清单,购书流程会变得完全不一样。购书清单就是格式如下的一张白纸。平时看到不错的书,就可以在这里填写下面三类信息。

购书清单

① 书名

② 作者名

③ 出版社名

以这三个信息为线索,就可以实现“指名购买”了。去书店以后要做的事情很简单:翻开目标书籍,决定要不要买。这就是购书的确认工序。

如果喜爱的书籍并没有多到需要特意记在纸上,可以在笔记本里找出一个明显的位置,比如最后一页,用来列清单。

虽说通过查找书的 ISBN 码来找书会更精确,但一般来讲只要知道了书名、作者和出版社,就足以找到那本想要的书了。至于后面的备注栏,可以补充一些类似“绝版”“来自……的推荐”或“工作参考资料”的信息。

不管是在浏览报纸和杂志广告时还是在书评、地铁广告、书籍的卷末广告和新书发行的传单里发现了好书,都要随时记录下感兴趣的信息。只要养成这个习惯,就再也不会出现“之前好像发现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可是不记得叫什么名字”的情况了。

那么,为什么要把列清单的过程也作为读书方法的一部分来说明呢?理由之一,就是要培养带着目的去读书的目的意识。

列出读书清单→在书店确认→购买

遵循这样的步骤入手书籍,就不得不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了。通过在清单上书写这一动作,可以确认自己此次读书的目的。比如购买小说或纪实作品时,会考虑是为了享受故事、玩味文章、沉浸在作品的气氛中、了解本书的作家还是为了分析最近一段时间的文学走向;比如购买商业书籍时,则会考虑是为了要以后运用到工作或者兴趣爱好中、方便传授给他人、提高自身涵养还是为了能够立即付诸实践。

像这样带着理由去读书的意识,也会影响阅读速度。

如果是上司指示你去读的一本书,那么大致地浏览一下、了解大体内容,只要能回复“我读过了”就足够了。相反,如果一本书可以解决自己一直在烦恼的问题,或是它的主题让自己非常感兴趣,那么就可以多花点时间,踏踏实实地阅读了。

所谓读书的动机或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点”。即使拍摄同样的场景,聚焦于面前的花朵和聚焦于远处的建筑,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读书也一样,抱着不同的目的阅读同一本书,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过记录掌握选书主动权

制作购书清单的第二个理由就是,它能帮自己找到真正想读的书。

仔细想想,我们之所以会买些根本不读的书,根本原因就是冲动购买。总是想着“这本书或许有用”“这方面的知识一定要有啊”,不知不觉就拿起书走向了收银台。

这个时候不应该过于冲动,要仔细确认“我是不是真的想读”。特别是对待畅销书的时候,更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非读这本书不可。可是,如果毫无计划地站在书店的书架前,很容易就会失去判断力,无法冷静选购。

为了能够更有主动性地选择书籍,重要的是事前一定要做好计划。即使是确认过目标书籍后决定不买,而是带走了放在旁边的某本书,也比一开始就没有目的性地购买好多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购书清单并不只是单纯的“购物备忘录”,而是为了促进主观购书的矫正装置。

列购书清单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在不断列表的同时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

不管是谁都做过这样的事:早上看到报纸上的广告里有感兴趣的书,就会把书名记下来,晚上下班的时候顺便买回家;但是他们没有重视看电视时引起自己兴趣的话题、网络上有趣的研究课题、书上建议读者深入了解的学说,看过没多久就忘了。

“想读读关于日本酒的小论文。”

“不知道有没有深海生物的图册。”

“如果这个人物有评论性传记的话,我想看看。”

其实这样的想法,更应该一个不剩地收集起来。而这就是第一章提到的第一种笔记方法——随想笔记。

看历史电视剧的时候就随时把感兴趣的登场人物写下来,听广播的时候马上记下现场报道的地名,把感兴趣的一切都记下来,就能在随想笔记上积累不少内容。几天后再去书店看看相应的书架,或者直接在网上找相关的书籍,说不定就能发现真正想读的书(见图 2-1)。

图 2-1 从收集信息到购买的流程

并不是只有在书店的书架之间漫无目的地浏览,才能与想读的书来一场命中注定的邂逅。平时要多注意寻找与书相关的信息,这样很有必要。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反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购书清单。拿着这样一份清单去书店,要做的事情就会一目了然。

首先,找到清单里列的那些书。其次,看到实物后判断要不要购买。最后,排除掉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不需要、没必要读的书,只选择自己真正想读、有必要读的书购买。

如果让我不看清单就去书店选书的话,我推荐选择历史或者西方思想等学术性较强的书。这种类型的书不会让人产生“一定要买”的冲动,可以冷静购买。

如果把买书模式分为两种,那么一种是利用充足的时间浏览书架上的图书,一种是在下班途中按照清单指名购买。与其被书的腰封和广告吸引,一时冲动买下不一定会读的书,不如经过沉着冷静的自主思考,主观地选择图书,这样更能在读书时获得满足感。

通过列购书清单、做随想笔记这样的事前准备,我们就可以在书店里彻彻底底地掌握主动权了。

在实体店购书印象更深刻

我想很多人看到标题都会问:“难道在网上买书不好吗?”

我跟所有人一样,也会去网上的书店,但我只会在网上购买内容已知的书,对于看到书名或主题就头脑一热想买的书,我几乎不会在网上下单。所谓“内容已知”,是指读过这套丛书之前出版的几本,或者曾经在书店翻看过该书,或者该书是人尽皆知的名著或经典作品,或者自己曾经多次读过作者出版的其他作品。

相反,如果是完全不了解的作者出版的书,或是第一眼看去让人无法理解作者身份或主张的书,以及看过内容简介和目录后依然无法理解内容的书,我只有在实体书店看过实物后才会买,因为如果书名与内容不符,或是文风让人无法接受的话,最后还是读不下去,那这次购物不就没有意义了吗?

试想一下,如果每次去书店都只找清单上的书,接着考虑是否要买,或是跟同架的书比较之后再买,会不会更有可能买到一本能让自己读完的书呢?而且,特意跑去买书这一动作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比如自己心仪的那本书太贵了,每次去书店都犹豫不决,最后终于下定决心买下来;比如知道买太多书肯定会读不过来,为了让自己更有动力,每次只买三本……

在实体店买书的种种体验,都会被忠实地记录在自己与那本书的故事里。浏览书架的时候,就会想到“因为这本书太贵了,我曾经来看过很多次,最后终于买了,果然是值得的”“这本书总是卖断货,那时候是我打电话让书店帮忙留下才买到的”,这样回忆起了与书相遇的点点滴滴。

所以说,在实体书店购买的书,会给自己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书本身的印象,自然也就加深了对书中内容的记忆。

列购书清单的诀窍

购书清单,就是一份有别于笔记本的专用表格。

我会把购书清单用 A4 纸打印出来叠好,收纳在笔记本里(见图 2-2)。以前只是把感兴趣的书名写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以供参考,后来感兴趣的书越来越多,一页纸根本写不下,于是开始使用专门的表格。这样做的好处是,就算原来的笔记本用完了,也可以拿出表格粘贴或者直接夹在新的笔记本里。而且,去书店选书的时候,只要带上印着表格的一张纸就可以了,轻松无比。

图 2-2 使用单独的纸张或便利贴作为购书清单

为了方便在看到想读的书时能马上把书名填在清单里以防遗忘,我不管去哪都会随身带着笔记本。

有时候想法实在太模糊,只能想到 “我想读关于……的书”,我会先把这个想法笼统地写在随想笔记里,再在日后凭这句话在网络上检索符合内容的书名,最后记在购书清单上。

如果对书的需求比上面的想法更具体,比如,看电视时对某位学者或作家的发言很感兴趣,忽然想到“好像有本书讲了这位老师还在做普通职员时的故事”,那么即使这种想法不够清晰,也可以直接写在购书清单里。

把具体的读书需求写在购书清单里,比写在笔记本上更方便日后调查书名。

在这里,让我介绍独创的购书清单制作方法。这套方法姑且只是作为参考,没必要全部吸收,如果你有更好的主意,也完全可以改成适合自己的格式。

首先,写下书名之前,要在开头做如下记号。①

·单行本:T

·系列丛书:B

·新书:S

·杂志:Z

·其他,例如 CD、DVD:C、D

这样按照不同类型区分书籍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日本,丛书和新书在书店里都有专门的书架(见图 2-3),与其为了找书到处兜兜转转才找到目标书籍,倒不如有的放矢,直接在同一类型书架上找完所有想要的书更方便快捷。

图 2-3 日本书店的书架

正如前面所说,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只要按照“书名”“作者”“出版社”三个要素检索购书清单上的书籍,一般都能找到目标书籍。把这三个要素和表示类型的记号整合起来,就会是以下这种记法:

B《西乡与大久保》/海音寺潮五郎/新潮

S《日本姓名史》/纪田顺一郎/文春 267

T《3 小时秒变“专家”的独家秘籍》/佐佐木俊尚/PHP

事实上,用汉字记录作者姓名和出版社名也很麻烦,可以用首字母概括,如以下的日本出版社:

讲谈社:KD

集英社:SE

新潮社:SC

文艺春秋:BS

这就是“首字母缩写法”,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要来改造这种标记方法。

日本书的单行本因为体积很小,除非是特别受欢迎的畅销书,不然很难在书架上找到,所以有必要询问店员或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查找。在将单行本列入清单时,要更注意正确书写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尤其是小规模出版社出版的书,不然找书会很费力。

日本大型出版社出的丛书一般是直接陈列在所属出版社的书架上的,如“角川文库”“竹万文库”等,按作者名字的首字母顺序摆放。所以在记录丛书时,至少要将作者的姓氏记下来,即便是只记了首字母也会为查找提供方便。

至于新书,也会按出版社分类,陈列在“岩波新书”“讲谈社现代新书”等出版社专属新书书架上。

不过购书清单有个缺点,那就是在使用几个月后,感兴趣的书会越来越多。列在清单里的书目一增加,就会出现一些拖延很久都没有买的书,为了彻底清理这些让人没有阅读热情的书,偶尔要大刀阔斧地对清单进行缩减。

在线清单的优缺点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也可以利用数码产品对购书清单进行在线整理。这样就算一时无法拿出笔记本,也可以利用智能终端看到购书清单了(见图 2-4)。

图 2-4 用智能手机看“心愿单”

即使出远门,也可以用亚马逊的客户端看到与电脑上一样的“心愿单”。

虽然有很多 APP 可以管理用户现有的和希望入手的书籍,但是附加功能太多,而我们只需要列出想要阅读的书目这一个功能,因此这些 APP 让我觉得很不方便。

我经常用的是在线书店亚马逊的“心愿单”。这项功能很简单,就是在亚马逊检索到想要的商品并点击收藏。只需点击检索出的目标书籍,就可以把这本书保存在清单里。

如果已经了解过书的内容,就可以直接购买收藏在清单里的书了;而对不了解内容的书,则需要像刚才讲的那样,去实体书店确认过实物之后再决定要不要买。在这方面,智能清单跟纸质的购书清单是完全相同的。

即使是出远门,也可以通过同步功能在亚马逊的客户端上看到购书清单。每本书都有专业的官方介绍,因此书籍信息也很全面。

另外,只要在浏览器里添加“对其他网站开放心愿单”功能,就可以把在其他网站上找到的书籍、商品及相关信息都放在亚马逊的“心愿单”里了。不管是报纸、网站介绍的书籍,还是在维基百科上查到的人物资料等,都可以收藏到“心愿单”里,在智能手机上显示。

举个例子,在网上阅读历史专栏时会想,“不如在日本史分类里找找这个人物的评论性传记吧”,决定以后不需要特意去亚马逊找书,而是直接将这个人物的资料收藏在“心愿单”里即可,真是出乎意料地方便。这种方便的在线清单,适合能在家或办公室里频繁接触网络、直接在线检索到图书的人群。

但是,购书清单的智能化也有缺点,那就是清单会变得很长。因为收藏起来很轻松,很可能几个月就会超过 100 册,所以要去书店完成确认会很有难度。这样的话,购书清单反而发挥不了作用了。

所以,刚开始列购书清单时还是选择手写更好。虽然比较花时间,但也会因此更认真地筛选可被列入表格的书籍。而且书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你对书名和作者的印象。

指名购买的威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相信你已经在购书清单上写下了一些书名,可以去书店买书了(见图 2-5)。

图 2-5 带着购书清单去书店

把感兴趣的书名写在购书清单上,再去书店确认实体书。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好不容易去了一趟,却什么好书都没找到”的情况,在短时间内有一次充实的购书体验。

确认好清单上的书以后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种:如果觉得“这本书不买也行”,就把书名整个划掉;如果买下了,就在旁边标上“已买”。

去书店查找并依次确认清单里的书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会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好在大型书店一般都会有购物篮,可供顾客把找到的书都放进篮子里逐册核对。

买完想要的书后,在回家的路上把清单上的书目全都标记好,那种舒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在以后的日子里,就连在上班时看到购书清单,你都会想“今天下班我就去书店把这部分书全买下来”,想着想着,工作就更有动力了。

一般来说,去书店的需求分为以下三种:

① 想读书,但还没决定好读什么

② 寻找某一特定领域、系列或作者的书

③ 想读某本特定的书

如果是以前,你可能在①、②两个阶段就急着想去书店看看了,比如想见识海外生活就去“纪实文学”书架,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去“外语学习”书架,等等。

以英语教辅为例,从正统辅导书到速成训练,市面上的图书数不胜数。如果不事先做好调查就直接站在琳琅满目的书架前,一定会不知道该选哪本,找到能真正派上用场的那本更是难上加难。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完成①、②两个步骤,直接以③的状态去买书,最大限度地把实体书店利用起来。

做好学英语的准备以后,可以在去书店之前先在亚马逊之类的购书网站上检索一遍,选中几本感兴趣的书加入购书清单。有了这一步,就可以直接拿出清单判断哪本书更值得买,再也不用担心会在实体书架前迷茫了。这就好比购物之前先了解冰箱里的库存,列好清单再去买,大大缩短了在超市里闲逛的时间。我们都懂这个原理,却很少在买书的时候也想到这个方法。

购书清单就是这样提高买书速度的,尤其在买新书时体现得更为明显。近些年,时间至上的商务人士之间开始流行阅读新书,因此新书的出版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从学者编著的“心灵鸡汤”转向了商务书籍和实用技巧书。这些新书价格合理、便于携带,是读者广泛阅读的合适对象。

在把新书列入购书清单的同时,一定要试着标注序列号②。序列号就是根据不同的出版系列(或书名)制定的、代表发行顺序的号码。很多新书在上架时并不是按照领域或拼音顺序,而是按照这个序列号陈列的。

书店在陈列新书的时候,一般都是一股脑将其摆在新书书架上,只凭作者名很难找到目标书籍;这时,书名和序列号就成了重要的线索(见图 2-6)。举个例子,之前说过的“S《日本姓名史》/纪田顺一郎/文春 267”在购书清单上的序列号就是“267”。其他例子如下:

S《镇魂:吉田满与他的时代》/粕谷一希/文春 436

S《让对方“听进心里”的说话之道》/池上彰/KDG1620

S《学习日本经济》/岩田规久男/竹万 512

图 2-6 用序列号检索新书

在备注感兴趣的新书时,将系列名和序列号都标注上会更便于找到目标书籍。因为新书是按照号码排列的,如果找不到那个序列号,就说明这本书缺货了。

如果想要大致了解特定领域,如“中国经济发展”,只要在网上书店里检索关键词“中国经济”,再把畅销新书按照以下格式列入购书清单即可。

这就是所谓“丛书”,出版社发行的各类新书所属的系列的名称。一个出版社有时会同时出版若干套丛书,比如讲谈社的新书就把几套丛书命名为“讲谈社现代新书”“讲谈社+α新书”和“讲谈社 blue backs”,以此来区分出版物的门类。

因此我们可以说,对新书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出版系列名。只知道作者名和书名但不知道系列名的话,要找到目标书籍也是需要费一番工夫的。至于丛书,书店会根据出版社和作者名的拼音顺序陈列,所以就算各类信息不太明了,查找起来也不会太费劲。然而新书就不同了,只能和单行本一样用书名或作者名来检索。

不过,如果有了“系列名+序列号”,就连书名和作者名也不再必要了。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书

文春:588/469/312

中公 L:247/66

中公:1897

集英:0315A

竹万:559/163

PHP:178

岩波:新赤 601

不需要书名和作者名,只需要一张标注着序列号的清单,就可以放心地去书店的新书架上找书了。

所以,当你心血来潮,忽然对英语学习、昆虫捕捉、机械化、劳动相关问题或地方经济重建等领域感兴趣时,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列好购书清单,去书店把心仪的新书买回来,轻松而准确地打开一扇全新的智慧大门。

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线索

为了筛选想看的书,还要打开电脑去网上检索,实在是有些麻烦。时间一久,还不如直接去书店翻找更快一些。

选择图书,重要的是看平时收集的信息,要经常竖起敏感的天线。平时提高了敏感度,就算没有特意去找,也能在日常生活里收集很多有意思的信息。这样积累下去,想读的书要多少有多少,根本不需要去网上搜索。

这样考虑可能更容易理解:潜水艇有“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两种声呐系统。主动声呐系统是靠自身发出声波的反射状态来进行计量的,而被动声呐系统则是靠接收其他船只或潜水艇发出的声波来活动的。也许你觉得主动声呐听起来更厉害,但得到广泛使用的恰恰是被动声呐系统。

人类也是,最先贯彻的应该是“被动声呐”,也就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和电视等途径,尽可能多地捕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把感兴趣的书名或主题都写在笔记本上的随想笔记里(见图 2-7)。

图 2-7 收集信息的方法

其间,如果在报纸上看到了自行车通勤这个话题,感觉很有意思,就可以直接在亚马逊上搜索关于自行车的书;如果迷上历史题材小说,就去问问熟人有没有推荐的;如果对朝鲜政策有兴趣,就去书店浏览一下“国际政治”书架。

当然,除了被动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还可以根据需要主动收集一些信息,比如电视上播的美国新电影让你燃起了冒险的欲望,那就可以在笔记本上写“想读一读冒险题材的纪实作品”,有空的时候去网上找找这方面的书。

不管你对一件事有多关注、多感兴趣,如果不马上记下来,很容易就会忘记。所以就算是一句话也好,把主题或关键词写下来,说不定就能让你邂逅好书。

我们经常说“要对所有事物抱有好奇心”。好奇心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不随时记录下来,也只会是一个漫不经心的小想法。瞬间的思考就像沸水里的气泡,只会出现一瞬间。如果马上把想法记下来,就算字迹再潦草,也比什么都不记好得多。以后看到这段笔记,可以从这个小小的想法展开思考,说不定能得到一个绝妙的创意。

因此,除了随身携带以外,请在家里的每个房间里、枕边、包里、上衣和裤子口袋等所有你能想到的地方都准备一支笔吧,这样想到什么都能马上记下来。

做好万全的接收准备,你的天线自然会越来越敏感。只要为思想造出了容器,就不必担心没有东西可以放进去。

让清单和笔记本联动起来

如果在报纸和杂志的书评里看到想读的书,在把书名列入购书清单的同时,把那篇报道也贴在笔记本里吧,这是为了在看完书以后还可以通过这篇报道回想起当初买下这本书的契机。

把书评贴在笔记本里保存好,除了更方便阅读以外,还能在剪报的同时直接写上自己的评论,这样在重读的时候还能看到自己在读这本书之前的思考。我除了书评以外,还会把杂志或报纸上刊载的“○○老师选择的十本书”和“想知道△△的人应该看的书”等栏目也做成剪报,贴在笔记本上(见图 2-8)。

把年表、图表和照片等你感兴趣的内容都贴进笔记本保存起来。虽然有些内容第一次读的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笼统,但做成剪报以后重读几遍,思路就会越来越清晰。

问题意识或好奇心都可以成为找书的契机。为了培养好奇心,你需要积极地把报纸上的报道利用起来。跟倾向于迎合用户意向的网络不同,报纸的优点在于你总能在上面发现意想不到的信息。

图 2-8 让清单和笔记本联动

在剪报的同时,可以直接把非常感兴趣的几本书放进购书清单。如果觉得还有几本书需要考虑购买,可以再参考一遍笔记,挑选出合适的书追加到清单里。

这样做剪报,即使购书清单上的书全都买好了,也会源源不断地有新书补充进来。最重要的是不要放走任何与读书相关的信息——“读书信息”不只是读书笔记和购书清单这么简单的事。采访报道、国际新闻、友人的推荐和大街上看到的景象等,都是与找书有关的线索。而收集这些线索就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采访”一样,需要不断地接纳和吸收。

日常笔记或报纸剪报→购书清单→读书→重读笔记或剪报

这种过程的目的是让书中内容变成自己智慧财产的重要一环。幸亏我们有笔记本,这些工序都变得简单了。

找到能帮助自己找书的“枢纽书”

有样东西是购书清单上的常客,更是我最可靠的好帮手,那就是“书里推荐的书”。读过新书的读者应该知道,每个领域的入门书籍最后都会附上参考文献一览。我会首先在这里寻找感兴趣的书,甚至在读书期间,在文中看到“作家○○老师所著的《××》中这样说”的表达,都会把书名记下来。

但是有一点很让人烦恼,去书店很少能买到参考文献里的书,即使是古典名著类也有很多无法在店内买到,所以在去书店前还是先在网上确认一下比较好。

经历过多次找书体验后,我就能越来越多地在书里找到想读的书了,而且,比起广告和书评里介绍的书,这些在书里找到的书读起来更有意思。因为广告毕竟是出版社的宣传工具,而书评的首要目的则是登载在刊物上,两者多少都会有些夸张的描述。

每家媒体都会以周或月的频率在连载里推荐一些适合自己定位的书,可是这种连载介绍的都只是某个时期内的畅销书或者符合该媒体主题的书,而并非经典好书。

然而作家每年出书的数量都是有限的,所以他们在书里介绍的书一般都在作者手里经历了重重筛选,一定是值得收藏的好书。以读过的书为起点接触更进一步的研究主题,可以引发连续阅读的过程、促进知识的体系化,这种让读书永不结束的过程实在是太珍贵了。

另外,有像“为○○准备的读书向导”这种书名的指导类图书也会介绍很多有用的书籍,可以多加利用。如果只是看一大堆推荐列表可能会有些无聊,无法坚持阅读,在这里我推荐多看看读书随笔,其中的介绍不长不短,刚好适合阅读。

我把这种可以不断引领我找到其他书的书称为“枢纽书”。“枢纽”指车轮的中心,世界上重要的换乘机场都会被称作“航空枢纽”。以这本“枢纽书”为基准开始找书,读书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了解报纸的出版习惯

在本章的最后,让我来详细介绍如何阅读书评。

在日本,书评内容会因出版单位不同而不同,都是文化部和由学者、评论家和作家等人组成的书评委员会负责的。不同媒体的书评委员会由不同的成员组成,选出的书自然也不尽相同。

那么,在形形色色的书评中,如何才能找到“让你的天线敏感起来的书”呢?

有一种方法是判断报社的编辑方针。比如《日经新闻》是经济类报纸,所以会更多地选择经济类、商务类的书籍;传统色彩很强的《产经新闻》则会以太平洋战争和日本史为重心;《朝日新闻》或《读卖新闻》的原则是照顾到每个领域,重视版面平衡。

如果觉得从报社的风格来看无从下手,还可以从评论者入手:在书评委员会的成员中找到跟自己口味相近的人,以后买报纸就专门买刊载了这位评论者文章的。

要判断自己与评论者的口味是否相近,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各类报纸过去数周的书评版。可以去书报亭买各类主流报纸,好好比较评论者的不同。当你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值得关注的书评连载时,就会主动期待每天的报纸。

现在就把报纸或杂志里感兴趣的书评做成剪报,贴在笔记本里吧。在剪贴、重读的过程中,你自然就会发现更多与自己口味相近的评论者。

认真研读报刊书评

阅读书评也是有相应技巧的。首先,阅读书评不能像浏览广告一样草草读过,要对感兴趣的内容仔细研读几遍。报纸、杂志等纸媒体具有易保存性,其一大好处正是可以无限“熟读”。

我偶尔也会在报社的网站上看看书评,但实在是读不下去。有调查报告指明,“网络用户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只会在每页上停留几秒钟”,我也一样,浏览网上的书评时会不自觉地跳读,想到“啊,今天介绍了这本书”的时候已经翻到下一页了。由此可见,网络是个不适合熟读的环境。相反,纸媒体则适合花时间慢慢熟读。

如果我没有时间在家里阅读,就会把书评那一页剪下来放在包里带走,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利用空闲时间仔细阅读,把感兴趣的内容贴在笔记本里,在值得关注的书评下面画好重点线,写好评论。

在买好书读完以后,建议拿起笔记本重读一遍这本书的书评。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对评论者的想法和自己过去的想法进行比较,帮助自己针对书的内容进行更多的思考。

书评还可以帮助理解。书评是写给没有读过某本书的人的文章,所以会先说明这本书的概要,之后的内容就是评论者的感想了。所以只要读懂前半部分,就能整理出这本书的主要框架或故事梗概。

把书评贴在笔记本里,随时拿出来读一读,能既方便又快捷地获得信息(见图 2-9)。像这样利用笔记本认真研究书评,一定可以发现更多想读的书。

图 2-9 把书评贴在笔记本里熟读

请把感兴趣的书评收集在笔记本里。在做记号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之前忽略的内容。在读过书评所介绍的书后重读一遍书评报道,再与自己的感想进行比较,会让读书的意义更深远。


① 这一系列为日本国内使用的记号。——编者注

② 这是日本出版界通行的标注方法。——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