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逻辑:你认为正确,就一定正确吗? » 逻辑:你认为正确,就一定正确吗?全文在线阅读

《逻辑:你认为正确,就一定正确吗?》火鸡为什么没有在主人摇完铃后被喂食?

关灯直达底部

这一次逻辑课上,斯考尔教授首先要求大家阅读据说是罗素描述的一只归纳主义者火鸡的故事:

在火鸡饲养场里,有一只火鸡发现,主人在给它喂食前会摇铃,火鸡想:是不是摇铃表示喂食?然而,作为一个卓越的归纳主义者,它并不会马上做出结论,它继续收集有关摇铃与主人给它喂食之间联系的大量观察事实,以便得出最准确的归纳结论。雨天和晴天,中餐和晚餐,星期三和星期四……它每天都在自己的记录表中加入新的观察陈述。最后,通过归纳,火鸡推理得出了下述结论:“主人在摇完铃后就会给我喂食,不论雨天和晴天,中餐和晚餐,星期三和星期四。”可是,事情并不像它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和乐观。在圣诞节前夕,主人摇完铃后,当它热切地等待进食时,主人把它抓起来宰了、烹饪之后,送上了餐桌。

火鸡通过归纳而得到的结论就这样被无情地推翻了。那么,爱做归纳的火鸡最终被送上了餐桌,这究竟怪谁呢?或者说,火鸡究竟错在哪里呢?

“火鸡归纳的前提太少,应当将圣诞节这一天的情况作为重点验证时间。”又是布罗基首先说出自己的看法。

“那又怎么样呢?如果第一年圣诞节火鸡观察到‘主人摇完铃后给它喂食’,这一年它归纳的结论是正确的,但这不意味着第二年圣诞节依然如此,火鸡只要活得足够长,归纳的结论就可能是错误的。”姗羽滂关说道。

“但是,如果火鸡在圣诞节前就因病去世了,那么它归纳的结论,在它这一生的时间中,都是正确的。所以,归纳结论的错误在于火鸡活得太长了。”郝辛斯基一般比较谨慎,但是他这次的观点却比较大胆。

“教授,火鸡得出‘每次主人摇完铃都给我喂食’这一结论的思维过程是归纳吗?这与从‘金、银、铜、铁导电’推出‘所有金属都导电’不太一样。罗素是不是搞错了?”布罗基提出疑问。

“是归纳,归纳体现了从个别到普遍的思维过程,归纳包括3种类型,即时间、空间和实体范围上的归纳。大家看下面的内容。”说着,教授示意大家继续阅读讲义中以下内容:

空间上的归纳

已知:这个国家的大城市具有特点A,中等城市具有特点A,小城市具有特点A;

所以:这个国家所有城市都具有特点A。

时间上的归纳

已知:晴天时摇铃后给火鸡喂食;阴天时摇铃后给火鸡喂食;下雨时摇铃后给火鸡喂食;

所以:所有天气情况下,摇铃后都会给火鸡喂食。

范围上的归纳

已知:麻雀会飞,天鹅会飞,喜鹊会飞……

又,麻雀、天鹅、喜鹊……都是鸟。

所以:所有鸟都会飞。”

“按照时间上归纳的结构,火鸡的归纳没有错啊?”布罗基问道。

“火鸡的归纳确实没有错,不仅没有错,火鸡的归纳过程真正体现了它确实是一位‘归纳主义者火鸡’,它很注意归纳过程的有效性。”教授笑着说道。

“归纳过程的有效性是什么意思呢?”郝辛斯基问道。

教授解释道,“归纳是从个别前提得出普遍结论的思维过程,归纳的结论是或然的,即归纳的结论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归纳过程的有效性类似于推理结构的正确性,当归纳过程是有效的,归纳结论为真的可能性就高;反之,当归纳过程无效时,归纳结论为真的可能性就低。那么如何提高归纳过程的有效性呢?以下几条是被逻辑学家们普遍接受的能够提高归纳过程有效性的条件。”说着,教授示意学生们继续阅读:

(1)归纳的前提尽可能地多:完全归纳的结论是必然的。所以,增加归纳的前提,将有助提高归纳过程的有效性。

(2)归纳的前提尽可能涉及多种条件和环境:单一条件、环境下的归纳过程往往是无效的。

(3)归纳的时间应当尽量长,并且涉及不同的时间段,最好包括完整的周期。

教授总结道,“概括而言,这些条件即是:寻找尽可能多的前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尤其是完整的周期中归纳,并尽可能在多种条件下归纳。”

“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火鸡确实是在多种条件下进行了多次观察:雨天、晴天是不同的天气;早餐、晚餐是不同的时段;周三、周四是不同的时间。它的错误在于,归纳的时间不够长,如果能观察一整年,包括一年中的各种节日,尤其是圣诞节,那么归纳的有效性就更大了。”布罗基还是坚持他最初的观点。

“即使圣诞节,主人在摇完铃后给它喂食,也不能说明它归纳得到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姗羽滂关仍然不同意布罗基的观点。

“那么,归纳的时间应当再长一些!”布罗基说道。

“即使再长,哪怕10年、100年,只要火鸡最后的结局是被主人杀掉烹饪,那么火鸡归纳得到的结论就是错误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火鸡归纳得到的结论在它活着的每一天都是正确的,唯独在被杀掉的那一天是错误的。”郝辛斯基说出自己的结论。

教授打断他们的讨论,说道,“你们的讨论充分说明了归纳的特点,即归纳结论的可错性。可以这样说,由于科学建立在归纳基础之上,所以科学的特点就是可错性。”

“啊?科学难道不是真理?反而是可以错的谬误?”布罗基非常不解。

教授的脸上充满笑容,他耐心地解释道,“是啊!哲学家波普尔就认为科学和非科学的区别在于科学可以被事实证伪,即科学的断言可以被证明在某些条件下是假的;非科学则不能被事实证伪。例如,‘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这句断言就不能被证伪,所以它不是科学;同样,‘黄金的价格最终会下跌’这句断言也不能被证伪,因为只要时间足够长,黄金价格当然会下跌,所以,它也不是科学。但是,对于‘所有人都喜欢勇敢的人’这句断言,我们就能够证伪。我们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证明‘至少有些人不喜欢勇敢的人’,并且通过调查可以得知人们为什么喜欢勇敢的人和为什么不喜欢勇敢的人。因此,‘人们都喜欢勇敢的人’这句断言就是科学。波普尔想通过是否可以证伪来明确科学和伦理、科学和信仰的界限。”

“这听起来好像有些颠倒黑白。”听了教授的解释,郝辛斯基感慨道,“过去我们认为科学是求真的探索过程,现在却变成了‘求假’的过程了。”

教授对郝辛斯基摇了摇头,说道,“你的理解不正确,‘科学是可以证伪的’并不表示科学就是假的。波普尔认为人类对世界的归纳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下的归纳,科学以归纳为基础,结论总是或然的、可错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被证伪的过程。如果一个断言永远正确,不能再被事实证伪,这个断言只能是一种信仰,而不能算是科学。”

“教授,您说数学是不是科学?比如‘1+1=2’也能被证伪吗?”布罗基又问。

教授赞许地说:“非常好的问题。很多人也问过波普尔类似的问题。波普尔的回答是:‘1+1=2’当然不能证伪,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同语反复,如‘1=1’,所以,它当然不是科学。但是我认为,数学应当可以被证伪,所以它也是科学。只不过目前尚未被事实所证伪,就像罗素所说的归纳主义者火鸡,只要它活着,听到铃声就会被喂食,直到圣诞节那一天……”

学习总结

归纳包括三种类型,空间归纳、时间归纳和范围归纳;三种归纳都是个别到普遍的思维过程。

归纳结论是可错的,提高归纳过程的有效性,就是提高归纳结论为真的可能性,归纳的时间、范围、条件和数量尽可能多,有助于提高归纳过程的有效性。

科学以归纳作为基础,可错性是其特征,不能被证伪的断言不是科学,而是伦理或者信仰。