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如何学习 » 如何学习全文在线阅读

《如何学习》不能错过的彩蛋 有关学习的11个关键问题

关灯直达底部

问:“放纵内心的懒惰”真的是一种合适的学习策略吗?

答:如果你说的“放纵”是指坐在电视机前大吃大喝,那肯定不行。但如果你能认识到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意味着神思跳跃、零敲碎打,认识到学习是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全时进行的过程,而不仅是当你坐在桌边,把头埋在书本当中的时候,那么“放纵”的确会是最好的策略。而且这是唯一不需要你额外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学习策略,还不会增加你追求目标的压力。实际上,本书所讲的各种学习技巧都能帮你减轻心理压力。

问:坚持一种固定的习惯对学习是否重要,比如说,有一个专用书房?

答:完全不重要。大多数人反而会因为总是变换学习或训练场所而获得更好的效果。你练习时的周遭环境越是复杂多变,你学得的内容就越能记得清楚、长久,你所依赖的某个“好地方”对记忆的限制也就越少。换句话说,你学习时的环境条件变化越多,你学得的东西就越不会依赖于周围的环境条件。比如说,拿上你的笔记本电脑到走廊上去、到咖啡店去,甚至到飞机上去。因为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发挥出色。

不过,以变换环境来增强学习效果指的不仅是变换不同的学习场所,改变一下你每天的学习时间也很好。还有,换换你的学习方式也很有效,比如自己阅读或是与别人讨论,输入电脑或是用笔抄写,对着镜子背诵或是边听音乐边学习,等等,每一种做法都可算作不同的“学习环境”,都能使你的学习内容以不同的路径存入大脑。

问:睡眠怎么能帮助学习?

答: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睡眠有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筛选并巩固存入脑中的信息。比如说研究表明,“深度睡眠期”(主要集中于前半夜的睡眠)对巩固数据信息类的记忆非常重要,包括名称、日期、公式、概念等。如果你要迎接一项注重记忆的考试,比如外语单词、人名与时间、化学结构等,那么备考前夜你最好能按照平时的时间上床睡觉,以充分保证前半夜的深度睡眠,然后早早起来再快速浏览一遍备考材料。还有,能帮助你巩固运动技能、发挥创造性思维(比如数学、科学、写作等)的睡眠时间是在后半夜,也就是清晨醒来之前的那一大段时间。如果你将有一场音乐表演、体育竞赛或是以动脑筋为主的考试,那你也许应该晚上晚点儿睡觉、早上也晚点儿起来。总之就是我们在第10章中说过的那句话:如果你必须要点燃一截蜡烛的话,那么最好能预先弄清楚哪一截蜡烛能燃烧多久。

问:学习或者练习多长时间效果最好?

答:关键不在于你一次学多长时间,而在于你如何合理分配能用于学习的时间。要分散开来学习,也就是把一长段学习时间分成两三次来用,这会大幅提高你的学习效率。举例来说,你打算用两个小时来掌握一节德语课的内容,那与你一口气连学两个小时相比,今天学一小时、明天再学一小时的方式能记得更多、更牢,如果后天再学一小时就更好了。把一大段时间分成两段来用会迫使你反刍学习材料,把你已经学过的东西从记忆中挖出来重新储存一次,从而进一步加深你的记忆。若分成三段来学习,效果就更好了,当然你每次都须分配足够的时间量,让你能真正投入到学习或者练习中去。在本书第4章中我们讲到,科学家们认为,将学习时间分散开是最可靠、最有效的加深记忆、延长记忆时间的好办法。

问:临阵磨枪,不快也亮,这难道不是个好办法吗?

答:不见得。临阵磨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如说你已经耽误了功课,要想应付考试,除了狠狠熬上一通宵之外别无他法。这固然是一个有年头的老办法,但是其坏处在于考试之后,你“学”过的东西在记忆中很快就会所剩无几。因为大脑必须经过一些遗忘才能记得更深。从这个角度来说,记忆增长就跟肌肉增长差不多:先“损耗”掉一些,随后才能变得更加强壮。而临阵磨枪却从根本上断绝了通过“先忘后记”来加深记忆的可能。

拉开时间间隔来复习(见上一题)或是自测(见下一题)都是比通宵复习要靠谱得多的备考方式。用这样的方式,你学到的东西能记得更长久,下学期开学时都还能记得住。研究表明,通过间隔式复习或者自测所能记得的东西,比一口气学完要多达一倍左右。如果你非要到考前才来临阵磨枪,那就把这招用在那些无关紧要的课程上吧。

问:自测能有多大效果?比如说用单词卡片来考自己?

答:有很大效果,真的。自测是功效最大的学习技巧之一。用传统式的词卡是个好办法,让朋友、同事、同学来考你也是好主意。自测能从两方面起到最佳作用:迫使你从几个可能正确的答案中选出真正正确的答案;让你立即就看明白自己是选对了还是选错了。根据我们在第5章中的讲解,与你用同样的时间来学习相比,自测能大大延长我们的记忆时间、加深我们的理解。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考自己,比如对着同事或是镜子凭记忆背诵一段文章,一边在厨房里踱步一边解释给自己听,跟朋友一起用餐时讲解给大家听。正如老师们经常说的那样:“只有当你必须讲解给别人听时,你才能真正弄明白你要讲的东西。”的确如此。

问:重温课堂笔记或课本能有多大帮助?

答:这要看你怎么重温。一字一字地看一遍对你的学习不会有多少加深作用。给书上的公式或者文字划上荧光线也没多大作用。这两种做法都属于被动式学习,都容易使你产生科学家所说的“熟练度错觉”:因为你一眼就看到了,便以为自己记住了,更会以为你过一天或一星期之后还能记得。其实不然。在纸上或者电脑上划几道荧光线甚至再抄写一遍,并不等于你的大脑真的和那些学习内容之间有了深度的互动。但是反过来,你在看过一遍荧光笔划过的内容之后,合上笔记,再把它们默写出来,则能让你的记忆系统运转得更加费力,因此你的复习效果也就强多了。这么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让你立即就能知道自己没记住、没弄明白的地方,知道哪里需要回头再复习。

问:很多人都非常担心社会媒体、智能手机以及各种各样的电子小玩意儿太打扰我们的学习,甚至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这种担心有必要吗?学习时的分心都是不好的事情吗?

答:否。当你需要集中注意力时,比如正在听讲座,这时你魂不守舍当然不是好事,但是,一个短暂的休息,比如花上5分钟、10分钟或者20分钟去网上转转、回复几条短信、看看体育新闻,却是科学家们认为在你遇到难题时最能帮助你突破难点的好办法。让心思从你手中的课题里跳出来可以帮助你放下对解题方向的错误假设,以不同的思路重审已知的各项条件,并振作起精神来重新面对困难。如果你真的一心惦记着某个难题,无论是几何证明、解微积分,还是一段让你挠头的文章,那么在休息的时候,大脑仍会在“离线”状态下、在潜意识中继续运转,而且是跳出了你给定的预设干扰,即受到限制的、想不通的思路。对这一点的论证,请看本书第6章。

问:针对一些耗时长久且很费脑筋的课题,有没有什么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好办法?

答:有。这么做就可以了:不要往后推延,越早开始越好;中途让自己停顿一下,去做做别的事情。刻意在中途停顿下来并不等于中途放弃,相反,把耗时而复杂的任务时不时地中断一下,比如工作陈述、研究论文或者音乐作曲等,会在你的大脑中“激活”该课题,让你开始能看到、听到日常生活中任何与该课题有关的事物,同时也会让你对周遭这些零零散散的信息更为敏感和关注。这些都将是有助于你完成课题的“养料”,因此这样的中断反而对你的工作有利。当然,你仍然需要尽快坐回到课桌或是绘画桌前,不能耽搁得太久。这就是“渗滤”的过程,详细的要点请见本书第7章。

问:为什么我明明已经认真复习了,还是会考砸?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是因为一种错觉。学习的时候你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内容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就是“熟练度错觉”,即你以为既然现在一眼就认识,那就说明你已经弄明白了、记住了。熟练度错觉会在潜意识中自动形成,因此要小心下面这些容易强化这种错觉的“学习方法”:划荧光线、再抄一遍笔记、再看一遍老师指出的重点,以及刚刚学过之后再复习一遍。这些大多都是被动式的、不过脑子的学习,几乎不会提升任何学习效果。相反,你需要让脑筋动起来,比如说考考你自己,或隔两天再复习,这样才会真正帮你提升学习效果,并暴露熟练度错觉的所在。

问:是一次练习一个技巧,直到闭着眼睛都能做出来好,还是每次同时练习好几个技巧更好?

答:每次专注于一个技巧的练习,如某个调性的音阶、罚球线上投篮、解二次方程等,会让你很快就能感到很明显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但是以更长的时段来看,这样的专一练习实际上限制了你在每一个技巧上的进步速度。而同时多个技巧混合练习,即“交替学习”,却能反过来深化你对每个技巧的掌握。这一原则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各种技能,还可用于家庭作业或者课外练习。比如说,做一道前段时间做过的几何证明题,或者加练一组好几年前练习过的琶音,或是将艺术史课上讲过的几个不同艺术流派混合到一起复习,等等。

这不仅是一种好的复习方式,更能使你敏于分辨其间的差别。详细讲解请看本书第8章。以数学为例,在复习新学的知识点时加入一两项以前学过的知识点混合起来学习,不但能帮你回想学过的东西,更能帮你熟练地针对不同题型选择适合的解题方法,因此,这种做法能大大提高你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